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如果一直做同类的作业,往往会产生厌烦的情绪,心理学上称之为“心理饱和”。相反,对于性质完全不同的东西,即使需要一定的紧张度,但因为还未达到心理饱和的状态,可以产生新鲜感。因此,同样是做功课,如果数学做腻了,可以让孩子换一个科目,如语文或英语等,孩子就会愿意继续做下去。
方法四:巧用个性。
正如人人长相各有不同样,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个性。因此有些学习方法对某些孩子非常有效,对另一些孩子却可能无效。如:对好动贪玩的孩子,最好能把书桌周围那些和做功课无关的东西都收起来,这样就不会使其因贪玩而分心了。一般来说,父母是最了解自己孩子个性的,因此有责任、有条件让孩子养成适合他们个性的读书方法。
方法五:意愿激励。
如果能让孩子了解,为了自己的前途,现在辛苦读书是绝对必要的,那么,对孩子来说,这就将成为一个比什么都强烈的用功动机。可以让孩子谈自己的理想,让他们的理想充分扩大发挥。这样一来,许多孩子会自然而然地领悟到:要实现自己的理想,现在就非努力用功不可了。
孩子做事拖拉怎么办
现实中有这样的孩子:他们也没有什么业余爱好,也能够把时间全部用在了学习上,学习成绩一直都很不错,但由于做事和作业拖拉,每次都不能按时完成学习任务,不能按时交作业,因此经常受到家长和老师的批评,同学们也都不愿意和他交往。连个好朋友都没有,他自然会感到很压抑,也很苦恼,觉得没有人能够理解自己。
这位同学的问题在于,由于从小养成了做事拖拉的习惯,上学后又把这种习惯延续到学习、作业和校园活动中,因为不能守时、按时地完成任务,不断地受到老师、家长的批评和同学们的白眼,自信心逐步弱化,感到自卑,逐渐将内心世界封闭起来,形成了人际关系障碍。因此,做事、作业拖拉是原因,自信心受挫甚至产生自卑是心理过程,造成的人际关系障碍是结果。专家建议:
1.不良的学习和行为习惯来自于家庭的教育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影响,因此首先要在家庭中纠正。
2.父母要以身作则,家庭活动要定时、守时、按时完成;对孩子要强调时间观念,先安排一些简单的家务、游戏,并规定时间完成。
3.每天孩子做作业要求提前1~2分钟完成,注意巩固和持续。
4.要求孩子做一项简单的体育活动,比如做俯卧撑、仰卧起坐、举哑铃,以做10个为起点,每天增加1个,坚持1个月,然后保持或适时增加。
5.告诉孩子人际关系的黄金法则: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首先要真诚地付出自己的爱心。用一颗平常心参与到学校的各种活动中,不要在乎别人。
物质奖励不要太多
为了让孩子好好学习,或者安心把作业写完,父母往往会想尽办法,软硬兼施,最拿手的一招就是许诺:“做完给你买玩具”“进了前3名带你去公园”等。儿童心理专家指出,奖品固然可以强化某种良性行为,但他们又可能使人只对奖品感兴趣,而对被奖行为本身失去了兴趣。
心理学家们曾经做过这样的试验:挑选一些喜欢绘画的孩子,将他们分为两组。A组的孩子得到了一个许诺,即“画得好,就给奖品”,而B组的孩子们则只是被告知“想看看你们的画”。3个星期以后,这位心理学家发现,A组的孩子们大多不主动去画,他们绘画的兴趣明显地降低了。而B组的孩子们则和以前一样愉快地绘画。可见,对于孩子们来说,精神上的奖励比物质上的奖励重要得多。
从人的感知来看,人最先容易感兴趣的东西,是他能够看到、听到、闻到、触摸到以及吃到的事物。对于4岁以下的孩子来说,对物质刺激的敏感,更多的是一种生理本能,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有奶就是娘”。而从四五岁开始,孩子的精神世界开始逐步丰富。六七岁的孩子已经有了自我成长的愿望。父母在这一时期,应该逐步增加对孩子的精神鼓励。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会不断增强自己的社会性,不断提高自己在精神、情感等方面的需求。他们会通过对大人的模仿,追求在精神世界里的满足。精神奖励是相对于物质奖励更高层次的奖励,它能够促使孩子的精神需要不断地迸发出来,从而成为一种自发的行为。这种后天的刺激,特别是精神上的鼓励,能够促进人的大脑不断思考、不断提高。因此,随着年龄的增长,物质激励的比例应该逐步减少,精神激励的部分逐步增加。
但对于6岁以下的孩子来说,物质奖励是不可缺少的。比如孩子考得好,给他买个漂亮的书包作为奖励,或者是送一个小玩具,都能使孩子非常高兴。这些物质奖励可以迅速、直接地在孩子和学习中建立一种联系,精神上的快乐能够强化孩子对学习的兴趣。
现实生活中,有些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总是过于简单。要么在物质上一味满足他们的要求,要么一味地只进行精神鼓励。这种“一刀切”的教育方式,是非常不科学的。如果对孩子的刺激总停留在物质奖励这一低级、原始的阶段,那孩子对精神和情感的投入也会减少。最终的恶果是让孩子变得贪婪,逐渐发展成惟利是图的“小魔鬼”。当然,精神奖励也要适度。过度的精神奖励会让人自我膨胀,导致孩子骄傲自满,日后可能吃大亏。
年轻父母管教孩子6大注意
喂奶时间不宜过长
