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沟通技能的训练
44973900000012

第12章 闲谈的沟通技巧

尽量抓住闲谈的机会

闲谈之所以叫做闲谈是因其持续时间和谈话内容使然。闲谈是对中性及相对无关紧要的话题所进行的简短讨论。

某些地点,如办公室门厅、电梯、走廊以及设备房等常常是人们闲谈的场所。某些时间,如上班前或下班后,或在会议开始前,都是闲谈的好时机。

在寻找和利用这些时机时,还应审时度势。有些时候看似闲谈的好时机,但不一定对,比如某些人喜欢静下心来,工作,只在把外套挂好并取出公文包里的物品之后才愿意与别人闲谈。有些人看起来静静地站在那里等候电梯,但实际正在思考问题,准备去赴约。在这种场合如果你主动上去交谈并不为错,可是如果别人不接茬,则应察言观色及时停止。

即使场合和时间都适合,而且别人也愿意谈,但也不可谈得过多而使人生厌。因为人们的耐心程度千差万别。如果交谈时间太长,即使讨论很愉快,别人也会生厌。要记住,闲谈时忌谈公事。在第10章里,我们将讨论在国际商务场合闲谈的作用。

在人很多而且又适合闲聊的场合,如开会前或在办公室聚会时,可环顾整个房间,然后选定某个人,主动去攀谈。

如果在较小的办公场所闲谈,必须留心是否会影响别人。有时,佯装不听别人谈话可又不可能听不见,是相当烦人的。轻轻地交谈充其量只是权宜之计,因为它会刺激人的好奇心并造成你在议论别人的印象。最好的办法是在休息或午餐时再继续交谈。

因为闲谈常常是无目的、无计划的谈论。应什么时候结束交谈,最简单的策略是在行将退出对话时,客客气气地说一声,比如:“喂,我该回去工作了。”或“我该去处理那些财务报表了。”总要说上几句再离开,使自己平平静静地退出谈话,切不可刚等别人讲完话就拔脚离开。

如果对方滔滔不绝地说个没完,你也可以用同样的办法从谈话中脱身。在聚会场合,你可以说,“跟你交谈很愉快,我刚才看了一下时间,我还要在离开前和戴纳说几句话。”或者“跟你见面非常高兴,我想过去加点咖啡。”

如果一个特别善谈的人找你闲聊而影响了你的工作,可建议另改时间。你可以说,“我本想跟你再多谈谈,可是我中午前必须完成这个报告”,或者“你来的时间真不巧,我们为什么不在销售会议之后详谈呢?”

谈话前的准备

和电影不同,现实生活是没有脚本的。你无法预料何时会有人找上门来和你谈话,但我们还是可以事先为这类即席交谈做些准备的。

当你与某人初次会面或参加一次会议时,可以预先对议题做些准备。事先做好准备可以使谈话双方无拘无束,并避免可怕的沉默。这并不需要多长时间,在你开车去机场接地区经理的路上就可以思考这个问题。这种事情做多了,也就习惯了。以后再遇到类似情况,甚至可以引用过去场合讲过的话。

准备谈资的方法如下:

每天至少读一种报纸,每月读几本杂志,以使自己时刻掌握时事动态。当你访问一个城市时,读一读当地的报纸的确是个顶好的办法。

注意观察周围的世界。你可以谈论周围发生的事情、天气情况、文化动态等等。甚至连交通堵塞、新的建筑以及展览会开幕式都可以成为你的谈资。

阅读本行业的杂志。这些杂志可为你提供有关本行业的最新消息。有一个人在十年里换了四个公司,他通过杂志中的职务升迁栏对过去所有老同事的去向都了如指掌。当他遇见以前的同事时,他会利用他们建立新的关系。“你认识马克思·佩特尔吗?”他问道。这样,他不仅与刚见面的人建立了联系,而且也了解了马克思的最新情况。

