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细说中国的世界遗产37地
44935300000003

第3章 追寻梦中的天堂(2)

生活区

生活区之前是皇家贵族生活之所,如今已成为重要的游览景区,以乐寿堂、玉澜堂、宜芸馆等庭院为代表。慈禧、光绪及后妃们都曾在此尽情享受。宜芸馆东侧的德和园大戏楼是慈禧下令兴建的,慈禧观戏时坐的地方叫颐乐殿。

风景游览区

这里是供皇帝和后宫佳丽们澄怀散志、休闲娱乐的地方,主要由昆明湖和万寿山组成。昆明湖是清代皇家园林中最大的湖泊,清澈见底。湖的西北端绕过万寿山西侧连接到北边的“后湖”,构成山环水抱的形势,把湖和山紧密地连成一体。著名的铜牛(也称为“金牛”)位于昆明湖东岸、十七孔桥东桥头北侧,是为镇压水患而设,其形态逼真,背上铸有铭文。万寿山东西长约1000米,高60米,后山、后湖古木成林,环境幽雅,有藏式寺庙、苏州河古买卖街等景点。

佛香阁位于万寿山的山腰,高41米,内有8根巨大铁梨木擎天柱,是古典建筑中的精品。佛香阁建在一个高21米的方形台基上,是一座八面三层四重檐的建筑。此阁是在原阁于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后,清朝光绪皇帝花了78万两银子重建的,于1894年竣工,为颐和园里最大的工程。阁内供奉着“接引佛”,供皇室成员在此烧香、祈愿。

长廊位于万寿山脚下、昆明湖岸上,长728米,共273间,枋、梁上有8000多幅彩画,号称“世界第一廊”。长廊东起邀月门,西至石丈亭,自东向西有四座八角亭,分别名为“留佳”、 “寄澜”、 “秋水”、 “清遥”,象征着一年中的四季。

文化链接

颐和园的前身为“清漪园”,始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 ,是乾隆皇帝为其母祝寿所建。颐和园是清代北京著名的“三山五园”(香山及其静宜园、玉泉山及其静明园、万寿山及其清漪园,还有圆明园、畅春园)中最后建成的一座。咸丰十年(1860年)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同遭严重破坏。1888年,慈禧太后以筹措海军经费的名义动用3000万两白银重建,并改称颐和园,作为消暑游玩之地。

十七孔桥横亘在昆明湖上,飞跨于东堤和南湖岛之间,连接着堤岛,是园中最大的石桥。石桥宽3米,长150米,由17个桥洞组成,因此而得名。石桥两边栏杆上雕有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石狮子500多只。

颐和园三大景区广泛采用全国各地造园手法,既有北方山川的雄浑气势,又有江南水乡的柔美婉约,含蓄着帝王宫室的雍容华贵和民间宅居的精巧别致,将亭台、长廊、殿堂和小桥等巧妙地搭配。人工景观与自然山峦相互和谐、艺术地融为一体,既有庭园美景,又有湖光山色,不同特点的建筑群落独有特色又相互联系。整体来看,园林艺术构思巧妙,是集我国园林建筑艺术之大成的杰作。颐和园在中外园林艺术史上地位显著,已成为我国园林艺术的典范,是最著名的古典园林之一。

同时,颐和园作为清代政治活动的重要场所,记录和保存了皇宫贵族们生活的许多史实,为我们了解和考察帝王们的生活提供了大量真实的素材。颐和园的几次兴废和遗存的大量宝贵物件,记录了清王朝从康乾盛世到列强入侵、国力由强盛到衰弱的痕迹,也是我国人民饱受帝国主义欺凌的佐证。

精华必看:

石舫:石舫又名清晏舫,位于长廊西端湖边,长36米,是一条大石船,其名有“海清河晏”之意,是颐和园唯一一处带有西洋风格的建筑。就外观而言,石舫雕梁画栋,精彩无比,在同类园林建筑中可说是独一无二的了。石舫的前身是明朝圆静寺的放生台,乾隆修清漪园时,改台为船。现舫上建有两层船楼,船底用花砖铺成,窗户为彩色玻璃,顶部用砖雕装饰。下雨时,落在船顶的雨水通过四角的4个空心柱子流下,由船身的4个龙头口排入湖中,设计巧妙。

昆明湖:万寿山以南,是碧波荡漾的昆明湖,西部的西堤将湖面分为东西两半。西堤有6座桥梁,其中以玉带桥最为有名,远远望去,桥如玉带轻飘,故得名。据说,乾隆皇帝、慈禧太后都爱游西堤。慈禧还曾在这里化装成渔婆,命太监李莲英扮成渔公,二人合影留念。

昆明湖总面积有220公顷之余,比5个北海还要大。每年夏秋季节,大量游人纷至沓来,在昆明湖上泛舟消暑。微风拂面,水波涟漪,很是惬意。站在湖畔,西可望玉峰宝塔;立在青山之上,北可见佛香阁掩映在翠柏之间。远山近水,诗情画意,使人神清气爽、暑意顿消。湖面上设有汽艇、画舫,游客可乘坐环湖游览。条条小船,载着游客划桨而行,桥、岛、殿、阁倒映水中,湖面上生机勃勃,好一幅壮丽的画面。

