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沟通技能的训练
44973900000006

第6章 有效沟通的技巧

沟通必须是有效的

有效的沟通与交流是优秀企业所必需的。惠普一位高级经理说:“我们真的不清楚创新过程到底是如何进行的,但有一点我们却非常清楚:员工之间有效的沟通是必要的。员工之间能够自由自在地交流应成为企业考虑的一个问题,不管我们在做什么,不管我们采用什么样的组织形式,尝试什么样的制度,这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我们做什么事情都不能损坏这个基础。”

在优秀企业里,员工之间的沟通方式有5个特征,这种方式可以推动企业的创新活动。

第一,沟通方式很随意

在3M公司,有大大小小开不完的会,但很少是事先安排的,多半是几个来自不同部门的员工,凑到一块,商讨问题。公司的氛围如同校园,员工在一块一讨论,气氛融洽平实但又不失学术气息,再加上公司结构的一些特点,使得员工在相处一段时间后能彼此熟悉,志同道合的人自然而然地经常聚在一起。

麦当劳的高层管理者时不时聚在一块,共同商讨公司的发展方向和生意的基调。在Digital公司,总裁奥尔森要定期会晤一个所谓的工程委员会,这个委员会由20多位来自该公司各阶层的工程师组成。由奥尔森亲自确定议题,并不时地重组更换委员会的成员,使得这个委员会不断地提出新构想,而他本人起催化剂的作用。研究人员爱德华·舍恩在总结对创新过程的研究时指出了这种相互交流的重要性,他说:“建设性的构想往往是通过非正式而不是正式的方式提出的。”处于企业核心地位的创新系统实际上意味着企业文化的非正式性。

第二,沟通频繁且深入

埃克森石油公司和花旗银行,是两家以“无阻碍沟通”而闻名于同行业的公司。在这两个公司,高级经理人员的沟通交流方式行为与竞争者的行为之间的差别令人震惊。只要一进行提案的研讨,每个人讲话的声音都提高八度,接着声嘶力竭的叫喊争论开始了。员工自由地提出和讨论问题,气氛非常融洽轻松。只要有异议,任何人都可以随时打断董事长、总经理和会上任何人的发言。

许多默默无闻的企业,其高级经理人员尽管在一起工作了二三十年,但除了正式安排的会议外,很少聚在一块讨论问题。公司开会时,他们也只是缄默一旁,等着别人提出方案,最终只是礼貌性地评论一下。更有甚者,同一楼层办公室的同事也只是用公文便条来交流一下,绝对不会坐在一块海侃神聊。这些行为与优秀企业的沟通方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像凯特皮勒公司的最高层10位主管每天的“无固定议题、无会议记录”的会议,弗卢尔工程和德尔塔航空公司10位高级经理的“咖啡谈话会”,以及麦当劳高层每日的非正式聚会,这些行为与一般企业的沟通交流方式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英特尔的经理们称这个过程为“同等地位人的决策”,这是一种公开的、面对面的管理方式。员工可以直接且直率地讨论问题,能这么做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在这些企业里,这类会议自始至终一直在进行着,开会不是一种正式、不多见的情况。

第三,具备沟通所需的物质支持条件

IBM一位资深职员,最近跳槽到另一家高科技公司,从事一项重要的研究计划。工作几星期后,他走进该公司一位主管的办公室,关上门说:“我遇到了麻烦。”那位主管顿时脸一阵白:这个家伙可是这个研究的关键人物。这位前IBM员工继续说:“有件事我实在搞不懂,为什么你们这里连一块黑板都没有?没有黑板,你教大家如何相互交流沟通?”他的话是有来历的。当初汤姆·沃森上任时,就是站在黑板前,拿着黑板擦,与员工共同商讨企业遇到的问题,才把企业搞起来。类似这样的工具,有助于非正式交流活动的深入进行。这种活动能刺激创新。

另一家公司的总经理也谈到他最近的一项创举:“我把公司餐厅里4人用的小圆桌,全部换成长方形的大长桌。这是一个很重大的改变,如果用小圆桌,就会是4个熟悉已久的人坐在一块进餐。用大长桌的情形就不同了,其他陌生人就有机会坐下来和他们聊天,如此一来,研究人员就有可能遇到其他部门的销售人员或者是从事产品制造的工程师。这就好比在玩概率游戏,每增加一些接触的机会,都能增加员工之间意见的交流。”

英特尔公司建在硅谷的新大楼里面有许多小的会议室,员工被要求在那里吃午饭,在那儿解决问题。每个会议室里面都有黑板,以便进行交流(或许我们应该把这整个的发现称为“黑板因素”)。

第四,设立推动机构

这是刺激创新交流系统的另一方面。优秀企业甚至把创新活动制度化。IBM的“革新人员计划”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革新人员”是其总裁沃森想培育“野鸭”(沃森从丹麦作家易卜生那里借用了这个比喻)的具体体现。

在IBM公司,大约有45位这样的革新人员,在《新闻周刊》的一则广告上,他们被称为“梦想家”、“异教徒”、“讨厌鬼”、“自行其是的人”和“天才”等等。一位革新人员说:“在IBM,我们非常受重视。没有哪个企业能像IBM一样,给我们提供这么多企业副总的位置。”每位革新人员的任期为5年,在这一期间内,他可以随心所欲地从事他惟一的任务:创新制度。

哈里斯和联合技术公司对那些在部门间的技术交流方面、工作出色的个体和小组给予重奖;比克特尔公司强烈要求每一个项目经理把全部时间和精力的20%用在新技术的试验开发上;通用汽车建立“玩具店”以加快员工进人“未来工厂”的步伐。出于同样的考虑,通过数据公司建立了许多“技术中心”。来自不同部门的员工聚在这些地方,共同创新。这些都是推进企业创新活动的一些简单易行的办法。

