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活学妙用博弈论:最奇妙的19个博弈策略
44976400000010

第10章 智猪博弈:弱者对于强者的剥削

任何带有选择性的博弈都有优势、劣势可言,所以,做"棋手"的我们在决策之前必须经过慎重的考虑,确切地估算出"成本"。如果先出手,利大于弊,就值得先发制人;如果得不偿失,或是得失相抵,那么就不值得做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情,还不如保本做个跟随者。

那么,什么时候才能该出手时就出手呢?当自己处于不利地位时,不妨冒险去换取一张有利的底牌;当自己处于有利地位时,最好采用保守策略,跟着对方出牌,这样就会确保万无一失,稳坐"钓鱼台"。多劳未必多得

猪圈中有两只猪,一只比较大,一只比较小。猪圈的一端是按钮,另一端是饲料的出口和食槽。按一下控制猪食的按钮,就会有10份猪食进槽。如果小猪去按这个按钮,然后再跑回来吃食,只能吃到1份猪食,因为其余9份猪食早已被大猪吃掉;如果让大猪去按这个按钮,小猪就可以先吃到4份猪食,而大猪跑回来,则可以吃到其余6份猪食;如果大小猪一起去按这个按钮,然后再奔回来同时吃,大猪可吃到7份猪食,而小猪可以吃到3份猪食。

如果按照以上三种情况来讲,无论大猪采取何种策略,小猪的最佳选择都是等待,然后就可以坐享其成。如果小猪总是选择等待,那么,无奈的大猪就只好去按这个按钮。

这种策略组合就是闻名遐迩的"纳什均衡",即限定一方采取某种既定的策略(即小猪按兵不动),另一方所采取的最佳策略(即大猪按按钮)。它指的是,在给定一方采取某种策略的条件下,另一方所采取的最佳策略。

"圈中猪"博弈的具体情况如下:

如果两只猪同时跑去按按钮,然后再同时向食槽跑回去,大猪可以吃7份猪食,得益5分,小猪吃3份,得益1分;如果小猪等待大猪去按按钮,小猪可以吃4份,得益4份,大猪可以吃6份,付出2分,得益4分;如果小猪去按按钮,大猪就可以吃9份,得益9分,小猪可以吃进1份,付出2分,实得-1分;如果双方都懒得动,那么,大小猪所得都将为0.

通过以上三组数据的分析,我们就可以获知"等待"是小猪的最佳策划选择,而"按按钮"是小猪的劣势策略。如果忽略不计小猪的劣势策略,只看大猪的表现,由于小猪已经选定了"等待"优势策略,那么,现在只剩下大猪去做选择了,结果不外乎有两种:一是1分不得;二是去按按钮,得4份猪食。自然,"等待"就成为大猪的劣势策略。

那么,这个博弈中的均衡解是什么呢?大猪选择去按按钮,小猪坐享其成地等待,这样小猪就可以先吃,而且还可以多吃。这是一种"多劳不多得,少劳不少得"的均衡。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均衡的情况呢?通过分析我们可以获知,小猪不按按钮相对于按按钮是一种上上策略,它不按按钮可能会出现两种结果:第一,大猪去按,小猪可以坐享其成;第二,小猪、大猪都不按动,两者最终干耗着饿死(跟小猪去按按钮一样,但是不至于被很快饿死,因为身体当中还保存着一些能量)。

换位思考,现在我们来看看大猪的哪种策略才是上策?相对于小猪而言,大猪按按钮也是上策,但是,如果大猪知道小猪的意志是十分坚定的,根本不会理会大猪的死活,那么是不是大猪也闭目养神,听之任之,不是等着天上掉馅饼,就是坐着喝西北风呢?

当然不会是这样,原因有两点:一是,大猪需要更多能量补充体力,与小猪相比,它根本耗不起;二是,姜还是老的辣,大猪也不笨,它深知小猪的想法,因此也会适时地调整策略,不会弄成两只猪都没东西吃的局面。所以,大猪的决策还是去按按钮,这样多少还是会有一些收益的,即使那是残羹冷炙,也好于两者都被饿死。因此,大猪最好的策略就是亲自按按钮,而不是将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

上述智猪博弈的均衡解是如何得出的?其实,我们只要按照"重复剔除严格劣势策略"的思路就可以推理得出,这个思路可以简化为:首先,找到对方的严格劣势策略,然后将它删除,重新构建一个不包括已经删除策略的新博弈,然后继续删除新博弈中的劣势策略,重复进行这一过程,直到剩下最后也是唯一的策略为止。剩下这个唯一的策略,也就是博弈的均衡解,即称之为"重复剔除的占有策略均衡"。