坚持对有趣的故事、统计资料和情况作笔录,包括剪贴报纸杂志、收集某城市主要工业的情况、城市的口号及奋斗的目标等等。玛朱丽·布鲁常说她是在宾夕法尼亚州印第安纳市长大的,她还详细描述这是吉米·斯图尔特的故乡,是世界圣诞树之都。在面对棘手的场合之前,不妨可以翻看一下记事本。

行之有效的开场白

交谈过程中最困难的就是如何找出话题,等待时间越长,就越困难。当然,也不要一见面就打开话匣子。开场白可以打破与某人初次见面时的可怕沉默。

如果想与人建立联系,就必须保持清醒,这比聪明更为重要。有时,你使用别出心裁或诙谐的语言,却可能起不到什么效果,相反使自己陷入被动的境地。如果对方不了解你是谁,最好先作自我介绍。

你的开场白不外乎是一些常用的套话。比如:如果要对身边发生的事情发表评论,可以先渲染一下气氛。

“这是一个精彩的晚会!大家都玩得很开心。”

或者:

“参加这个会的人真不少,看样子许多地方都有人来。”提一些无确定答案的问题,争取得到对方的响应。如:

“今天的交通这么糟糕,你是怎样过来的?”

“您做什么工作?”

“您怎么认识我们主人的?”

或以轻松的方式作自我介绍:

“我刚开始读研究生。”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年会。”

“我刚参加完一期商务礼仪研讨班回来。”

或问一些一般性的问题:

“您是哪儿的人?”

“您上班的地方远吗?”

“您打过高尔夫球吗?”

可以选定一句适合与朋友一起进行工作午餐时的开场白作为练习。例如,假定与一位卖主会面并共进工作午餐,在下述四种选择中任选其一(热情的评论、无确定答案的话题、自我介绍及一般性问题),然后交换角色练习。

和别人交谈时,如果一个开场白没有奏效,可以另换一个。应付出多大努力使谈话进行下去主要取决于这次谈话的重要性。要是某人不爱讲话或者性格腼腆,就提一个无需确定答案的问题,一般情况下他总是能回答的。如果不能奏效,而且有很多人在场时,就尽快与另一个人攀谈。

向别人提问的要领

要领一:要平等待人,不能问之失情

刚照面时,提问的人要注意热情礼貌、点头微笑,对你所熟悉的人要主动打招呼和交谈,给人一种关注感;对你不太熟悉的人,要简明扼要地作自我介绍,得体地询问一些有关情况,谈一些他们比较关心和感兴趣的话题,设法形成一见如故、老友重逢的气氛。提问过程中,要真诚热情而不骄傲自负,认真持重而不冷淡矫揉造作,做到平等待人。比如,眼光的注视点和语言的涵盖面要注意面向群体,不能有亲疏厚薄的现象。即使对有的重点内容进行强调或对有的对象进行指名询问时,也要防止顾此失彼,以免使其他无关联者产生被冷落之感而抱无所谓态度。提要求和中间插话要语言谦和,摒弃“你要……”、“你必须一”你应该……“等义务性陈述和指手画脚的味道,多运用”如果能……你感到……我希望……等商讨性、合理性的语言,使对方心理上易于接受,乐于回答。

要领二:要由浅入深,不能问之失序

《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提问者要有耐心,循序渐进地进行。一般说来,开始多提一些“是什么”,继而多提一些“为什么”,然后再联系实际多提一些“怎么办”之类的问题。有时还可将一个完整的复杂问题,分成有机联系的若干小题来提问。这样,“层层剥皮”能达到问者话出、听者兴随的效果。当一个问题提出后,要给对方回味、思考的时间,不能再三催促或急于转换话题。当对方兴致颇高、偶有离题或者对方已将有关问题讲清楚时,不宜“急刹车”打断其话题,可以趁其谈话之隙,巧妙发问引回正题。