第五,深入的、非正式的交流系统,也是控制创新过程的最佳手段

这种系统刺激创新活动,而不是抑制创新活动。3M公司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当然,我们处于严密的控制之下。每个小组花几百万美元从事任何一项产品研究时,四周必定有一大群对研究感兴趣的人在旁边观察研究的进展情况。”我们相信,其余优秀企业类似的控制活动也非常严格。在任何一个公司,你干任何一个事情,身边必定有许多人在注视着你,尽管他们是很随意的。但在我们知道的其他企业中,这种控制活动非常严格且有刚性。你可以在没研制出任何成果的情况下花掉500万美元,没有人会知道的,只要你及时正确地填写所需的表格即可。

建立完善的沟通制度

迪特尼·包威斯公司,是一家拥有1.2万余名员工的大公司,它早在20年前就认识到员工意见沟通的重要性,并不断地加以实践。现在,公司的员工意见沟通系统已经相当成熟和完善。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而临全球性的经济不景气时,这一系统对提高公司劳动生产率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公司的“员工意见沟通”系统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基本原则之上的:凡是个人或机构一旦购买了迪特尼公司的股票,他就有权知道公司的完整财务资料,并得到有关资料的定期报告。凡是本公司的员工,也有权知道并得到这些财务资料,和一些更详细的管理资料。迪特尼公司的员工意见沟通系统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每月举行的员工协调会议;二是每年举办的主管汇报和员工大会。

第一,员工协调会议

早在20年前,迪特尼·包威斯公司就开始试行员工协调会议,员工协调会议是每月举行一次的公开讨论会。在会议中,管理人员和员工共济一堂,商讨一些彼此关心的问题。无论在公司的总部、各部门、各基层组织都举行协调会议。这看起来有些像法院结构,从地方到中央,逐层反映上去,以公司总部的首席代表协调会议为最高机构。员工协调会议是标准的双向意见沟通系统。在开会之前,员工可事先将建议或怨言反映给参与会议的员工代表,代表们将在协调会议上把意见转达给管理部门,管理部门也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同时将公司政策和计划讲解给代表们听,相互之间进行广泛的讨论。

要将迪特尼1.2万多名职工的意见充分沟通,就必须将协调会议分成若干层次。实际上,公司内共有90多个这类组织。如果有问题在基层协调会议上不能解决,将逐级反映上去,直到有满意的答复为止。事关公司的总政策,那一定要在首席代表会议上才能决定。总部高级管理人员认为意见可行,就立即采取行动。认为意见不可行,也要向大家解释不可行的理由。员工协调会议的开会时间没有硬性规定,一般都是一周前在布告牌上通知。为保证员工意见能迅速逐级反映上去,应先开基层员工协调会议。

同时,迪特尼公司也鼓励员工参与另一种形式的意见沟通。公司在四处安装了许多意见箱,员工可以随时将自己的问题或意见投到意见箱里;为了配合这一计划的实行,公司还特别制定了一项奖励规定。凡是员工意见经采纳后,产生了显著效果的,公司将给予优厚的奖励。令人鼓舞的是,公司从这些意见箱里获得了许多宝贵的建议。

如果员工对这种间接性的意见沟通方式不满意,还可以用更直接的方式来面对面和管理人员交换意见。

第二,主管汇报

对员工来说,迪特尼公司主管汇报、员工大会的性质,和每年的股东财务报告、股东大会都相类似。公司员工每人可以接到一份详细的公司年终报告。这份主管汇报有20多页,包括公司发展情况财务报表分析、员工福利改善、公司面临的挑战以及对协调会议所提出的主要问题的解答等。公司各部门接到主管汇报后,就开始召开员工大会。

第三,员工大会

员工大会是利用上班时间召开的,每次人数不超过250人,时间约3小时,大多在规模比较大的部门里召开,由总公司委派代表主持会议,各部门负责人参加。会议先由主席报告公司的财务状况和员工的薪金、福利、分红等与员工有切身关系的问题,然后便开始问答式的讨论。这里有关个人问题是禁止提出的。员工大会不同于员工协调会议,提出来的问题一定要具有一般性、客观性,只要不是个人问题,总公司代表一律尽可能予以迅速解答。员工大会比较欢迎预先提出问题的这种方式,因为这样可以事先充分准备,不过大会也接受临时性的提议。

迪特尼公司每年在总部要先后举行10余次的员工大会,在各部门要举行100多次员工大会。

那么,迪特尼公司员工意见沟通系统的效果究竟如何呢?

在20世纪80年代全球经济衰退中,迪特尼公司的生产率每年平均以10%以上的速度递增。

公司员工的缺勤率低于3%,流动率低于12%,是同行业最低的。

许多公司经常向迪特尼公司要一些有关意见沟通系统的资料,以做参考。

或许有人会问:既然效果如此显著,为什么至今采用的公司不多?