地理链接

谐趣园在万寿山东边,是一个具有南方园林风格并且独立成区的园中之园,是仿无锡惠山寄畅园而建的。谐趣园曾名“惠山园”,嘉庆十六年(1811年)重修,同时取乾隆皇帝的诗句“一亭一径,足谐奇趣”和“以物外之静趣,谐寸田之中和”的意思,而改名为“谐趣园”。园内共有亭、台、堂、榭13处,并用上百间游廊和5座形式不同的桥沟通。园内东南角有一石桥,桥头石坊上写有“知鱼桥”三字,据说是乾隆皇帝所写,是引用了庄子和惠子在“秋水濠上”的争论而来的。

大戏楼:德和园大戏楼是为庆祝慈禧60大寿而建,专供慈禧看戏用。楼高21米,在颐和园中仅次于佛香阁。戏楼共三层,后台化妆楼在二层。戏楼的独特之处是顶板上有7个“天井”,地板中有“地井”,舞台底部还有水井和5个方池。当演神鬼戏时,演员可从“天”而降,也可从“地”下爬上来,甚至可以引水上台。

德和园大戏楼与承德避暑山庄里的清音阁、紫禁城内的畅音阁一起,合称为“清代三大戏台”。

深度体验:

漫步静明园,观赏那巍峨的玉泉山、久负盛名的“玉泉趵突”景致;身居德和园,聆听一出字正腔圆的吉祥戏目。总之,在颐和园里,可以闲逛苏州街,可以漫游谐趣园,可以徜徉长廊,可以体味画中游,可以跨越十七孔桥,到处都有平和、休闲、清幽的气氛溢出。

独行玉带桥畔,体验娇美长堤,目之所及,虽无苏东坡“西子西湖,浓淡相宜”之幻化,却有昆明湖鸭鹅成群、小鱼畅游之趣。若正赶上凉爽之秋而至,抡一钓竿,面对一池春水,坐在竹制小板凳上,任天上云飘云散,尽且看那水面波纹宠辱不惊,淡定从容。玉带桥沐浴雨中,柳丝轻柔,此时在柳阴下下棋,在湖边抚古琴唱清歌,羡什么鸳鸯与神仙,这里就是快乐和清雅的发源地!

冬天,登上佛香阁,手捧一杯浓茶远望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夏天,站在湖边,远处的重峦叠翠,近处的亭台楼阁,仿佛都收入园中。乾隆的“何处燕山最畅情,无双风月属昆明”说明昆明湖的景色举世无双,值得你动身一游。

延伸阅读:

慈禧太后即西太后,她的生活可谓极尽奢华,通过她一天的工作安排即可看出来。慈禧每天按时“请驾”(起床) ,然后开始梳洗。这时,坚守各“岗位”的供差太监、宫女们全部出动侍候着。梳洗完毕,太后从里屋走到外屋也得制造一下隆重气氛:由在室内的太监大喊一声“打帘子”,专供开帘的室外太监立即响应,将帘子打开。这时,对太后虔诚之极的臣子们已经在殿外等候多时,跪满庭堂内外。帘子一掀开,他们立即同时高呼“老祖宗吉祥”,场面很是壮观,有声震屋瓦的气势。

走出外屋,太后开始批阅全国各地报来的奏折,遇到拿不定主意的问题时就到仁寿殿“见起”,即传见几位军机大臣,与之商量一下该怎么解决。商量完毕,就到了太后前往住处乐寿堂“传膳”的时间,吃过御膳后还要吃些干鲜水果、点心之类的小吃。饭后要运动助消化,所以照例走出乐寿堂散步1次,散步地点一般都选择在长廊,由宫眷、太监、宫女等前簇后拥着,准备太后随时乘坐的小轿也在人群后随行。散步完毕,太后会小憩一会儿睡个午觉,自然醒来后,如果有雅兴,还会画几幅画消遣,由如意馆、宫中画苑的人跪在地上手托颜料碟侍候着,还有一位云南女画家缪嘉惠在旁为其指点。有时,太后还会命人把太医院的大夫叫来,但不看病,而是让他们跪在地上朗读四书五经,太后在一旁躺着听。

慈禧太后还有听下午戏的嗜好。当想听戏而又不愿到戏楼时,便命人“把咱们本家儿的叫来”,是指把当时专供太后传唤的戏剧演员叫来,开始为太后表演不上装的清唱。如果太后想活动活动,松松筋骨,就会到德和园大戏楼听戏,此时仍然有大量内廷供奉着。听完戏就到了进晚膳的时间,果桌、果盒等仍然是饭后必不可少的。这时太后如果没胃口,就赏给身旁的宫眷们。晚饭后要到仁寿殿写大字,深夜还有一顿夜宵,宫中叫“灯果”,吃些酱肉、小肚、烧饼、粥之类好消化的食物。夜宵后,太后有时还会让太医院的人陪她打灯谜,如果感觉有了困意或身体乏了也会直接入睡。当慈禧太后熟睡之后,颐和园才会逐渐平静下来。