要领三:要把握火候,不能问之失时

提问前,如发现对方正忙得不亦乐乎,宁可稍等片刻或改日再谈,不要强拉硬拽打搅妨碍对方,以免引起不悦。交谈中,当对方谈兴正浓,畅所欲言时,要抓住时机接续下去,不能坐失良机;当发现一掠而过的有价值的只言片语,既要跟踪追击,抓住不放,又要恰到好处,适可而止;当发现对方有意回避某一间题,经询问而不愿回答时,就应及时转入其他内容,不能穷追不舍;当发现对方有急需处理的事情,要适时中止交谈,要另找机会,不能强人所难;当提问交谈时间超过一个半小时,对方有厌倦神情的暗示时,要主动安排休息,或结束谈话,下次再谈。

要领四:要因人而异,不能问之失度

由于被提问者的素养不同,他们的认识能力和智力发展也不相同。因此对深浅、难易不同的问题,特别是当提的问题与对方有联系时,要因人而异,使提问的形式、用词、范围,能适应对方的阅历、水平和习惯等。因此,在提问之前,就要对提问对象所从事的职业、经历、文化程度、性格和兴趣等各不相同的特点,有个大致的了解。做到对文化水平比较高,接受能力较强的人,提问时语言应该文雅一点儿,太俗气了他会觉得你不尊重他;对文化水平较低的人,提问的语言应该平俗一些,太文雅了他会觉得你在耍弄他;对年纪轻、思想单纯的人,可多问一些他们直接经历过的实例和浅显易答的问题;对资历比较老,阅历比较深的,提问时可范围广一些,哲理多一点;对性格外向、敏感性较差的人,问话可以细一点儿,具体一点儿;对性格内向、虚荣心强的人,问话概括一点。

交际场合的对答

答问,是在交际场合进行的一问一答。如:答记者问、专题对话、论文答辩等,这是一种随机性很强的以回答问题为主的即席式发言。它有几个特点:

第一,广泛性

由于对方可以任意提出问题,特别是记者兴趣更广泛,大至轰动全球的国际事件,小到你的生活隐私,都可能成为他们的话题。

第二,随机性

由于事先不知道对方将提出什么具体问题,很难对自己的发言作系统周密的策划。临场提问往往很突然,可能在你意想不到的地方冒出来,且问题带有跳跃性,只能随时思考,恰到好处地作出回答。如果反应迟钝,就会产生不良后果。

答问的技巧很多,下面举几个例子:

第一,无效回答

即用一些没有实际意义的话去做非实质性的回答。

“无效回答”并非真正无效果,它可分为有效性无效回答和纯无效回答。

所谓有效性无效回答,即表面上看没有直接回答问题,实际上却有很深的内涵,需要对方去领悟。

如在一次足球比赛中,球星迪戈·马拉多纳无意识地手、头并用地送球进门。裁判判此球有效。赛后,问马拉多纳,那个球到底是手球还是头球。马拉多纳说:“手球的一半是迪戈的,头球的一半是马拉多纳的。”

表面看来,马拉多纳的回答没有明确答案,其实一细想就可发现,马拉多纳事实上很含蓄地承认了那一球带有手球的成分。

所谓纯无效回答,即答话中找不到任何答案,要想得到答案,只有到别处寻觅。

一次,有位日本记者问陈毅:“中国的第三颗原子弹何时爆炸?”陈毅答:“中国爆炸了两颗原子弹,我知道,你也知道,第三颗原子弹可能也要爆炸,何时爆炸,请你等着看公报好了。”

第二,答非所问

对有些问题,要回避其锋芒,以求回答得婉转和具体。

比如一位家长问老师:“我孩子成绩怎么样?”教师回答:“要是能抓紧点,他成绩不会差。”显而易见,这个学生成绩不算好,但这位老师没有实话实说,而是委婉地用对学生的希望作答,既避免家长丢面子,也避免有的家长迁怒于孩子。

第三,避而不答

这种方式是对付那些冒昧的提问者所提的问题。有时,某些问题自己不宜回答,但对方把问题推到面前,保持沉默显得被动,就可以避而不答。如:

“听说你准备和她结婚,有这回事吗?”