答案很简单:这一计划对管理人员来讲是一件很费劲的工作,而且又不是短期内可以奏效的。一些眼光短浅的经理宁愿以较低的生产率,较高的员工缺勤率、流动率,来勉强维护公司的运转,而不愿大刀阔斧地改革,解决公司的根本问题。

改善企业中沟通的困境

企业中往往会存在缺乏沟通的问题,这对企业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企业家、经理人应当能冲出缺乏沟通的困境。当然,企业中缺乏沟通也可能是经理人自身存在的问题,你与别人交流的方式会影响别人与你交流的方式。做一次自我评估,你会发现别人都在效仿你。因此,要改善企业中的沟通现状,自己要首先行动起来。

当然,在改善沟通前,你要让沟通的重要性及改进沟通的重要性为每个员工所知。召开一个未事先通知的不让员工准备的会议,在人们到场时,让每个人都对自己小组内部的沟通程度作出评价,用1一10之间的数字表示评价的高低。同时,让他们对整个企业的沟通情况提出看法,并且要求他们把意见写在卡片上,以便在会议上传阅,当然也可以使用挂图式投影仪作图示讲解。由于事先没有准备,人们会提出自然、未经深思熟虑的看法。最后,要找出两三种方法来改善企业的沟通状况,让自己的领导成员接受这些建议并认真去做。这样,改进沟通状况就有了一个起点。

以下的几种方式对于改善沟通状况或许有很大的帮助。

①建立联系。有很多方法能使你的领导成员和企业人员联系起来,如开会,共同完成一个任务,午餐闲谈,晚餐闲谈和个人交往。如果沟通遇到地理上的障碍,就应派人花些时间,带着明确的目的到一些不同的地点去。

②尊重不同意见。具有不同背景、不同文化、不同种族的人会有不同的价值观。对文化差异的研究会增进业务上的沟通,能在你的领导成员中形成相互理解、信赖和尊重的和谐关系。

③重视通讯工具的选用。现在的通讯方式多种多样,语音邮件、电子邮件、电话、传真、视频会议、卫星中继等为人们提供了多种选择,方便了人们沟通,尤其是人与人之间的电话来往更是具有很大的价值,方便、快捷是其他方式所不能代替的。面对面的交往也很重要,尤其是深入的交谈,更应当鼓励。

④鼓励交流信息和想法。可以采取以下方式:论坛、圆桌讨论、互联网交谈、在线聊天或公告板,还可能有某些特殊的程序。

另外,经理人也应当注意,当开一个沟通会议时,要让它的气氛变得令人愉快,要学会做一名热情、友好并有着真挚兴趣的听众。要尊重他人的时间,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都要准时。要学会倾听、询问的技巧,要善于接受意见,还要欢迎不同的观点和意见。

深入基层,到处走走

领导工作与一般工作相比,更是一种亲自实践的艺术。“深入基层,到处走走”就是实践与艺术的凝聚体。一个有效沟通的领导者在“深入基层,到处走走”中有许许多多的事情要做,但首要的是做好三件大事:“倾听、教育、促进”。

第一,倾听

“倾听”是接触的基本要素,目的是从供应商那里、顾客那里、企业职工那里获得第一手的未被歪曲的真实情况。倾听意见最好到对方那里去,领导深入基层就是为了倾听。然而,即使到了基层,如何听取意见仍然有许多讲究。比较好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①把职工召集到一起,用正式会议的形式请他们提出问题或意见,由你作出回答。美国丹纳公司负责人雷恩·麦克费森就常常这样做。他时常召集1500多名员工在一个大厅开会,到会者都可以自由提问,每个人都可以亲自衡量一下“头头”的态度:他是不是在想哄骗我们?是不是对我们讲真话?

②临时召开小型会议,即开会前一分钟才一决定有些什么人出席会议。因为精心组织和预先选出的一组职工代表可能会使你只能听到他们的直接上司认为你喜欢听的话。

③和职工坐在同一张桌子。当今国外许多大公司的总裁、经理都养成了在职工餐厅吃中饭或晚饭的习惯。领导者在职工餐厅里和职工一起就餐,谈话以聊天的方式进行,无拘无束。他们谈些什么事情呢?可能海阔天空、漫无边际地无所不聊;也可能什么事情都没谈,但领导坐在职工餐厅本身就表明了他希望倾听群众呼声,同群众保持接触,他要让每一个职工明白自己是这个整体的一员。以餐桌作为每日交换意见的场所,气氛是生动、坦率和实事求是的。

④深入到各基层单位并设法同销售及维修服务员一起去访问顾客。

第二,教育

教育是“深入基层,到处走走”的第二号目标,与“倾听”同等重要。当你深入基层时,你提问的方式以及其中的点滴变化都会受到人们的注意,并被分析、解释,这是毫无疑问的。你所做的每一件事—你的服装、你会见下属的先后顺序、你在提问时强调的重点以及没有强调的地方等等,都会引起无穷无尽的猜测和议论。处在这种地位上的你只有两种选择:要么听其自然,不予理睬;要么有意识地寻找机会因势利导。而后一种态度才是一可取的。

通过这种方式,你可以教给人们你所想教的道理,宣传你的价值观念。因为教育绝不意味着要直截了当地、严肃地告诉大家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在“深入基层,到处走走”的过程中,你的信息常常可以通过各种非正式的方式传达给大家,所以你必须对你的言谈举止全面负责。万不可游戏玩笑。

第三,促进

“深入基层,到处走走”的第三个主要作用正是使领导者成为公仆与促进派,保护人们免受官僚主义之害。当你在下面关心地问大家遇到什么问题时,你会发现这些问题很少是大困难,通常只是一些小麻烦。如某个开发小组需要一台计算机,但是必须通过全部基建投资预算审批手续才能获准购买,而你在48小时以内就可以使他们得到。至于某个开发组需要250平方米的工作场地制造样机,或某个推销部门需要增拨1000元的交通费等等,你都完全可以当场拍板解决。这对基层各部门工作的顺利展开无疑是有益的。

