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桥陵,依然是衰草败柏,雉鼠蹿飞。可是,一踏上神道,他们就被两侧的石刻惊得张大了口——左右两根华表冲出荒草,屹立在蓝天之下,高大而又雄伟;二十多尊石刻中郎将富丽典雅,各具情态。无论是鸵鸟、战马,还是其它翁仲,都栩栩如生,毛发衣褶细致入微。冯道啧啧地感慨道:“好一座石刻艺术宝库!”李嗣昭来劲了,“看,这一个!像不像我?”他站直了,双手握着宝剑,憋着嘴,模仿一尊翁仲的动作。冯道看看李嗣昭,又看他身旁的翁仲。那翁仲,体态高大丰腴,穿着宽大的朝服,两臂微曲,置于胸前,双手握着一把带鞘的宝剑,剑尖自然下垂。它的嘴角和两撇胡须微微上翘,雍容而又娴雅。冯道对李嗣昭嘴角一撇,算是应答,李存审却说:“人家又高又白——哪点像你?哦,粗壮,粗壮像,粗壮像!”“我黑,我粗,本色!男人,长那么白干什么?谁像你,又白又苗条,俊丫头!”三人再向北走,看到两只石狮,一左一右,一雌一雄,通高丈余,肌体强健,鬣毛飘飘,爪子锋利,双眼圆睁,直视前方,一副凛凛不可侵犯的样子。冯道指着狮子对李嗣昭说:“这个嘛,倒很像你。”李嗣昭睁大眼,仔细瞅瞅雄师,又绕着雄狮转了一圈,说:“我没它强壮,也没它威风。”李存审说:“你是没它高大,可打起仗来,你比它英勇多了!它,只会守陵……”“守陵怎么了?”李嗣昭急插一嘴,“能为皇上守陵,那是莫大的幸运!”李存审笑了,“那你百年之后,我们奏请晋王恩准,为老晋王守陵,怎么样?”冯道说:“别别,别说笑话!帝王陵寝……”
三人继续前行,走到一个矩形土台前。土台约有三五尺高,东西约十几丈长,南北有四五丈宽。每隔一段距离,凹下一个圆坑。“喔,这可能是献殿。这圆坑,圆坑,噢,是,是放柱石的地方。”冯道俯身,用食指在圆坑边蹭蹭,有几丝黑印,又放到鼻子前闻闻,一股焦煳味。“唉,作孽呀!”李存审也叹了口气:“可叹那雄狮,恪尽职守,也没守住陵墓!战乱,不仅戕害活人,也让在天的灵魂不得安宁!”
李嗣昭气汹汹地说:“狗日的,就是有仇,跟死人较什么劲!又是温韬那个杂种干的吧?”冯道说:“可能。温韬作耀州节度使,把他辖区的唐陵发窃殆尽……”“这样的乱臣贼子,就该千刀万刮!”李嗣昭气哼哼地说。冯道若有所思,“咳,都是财宝,惹的祸……”李存审应声说:“假如陵墓里没有珍宝,假如人人不爱财……”
“人人不爱财?”李嗣昭不假思索地说,“那还活什么劲?这世上争来争去不都是为财吗?”李存审接了一句:“怪不得,尊夫人……”冯道戳了存审一指头,李存审把后边的话闷死在肚子里。冯道却说:“争来争去,也不全是为财。比如,泰陵的主人诛韦后杀兄弟,就没争财。”“对呀”,李嗣昭说:“他是一代英主,他想的是百姓,国家!”李存审说:“他争的皇权,地位,说到底,跟财,其实也有关系……”
“眼前这座陵墓的主人,睿宗……”冯道忽然想起了什么,他岔断了李存审话,问:“德祥兄,你还记得泰陵的翁仲吗?”李存审说:“记得呀。那些翁仲与这边没法相比。”“怎么没法比?”李存审说:“无论从大小,还是从石材看,都没法比。”冯道说:“对,对!还有一点……”“哪一点?”“情态呀!”“喔”,李存审想起了,“那些翁仲猥琐忧郁,这些翁仲典雅自信。”冯道说:“你想过没有,泰陵是一代英主玄宗的陵墓,而桥陵是他父亲睿宗的。按说……”“按说泰陵的规模应该更宏大,是吗?”冯道说:“对呀!”李存审说:“先生可能是在考我,那我就答给您听。泰陵是代宗李豫给他祖父修的,那时,经过安史之乱,国力已大大削弱,拿不出那么多钱修筑陵墓,瓮仲的表情,正体现了当时人们的心情;而桥陵是唐玄宗给他的父亲修的,当时,正值开元盛世,更兼玄宗的皇位是父亲和哥哥让给他的,他怎么能不竭尽国力,大修陵墓?这陵墓,是大唐国力的再现呀。”“太精辟了!睿宗传位,让帝让位,成就了开元盛世,也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和声名,还为死后赢来了辉煌……”