“你去问‘将来’吧。”

“有人说你讲过我的坏话,是吗?”

“谁说的,你去问谁吧。”

“这个问题你要向我解释清楚。”

“当然要解释,但不是现在。”

第四,以退为进

有些提问者或说话者语气咄咄逼人,对此,可以采取以退为进的方式回答,即先把话承认下来,然后适当回敬对方。

请看下面几段对话:

“你讲什么?连你自己也不懂!”

“不错,不过我认为我懂不懂,你听起来都一样。”

“你这样子,迟早要倒霉!”

“说得在理,碰碰运气吧,也许不一定。”

“你这么漂亮,怎么还没有结婚呀?”

“是的,因为我挑得比你仔细。”

第五,围魏救赵

不取“头痛医头”的做法,而是绕过提问,以奇兵突袭,使对方陷入窘境,从而为自己解围。

当年,台湾海峡一度出现紧张局势,在记者招待会上,一名外国记者故意发难:“请问,对台湾问题,贵国政府所采取的最后措施是什么?”我外交官员冷静作答:“请阁下相信,我们最终会解决这个问题的。而我倒真是有点担心,如果贵国反政府运动继续发展下去,贵国政府是否能具有维持现状的能力?”

这个妙答把一个带刺的球抛给对方,令其自顾不暇。

第六,系铃自解

有些难题不必回答,原球抛回,让系铃人自己去解铃。

一次,某国领导人在我国北京举行记者招待会,一位西方记者问:“您在给您的同胞的信中说您的国家已经不是独立自主的国家,而是附属于外国,您说这个外国是谁?”

某国领导人答道:“你问这个外国是谁,我可以说。但即使我不讲,所有的人也都知道。”因为“所有的人”都知道,所以提问者完全可以自己作答。

第七,间接回答

有些场合,对方常提出一些一十分敏感的问题,用以刺探你真正的意图,或故意提出挑衅性问题以达到询问、刁难的目的。对这样的问题,间接的机智的回答,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30年代丘吉尔访问美国时,一位反对他的美国女议员对他说:“如果我是您的妻子,我会在您的咖啡里下毒药的。”

丘吉尔狡黠地一笑,答道:“如果我是您的丈夫,我会喝下那杯咖啡的。”

就是这个丘吉尔,多次发表演说,力主与苏联联合抵抗德军,一位记者问他为什么替斯大林讲好话?

他说:“假如希特勒侵犯地狱,我也会在下院为阎王讲话的”。

丘吉尔并不直接亮明自己的观点,而是用幽默含蓄的表达方式,把自己的观点寓于其中,让对方去品味。

有目的地聊天

聊天一般是指没有明确目标的即兴式交谈。跟不同行为、不同辈分的人聊天,往往会得到许多新的信息,甚至使我们触类旁通,使有些人久思不得其解的问题一下子豁然开朗。

聊天还有调节心理、愉悦情怀的奇特功效。如果你有什么事愁闷不快的话,通过和熟人聊天,可以一吐胸中闷气,达到开释情怀、平衡心理的作用。

古人有“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佳句。一次有益的聊天,并不亚于读一篇好文章。所以,与人聊天是一件大快事。

但是,聊天要聊出名堂,确有收获,还得费点心思。必须注意下面几点:

第一,既无目的,又有目的

一般来说,聊天没有什么明确的目的。但从微观角度来讲,闲聊未必就是聊“闲”,而是有目的的信息和情感交流。带有一定的目的,你就能及时又恰到好处地发问,调节聊天的内容。

第二,要善择聊天对象

聊天要做到格调高雅,聊得有水平,善于选择聊友是重要的一环。德国伟大作家歌德,几十年如一日,与其秘书爱克曼每天都要聊会儿天,那些天才的机智许多是从闲聊话语中诞生的。他嘲弄世俗,讥讽丑恶,以喷珠吐玉般的格言缀串成令后世惊叹不已的《歌德谈话录》。