“深入基层,到处走走”,倾听、教育、促进这三方面的作用往往是同时发挥的,即使你只是顺路到一个小组,一个科室或其他什么地方去上20分钟,也能达到这个目的。

“深入基层,到处走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这里面至少有上千种因素在起作用。“深入基层”会暴露自己,你倾听意见的能力、你的眼界和抱负、你是否诚实或正直以及你是否表里如一、前后一贯,你完全暴露在大家面前,经受那些最严格、最挑剔的观察家们—员工的检验。你很容易用胡说八道骗过一位副总裁,但要想骗过装卸平台上的工人们则几乎是不可能的。

提供有效沟通的机会和氛围

说到组织和员工之间的交流,我们并不缺乏工具。但实际上,这种交流渠道是否畅通?在很多情况下,答案是否定的。组织的管理层可能会经常向员工发布信息,但是员工却很少,甚至不向上级反馈。企业在努力适应今天不断发展的市场环境过程中,缺乏交流可能成为一个大问题。

丹佛大学斯蒂芬·鄂斯克勒所作的一项研究表明,他所研究的46家公司之所以面对互联网带来的商业机会行动迟缓,最主要的两个原因就是交流的贫乏和行政上的混乱。

如何能让员工愿意同你交谈?怎样把你的公司变成一架精干、平衡和适应性强的机器?如果你同人力资源专家和人际交流专家讨论这个问题,就能总结出以下3个提高交流水准的必要条件:

①使交流成为你公司里的优先事项,并且让每个员工都知道你重视交流。

②为员工提供同管理层交谈的机会。

③建立信任的氛围。没有了信任,员工很可能不愿意同他人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在如今精简、重组、合并和收购成为主流的时代,员工们常常害怕说出他们的想法。

使交流成为优先事项

在你的组织里,如何能有效鼓励双向交流?很简单,向他们表明,你重视他们的意见。你需要向员工传递的最重要的信息就是,对任何问题的解决办法,永远绝不会是单向的信息交流,而一直都是交互式的,让所有人都参与讨论。换句话说,你必须确保员工知道你愿意倾听他们的意见。

鼓励员工向上级的交流,其关键之一是清楚地表达出你希望这种交流,鼓励这种交流。在这种交流出现时,你会重视它,并给予回报。在明尼苏达矿业公司,明确期望员工进行跨组织结构的交流,新的观点总是受到鼓励,这都是努力在公司内保持创新精神的措施的一部分。

重视交流常常需要不同部门的经理采取协作和团队的行动,例如,负责人力资源和内部交流的部门就需要统一步调。Unisys电子计算机公司人力资源部门的负责人是交流的积极支持者,而且做出了切实的努力,例如同参加交流的人们密切协作,以提高内部交流水平。由人力资源部门的负责人、公司总经理和参加交流的员工联合组成的阵营,向员工们充分显示了公司对员工交流的重视。

尽力扩充有效沟通渠道

为了有效激励员工参与交流活动,你需要各种不同的正式和非正式交流渠道。正式渠道可能包括提出建议的流程、企业内部网上的论坛或者反馈表格等;非正式渠道可能包括部分职员的开会和其他类型的面对面交谈。员工们必须了解正式和非正式的所有交流渠道。

3M公司的董事会主席兼行政总裁L。D。迪西曼定时在明尼苏达的圣保罗召开会议,这不仅提供了交谈的机会,而更重要的是提供了聆听的好机会。他安排会议中大多数的时间用来听取员工的意见、了解员工的思想。在每次会议的开始,他总是简明扼要地说明本次会议是“为员工介绍他们可能感兴趣的业务或话题的最新进展情况”。

随后,会议展开,议程主要由员工的提问和管理层的回答构成,讨论主题并非事先设定的,也没有什么规定来限制问题的范围。

然而,员工通常不愿意直接说出他们的想法。即使在最为开放的企业文化中,总有些员工有了好主意,却由于某种原因难以公开表达出来。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员工就可以考虑使用允许他们保持匿名的意见反馈系统,使用可靠的意见箱是另一个选择。而且,现代技术(网络和电子化的交流手段)为此提供了更多的表达途径。

建立信任氛围

组织对于员工意见的处理方式,也直接影响到今后能够收到什么类型的反馈信息。如果员工都知道,即使最尖刻的评论也能得到积极、诚实的回应,不会有任何记恨,在员工的心中就会产生信任感。但如果出现相反的情况:如果他们的反馈被忽视,或组织的对策只是做做表面文章,要么员工因为说出了自己的看法遭到报复,他们就不再敢于诚实地反馈信息。

Unisys的行政总裁Weinbach正是促使该公司企业文化逐步变得充满信任氛围的幕后推动力量。Weinbach在就任第二天通过电视向全体员工发表讲话:“嘿,写信给我,我会回答。我想知道你们都在想些什么。”从此开始了改变氛围的计划。Weinbach亲自阅读并坦诚回复每一封收到的电子邮件的消息传开后,他继续收到的反馈信息数量呈指数级增长,几个月内就收到4000多封电子邮件。

促使员工参与或者鼓励员工反馈的惟一途径就是建立信任的氛围,这样人们才知道自己可以自由地发表意见,而不必担心组织的报复。建立信任需要较长的时间。

PeggyWalkush是高科技公司SAIL(互联网内容服务商,主营IC销售业务)负责同持股员工之间关系的董事。她始终坚持直接、诚实的双向交流和对员工反馈信息的开放式回应:“我们发现持股雇员提出了无数问题,他们是在挑战你的能力。你只能为此做好准备,并且要耐心和乐于回答。”但是Walkush同时认为,建立信任的氛围并不等于允许无理取闹或提出不当的要求。她说:“你必须明白底线在哪里。我们会说:‘这是我们给你的关于股票价格的信息;你无权查看董事会的决议;那些是你选出来的董事会成员的工作。’你必须十分清楚同员工交流的界限在哪里,哪些事情他们有权过问、哪些无权知晓。”

