书城哲学庄子品读
44891800000001

第1章 撄而后成

——纷乱中求得内心的平静

“原文”

其名为撄宁。撄宁也者,撄而后成者也。

——《庄子?内篇?大宗师第六》

“译文”

这就叫做‘撄宁’。撄宁,意思就是不受外界事物的纷扰,而后保持心境的宁静。

有一天,南伯子葵问女:“女呀,你岁数已经很大了,可是我看你的容颜又青春又活泼,简直像个孩童,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女想了想,说:“这是因为我得道了。”南伯子葵一听,问:“道?我可以学习吗?”女又想了想,说:“……作为事物,道无不有所送辞,也无不有所欢迎,无不有所毁灭,也无不有所成就。我把‘无不有所毁灭,也无不有所成就’叫做‘撄宁’。撄宁,就是指人不受外界影响而保持心境宁静。”

这里的“撄宁”,是庄子所倡导的极高的修养境界,能够做到这一点也就得到了“道”,所以下一句说“撄而后成”。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过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佛家讲究入世与出世,于尘世间理会佛理之真谛。人之一生,从垂髫小儿至垂垂老者,匆匆的人生旅途中,我们也经历着人生的三重境界。

人生第一重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涉世之初,还怀着对这个世界的好奇与新鲜,对一切事物都用一种童真的眼光来看待,万事万物在我们的眼里都还原成本原,山就是山,水就是水,对许多事情懵懵懂懂,却固执地相信所见到就是最真实的,相信世界是按设定的规则不断运转,并对这些规则有种信徒般的崇拜,最终在现实里处处碰壁,从而对现实与世界产生了怀疑。

人生第二重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红尘之中有太多的诱惑,在虚伪的面具后隐藏着太多的潜规则,看到的并不一定是真实的,一切如雾里看花,似真似幻,似真还假,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很容易地我们在现实里迷失了方向,随之而来的是迷惑、彷徨、痛苦与挣扎,有的人就此沉沦在迷失的世界里,我们开始用心地去体会这个世界,对一切都多了一份理性与现实的思考,山不再是单纯意文上的山,水也不是单纯意义的水了。

人生第三重界: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这是一种洞察世事后的反璞归真,但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这一境界。人生的经历积累到一定程度,不断的反省,对世事、对自己的追求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认识到“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知道自己追求的是什么,要放弃的是什么,这时,看山还是山,水还是水,只是这山这水,看在眼里,已有另一种内涵在内了。

“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无须精心去处世”,这才是真正的做人与处世了。

在西方哲学里,也有类似的观念。比如尼采的“。精神三变”说。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一书里说,人的精神会经历三种变化,首先是变成骆驼,然后是变成狮子,最后变成了婴儿。

所谓骆驼,就是:听别人对你说“你应该如何”,意即你是被动地接受命令去做事。我们小时候,不是凡事都依父母的指示与老师的教导去行动吗?如果完全让我们自由选择,我们反而会有不知所措之感。西方社会近代以来鼓吹自由,但是许多人宁可放弃自由也不愿承受随之而来的责任。由此可见,“被动”是人类生活的初步阶段,并且不是人人都有决心去摆脱这个阶段的。

其次,到了狮子阶段,就是你对自己说:“我要如何?”一个人通常到了上大学的年纪,远离父母的视线,教授又标榜培养自主的性格,这时如果觉醒就可能成为狮子,可以由被动走向主动。一个人知道自己"要什么",代表他的生命有独立性,可以勇敢地负起应尽的责任。勇者难免孤独,还须经常忍受别人的质疑或嘲讽。但是如果无法跨出这一步,生命又有什么价值可言?一生之中只会说“我们”、“大家”,而不能自觉“我”自己所要的是什么,那真是一种浪费啊!当然,这样说并不意味要做个“唯我论者”,好像宇宙是以我为中心在运转。因此,精神还须向上一跃,转化为婴儿。

婴儿又代表什么?意即对于眼前的处境,无论好坏,都可以肯定及接受,并且视之为全新的开始。正如一个婴儿,充满无限的希望,拥有无限的可能性。许多圣哲乐于用婴儿作比喻,像老子期许人们“复归于婴儿”,孟子认为“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耶稣宣称“让小孩子到我面前来,因为天国是他们的”。人在经历成长的考验之后,还能像婴儿一般单纯,满心喜悦地看待这个世界,这实在是修行的最高境界。

庄子所说的“撄宁”就如同禅宗所说的第三重界和尼采所说的婴儿境界,这是绚烂之极之后的归于平淡、返璞归真。纷乱里保持心境的安宁其时比寻找一个安静的所在难得多。

1911年到1918年毛泽东在长沙读书期间,每天故意让自己坐在闹市口看书。闹市口,也就是街上最热闹的地带,譬如说长沙成章街头的菜市场,他每天都坐在那看书,以培养自己看书的静心、恒心。一时传为佳话。

从前,有个国王征集能够表现宁静的画作,并且决定对最能体现宁静的那幅画作的画家给予重奖。许多画家都争先恐后地把他们自己认为最能体现宁静的画作呈给了国王。当国王看完所有的画作之后,认为其中只有两幅比较令他满意。

其中一幅画画的是一汪平静的湖泊。湖面上波澜不兴,平静如镜;湖的四周环绕着高耸入云的群山;湖的上方,蔚蓝色的天空一碧如洗,点缀着朵朵白云。所有看过这幅画的人无不认为最能体现宁静的画非它莫属了。

而另一幅画呢,上面也画着群山,但那却是一些粗犷的、光秃秃的山。不仅如此,天空中还乌云密布,电闪雷鸣,大雨如注。而在大山一侧的峭壁上,一挂瀑布飞流直下。整幅画看起来根本就体现不出一丝宁静。

但是,当国王靠近仔细端详的时候,却发现在那瀑布后面的岩石缝中有一小丛灌木正蓬勃地生长着。而就在那丛灌木中间,一只鸟妈妈做了一个窝。画面上,鸟妈妈正静静地卧在它的窝里,谛听着瀑布那飞流直下的滔滔水声,那神情是那么恬淡安详,那么怡然自得。

国王马上选中了第二幅。他说:“宁静是当我们身处外界所有的纷繁嘈杂、烦扰困惑甚至是艰难挫折中的时候,内心依然保持一份平静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