也就是说,无论大猪做何选择,小猪选择"按兵不动"都是最明智的,按按钮对于小猪而言是一个严格劣势策略,所以,首先应该剔除它。在剔除按按钮这一劣势选项之后,在新的博弈中,小猪只有选择"等待",这回就轮到大猪作选择了,此时,大猪有两个策略可供参考,"等待"对大猪来讲是一个严格劣势策略,所以,我们将"等待"策略剔除,这样在新的一轮博弈中,只剩下大猪按按钮,小猪等待的策略可供选择,这就是智猪博弈的最后均衡解,达到重复剔除的优势策略均衡。

与囚徒困境不同的是,智猪博弈当中,只有小猪有最佳优势选择,而大猪则没有。在所有博弈当中,如果每位参与者都有严格的优势策略,那么,严格优势策略则是合乎情理和逻辑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这种严格优势策略均衡的现象却是不容易出现的,而只存在重复剔除的优势策略均衡,所以,这种智猪博弈虽乍看起来有点滑稽,但是它却是根据优势策略的逻辑推理得出的博弈模型。

后发制人的策略

俗话说:"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的确,生活中大量的例子都能说明这一道理,在多个"纳什均衡"的情况下,常常都是先动手、先决策的一方占据优势地位,但是也排除个别特例的出现。

《孙子兵法》中讲:"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至于人。"先人一步下手确实有其好处,但是这种占据性的优势如果无法转化为最后的胜利,还可能招致腹背受敌,给对方以可乘之机,就像运动场上的领跑者,即使一出场占据了第一位,但等到最后冲刺时,第一个冲过终点线的往往是保存实力的后者。

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后动优势的经典案例,看过以下两个案例之后,你就会对后动优势策略有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

案例一:帆船比赛

1983年的美洲杯帆船赛的前4轮决赛已经结束了,丹尼斯·康纳的"自由女神号"暂时以3胜1负的成绩遥遥领先。这是7轮4胜的比赛,第5轮的比赛即将拉开帷幕。

比赛伊始,由于"澳大利亚二号"过度激动,抢在发令枪声之前出发,所以只好重新回到起点线后面再次起步,这样就使"自由女神号"在这一轮的比赛中获得了37秒的领先优势,此时,落后的澳大利亚队的船长约翰·伯特兰德决定"釜底抽薪",转到赛道左边,希望借助风向改变他们落后的局面。

丹尼斯·康纳则决定将"自由女神号"留在赛道右边。伯特兰德大胆地改变赛道,而且"天公"又很作美,风向确实如愿偏转了5度,这样一来,就使得澳大利亚队以1分47秒的巨大优势赢得了这场比赛。比赛结束之后,众人纷纷评论说康纳的策略很失败,没能跟随澳大利亚队调整航向,以致"澳大利亚二号"反超成功,最终以4∶3赢得了决赛的桂冠。

在赛场上,成绩起初优先不算什么,也是没有用处的,只有能够最终胜出才算数。

如果双方能力、技术以及实力相当,那么,帆船比赛的输赢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赛场上的风向。就拿1983年那场帆船比赛来讲,在美国人以3∶1的场数领先,又占据了37秒的优势时,他们就获得了后动优势,澳大利亚队押什么风向,他们就应该押相同的风向,这样就可以做到万无一失,因为即使澳大利亚队押对了,美国队也不会有什么大的损失,至多会因为决策晚一点输掉几秒而已,最糟糕的情况也不至于会将37秒统统输光;同理,如果澳大利亚队押错了,那么,大家都错了,这至关重要的37秒的优势依然存在。

案例二:

巴里是《策略思维》的作者之一,他大学毕业时参加了剑桥大学的五月舞会--这是大学的正式舞会。舞会上有多种多样的游戏,其中包括在赌场下注。

舞会开始时,每位参加者都将得到相当于20美元的筹码,舞会结束时,将统计个人手中的筹码,收获最高的一人将免费获得下一年舞会的两张入场券。最后一项游戏是轮盘赌,由于机缘巧合或是个人运气,巴里手中已经积聚了700美元的筹码,此时的他独占鳌头。排名第二的是一个英国女孩,她手中拥有300美元的筹码,此时,其他参加者都已经被淘汰出局。在最后一次下赌注之前,那个女孩提出分享下一年舞会的入场券,但是巴里拒绝了,他想自己占据这么大的优势,怎么能将到手的"战果"与他人平分呢?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游戏的行动策略,我们先简单地介绍一下轮盘赌的规矩,它的输赢取决于轮盘停止转动时小球落在的位置。轮盘上一般刻有0~36共37个小格子,假如小球落在0处,则意味着庄家输。轮盘赌最常见的玩法在于赌"小球落在偶数还是奇数上(分别用红色和黑色代表)"。