当然,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每次聊天都有“聊友”在场,所以,选择聊友的圈子不能太小。和水平相当的人,甚至低于己者聊天也不无长进。大可不必囿于己见,拘于一格,而以广开“耳路”,泛论群言为好。

第三,聊天话题的选择

通常情况下,与学者聊天,可以讲些轻松、幽默的奇闻轶事;与主妇们聊天,可以讲讲市场的行情与子女的教育问题;与老人聊天,可以谈谈养生之道、保健方法,甚至愉快的往事;与青年聊天,可以探讨事业、友谊及一切时髦话题;与孩子聊天,可以讲讲童话、寓言等;与一般人聊天,可以拉拉家常。

第四,聊天的范围

一般说,聊天的范围不受限制,这当然不包括庸俗低级、格调低下、无意义、无价值的话题。搬弄是非,贬低他人,也是不足取的。对方的缺点和不喜欢的不应作为聊天的话题。

第五,聊天的地点

一般说,聊天不受时间地点限制,但在公众场合下聊天,或喜庆时节大谈悲伤之事也是不受欢迎的。

第六,不提挑战性问题

聊天时,不要提出一些挑战性的问题,免得引起激烈争论,弄得不欢而散。不要自以为是,用教训人的口气说话,如果几个人一起聊天,还要注意让大家都有发言的机会。

引起他人的共鸣

见过罗斯福的人,都认为他是一个非常博学多才、知识渊博的人。而罗斯福做到这点的方式很简单,就是在与人接触的前一个晚上,花一点时间研究一下客人的兴趣爱好,于是一见面,共同话题就源源不断,谈话自然让双方兴趣盎然。

戴尔·卡内基评价说:“罗斯福和其他领导者一样,都知道通向别人内心的坦然大道,便是谈论他们感兴趣的事。”生活中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与爱好,因此,如果企业家在与人交往时,能克服自我中心,避免固执己见,尊重别人的兴趣爱好,将使他具有较高的人际魅力。

至于人们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偏好、兴趣,其原因很难说清,不过,人们不同的生活经历在其中占了很大的成分。林语堂说过,如果人一生下来就带着一个40岁的头脑,人们在兴趣爱好上的差别就会小得多。因此,对人的理解绝不能仅凭感性认识,准确地认识与理解他人还要了解他的过去及其兴趣与爱好。实际上,人们的行为动机经常发自其内在的偏好,有时甚至会乐此不疲。对于那些成功的企业家来讲,如果他们没有从工作中找到乐趣,如痴如醉的沉迷于工作之中,他们就不可能开创自己的事业。因此,了解别人的兴趣爱好,并表示出一种共鸣,将不仅是对对方的尊重,而且也是对对方的有效激励。每一个人所具有的兴趣爱好赋予他看待问题的独到眼光,一个人对感兴趣的事情着迷,正是他独到眼光的运用。

因此,查明对方的兴趣所在并以此作为沟通的一个话题,用不着太多的客套与寒暄就能立刻找到共同语言,其沟通过程肯定令人愉快。兴趣上的共鸣还可以:第一,每一方都能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认识与欣赏对方;第二,共同的兴趣爱好也使交际双方能找到更多的共同活动的机会。要想在交际中与人建立更为有效的关系,很值得花费一点时间来拓宽自己的兴趣范围,以保持沟通中的兴趣共鸣点。

用微笑感染别人

根据生物学家达尔文的研究,人除了具有智力机能外,笑也许是最有助于人猿相区别的独特能力。在其他灵长类动物的脸上我们也能看到痛苦之类的表情,但灿若春阳的笑脸却非人莫属。从心理学上讲,微笑属于非言语沟通的传播方式。只有人类才有极为丰富多彩的心理活动,这些内在的心理过程可以通过人的身体动作、面部表情、空间利用、触摸行为、声音暗示、穿着打扮等方式表露出来,从而使自己为他人所觉察与了解。但微笑在人与人的沟通中却具有其他沟通方式所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如心理学家博纳罗·奥弗斯特里特指出的那样:“我们朝人家微笑,人家也会以微笑作回报。一方面他是在向我们微笑,另一方面从较深的意义上来说,他回报微笑是我们在他内心激起的幸福快乐情感的流露,我们的微笑使他感到了自己的价值,也就是说,我们重视他、尊敬他。”