“是呀,是呀!给这样的皇帝守陵,值!”李嗣昭插了一杠子。冯道笑笑,李存审也笑笑,他们谁也没答李嗣昭的话。冯道似乎又有什么心得,他喃喃地自言自语,“是呀,让一分意娴神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这一让,不仅保住了自己生命,也给百姓带来安宁……”“唉”,李存审叹了一口气,“后人看历史,大多只看结果,很少有人探究过程。比如,他们传位、让位,中间有几分自愿,几分无奈,甚至还有几分屈辱?……”冯道惊愕地瞅瞅李存审,又默默地点点头,心想,“人人都说他出身戏子,是个爱民的好官,没想到,他还有如此深邃的头脑…难得,难得!”李嗣昭则用奇怪的目光盯着他俩。李存审说:“我曾经听过一件轶事……”冯道也盯着李存审的眼睛,“不妨说说?”李存审说:“大哥李宪,就是这个让帝,让位给玄宗,玄宗非常感激,就在兴庆宫修了一座花萼相辉楼,兄弟姊妹经常在这里聚会,笙歌弹唱,以增强骨肉情分。”“多好啊!”李嗣昭失声叫道。冯道白了他一眼,示意李存审快说。“他们兄弟姐妹,都有很高的音乐天赋,人人精通音律。”“是吗?
我怎么不知道哇?”冯道也有些惊讶。李存审说:“是呀!玄宗特别爱打羯鼓,让帝尤其擅长横笛。”他下意识摸摸自己身后缀着的尺八袋,继续说:“在一次欢会中,让帝拿出自己最喜爱的紫云笛,吹了一曲《神仙紫云曲》,听得杨玉环如醉如痴,饭都不想吃,缠着让帝,要他再吹一遍。让帝推辞不过,又吹了一遍。让帝看杨玉环这么喜爱听吹笛子,就把紫云笛送给了杨玉环。”冯道说:“送得好!杨玉环又可以学一样本事了。”“好什么呀”,李存审说,“唐玄宗看到了紫云笛,大为震怒,以为杨玉环和哥哥有染,把杨玉环遣送回了娘家!”“为什么?”李嗣昭喊道,李存审说:“就是在咱们民间,长兄也不能和弟媳嬉戏,更不要说皇家,……”“皇家怎么啦?难道就没有兄弟情姐妹义?”李存审说:“在皇家,无论大事小情,吃喝拉撒,都连着皇位哪!而皇位……”“这么简单的事,非要弄得那么复杂干什么?
如此没情没义,我还为他们站的什么岗!”李嗣昭愤愤地喊道,逗得李存审哈哈大笑,笑得眼泪都出来了。卫士们离得远点,不知道李存审为什么笑,都瞪着眼睛看他们。李存审哈哈笑过,心有所动,脸上的笑意渐渐消逝得无影无踪,只有眼角的泪滴,依然晶莹。他从身后的尺八袋中缓缓摸出一支洞箫,吹了一曲《佛上殿》。
那箫声,起初还有些起伏,苍凉中微透出哀怨,渐渐地,变得柔和而又圆润,又过了一会儿,箫声趋向浑厚,悠远。桥陵的山静静地,川静静地,树也静静地,似乎都在倾听。那箫声,也荡漾在李嗣昭、卫士和那些翁仲的心田,他们都在静静地倾听,倾听。箫声中,冯道也陷入了深思。他忽然想到了秦始皇,想到了位于骊山的秦始皇陵,想到了哲人罗隐的诗——《始皇陵》:荒堆无草树无枝,懒向行人问昔时。六国英雄漫多事,到头徐福是男儿。
可是,现在,晋与梁,与镇州、定州正在争锋,说不定还得搭上契丹!在这种情况下,不仅想做徐福,难,就是想再听听李将军的箫,也不一定能哇!他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七
镇州这边,张文礼心里明的跟镜一样,自己虽然取代了王鎔,但兵力远远不足以自保,就派使者北上契丹求援,又派一个能说会道的使臣从小路奔赴大梁,告诉梁末帝朱友贞:“王鎔被乱军杀死,公主安然无恙。前日,臣已经派人联络契丹,他们不久即可发兵。今日,臣派专使,乞求圣上尽快启天兵,自德、棣渡河,我为内应,三面夹攻,翦灭晋贼,达成一统!”朱友贞还是犹豫不决,敬翔亟谏曰:“我们最强的敌人是晋,先王用兵几十年,没有成效,不是先王不武,而是晋人无隙。
今日,天赐良机,稍纵即逝。皇上应该急发精兵,直捣镇州,恢复河北!否则,等晋王发兵,平息了内乱,后悔就太晚了!”朱友贞问赵岩和张汉鼎:“爱卿,你们的意见呢?”张汉鼎说:“晋贼的精兵都在黄河边,离大梁多近啊!我们用尽了军队抵抗,还有些支撑不住,哪里还敢分兵去救张文礼?”赵岩也说:“重要的是,张文礼并不是真心投我大梁。他杀了王鎔,怕李存勖讨伐,想借咱们的军队,保他的江山!”张汉杰抢上来说:“像这种乱臣贼子,吃谁饭,砸谁锅,救他干什么!”