孩子喂奶时间过长容易造成营养不良,因为,母乳中十分丰富的营养物质是有一定时间界限的。初乳营养确实丰富,这就是提倡母乳喂养的意义所在。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母乳中的营养成分会逐渐减少。
我国科学家研究表明:产后30天里的每100毫升乳汁中,含脂肪3.8克,蛋白质2.25克,还有大量的免疫抗体和微量元素。在250天时,其含量仅剩30天时的二分之一,而水分含量大增。
小孩两岁以后,母亲的乳汁几乎全是水,仅含少许糖,基本上没有什么营养。如果孩子长时间吸吮这种奶水,势必发生营养不良。
由此可见:当孩子出生六个月后,就应逐步喂以菜汤、肉汤和麦乳精等辅食,逐步减少奶水和喂量,孩子出生后12个月左右断奶最为适宜。
不可对孩子的后脑、后背、屁股等处乱打
有些年轻父母在小孩淘气时,就往后脑、后背、耳部和屁股乱拧乱打。人的神经系统主要分布在后背的脊柱骨中间,打小孩的后脑或后背时,会造成震动和压强过大,容易使其中的神经受到损害。
还有的父母以为屁股上肉多打不坏,其实,这个部位有坐骨神经,用力打会造成坐骨神经损伤。
还有,小孩的耳神经末梢反应非常敏锐,肌肉又很嫩,拧耳朵时会损坏“听会”和“听宫”等穴位,导致耳膜受损造成耳功能障碍,损害小孩的身体健康。
不要迷信滋补品
有些年轻的父母迷信滋补品是有病治病、无病强身的灵丹,而经常给孩子吃“补药”。滋补品虽然有一定的滋补作用,但既要对症又要适量,否则就会造成性早熟的不良后果。
经现代医学研究发现:性早熟的孩子,最终的身高普遍比正常的孩子矮小,智力发育低于正常的孩子,抵抗力也有明显差距。因此,即使身体虚弱的孩子需服用补品调理,也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具体情况适量服用,以免得不偿失。
不能捏着孩子的鼻子灌药
年轻的父母常常一只手捏住小孩的鼻子,另一只手用汤匙喂药。
如此做法容易使药液呛入气管,轻者引起呛咳、涕泪交流,发生吸入性肺炎;重则引起呕吐、发呆、眼直视和面部发红,甚至造成窒息死亡等严重后果。
不可摇抛逗小孩玩
有些父母亲总喜欢将小孩抱起来用力摇动,甚至反复向上抛以逗小孩玩。
其实,这种做法害处很大。因为,小孩的头部较大又较重,而颈部肌肉软组织收缩力较差,大脑正处于发育旺盛阶段。
抛摇动作容易损伤小孩的脑组织和颈椎,非但会影响智力的发育,还可导致癫痫、颅内压增高和痴呆等疾病。
不可让孩子睡在父母中间
人体的脑组织耗氧量最大,而小孩大脑的耗氧量比成人更大。
小孩睡在父母中间,受父母排出的气体两面夹攻,使小孩生活在供氧不足且二氧化碳饱和的环境里。
久而久之,孩子脑组织的新陈代谢会受到影响,容易使孩子睡不稳或半夜哭闹不停等情况,严重影响孩子的正常发育。
家庭教育十大原则
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健康成长很有帮助:
第一、平等原则
心理学研究证明:孩子与父母平等的争辩,不仅是互爱的一大体现,而且能够帮助孩子树立信心,明辨是非,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而“独裁”对孩子人格的影响是灾难性的。许多家长觉得辛辛苦苦赚钱养孩子,孩子就应该听自己的,必须服从自己。这种观念应该改变,要把孩子看做是与自己平等的人。
第二、尊重原则
我们尊重孩子,孩子才能尊重我们,有的家长只希望孩子对自己言听计从,而不能有自己的观点或者申辩一下,否就对孩子大声训斥。这种孩子长大后很可能是一个人云亦云的人,没有自己的观点。
第三、感情交流原则
很多家长错误地认为:“有书你读,有饭你吃,有衣服你穿,还想什么?”但人的成长不但需要物质,也有精神、情感的需要。家长忽略孩子的精神、情感需要,孩子和家长就没话说。长期下去,儿女和家长相处会变得越来越尴尬。
第四、自由原则
很多家长把孩子管得很严,却往往吃力不讨好,甚至引起悲剧。应相信孩子的能力,给孩子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
第五、统一原则
家庭的教育要和学校统一,否则孩子无所适从。另外,家庭成员之间教育的观念要一致,否则孩子不知道听谁的,结果就谁的都不听。
第六、榜样原则
家长是孩子第一个模仿的对象,家长一定要做好榜样,别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不良的种子。
第七、信任原则
谎言是从不信任中来的。如果你从孩子小时就很信任他(她),孩子就没有说谎的必要。
第八、宽容原则
人非圣人,孰能无过?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自然会经常犯错误。家长应该宽容地对待,大可不必“小错大骂,大错木棒侍候”。
第九、鼓励原则
许多家长有个坏习惯,当孩子取得好成绩时便说:“是不是偷看来的?”当孩子成绩差时又说:“你从来都是这样差的。”尽管是很随意的一句话,却大大伤害了孩子的心。在家庭生活中,应该多鼓励孩子。
第十、方法转变原则
教育方法要随孩子的年龄的增大而不断改变。
总之,不管你采取什么方法来教育孩子,只要让你的孩子感到生活很幸福,很愉快,健康,乐观,他(她)富有爱心,充满信心,对前途满怀希望,那么,你就是成功的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