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细说中国的世界遗产37地
44935300000012

第12章 千年瑰宝档案(2)

生活在距今70~20万年之间的“北京人”属人类远祖的一支,称为“北京猿人”或“北京直立人”,是属于从猿进化到人的过程,是原始人,而不是猿。

过去,周口店附近有很多农民以烧石灰为生。有一次,他们烧石灰时在山上发现了一个巨大的洞穴,里面有很多红色泥土,还有大量骨骼。当时人们以为这就是中药里所说的的“龙骨”,便把这座山起名为“龙骨山”。而这些所谓的“龙骨”,实际上是生物化石。此后,附近农民经常在山上捡到一些“龙骨”卖给中药店做药材,因而引起了一些科学家的注意。

从1918年起,科学家们开始在龙骨山陆续考察、挖掘,直到1937年,共挖出骨头6具、头骨碎片12件、下颌骨15件、牙齿157枚、股骨7件、胫骨1件、肱骨3件、锁骨和月骨各1件以及一些头骨和面骨碎片,这些“北京人”遗骨分属40多个个体。这一发现震惊了全世界。

遗憾的是,七七事变后,周口店被日军占领,发掘人员被杀,裴文中的办公室被捣毁,发掘工作被迫终止。抗日战争时期,已发掘出的6个较完整的头盖骨存放于当时属于美国开办的北京协和医学院内。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中美双方商定要将其转运美国,以防落入日本人手中。不幸的是,在转运途中头盖骨失踪,世界级的珍宝就这样消失在众目睽睽之下,成为世界一大疑案,至今下落不明。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恢复了对龙骨山的挖掘工作,新出土的“北京人”化石为人类起源提供了大量的、富有说服力的证据。在旧石器时代, “北京人”已经懂得制作简单的劳动工具、懂得使用火,其中石器是“北京人”文化的主要代表。当时, “北京人”用砸击法已能生产出长20~30毫米的小石片;使用工具分两大类,第一类包括锤击石锤、砸击石锤和石钻,第二类有刮削器、尖状器、砍砸器、雕刻器、石锥和球形器。

根据对出土文物的研究发现, “北京人”的平均脑量达1088毫升(现代人脑量为1400毫升) 。复原后的“北京人”头骨低、颧骨高、前额平、眼眶深,眉脊稍高,嘴巴前伸,外形介于人和猿之间。

北京猿人的洞穴位于龙骨山北坡,四五十万年前(更新世中期) ,北京猿人就在这里居住并生活了30万年之久。

山顶洞人的骨化石发掘于1930年,在龙骨山的顶部,是“北京人”所居住洞穴的最高处。通过出土文物考证, “山顶洞人”已能捕鱼、用火以及用骨针缝制衣服。

文化链接

在山洞里发现的“北京人”遗骨,有完整和比较完整的头盖骨、面骨、下颌骨、牙齿、残破的大腿骨、残胫骨、上臂骨、锁骨和腕骨等。根据推算, “北京人”男性身高约1.56米,女性身高约1.44米。 “北京人”的寿命不长,据古人类学家分析,有68.2%的人死于14岁之前,超过50岁的人仅占4.5%。

1973年,在龙骨山大洞穴东南斜上方100米处,科考人员又发现了介于“北京猿人”与“山顶洞人”两者之间的直立人——新洞人,他们可能是“北京猿人”的后裔,是“山顶洞人”的前辈。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面积小,只有2平方千米,却有26个化石点,并分别有北京猿人(直立人阶段) 、新洞人(古人阶段)和山顶洞人(新人阶段)三种古人类化石及其丰富的文化遗产,乃世界奇迹。

精华必看:

“北京人”化石在地下沉睡了20000年后,从20世纪20年代初被陆续发现以来,为人类的起源学研究提供了大量翔实的素材。

周口店是“北京人”之家,遗址所处地势极佳:西北群山环抱,峰峦起伏,东南一马平川,视野开阔,周口河蜿蜒流淌。“北京人”选择周口店地区定居,是因为这座山上的石灰岩易于被水溶解,形成许多洞穴和裂隙,为生存提供了良好的居住条件。 “北京人”洞穴的堆积层厚40多米,形成时间基本和“北京人”在此生活时间一致。生活在此的“北京人”的头部特征较为原始,但已和现代蒙古人种的特征相似。“北京人”的生活来源主要依靠狩猎和采集,并已知食用熟食和用火。其用火主要取于自然火种,并能保护火种,火的使用说明“北京人”已具备了人的特征。