此话一出,自己觉得哪里有些不妥,赶紧收回了话头,垂手站立。朱友贞扭头看看王彦章:“爱卿,你怎么不说话?”王彦章说:“我在听,听诸位的高见。”朱友贞有点不高兴:“你也说说你的高见啊!”王彦章说:“敬大学士的话有些道理。张大人的话嘛,也有些道理……”朱友贞缓缓地站起身,两手一背,踱回后殿去了。敬翔摸摸自己的花白胡子,对李振小声嘀咕:“我们为什么?为了你们朱氏江山!你可倒好,两手一背,走了!”赵岩和张氏兄弟对视了一下,神秘地笑笑。大家都怏怏地散了。这一散,又拖了三四个月!
晋王催军急进,不几天,攻下赵州,刺史王鋋投降。晋军渡过滹沱河,包围了深州、镇州,深州刺史张友顺被生擒。张文礼坐不住了,把符习的母亲、妻子和家人抓了十几个,推到城头,要他们逼符习退兵。符习的母亲、妻子上了城头,闭口不言。气得张文礼暴跳如雷,要部下杀了他们。部下都不忍心举刀,张文礼唰地抽出鞘中宝剑,亲自动手,割去了符习母亲、妻子和十几个家人的鼻子,舌头,剁了他们的手,把他们推出城外。可怜符习的母亲、妻子和十几个家人,满身满脸鲜血,踉踉跄跄地跑了十几步,就疼昏了。众人救起他们,抬到营内,请医官救治,医官都不敢正眼看他们的伤口。晋赵联军见张文礼如此凶残,气得嗷嗷叫,恨不得立刻攻进城去,剥他的皮,吃他的肉,喝他的血!符习见母亲、妻子和家人遭此毒手,长号一声,昏死过去。符习从小好学,精通《左氏春秋》,和将士们的关系非常亲密。将士们见符习昏厥,又心疼,又焦急,对张文礼更加痛恨。大家七手八脚把他救醒。符习刚一清醒,捞起双剑就冲出营门,将士们跟着他,发起了又一轮更加猛烈的进攻。
张文礼见这招没有奏效,急得像没头苍蝇,四处求救。晋王截获了张文礼送往大梁、契丹、吴越和蜀国的求救信函,又怒、又气、又恨,又有些担心。他唤出冯道,把信交给他。冯道看了信,向晋王抱拳祝贺,晋王诧异地看着冯道,冯道说:“俗话说,有病乱求医。张文礼四出求救,可见是病入膏肓了,难道不值得庆贺?”