在伊士曼·柯达公司,主管员工交流的董事DottyLuebke为信任这一概念增加了新的内容。Luebke常常在重要的交流活动之前、期间及之后,选择部分员工提供反馈意见。她谈到,在其他组织工作的同僚常常十分惊讶,因为柯达员工常常在公司的重大决定正式宣布之前就已经知道了确切消息,并且还被要求提供反馈信息。即使如此,Luebke在这些交流中还从未遇到过员工破坏信任、泄漏机密的情况。她指出:“你应该信任你的员工,与你一同工作的人们,同样希望公司能够成功。”

怎样才能了解增加交流的努力是否有效?有趣的答案是:如果员工们不那么频繁地同你交流,就是一种好迹象。当初Perkins就是这样告诉3M的一位经常同员工进行正式和非正式交流的高级经理的。这位高级经理最近表示:“我打算继续同这些人会晤,直到他们不再有问题可以提出为止。”

“5-15报告”沟通方法

如果一个企业的人员散布在不同的地区,而且常常是不同的时区,那么他们的工作时间就会迥然不同。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如何保证企业内部的沟通与联系呢?这一问题可以通过许多高科技手段得到解决。但是,麦克尼利斯集团行政总裁麦克尼利斯却采用了一种貌似平凡的方法,他用这种方法卓有成效地管理着分散在世界各地的11个分部。

大约9年前,麦克尼利斯采用了一种叫做“5-15报告”的工作程序。此方法由巴塔哥尼亚公司总经理施维纳首创的。其方法是:每位职员每周须提交一份报告,报告必须能在15分钟内写完,能够在5分钟内读完。根据霍肯的介绍,报告共分3个部分:

①简要叙述本人一周以来的工作情况;

②坦率地叙述本人的精神面貌及周围同仁的士气;

③一条针对本人工作、本部门或公司的改进建议。

使用这种工作程序一段时间之后,麦克尼利斯发现报告的第五部分中很少出现有益的建议,而往往充斥空洞无物的官样文章。因此,他删掉了这一部分,但却保留了这一基本程序作为企业内部沟通的主要手段。

麦克尼利斯说:“在一个像我们这样人员分散的企业中,这个工作方法大有裨益。从我得到的信息反馈看,实施5-15'报告程序后,我们的许多驻外人员都觉得和公司更加形同一体。对于全职人员,报告每周一份;而对于兼职人员和咨询顾问,则要求每月一份。报告一般在周一中午之前递交。因为我们的人员较少,所以每人都能得到所有报告的全套复印件。我们还把它们抄送给我们公司的主要业务单位、合资企业和重要客户,作为加强联系的一种办法。”

“5-15报告”中主要汇报客户中出现的情况,正在起草中的提案,值得一提的会议,出现的问题和新的计划等。这种工作程序为员工提供了一个论坛,人们可以在这里分享成功经验,对同事表示慰问,寻求帮助,提出建议,发泄愤怒或传递一些大家感兴趣的信息。

这种报告体系是维系员工之间私人关系的一个重要渠道。在正常情况下,员工们总会在咖啡厅或饮水器前进行一些信息交流。然而,当同事之间不能经常见面,这种交流机会也就荡然无存。在人员分散的企业里,失去这种交流机会将导致员工丧失集体归属感。

麦克尼利斯集团的内部报告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员工的个人生活,诸如孩子出生、亲属去世、同仁结婚等等。由于这种内容每周都有,而且人人均可读到,因此这种方法有效地加强了企业内部员工间的联系。

麦克尼利斯说:“这些年来,我们只有一次能够把企业的全体成员召集在一起,因为这需要调整每位员工的日程表,近乎蜀道之难。如此说来,我们的报告程序对于交流情况、分工协作就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对我们来说,聚在一起不仅花费不菲,而且会耽误许多宝贵的时间。所以,无需碰头就能够实现高效的交流与联系至关重要。”

设计这种报告体系是用来通报大家共同感兴趣的情况的,但麦克尼利斯却注意到:这种报告常常能够促使员工进行深层次的个人交流。他补充道:“我非常仔细地阅读这些报告,尤其是有关精神面貌的部分。我经常会对报告中的某些内容作出批示,然后发还给报告提交人,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快速高效的反馈循环。”

坚持使用这种报告的成效之一便是信息共享。企业里的每一名成员都能得到全部报告,因此人人都可以平等地获得信息。

企业成员信息共享,而这些信息对不计其数的决策和工作都会产生影响。在这种信息的流动中,没有人会觉得自己被排除在社会和企业之外。人人都有机会谈论自己手头的工作,无论他们是在接待一个大客户,还是在研制一种新型文档系统,每个人的价值都会由此获得认可。

也许大型企业无法做到人手一套报告复印件。但毫无疑问,这个方法确保了员工间密切的联系。而且,任何难以召集全体人员到场的企业,都可以采纳此种方法,以保证有关企业和员工信息的沟通畅通无阻。

视意见为财富

柯达公司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名普通工人写了一封建议书给董事长乔治·伊士曼,内容简单得令人吃惊,只是呼吁生产部门“将玻璃擦干净”。事虽不足为道,但伊士曼却认为这是员工积极性的表现,立即公开表彰,发给奖金,并由此建立了柯达建议制度。

迄今,该公司职工已提出建议200多万项,被公司采纳了约有60余万项。该公司职工因提出建议而得到的奖金每年总计都在150万美元以上,而柯达公司从中受益的又何止千万美元呢。

