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时,刘复基脸上、身上伤痕累累,可怜拒捕时还被巡警的刺刀戳瞎了一只眼睛。陈树屏见他沉思不语,以为可以说动,就劝他投降以戴罪立功。刘复基感觉受到莫大侮辱,破口大骂陈树屏,汉贼!狗都不如的东西,知道什么是罪,什么是功,戴什么罪,立什么功?气急败坏的陈树屏命令把刘复基推出斩首。这时的武昌,夜深人静。在总督衙门前,刘复基在雨中大声高呼:同胞速起,还我河山!呼声在望山门内外回荡,久久不散。
刘复基是起义军事总指挥部的灵魂人物,他的牺牲是革命党人的重大损失。
把杨洪胜带上堂来时,天快要亮了。
杨洪胜是湖北谷城人,铁匠出身,曾在南河白鹤观渡口当过艄公。1903年投入新军,任第八镇第十五协三十标正目。1911年4月加入文学社,后奉命请假离营,在第十五协西营门外中和门附近租房开了间杂货店,以作革命掩护,担任交通联络。据黄元吉回忆,“是日杨同志生子甫三日”,也就是说,孩子三天前呱呱降生了,杨洪胜仍在为共和国的诞生而奔忙。如邓玉麟说,“不久杨洪胜同志送来枪弹两百颗,前三日玉麟交杨同志两百元,嘱买枪弹,乃送至八十一号。”杨洪胜生前所见的最后一个同志是熊秉坤,对他说“我晚间再送些炸弹来”。有资料说他还赶到胭脂巷11号通知胡祖舜,要他去塘角向辎重营传达提前起义的命令。
自制炸弹杀伤力小,自己反倒被炸伤了。负伤的杨洪胜是坐在地上受审的,可怜他面部炸伤,焦如黑炭。铁忠等人要他说出小型炸弹从哪里来,要送到哪里去,还有哪些党羽。杨洪胜一概不说,反倒高声叫骂,老子是革命党,你们要杀便杀,问这些做什么?铁忠命人用鞭子抽打,打了再问。杨洪胜说,除你们这些满奴外,都是革命党。老子连死都不怕,你们抽打几十鞭子,老子就会怕么?反而挺挺身子上去迎鞭。铁忠狂喊:快推出去杀了!杨洪胜拼出最后的气力厉声叫骂:贼虏,杀,快杀,狗奴才,你们不久就随老子来也!凌晨5时,总督辕门的鼓声第三次响起,正届第三个本命年的杨洪胜就这样慷慨赴死。
孝儒舌断血成碧,
子胥头悬眼尚睁;
革命未成遗恨在,
江流呜咽成悲鸣。(胡石庵诗)
彭刘杨被害是在半夜凌晨,现场情况戒备森严,目击者应该不多。《陶府春秋》一书中记载:时任藩署财政顾问官的陶德琨,10月10日早上听说他的堂弟及诸多学生被抓捕,想前往交涉。赶到辕门外,看见有很多军人,架着机关枪,如临大敌。他因为是府内职员,得以进入。会议厅为五大间,环坐了十几个人,均是省中权要,除瑞督之外,所有司、道等大员均静坐在里面。由大厅窗户外望,看见厅旁绑了许多学生,连同他的堂弟和姑表弟刘同在内。原新军步队四十一标的天门人曹珩称,当时亲眼看到杨洪胜被捕并当街示众,十分激动,痛哭失声。同行的同志捂住他的嘴,拉着他由刑场旁小径直奔汉阳门。但天还没亮,城门未开,只好躲在朋友家听风声。
从保存下来的照片看,杨洪胜就缚时的全身像,摄于被捕受审之前。按当时的摄影水平,夜晚是不可能照下来并如此清晰的。他可能死于早晨,这时已经大天亮了,街上看热闹的一定很多。彭刘杨的头颅不知是否按惯例割下来挂在城门上示众。文昌门内,三烈士慷慨就义后,尸首血淋淋地横卧在督署东辕门墙角,露了半天。善堂收殓时,陈宏诰、陈云五兄弟找了一家照相馆,把彭楚藩、刘复基的头颅拍成照片,即在《大汉报》上刊发,这竟然是武汉最早见报的新闻照片。
武昌首义前夕,瑞澂下令进行搜捕。小朝街85号、雄楚楼10号、胭脂巷11号、巡道岭9号同兴学社、三道街数学研究所、巡司河陈子龙寓所、中和门正街杨洪胜杂货店等无一有漏。至10月10日晚上,抓获的党人共有:陈子龙妻王耀英和张玉山、张得胜、陈明太、胡文卿,还有朱孔扬、许炳炎、孙百常、赵高明、任明陔、朱志刚、顾庆云、朱明廉、陈赓扬、张国藩、周祖濂、陈霈霖等等。