深度体验:

由于生活环境恶劣,工具简陋,靠单个人的力量是无法生存下去的。几十个人在一起,共同劳动,分享劳动果实,过着群居的生活,这就是最早的人类社会。

在周口店附近,有辽阔的平原和起伏的山岭,附近松柏参天,还有高大的桦树、栎树和朴树。朴树生长着一种小球似的果实,吃起来有香味,大概是“北京人”的一种美味。 “北京人”在果实累累的秋天,常常成群结队到山间采集,到了冬季他们就用石器挖开冻土,寻觅植物的块根,以解决口粮问题。

“北京人”还要进行狩猎活动。从考古发现的大量动物化石和动物的烧骨遗存来看,我们就能推测到狩猎在“北京人”生活中的地位。 “北京人”能够比较顺利地获取鹿类,还能机智地利用群体的力量捕获大的野兽和飞禽。

人类正是用集体的力量,艰难地发展着,最终走向今天的文明。

延伸阅读: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是北京向世界展示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的窗口,通过这种途径,让各国对我国文化大加赞扬。北京通过所有人的共同努力,最终实现了承诺给全世界的“人文奥运”目标。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的保护和建设是北京文物保护的重大工程,是“人文奥运”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作为一个世界级的文化品牌,必须发扬光大,故北京市委市政府、中科院决定以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为核心,向东拓展遗址面积,建立遗址公园,目标是把这里建设成科普教育、考古研究基地,生命探索、人类溯源、时空延展的展示和再现古人类文明的圣地。

地理链接

周口店遗址博物馆/博物馆是在1953年“猿人陈列馆”的基础上改建的,设在山顶洞西部,以北京猿人、山顶洞人的材料为重点,介绍了人类的起源和发展过程。全馆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人类的孕育和发展;第二部分: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第三部分:解放以后,该学科的发展及成果。

明清农村的缩影-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

英文名称/Ancient Villages in Southern Anhui - Xidi and Hongcun

收录时间/1999年12月被选为世界文化遗产

入选理由/C(Ⅰ) C(Ⅱ) C(Ⅲ) C(Ⅳ) C(Ⅴ) C(Ⅵ)

地理位置/安徽山区的黟县是一个人口仅十多万的小县,西递、宏村古民居就位于黟县境内的黄山风景区。西递距黟县县城8千米,始建于北宋皇佑年间,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宏村距黟县县城东北10千米处,始建于南宋绍兴元年,村落面积约19公顷。

关键词/西递被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 /西递被誉为“中国明清民居博物馆” /宏村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 /有强烈的徽州文化特色

评 语/西递、宏村这两个传统的古村落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保持着那些在上个世纪已经消失或改变了的乡村的面貌。其街道的风格,古建筑和装饰物,以及供水系统完备的民居都是非常独特的文化遗存。

“黟县小桃源,烟霞百里间。地多灵草木,人尚古衣冠。 ”这是唐朝大诗人李白赞美黟县的一首诗,通过诗意,道出了皖南乡村的独特意境。这里的山水清秀、景物优美,再加上古老文化酝酿出的淳厚从容的民风人情,使皖南古村落犹如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徽州大地上,能让人时时感受到勤劳智慧的徽州人民所创造的举世闻名的徽文化。

黟县境内至今仍存有保护完整的古民居3600余幢,为皖南之首。西递、宏村、南屏、关麓、屏山等古民居建筑布局严谨,工艺精湛,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其中西递、宏村两个村落共有259幢民居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递

据史料记载,西递村的始祖为唐昭宗李晔的儿子,因遭到宫廷变乱,逃匿民间,改姓胡,经后代繁衍生息后形成村落。后代人中不乏弃儒从贾者,经商成功后大兴土木,将这里建设得气派、堂皇。现在,虽历经数百年的动荡,明清时期村落的基本面貌和特征仍依稀可见。

古朴、端庄、典雅的西递村落呈船形,四面环山,两条溪流穿村而过,村中街巷沿溪而设,所有街巷均用黟县青石铺成。古建筑多用木头、砖墙维护,木雕、石雕、砖雕丰富多彩,巷道和建筑的设计布局协调。村落空间变化灵活,建筑色调朴素淡雅,是我国徽派建筑艺术的典型代表。西递村现存明、清古民居124幢,祠堂3幢。瑞玉庭、凌云阁、履福堂、刺史牌楼、西园、东园、敬爱堂、青云轩、桃李园、膺福堂等,都堪称徽派古民居建筑艺术的典范。 “大夫第”素有“桃花源里人家”之称,原来用于观景。有趣的是,现代人多将此楼当作古装戏中小姐择婿“抛绣球”所在。我们无心也无法考证陶渊明当年创作《桃花源记》一文描写的是否是皖南古村落中的景致,只要能在此静静领略一下古村落的今古气息便足矣。

