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科学育儿百科(现代生活知识百科)
44920000000029

第29章 儿童教育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1)

奖励能代替教育吗

一个人的成长与别人对他的期望和称赞是分不开的。能否获得称赞或获得多少称赞,常常被认作衡量一个人才华品德的尺度。孩子也想得到别人的夸奖,如果经常讲孩子不好、懒惰,孩子渐渐会产生一种自卑感。一个经常受训斥的孩子学得会骂人,而常常得到赞扬和奖励的孩子会懂得自爱。

称赞和奖励是教育孩子的一种手段,使用恰当可以激励孩子的上进心,有助于培养孩子的优秀品质和健全人格。然而奖励是不能代替教育的,如果滥用奖励就可能本末倒置。特别是有的家长对孩子进行无限的奖励:如考试90分以上奖20元,考85分以上奖10元;扫地给5元,洗碗给5元……奖励名目繁多,奖码很重,甚至于把奖励当作酬劳使用,这样反而刺激了孩子的物欲无限膨胀,贪得无厌,养成奢侈浪费的不良品质。父母们,应该明白,奖励只是一种手段,是为了激发孩子的上进心,如果滥用,不但达不到激励的目的,反而将孩子引向歧途。要明白,孩子应该做的,是不能给奖励的。奖励的条件,必须是孩子经过努力才能达到,而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做到的,更不是平常应该做的事情。同时奖码不宜过重,仅仅是起鼓励作用,否则就失去了奖励的意义。而且应该以精神奖励、表扬称赞为主,物质奖励为辅。使孩子满足荣誉感和自尊心,激励孩子上进比奖钱奖物更有意义。同时要奖惩分明,相辅相成,不能只奖不罚。不论奖或罚,都要坚持原则,掌握分寸,以奖为主,以罚为辅,相互配合。

称赞表扬虽是一种激发个人活力的教育方法,如使用不当会适得其反。就像阳光一样,给人以希望和光明,但直射人的眼睛,会使人眼花缭乱。对孩子故意说好话的赞扬及笼统表扬,因不着边际,反而使孩子不高兴,产生疑惑;事事赞扬,反而使孩子感觉不到表扬。只有做了经过较大努力后才能完成的事,家长方予以赞扬,这样会使孩子逐步体会到收获的愉快,而不是外界强加的东西。

家长应关注孩子的“钱”途

经济社会中,为了适应社会,必须让孩子从小树立正确的经济观念。

过于淡化财富或者过于看重钱财都是片面的。如何适当地运用财富也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小杰失踪四天后终于上学了,老师和家长长舒了一口气。小强只是轻描淡写地说前几天与“哥们儿”去北京玩了一趟。在老师的连哄带劝下小强说出一切:他从小学三年级起就常从家中“拿”钱,每次300、500元不等,四年中“拿”了不下2万元,但父母并不知道。那些钱都用来买零食、玩游戏机、朋友聚餐、请人办事了。

孩子拿钱数目之大,次数之多,家长竟然一无所知。眼看孩子大手大脚花钱,家长居然不闻不问,一方面说明家中理财不善,更说明家长对孩子的“钱”途漠不关心。

许多家长极少过问孩子零花钱的去处;也有家庭条件艰苦的孩子却“潇洒”地花钱,家长也没有关注这钱从何而来。直到许多学生在找钱和花钱过程中出了大问题,才引起家长们的注意,但此时有的孩子已经养成了劣习,悔之晚矣。

孩子“财源”面面观

孩子手上的钱主要有以下几种来路:

父母亲友给的零花钱,这是学生的主要“财源”。他们或者每天几块或者每月上千地从家长那里得到零花钱;每到春节、中秋等节日,家长或亲友给孩子的钱,累积起来数目也不小;也有的孩子因为考试成绩好而得到家长的“奖金”。这些都可以归为“正当来源”一类。

另外几种就是“不正当收入”了:

其一是偷窃。除了像小强偷自家的钱以外,有些孩子还偷家中的东西变卖,或者几个孩子合伙偷东西变卖成钱。其二是勒索。当然还有一些“发财秘诀”:谎称学校收费,向家长要钱;虚报学校收费数目向家长要高价,多出部分据为己有;学校有退款不退回家长。虽然有些人认为这些都是“小儿科”,但却不能忽视。

有些家长津津乐道让孩子倒一次垃圾、洗一回碗筷、买一趟油盐,都要付给一定的金钱作为报酬,干得出色,外加奖金,甚至借用孩子存折上的钱,也要答应还本还要另付高息。

钱到哪里去了

孩子手中的钱的用途,可分为正当消费和不正当消费两种。

正当的消费如买零食饮料、学习用具和礼品卡、支付学校平时的各种费用和捐款等。但这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因为精明的孩子会理直气壮地向家长们要回这笔开支,而大部分钱则被不正当消费掉了,如三五结伙定期去德克士、麦当劳吃一顿;还有的沉醉于电子游戏机室,游戏机室的老板们就是靠着孩子们的钱赚得盆满钵满;每逢自己或朋友过生日,总免不了一笔不小的开支,甚至约上十几“好友”,在酒楼包房庆祝;有的学生不做作业不扫地,而是花钱雇人,“按劳取酬”;个别学生每月抽烟费都在200元以上;有的还参与赌博或帮派以求得“人身保护”等等。

孩子在乱花钱的过程中渐渐养成了许多不良习惯,为了满足开销,就免不了采用不正当的手段“找钱”。金钱的“来路”和“去处”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说说惩罚型教育

惩罚型教育为的是树立一种规范和界限,在这个界限中,人是安全的,符合社会规范,能得到别人接受的。

种类

惩罚型教育有很多种。

一、听之任之,冷漠、不关心、不理会。

二、体罚。包括打孩子。

三、批评、责骂。

四、环境反应。

五、外界直接惩罚。

罚孩子别罚出心理障碍来

惩罚是一种有效的约束机制。但是它的度最难把握。这是因为同一件事情,对于成人和孩子是不一样的。

惩罚孩子之前,首先要设身处地为孩子想想,这种惩罚是否合适。

家长也应该是在平静(而不是急躁/焦虑)中惩罚孩子。不要让孩子成为家长的出气筒。更不要让别的事情迁怒到孩子。

体罚和责骂可以说是最糟糕的惩罚方法,它的特点是处罚立即见效,也许很多家长都应用过。其实这种惩罚会产生很多“后遗症”,如造成心理创伤,或为孩子将来出现攻击行为提供榜样等。

笔者曾遇到过一个这样的病例:12岁的男孩,每当学习成绩不佳或者犯了什么错,回家后就是挨打,后来母亲下岗,父亲每天工作从早到晚,孩子挨打变得更加频繁,甚至出现因打孩子被警察干预。这个孩子后来出现反社会行为,撒谎、偷窃、打架斗殴。在诊所,父母亲非常后悔,表示一定要好好学习教育孩子的方法。这样的例子在日常生活中不胜枚举。

“心罚”甚于“体罚”

“哀莫大于心死”,家长用尖刻的语言奚落、讽刺、挖苦孩子,表面上看比体罚“文明”,但它带给孩子的伤害绝不会比体罚小。体罚更多伤害的是孩子的身体,而“心罚”更多的是伤害孩子的心灵。受“心罚”的孩子自尊被摧毁,自信被打击,智慧被扼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