瑞澂大有斩获,为什么只杀了三个?这是一种巧合,也是属于武汉三镇的数字宿命。辛亥革命高层领导“孙黄黎”并称,中层领导是“首义三武”孙武、蒋翊武和张振武,基层代表就是牺牲在黎明前黑暗中的彭刘杨。据说那天的审讯延续到凌晨直至下午三时,“严讯良久不决”,被提讯的有刘同、牟鸿勋、龚霞初和一位女性——张廷辅的夫人贺氏等。审讯中,贺氏抓散发髻,倒地喊冤,搞得铁忠十分难办。他骂道,你一张油嘴,南说南转,北说北转。好一个刁泼的妇人,押下去,等把她的丈夫提来再问。学生牟鸿勋表现得非常坚强,铁忠本欲加害,陈树屏力议暂缓,否则就是“四烈士”了;刘同年少,如数招供情有可原;龚霞初因招供而幸免于难。据蔡寄鸥记述,龚霞初否认自己是革命党,并哭道,我是读书人,受不起刑。请老爷开恩。蝼蚁尚且偷生,这无可厚非。“汉奸”一词,本来就产生于清代。那些天不愁没有人叛变。据说宝善里机关打杂的目兵杨某、炮队退伍正目邓矮子等均投张彪告密。龚霞初后来以簪初的笔名写了《武昌两日记》,文中有不实之处,有人说即为其自身掩盖。
因彭刘杨终是不屈,没有透露他们所知道的南湖炮响各营出动的秘密计划,致使瑞澂自以为“弭患于初萌,定乱于俄顷”,有点沾沾自喜,还向朝廷报喜邀功,对防止新军炮兵、工兵和步兵的全盘举动未加措意。可以说彭刘杨三烈士的生命坚守,掩护了一场伟大的起义,值得我们这座城市永远铭记。
三烈士就义后,天象震变。“是日也,暴云四起,浪卷沙涛,尘气满天,雾气遍地,前不见人,后不见路。天地若不忍断送此绝代矫矫三烈士者,大有‘伍胥悬睛吴其昭,千古英雄同洒泪,黑风吹浪鱼龙舞,白日沉天鹰隼豪’之势。”(王华国)
“龟山苍苍,江水泱泱,烈士一死满清亡,掷好头颅报轩皇,精神栩栩下大荒,功名赫赫披武昌。呜呼!三烈士兮汉族之光,永享俎豆于千秋兮,与江山而俱长。貌清而洁,骨侠而烈,促革命之动机,贡牺牲于祖国,湖湘钟灵兮,毓兹三杰,共和成立兮,千秋万岁,永纪念夫鄂州血。”(胡石庵)
武昌起义成功后一周月,“首义三武”等就祭奠了彭刘杨三烈士。后来又在旧督署辕门外建造三烈士亭,还把平阅(平湖门至阅马场)路改成了彭刘杨路。
在这条有故事的路上,三位平民英雄的群雕与阅马场那边的孙文铜像相伫相望,过往君子,你可知道何为彭、刘、杨?他们是武汉三镇城市之光。
29.“三烈在前,我继其后!”
武昌首义的枪炮声在彭刘杨三烈士牺牲后一天内终于打响了。
为中华民国肇基百年的那个秋日,大地丰收,而天空阴沉,“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10月10日血腥味很浓的清晨,瑞澂在总督署给朝廷上奏电报,全文863字,洋洋洒洒:
……张彪、铁忠、王履康、齐耀珊各员,以及员弁警兵,无不忠诚奋发,迅赴事机,俾得弭患于初萌,定乱于俄顷。驻汉俄总事于租界拿匪极为协助,用得先破匪策,以寒匪胆。此皆仰赖朝廷威德所致。瑞澂藉免陨越,惭幸交并。现在武昌汉口地方一律安谧,商民并无惊扰,租界教堂均已严饬保护,堪以上慰宸。此案破获尚早,地方并未受害。所有失察之巡警及地方文武均经随同协拿出力,应请宽免置议。在事异常出力员弁,容照例择尤请奖,以示鼓励。俄总事处已由瑞澂先行致函申谢。除善后情形随时续奏外,谨摘要电陈。乞代奏。瑞澂叩。
电报内容中没提黎元洪,当然也不写如下事实——瑞澂下达命令:武昌各城门一律不得打开,派张彪率军警到各革命机关、学校、营房、客栈等地搜捕党人。张廷辅是在三十二标操场被捕的,他的被抓在营内引起了更大的恐慌。谣传四起,有人说上边已下令以调防为名,将部队用轮船装至江心,然后开大炮轰沉。并说官厅已对新军失去信任,不管是不是革命党,全要一网打尽。(第三十标鲁祖轸语)一班戈什们,在襄阳学社、蕲州学社、大朝街、斗级营等处,又捉了赵师梅、赵学诗等几十个嫌疑犯。顿时满城风雨,人人自危。
瑞澂变本加厉,10日中午还召集巡防水师及军、宪、警长官开会,逐一询问抓捕革命党人的战绩。张彪出力最大,战果也不过上百人,且这里面不一定都是革命党。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走一个。瑞澂对一天一夜来抓捕党人的战绩很不满意,决定对被捕的革命党人暂时不再处决,以获取口供为先,尽可能抓得更多。瑞澂最不放心的还是新军,询问张彪、黎元洪,汉口、武昌的革命党机关被破获后新军有什么动静,是否有人躁动。几位巨头定下一个办法,严格限制各排士兵往来,各个营房的大门一律由长官的亲信士兵把守,不许士兵出营一步,甚至大小便也不准去厕所,都在各自屋里木桶内解决。可以想象,室内散发的骚臭味何等地令人窒息。