晋王高兴地说:“我怎么没想到这一层呢?还是先生见识高啊!”冯道说:“雕虫小技,雕虫小技啊,大王的担心才是大聪明——他这一求救,虽然人家不一定救他,却给我们带来麻烦——至少,要小心梁、契丹趁乱出兵。”晋王赶快修书,派人送往幽州,送往河上,还特别叮咛朱守殷,注意梁军动向。冯道建议,把截获的这些书信,派人送入镇州,交给张文礼,并附上一封信,一则告诉张文礼,他已经日暮途穷,只有投降一条出路;二则气气张文礼,弄得他神魂颠倒,为攻城创造条件。
晋王想想,同意了,并请冯道亲自写信。
八
晋王攻下赵州、深州包围镇州的消息传到定州,令义武节度使兼中书令王处直大为不安。在他看来,镇州、定州互为表里,如果镇州被晋吞并,即使晋人不顺手牵羊,定州也唇亡齿寒,很难独存。在张文礼告乱并求节钺的时候,王处直就派专人赶到晋阳,请晋王法外开恩,答应张文礼的请求。晋王回信说,张文礼奸诈鄙陋,凶残绝伦,竟敢弑父杀弟,残害符习的母亲、妻子和家人,罪不可赦!晋王率军出发,又接到王处直来信,意思说,晋与梁在河上争执日烈,念昔日共同对梁,今日也应赦其罪过,以免鹬蚌相争,渔人得利。晋王叫来使看了张文礼给梁和契丹的蜡书,又回信说,张文礼弑父杀弟,残害无辜,又认贼作父,不仅坏了人伦,也破坏了三家联盟。这样的奸慝不除,内部一盘散沙,无法一致对敌!王处直见晋王铁心要除张文礼,心里就打开了歪算盘。
光化三年(公元900年),梁将张存敬攻定州,眼看要破,王处直大声喊:“我们对朝廷未尝不忠,对藩邻未尝失礼,你们为什么要攻我们?”张存敬大骂:“你们不敬朝廷,却媚事李晋,还说什么忠义?”王处直辩解说:“我们和大梁、晋阳同时立功王室,地又连畔,修好往来,那是最正常的事情,有什么奇怪的?如果你要我背晋向梁,也可以,请你们先退兵!”张存敬礼缺,即休战。王处直出绢十万匹,亲自杀牛抬酒,犒劳梁军,并与梁结盟,梁军才退。朱温奏请天子,封王处直为检校左仆射。朱温篡唐,又授王处直北平王、检校太尉。为这事,王处直一直担心晋王心存芥蒂。
王处直生性好巫术,宾客中有一个李应之,专会装神弄鬼,很得处直喜爱。有一回,王处直生病,他又是跳神,又是祭符,还找了些马尿,和着蜂屎,捏成丸子,给王处直吃下,不知怎么回事,好了!从此,王处直把他待为神灵,叫他穿着道士的服装,做他的行营司马,所有军政事宜,都要他掐指算算,方能实行。
早先,李应之在陉邑乡下得到一个小孩,叫刘云郎,养做自己的儿子。那时,王处直还没有儿子,李应之又送给了王处直。给的时候,李应之说:“这个小孩生下来就和别人不一样。”王处直问:“怎么不一样?”李应之说:“您看,他的眼睛。”
王处直看看,“没什么特别呀!”李应之说:“你仔细看。”王处直细细一看,果然有些不同:他的两个瞳人没长在眼球中间,都有点偏外。李应之说:“这样,他就比一般人看得宽,看得远。将来,肯定能成大器!”王处直非常高兴,收下了这个儿子,给他改名叫王都。收了王都之后,发生了许多怪事,最怪的有两件。一件是,几百野鹊把窝做在麦田里,农民怎么轰都轰不走。另一件是,祠堂里突然钻进了一条大蟒,王处直问李应之,“这是什么征兆?”李应之闭目请神,说:“鹊是神鸟,七夕在天上搭桥。现在下凡到咱们的麦田,是天降祥瑞啊!”王处直忙问:“蟒入祠堂呐?”李应之答:“蟒,不是龙吗?蟒入祠堂,还用问吗?王家该出真龙天子了!”还特意加了一句:“这是您修身立德,收王都作嗣,感动了上苍呀!”王处直高兴啊,每天钻进祠堂烧香祭拜,又派几十个军健为蟒蛇捉老鼠。对王都,更是锦衣玉食,疼爱有加。
李应之因此益发骄横,他把自己管辖的年轻人登记造册,编成新军,亲自率领,不受王处直节制。他私自盖了一处府第,叫博陵坊,大得可以跟一般的城池相比,并按照道家规矩,四面开门,以备非常情况。将吏们都看出其中深意,惟独王处直浑然不觉。有一天,幽州李匡俦借道进京,王处直怕发生假道伐虢之事,调军队埋伏城外。李匡俦离开之后,甲士们趁机包围了李应之的府第,杀了李应之。大伙齐刷刷地跪在王处直面前,请求杀了王都,王处直坚决不同意。王都暗地记下每一个甲士的名字,以后,每隔几天,随意捏造一个罪名,杀掉一个甲士,二十多年,从未间断。而请求杀死王都的甲士,竟没有一个幸免。王都生性狡佞多谋,深得王处直欢心,王处直把他封做节度副使,一切军政事务都交给他处理,还在不同场合表示,欲立王都为嗣子。王处直的几个儿子吓得流亡外地——王威流落契丹,王郜、王郁奔晋。王郁到了晋阳,受到晋王额外看待,封他为新州防御使,还把女儿嫁给了他。王处直看晋王征伐张文礼的决心不可动摇,就悄悄派人到了新州,许诺立王郁为嗣子,请王郁招契丹大军入晋,以解镇州之围。王郁本来顾念本土,出逃就因为父王欲立王都,既然父王改变了想法,哪有不允之理?可怜王处直虑事不周,这个空头人情却触犯了王都利益,惹来了杀身之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