曾任美国钢铁公司总裁的查尔斯文·施瓦布说过,他的笑容值百万美元。他认为笑容既是一个人自信、对工作的胜任感以及生活的幸福感的表达,也能给他人带来快乐。灿烂的笑容就像穿透乌云的阳光,足以令人感怀至深。我们每一个人都愿意面对他人的微笑,他人发自内心的微笑要以帮助我们调整自己的精神状态,从而像迎面吹来的一股清风令我们精神为之一爽。

真正的微笑是发自内心的,是人的快乐、轻松与自信的表露。事业成功、人格成熟的人总会在脸上泛起微笑,而能让一个人微笑永驻的则是一种精神力量。

不时调剂一下气氛

幽默是一种富有魅力的语言艺术,也是人的乐观精神的一种表现,它能给人以轻松有趣的感受,可以调剂沟通的气氛,还可以给人以智慧和力量。因此古今中外不少沟通高手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用它来达到各种不同的目的。

比如,领导者对下级做思想工作,或者是领导者之间商谈问题,祥和的气氛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气氛不和谐,存在着人际隔膜或心理障碍,工作是不会取得好的效果的:而要创造或保持祥和的气氛,幽默则是一种重要的手段。

二战时期的美国总统罗斯福很善于用幽默的手段创造祥和的气氛,借以达到政治和军事的目的。1943年,同盟国三巨头在德黑兰聚会,商议如何迅速打败法西斯侵略者以及战后的一些问题起初苏联领袖斯大林态度冷淡,特别是关于如何处理战俘问题,与英国首相丘吉尔争吵了起来。斯大林说至少应处决五万名纳粹分子(包括军官和技术人员),一经俘获,立即处决。丘吉尔跳起来大声说:“英国人不支持这种集体谋杀。”斯大林坚持说:“一定要枪毙五万人。”这时罗斯福赶忙过来打圆场,他开玩笑说:“我又来调解你们的争执了。那么减为49500人行不行了”次日,罗斯福想方设法协调会议的气氛,他的方法是在和丘吉尔打过招呼后来开玩笑。罗斯福后来回忆说:“我断定我的方法对头。我在会议桌前一坐下来,就开始拿丘吉尔的英国绅士派头、约翰牛、他的雪茄和他的习惯取笑。斯大林开始露出了笑容。温斯顿(即丘吉尔)脸色绯红,皱着眉头。他越那样,斯大林越感到好笑。斯大林终于捧腹大笑起来……从那时起,我们就建立了私人关系,斯大林也偶尔说些打趣的活。冰层打破了,我们谈起话来像男子汉和兄弟一般。”(《身残志坚罗斯福》)由此可见,上述“冰层打破”,即沟通隔膜的消除,大大得力于罗斯福总统的幽默玩笑。这种幽默对当时的三巨头谈判的顺利进行,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有利于同盟国之间的协调一致和迅速取得胜利。