西递以悠久文明的历史、独具一格的民居特点、奇异秀丽的山水风光、敦厚朴实的乡土民情,迎接着大批中外游客,并成为部分美术院校实习、写生基地。

文化链接

每逢端午、中秋、春节等节庆,黟县人民都要舞火龙、舞香龙。平时生活中,这里的“抬阁”、“跳钟馗”等节日活动也精彩纷呈, “抛绣球”、“哭嫁”、“背新娘”等民俗妙趣横生,还有高雅别致的徽州茶道、宋祠堂会等。

宏村

因其地势特别,宏村常常被大片彩霞包围,有时浓墨重彩,有时泼墨写意,真好似一幅徐徐展开的山水长卷。因此,宏村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

宏村山水相映,妙趣横生。南宋绍兴年间,古宏村人为防火灌田,独运匠心开仿生学之先河,建造出堪称“中国一绝”的人工水系,围绕“牛形”规划了一个意义深刻的村庄。整个村庄从高处往下看,宛若一头斜卧山前溪边的青牛:巍峨苍翠的雷岗为“牛首”,参天古木是“牛角”,由东到西错落有致的民居群宛如宠大的“牛躯”。引清泉为“牛肠”,经村流入被称为“牛胃”的月塘后,过滤一下又流向村外被称作是“牛肚”的南湖。村民还在绕村的河溪上先后架起了四座桥梁,作为“牛腿”。这种别出心裁的村落水系设计,不仅为村民解决了消防用水,而且调节了村内气温,为居民生产、生活用水提供了方便,创造了一种“浣汲未防溪路远,家家门前有清泉”的良好环境,成为当今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一大奇迹。

走进宏村,会有源源不断的惊喜映入眼帘:用来打麻将的“排山阁”,可以吸食鸦片的“吞云轩”,还有保镖、女佣、贴身丫环的房间以及小姐阁楼,都傲然挺立着,彰显自己的顽强。这些建筑的梁柱大多采用珍贵粗大的银杏木,散发出的香味能驱除蜘蛛。不少木雕还用金粉涂抹,可以想象当时金碧辉煌、极尽奢华的样子!村中还有参天古木、民居墙头的青藤老树、庭中的百年牡丹、名人的字画雕刻等,真可谓步步入景、处处堪画,同时也反映了悠久历史所留下的广博而深邃的文化底蕴。这里的建筑大致和西递一样保持着徽州的建筑风格,闲庭信步其间,悠然之情浓烈得让人心醉。

坐落在南湖畔的南湖书院,建筑颇为壮观。据说民国初期的国务总理江大燮(宏村人)幼年时曾在这里读书。

皖南民风淳朴,至今仍保持着传统的民间习俗,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我国长江中下游山区民居村落的杰出代表。

西递和宏村求同存异,各显身手。虽近在咫尺,却是西递开发在先,宏村开发在后。西递任大官者居多,宏村则多有富商大贾。西递、宏村的村落选址、布局和建筑形态,都以周易风水理论为指导,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传统哲学思想和村民对大自然的向往与尊重。那些典雅的明、清民居建筑群与大自然紧密相融,创造出一个既合乎科学又富有情趣的生活居住环境,是我国传统民居的精髓。西递、宏村独特的水系是实用与美学相结合的水利工程典范,尤其是宏村的牛形水系统,深刻地体现了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卓越智慧。

皖南现存完好的明清民居440多幢,西递、宏村是徽派古民居群建筑的典型代表,其布局之工、结构之巧、装饰之美、营造之精均为世间所罕见。

精华必看:

承志堂:承志堂位于宏村上水圳中段,总占地面积约2100平方米,是清末大盐商汪定贵的住宅。承志堂是宏村最精美的代表作,被誉为“民间故宫”。整栋建筑为木质结构,内部用砖、石、木雕装饰,做工精致、华丽无比,是一幢保存完整的大型民居建筑。全屋分内院、外院、前堂、后堂、东厢、西厢、书房厅、鱼塘厅、厨房、马厩等。屋内有池塘、水井,用水不出屋,十分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