企业最大的财富是人的聪明才智。企业领导人应该鼓励每一个员工积极地提出改进工作的建议;必须使他们知道,他们的建议将会得到认真的研究,并且也真正这样做。如果能像柯达公司那样,在企业中建立起良好的建议制度,凡所提建议能给企业带来效益的,给予重奖。这样必然会促进企业全体职工同心协力,使职工对自己的工作发生兴趣,对自己的工作考虑得更多并总是设法去改进自己的工作,这是领导者激发人们聪明才智的有效手段。

柯达公司对职工提出的每条建议都进行认真审查,一般经过以下过程:职工提出建议后,由各车间委员根据建议的独创性、思索程度、适应性和效果等内容进行评定和选拔,分为特别、优秀、优良、A,B,C和建议等7个级别;凡属最后两级建议的提出者,由车间委员会予以表扬;B级以上提交小组委员会,在那里再次进行评定和选拔,并对B级和A级的建议提出者给予表扬;特别、优秀、优良三级建议提交改进工作委员会审查后进行表扬;特别级建议要征询公司表彰审查委员会的意见。

让事务工作更开放透明

现代经营者应该让部属了解自己的想法和公司的业务内容、方针,如此才能发挥强大的潜力。按月将公司的收支情况向全体员工报告,说明做了多少生意、赚了多少钱,其中,作为个人投资利益的保障留下了多少,余下多少当作公司的资本储存起来;年终的公司结算不仅在公司内部公开,还要向社会大众公开。

这种光明正大和开放性、透明性极高的经营方法,使公司员工能抱着开朗的心情工作。当然,开放的内容不只是财务,甚至技术、管理和经营方针和经营实况都力求让公司内的员工了解。公司每一个员工都异口同声地说:“公司不是一个人的,而是全体员工共同经营的公司。”

当然,企业因不可超脱市场上剧烈的竞争,都会有需要保守的企业机密。过度地重视“机密”就会造成员工与管理者之间的隔阂,从而使员工的工作意愿和主动性降低。这是得不偿失的。为了消除这种心理障碍,适度地公开秘密往往对公司有益无害。因为只有在原则上信赖员工,不论经营情况是好是坏都如实通报,才能使全体员工都有责任感。这是激发员工奋发向上精神的最佳办法之一。

企业经营应该采取民主作风,不可让部下存在依赖上司的心理而盲目服从,要使每个人都应在自主精神的主导下各负其责地独立工作。这就要求企业领导人有义务让全体员工了解企业经营的实况。

不拘形式地进行良好的沟通

许多经济管理学家都曾经提到过,需要有能适应社会的“特别委员会机构”。他们解释说,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时代里,官僚机构是不足以满足社会需求的。他们所谓的“官僚机构”,是指解决公司日常工作,日复一日地例行业务项目(如销售、生产等)的一个正式组织。他们所谓的“特别委员会机构”是指着重解决官僚之间有争议的问题或存在于官僚层面的一些问题的机构。结果,该机构一无所成。

因此,组织流动的弹性观念并不算新,倒是优秀公司懂得如何巧妙运用才称得上新颖。因为优秀公司的组织是流动变化的,所以能够不拘形式地进行良好的沟通;而且,有特殊目的的专案小组通常能收到良好的成效。

“沟通”的特点和用途在优秀公司中的表现明显与其在一般同业中的表现不同。优秀公司是信息和开放式沟通联络的一张庞大网络。其模式和密度,使员工彼此间沟通和联络的特权得以发展。系统内混乱的财产之所以能得到很好的管理,正是沟通的规律性和特性的反映。

优秀公司非常注重无拘束的非正式沟通。例如,迪斯尼公司的每名员工都佩戴一个写着自己名字的标签。惠普公司也非常注重员工的名字,此外还实行“门户开放政策”。拥有35万员工的IBM公司绞尽脑汁地推行“门户开放政策”,受到全体雇员的推崇。该公司的董事长通过其雇员来答复顾客向他提出的所有抱怨。德尔塔航空公司也把它推行得颇具成效;在莱维·施特劳斯公司,自由沟通甚至被称为“第五种自由”。

使管理不再只是局限于办公室内,是不拘形式交流意见的另一大创举。联合航空公司的爱德华·卡尔森称自由沟通为“有形的管理”和“走动管理”,而惠普公司则认为这是“惠普方式”的重要一环。

提供精简的环境设备有助于自由沟通的开展。康宁玻璃公司在新盖的工程大楼内安装升降扶梯,用以增加面对面沟通的机会。3M协助任何申请者组成俱乐部,以便增加午餐时间意外解决问题的机会。一名花旗银行的职员发现,把意见分歧的不同部门的职员安排在同一幢楼上班后,分歧意见便很自然地被解决了。

是什么导致了这样的结果呢?答案是:“全方位、多途径的沟通”。惠普公司所有的金玉良言均与加强沟通有关,即使是惠普的环境设备和精神信条也都更多地强调了沟通。在旧金山PaloAlt。附近的公司里,你稍微走动一下,就会看到许多人聚在一起讨论问题。这种专案小组的会议可能都会包括研究发展、制造、工程、市场与销售部门的员工。但是有许多大公司的经理从不与顾客或销售人员谈话,也从不瞧一眼或摸一下产品!一位惠普公司的员工在谈到该公司的核心组织经验时说:“我们也不清楚到底哪种组织结构最好,我们惟一明确的就是,先进行无拘无束的自由沟通,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我们必须不惜任何代价来坚持!”