人物链接:

李莲英是清朝的一位太监。由于其能说会道、会迎合慈禧太后的意图而深受慈禧的赏识。正如“大树底下好乘凉”,慈禧太后的庇护使他享受到了皇宫太监前所未有的权力和地位,金钱也随之滚滚而来。但也正因如此,他逐渐成为我国近代史上臭名昭著的人物之一。

李莲英不但活着时尽情享受,死后也得到清朝宫廷的厚待。北京恩济庄的太监墓地里,专门为他修造了一座豪华坟墓。不过,他的坟墓早在“文革”时期就被破坏了,现在只有墓志铭的拓片保留了下来。

黄山 -诗咏山, 山如画

英文名称/ Mount Huangshan

收录时间/ 1990年12月被选为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入选理由/ C(Ⅰ) C(Ⅱ) C(Ⅲ) C(Ⅳ) C(Ⅴ) C(Ⅵ)

N(Ⅰ) N(Ⅱ) N(Ⅲ) N(Ⅳ)

地理位置/ 黄山山脉位于安徽省南部黄山市,东起绩溪县的大嶂山,西接黟县的羊栈岭,北起太平湖,南临徽州山区。南北长约40千米,东西宽约30千米,面积约1200平方千米,其中精粹风景区154平方千米。

关键词/ 震旦中国第一奇山/佛教盛行地/奇松、怪石、云海、温泉与之相随/“新安画派”的发源地

评 语/ 黄山,在中国历史上文学艺术的鼎盛时期(公元16世纪中叶的“山水”风格)曾受到广泛的赞誉,以“震旦国中第一奇山”而闻名。今天,黄山以其壮丽的景色——生长在花岗岩石上的奇松和浮现在云海中的怪石而著称。对于从四面八方来到这个风景胜地的游客、诗人、画家和摄影家而言,黄山具有永恒的魅力。

三百多年前,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游遍祖国名山之后,两度登临黄山,发出了“薄海内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则天下无山,观止矣”的赞叹。老天将众多美景集于黄山一身,似乎任何赞美的语言在此都是那么苍白无力。当你置身黄山时,那诗词的熏陶、书画的墨香,那苍翠欲滴的树、奇形怪状的松,加上日出、日落、云雾、松涛、佛光、秋色、雾凇、冰挂等自然景观,还有那宗教文化和新奇有趣的神话传说,都将带给你耳目一新的感觉。黄山景区犹如一幅幅立体的壮丽画卷。

黄山在古代秦时叫黟山。相传轩辕黄帝曾率手下大臣容成子、浮丘公来此炼丹,并最终得道升天。依此传说,唐玄宗于唐天宝六年(747年)特改“黟山”为“黄山”。

黄山景区大,景点多,尤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这“四绝”而闻名,著名胜景包括:二湖、三瀑、十六泉、二十四溪、三十六小峰、三十六大峰。

奇峰怪石

长年累月的地形变化,使黄山形成了众多巍峨奇异的山峰和幽深如削的山谷,其中的奇峰怪石数不胜数。莲花峰,像一朵初开的莲花娇艳欲滴,其他如“松鼠跳天都”、 “仙女弹琴”、 “关公挡曹”等山峰,都栩栩如生,让人看后浮想联翩。最奇的要属如同从天外飞来落于悬崖顶上的“飞来石”,它凌空而立,不和下面的岩体相连,却数年不倒。大型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片头的大石头即在此取景;还有的巨石干脆横在两座悬岩之顶,在空中架起险峻奇异的桥梁。

黄山还有壮观的摩崖石刻200多处,最大的摩崖石刻是青鸾峰的“立马空东海,登高望太平”,与青鸾峰浑然天成,实乃奇观。

云海

黄山之云,有时白云朵朵,有时乌云成片,忽左忽右,缥缈不定,时浓时淡,变化多端;有时可隔云海看见远处的高山,有时可在头顶摸到久违的云彩,置身黄山,就如置身在九霄仙境。郭沫若游黄山后曾题诗: “人在黄山,仿佛身在云海。 ”

黄山云海最奇特的时候是当云海经过双剑峰时,重重云雾被两侧的山峰约束,云海又会从两峰之间穿梭而过,再向下倾泻,如大河奔腾,又似万马咆哮,轻柔与静谧之中可以感受到暗流涌动和奔流不息的力量。

奇松

黄山松是我国植物学上一种独特的树种,树形外貌奇美绝伦。尤其是位于黄山玉屏楼文殊洞顶的那棵“迎客松”,早就“名声在外”。它长在石隙中,枝干苍劲有力,只有一枝低垂,像伸手招呼四方来客,因此而得名。散花坞还有一座光秃秃的、四面垂直的山峰,上面耸立着一根石柱,石柱顶上居然长着一棵松树,好像一枝笔锋朝天的大毛笔,人称“梦笔生花”。在悬崖峭壁上仪态万千的古松,使黄山赢得“无石不松,无松不奇”的美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