秋风秋雨摧煞人,置于死地而后生。已经把毒药放置枕下的孙武,在医院发布的10月9日晚上起义的命令因种种原因没有成为现实。“……不幸时候仓猝,消息不灵,城外各营,则俟工程营举事,然后响应;城内各营,又俟炮队举事,然后响应。两方面误会,遗误事机,天已大明。”(《邓玉麟革命小史》)就像一句俗话:“张郎等李郎,等到大天光。”刚买了手表的邓玉麟,眼看着时间一分一秒地熬过了20多个小时,武昌起义终于在被压迫得令人窒息的紧张情形下打响了,蛇山上下的枪炮声使整个世界为之震撼。
这推翻二千多年帝制的“第一枪”究竟是谁打响的?百年的风尘并不能掩盖历史的事实。
武汉坊间有种种传说。其一,熊秉坤讲过,他跟满人打牌时,满人输了不把钱,他骂了声老子打死你个满鞑子,就把枪开了;其二,汉阳有个也叫张彪的讲的这个段子更离奇:军界一把手张彪制台大人彻夜难眠,恍恍惚惚中做恶梦,抓起枪对着幻觉中的革命党人就开了——正当武昌起义约定的时辰,于是,这辛亥革命第一枪由张彪打响了;其三,武昌首义90周年时,《武汉春秋》发表过“书楹”的一篇文章,他抗战初期在鄂西利川古庙岩洞寺曾无意中遇见过一位自称是武昌首义打第一枪的老人——钟老爹。当地名流显绅原同盟会会员吴忠敏还提供“人证”,认为钟老爹当年在武昌工程营,暴动开始是他打了第一枪,接着众枪齐发,于是开始了起义。这类故事,我们不妨姑妄听之。
“熊秉坤见时机成熟,立即发难,大呼动手,并奔到院中向空鸣枪发出信号,这就是著名的首义第一枪,时间在十月十日晚九时许。”这是较为史家公认的说法。
熊秉坤的儿子熊辉显然为家父创造的辉煌而自豪。他在《他打响了起义的第一枪——回忆我的父亲熊秉坤》一文中写道:“当父亲正往各处查实之际,忽闻二排呼喝拿绑之声,情况有变,即时奔向现场,当机立断地打响了第一枪……”
但是,具体当事人的说法应该更可信。时在工程营后队的薛金胜在《辛亥革命起义经过实录》中写道:“晚上七时,金兆龙(五棚正目)焦急难耐,打上绑腿,背上皮盒,正在准备行动。忽然排长陶某下来查棚,上前抓住金的左膀,要去营部交待。金一见事机不妙,决不能再等,就用力一带,把陶某跌在楼板上,来了个扑地啃草。金不假思索,拔出刺刀从陶后心一刀刺入。陶当时痛极大呼:‘哎呀!我的娘呀!我的人来!’金大叫道:‘哪里是你的人来?我的人来!’程正瀛持枪挺身而起,对准陶某砰的一枪(这才是辛亥的第一枪)。”
最有发言权的当然是熊秉坤。他先后曾写过多次文章,尽管时过境迁,叙述的情节越往后越有变化。比较起来,他在1912年所写的《前清工兵八营革命实录》较为准确。“缘该三棚内之支队长(一说五棚正目)金兆龙,坤改定时限信后,方将准备一切,被本排排长陶启胜窥破,带护兵二名从之。金见事败,疾呼曰:‘众同志再不动手更待何时!’中一会员程定国(即正瀛)持枪开击,陶带伤逃死于家。于是人声沸腾,枪弹如雨,一、三排亦继起。”1918年,熊秉坤在上海时所写的《武昌起义谈》有更详细的记述:“……同棚程定国应声起,以枪托击陶头部血淋,陶释金逃,程继射一枪中陶腰部,此即首义第一声也。……此时全营轰动,枪声隆隆负半时,盖汉奸亦放枪搀混其间也。余即率队兵临楼门……余见各队兵已出棚,即鸣警笛集合,……行经十五协西门,射三枪,应前约。至千家街,遇旗兵弄枪示威,未与战。遥见城北火炎焰焰,盖二十一混成协辎重工程营李选皋等,亦发难也。”
杨玉如在《革命先著记》中叙述“各路的民族英雄们先后出动及与清军血战的情况”之前,热血贲张,笔下生花,情不自禁地写道:
拍……拍……拍……这是工程营的枪声。轰……轰……轰……这是南湖的炮声。火伞高张,大放光明,这是塘角辎重营与城内王府口的火光。我们的三楚健儿干起来了!我们的黄帝子孙站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