3M公司的信条同惠普公司的大同小异,该公司的一位主管说:“我们抛开繁文缛节,与每一位员工进行自由的交谈。”以上所有的例子都可以归纳为“无拘无束自由沟通的技巧”。

主动进行沟通与关怀

假如公司的会议已拟定出清楚的目标与计划,那么,管理的首要工作便是让所有员工—上自主管,下至门市部售货员—都彻底了解既定的目标与计划。资方与劳方的这种劳资沟通,不单是由公司的宣导机构去做,同时也要通过工作或其他代表团体。而且,公司方面需要观察劳方的反应,以了解他们是否正确地知道公司的方针。如果他们不知道,公司便应确定如何补救。

由此看来,公司要传达方针,就必须要有良好的沟通。资方与劳方的联系,在任何层次上都是不可缺少的,而这种联系有赖于资方有一个优良的沟通系统,并坦然把所有信息告诉劳方,让他们知道资方的目标,以及他们的职责所在。不过,这并不意味资方不分青红皂白地透露各种消息。事实上,为了保护公司的权益,资方要拿出标准,以分辨什么消息可以公布,什么消息要保密。按一般标准而言,有些消息是可以毫无保留地发出,有些算次级机密,另一些则是高级机密。然而,不管公司如何有选择地发出信息,它都要令所有单位的员工觉得自己彻底了解公司的状况,不然的话,他们必定会起疑心,资方便不能得到所有员工的支持,而管理者也无法推进资方的生产计划。

我们虽极力主张劳资沟通,但沟通、协商渠道的建立并非一成不变,而是要顺应每家公司的特殊状况。再者,资方是否让劳方参与重要决策,也视各种不同状况而定。但在利害关头,劳方至少也该有机会表明立场。

由此看来,资方必须开诚布公地与劳方沟通,并且要察纳雅言。当然,今日的资方很可能都顺应劳方的要求和建议,但是,管理人员还是要主动关怀员工。通常,大家都认为管理者要自觉地策动某些相关的行动,而事实上,也只有管理者有责任作最终的决定。理由是,我们虽然希望员工有面面俱到的能力,但他们还是难以脱离自己的立场来做通盘的考虑。

总而言之,无论资方是与工会系统或非工会系统的代表打交道,主动的沟通与关怀都是可行的原则。例如说,柯达公司早在1942年就创立一个协商组织,以自由选派的员工为代表。这个组织虽然不以公司外的工会作后盾,但它有独立自主的能力,并非只是资方的傀儡、工具。当然,更重要的是,全体员工都信任此协商系统,而资方也彻底与其代表团作相互沟通,并洽商聘用条件与工资问题。你也许以为,这个协商系统过于温和,但它毕竟获得大部分员工的支持与信任。

然而,由于柯达公司员工近年来终于加人工会,所以,即使协商系统获得支持信任,公司还是在备尝苦楚。在这里,员工为什么加人外面的工会并不是重要的问题;最重要的是,他们此举并不是因为不满意旧有的协商系统而发的。如果我们要确实找出原因,那么该是拜潮流之所赐;早在20世纪70年代,大家都觉得工人加人正式工会是无可旁贷的责任。对柯达公司而言,这种潮流所带来的转变并不是容易适应的,但我们相信本公司能一方面面对一个正规的工会组织的压力,另一方面也能保有旧的协商系统的长处。至于新旧组织的递变所产生的影响,主要是在于我们在管理属于工会系统的员工时较缺乏回旋的余地。然而,本公司对劳方的态度并不因此而改变。事实上也不应有所改变。资方仍然像以往那样全心全意地关注员工的福利,只不过,工会代表员工出面后,要求得更多更严格而已。

还有一点必须说的是,自从员工加人工会后,对资方管理的动机渐渐怀疑;而想争回他们的信心,我们就必须作长时间的努力。

餐桌面谈沟通法

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企业中的雇员会大为增加,组织机构的设置也会越来越复杂。在这种情况下,经理人颇感头痛的问题就会增多,比如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与沟通问题。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为了便于管理,需要设立彼此独立的各个部门。但是企业要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部门之间的沟通就显得十分重要。而在实际管理实践中,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往往会遇到很多障碍。有一家公司找到了一种极为简便的方法来增进各部门之间的沟通,这就是“餐桌面谈法”。

这家公司是西诺普提克斯通讯公司,专门生产配套计算机系统。在4年的时间内,这家公司的雇员由11人增至425人。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5个职能部门之间的彼此沟通就显得越来越重要。而在实际中,各部之间的沟通存在不少的障碍。

有一次,生产部门的主管实在是难以忍受其他部门的不配合;就对组装一种新型电路耗费工时过多连连抱怨。这引起了公司总裁的注意。时任该公司总裁的是安德鲁·拉德威克。他为了解决这位主管的抱怨,专门请来这位主管和一位工程师,和他们一起用餐。在就餐时,让他们就如何加快组装的问题进行协商。二人的协商是很有效的。最终,他们找到了一个简单的加快组装的办法:只需更换一种更小,更便宜的部件,就能大大缩短工时。受这次用餐协商成果的启发,拉德威克想出了“餐桌面谈法”,并认为这是解决实际问题,增进部门间的沟通的非常简便的方法。

每个季度,这家公司都会在总部所在地举行一次午餐会。总部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的蒙顿维尔。在这里,每次摆上5张餐桌,请来两个相关部门的要员共享丰盛的午餐。当然,用餐并不是目的,目的在于让他们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席间,都要提出一些有待解决的特定问题。针对某一特定问题,每位用餐者都要想出自己的解决办法,向大家陈述之后,用餐者就进行评价,直到找出最佳的解决办法。