在我国古代,国君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某些大臣向国君进谏,常采用幽默的方法,以便让国君乐于接受。春秋时代齐国的宰相晏婴就是这方面的高手。有一次齐景公的管鸟人烛邹一时不慎,丢失了一只鸟,景公一怒之下要杀死烛邹。满朝文武都知道这样惩处是太过分了,但是没有人敢出面劝阻。这时晏婴站了出来,向景公奏道:“烛邹的罪过有三,请允许我列举他的罪过以后再杀行吗?”齐景公一听是附和自己的意思的,于是,就很高兴地说:“好,请讲吧。”晏子走到烛邹面前说:“烛邹,你替我们君王管鸟而丢失了鸟,这是第一大罪状;由此导致我们国君因为一只鸟的缘故而杀人,这是第二大罪状;让各国诸侯知道以后,认为我们君王重鸟轻士,这是第三大罪状。”说完以后请景公下令行刑。这时齐景公对晏子说:“寡人受到先生的指教了。”晏子列举烛邹的三条罪状中,只有第一条是其真正的过错,其余两条都是从侧面来劝齐景公的。其中第二条是说烛邹罪不当死,第三条是说在诸侯中影响不好,等于今天说的国际影响不好。说理可谓深刻。但是,如果这些看法从正面提出来,触犯“龙颜”,景公盛怒之下,不但不易接受,说不定晏子还会招来杀身之祸呢。晏子掌握了景公的心理,借助于幽默的手法,顺着景公的意向去说,从责备烛邹的罪过中委婉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意见,让景公醒悟到自己的错误,自己去纠正,落个“虚心纳下”的贤君的名声。既起到了进谏的作用,又照顾了国君的面子,效果很好,在历史上留下了一段运用幽默向国君进谏的佳话。

幽默不仅是调节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和委婉说理的一种手段,而且在特定场合,它还可以成为战胜对手的一种有力武器。

在美国的总统竞选中,幽默就是竞选者常用的手段之一。罗纳德·里根是最精于此道的。在他第一届任期将满、争取连任总统时,已72岁了。尽管他的资历、经验、能力等条件都不错,但是他给人一种年纪太老的直觉,这是他争取连任总统的一个很不利的因素。他知道在这个问题上对手是不会轻易放过他的。里根的对策就是尽量运用幽默来战胜对手在这个问题上的攻击。在里根与对手蒙代尔先生的一次电视辩论中,有记者提出他年纪太大是否胜任总统时,问道:“总统先生……您已是历史上最年迈的总统了,您的一些幕僚们说,最近您和蒙代尔先生的遭遇战之后,感到疲倦。我回忆起肯尼迪总统,他的古巴导弹危机中不得不连续干好几天,很少睡眠。您是否怀疑过,在这种处境中您能履行职责吗?”这个问题提得彬彬有礼,但是却很棘手,不好正面回答。不过里根在思想上是有充分准备的,他笑了笑,用幽默的妙语答道:“我希望您能够知道,在这场竞选中,我不愿把年龄当作一项资本。我不打算为了政治目的而利用我对手的年轻和缺乏经验。”这时候演播室里观众爆发出持续不断的大笑,笑声又转为一阵阵的掌声。而里根的对手蒙代尔先生则在观众的笑声和掌声中败下阵来。里根用幽默为他争取连任总统扫清了最后一道障碍,使其得以连续人主白宫。

幽默也是外交上战胜对手的一种手段。前面提到的齐相晏婴也是这方面的能手。他奉齐王之命出使楚国,楚王知道他很善于辞令,就和大臣计议,要当众羞辱他一下。楚王设宴招待晏子时,有两个差役捆着一人从楚王面前走过。楚王故意问是怎么回事,差役答道:“这是个齐国人,犯了偷盗罪。”楚王看了看晏子说:“齐国人本来就很善于偷盗吗?”晏子站起来恭恭敬敬地答道:“我听说橘生在淮南就是橘树,生在淮北就是积树,两者的枝叶是一样,但果实的味道却不大相同。这是由于水土不同造成的。现在百姓生在齐国不偷盗,到了楚国就偷盗。莫非是楚国的水土使人善于偷盗吗!”

当然,幽默绝不是一般的说说笑笑,而是有明确目的的一种工作方法。然而要想将这种方法用得恰当、巧妙,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这除了与人的个性有关之外,还和人的高度的思想修养、广博的文化知识、乐观的情怀以及机敏的反应能力等密切相关。一个领导者只要从多方面去加强自身的修养,是可以具有这种能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