餐桌面谈法是富有成效的,这家公司已经用它解决了很多复杂的问题。

转悠管理沟通法

转悠管理,也称漫游管理或巡回管理,是一些成功企业常采用的管理方法之一。所谓“转悠”,就是领导人员到基层去巡视,并在巡视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企业界人士都十分重视转悠管理,坐在办公室听汇报、打电话、发布文件的企业领导人越来越少。他们把“走出办公室”作为自己的信条,不仅以身作则,常年在外巡视,而且严格要求手下的小头头们也“走出办公室”,到基层去办公。

阿尔科公司的总裁鲍勃·安德森“转悠”成瘾。他一边“转悠”,一边还要检查手下人是否也在“转悠”。当他“转悠”到某地,向某一个部门打电话时,恰好部门的头头接了电话,他马上就来了气,对这位不下去“转悠”的小头头感到失望。

普罗克特—甘布尔公司也十分推崇“转悠”管理。公司一个制造厂的领导人曾这样回忆说:“我受到的一次最严厉训斥,是我早期做管理工作的时候。有一天上午,来自辛辛那提总部的一位上司,转悠到了我那儿,发现我正在办公室里,当时我受到的就不仅仅是挨骂了。”

有的公司还对分部经理提出许多“转悠”的具体要求,比如“转悠”的次数、对手下人员了解的程度。达纳公司的负责人麦克弗森就曾干过这样一件事:有一名经理在某部门呆了6年还不能全部说出手下人的姓名,麦克弗森就解雇了他。

美国联合公司董事长埃德·卜尔赫初到任时,联合公司正萎靡不振。卡尔赫刚到任,就直奔现场,向现场工作人员直率地提出许多问题,请他们作详细回答。他没有笔记本,对于调查中发现的问题,他从来就是记在废纸片上,塞进口袋里。他从不命令第一线人员干这干那或搞个什么改革,除非是事关安全的问题。他也不当场纠正他不喜欢的东西。他要依靠正常的管理程序来解决问题。

从现场回到总部之后,他就立即采取行动。他有一种本事,让整个指挥链上的各个环节都很快知道他发现了问题,并且要立即解决。然后,他就同那些在巡视中和他谈过话的一线工作人员通信联系,让一线人员知道公司已经在采取什么措施了。他也与下面的有关职员联系,让他们认真检查,以保证新措施的执行。

惠普公司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周游式管理法”,鼓励领导人深入基层,直接接触广大职工,为此目的,惠普的办公室布局采用少见的“敞开式”大房间;即全体人员都在一间敞厅中办公。各部门之间只有矮屏分隔,除少量会议室、会客室外,无论哪级领导都不设单独的办公室。同时不称职衔,即使对董事长也直呼其名。这样有利于上下左右通气,创造无拘束和合作的气氛。

各式各样的“转悠管理”都使得高层管理人员切实了解实情,切实发现各种问题和听取意见,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并宣加密切上下级关系,因而能够保证企业不偏离“航线”,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

有效沟通8法则

真正有效的交流,并非一日之功。以下技巧有助你提高交流能力,解决交流中碰到的难题,使你的每次交流富有成效。

①妥善处理期望值。要想消除双方期望值之间的差异,一种途径是订立业绩协议。员工与企业签订的业绩协议可使双方明确彼此的期望和要求,帮助设计双方都能达到的目标,并且定期评估协议以确保双方的目标和要求都能得到实现。

另一种方式是清楚说明你的期望。这样,能否达到你的期望,对方有责任向你说明。这种做法可以使你根据需要对自己的期望做些有效调整,预先消除可能出现的伤害和失望感。

②培养有效的聆听习惯。人们之间的交流充满变数(如自己和别人的谈话及聆听风格等),因而既复杂又具挑战性。设身处地是成功交流的一个关键因素。

聆听,但不要受别人情感的感染。别人有难处时,应设身处地理解别人,但不能为这种情感左右。必须为自己留点精力去做自己的事。记住,不要做一块海绵,什么都予以吸收。

③认真积极听取、积极给子反馈。一般来说,反馈是事实和情感因素的结合。交流中的实质信息和关系信息很容易带来误解,招致不满。因此,在提供反馈意见时,应强调成长进步,不要妄做评判或横加指责。听取别人的反馈时,则要抓住其中对自己有价值的东西,不要计较对方的身份和交流的方式,做到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④坚持诚实。有时,实话实说的确伤人。但诚实最终能增加建立稳固长久关系的机会。因此,诚实非常重要。如果有什么事烦扰你,尽量直接说出来,以免小事化大更难处理。

⑤平息对方的怒火。对方怒气冲冲时,如何冷静处之,使对方一平息下来?在此向你介绍几招:让对方的火发泄出来;表示体谅对方的感受;询问是否需要帮助;针对问题。

一般情况下,最正常的反应是,找惹人发怒的人谈谈,然后逐一解决问题。

⑥有创意地正面交锋。所有其他方式都行不通时,惟有正面交锋。这也是摆平各方、理顺头绪的一个机会。如果不愿正面对垒,不要因为害怕而逃避,要理直气壮。当然有的时候,借故避开不失为最明智之举。

⑦果断决策。如果你疲惫不堪、心中烦恼或忙得无法分身,坦然地说出来。另找一个时间,使自己处于最佳状态来处理局势和有关人员的事。

如果优柔寡断、迟疑不决,可采用以下步骤予以补救:回顾所有事实;反复过滤各种可行方案;选择最佳方式,哪怕这意味着你要多受点委屈;一旦决策,立即行动。

⑧对失误不必耿耿于怀。交流中出现失误,让你失望或受到伤害,不要挂在心上。不妨自问一下,想不想背上这包袱?自己能从中得到什么?一月,尽心尽力地澄清了交流中出现的失误,就要为自己付出的努力骄傲,该过去的让它过去。一番心血没有白费,心中巨石落地,该高兴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