这种玩法的输赢是一赔一,比如一元赌注变二元,两元变四元,依此类推,不过它取胜的机会只有18/37.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即使英国女孩将自己300美元的筹码全部押上,也不可能保证稳赚不赔,所以,女孩被迫选择了一种风险更大的玩法,她把全部赌注都押在小球能够落在3的倍数上,这种玩法的赔率是二赔一,如果英国女孩赢了,她将获得900美元,但是取胜的几率只有12/37,计算下来还不到1/3.

风险与收益向来是均等的,现在女孩已经将自己的赌注放到了桌面上,这就证明她已经下注了,这是不能更改的,即使反悔也是毫无意义的。

此时,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到了巴里身上,他应该怎么办呢?通过帆船比赛我们知道,此时巴里应该模仿这位女生的做法,将300美元押在3的倍数上,这样做,可以确保他领先对手400美元,最终赢得那两张入场券,即如果双方都输了的话,巴里可以以400∶0的优势取胜;假如双方都赢了的话,巴里也将以1300∶900取胜,这样一来,这名女孩根本没有任何其他的机会获胜。即使这一轮她不赌了,也不会有任何机会获胜,因为女孩退出,巴里也同样会退出,这样他将不会有任何损失,照样全胜。

女孩唯一反败为胜的机会就是寄希望于巴里先下注,如果巴里在黑色之处下注300美元,那么,女孩应该怎么办呢?最聪明的做法是,女孩将自己300美元的赌注押在红色格子上。如果女孩将300美元的赌注全部押在黑色格子上,对她没有丝毫好处,只有巴里取胜,她才能够取胜。即使双方都赢了,女孩以600美元的筹码,也只能排在亚军的位置上。

如果女孩取胜,巴里失败,女孩手中将剩下600美元的筹码,而巴里只剩下400美元,这才是她唯一转败为胜的机会和希望之所在,所以,综上所述,女孩只能将赌注下在与巴里相对应的颜色之上,即红色上。

由此可见,如果巴里先下注,女孩就有机会转败为胜,相反,如果女孩先下注,巴里就可以选择确保万无一失的行动策略,其实这种策略何止存于轮盘赌之中,在许多博弈游戏里,抢占先机、率先出手并不总是好事。

常言道"树大招风",过度地展现自己难免会将自身的意图公诸于众,而其他的参与者就可以从中看到破绽,利用这一点攻击你。这种"后发制人"的策略可以使一个人处于更有利的地位上,而且对手无从知晓他将采用何种行动策略。这是毋庸置疑的制胜法宝。

那么上面案例的结果又如何呢?当时已经是凌晨3点左右了,那时的巴里已经喝下了太多的香槟,再也无法保持头脑清醒,结果他把200美元押在偶数上,暗自盘算"输掉两张入场券的唯一可能性就是这一轮自己输了,而英国女孩赢了"。但是转念一想,这样的几率只有1/5,所以,巴里想局势对自己还是很有利的。

也许,巴里一方面想,自己的经济学已经学得炉火纯青了,很向往"无招胜有招"的境界,于是,他漠视了已经取得的后动优势;另一方面,他已经算出了自己输给女孩的几率只有1/5.没有人敢保证这20%的几率永远不出现。但出乎意料的是,女孩赢得了那两张下一年度的舞会入场券,巴里功败垂成。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两个"模仿策略"实施的后动优势的适用范围只是"赢者通吃"的比赛。如果不是这样的比赛,而是积分类型的比赛,情况就大相径庭了。

在任何情况下,如果有一个优势策略,无论你的对手如何进行选择,你都应该按照这个优势策略行事,因为这样比贸然采用其他策略来得更安全、更稳妥、更有效。如果游戏是相继行动,若是你的对手先行一步做出行动,你就应该选择自己的最佳优势策略,这也是你应对对手的最佳策略,因此,也是对他的选择所做出的最佳对策。

你有上策,我有对策

智猪博弈可以扩展到生活的各个领域,不论是战争还是商场之中,我们会经常看到类似于智猪博弈的情景,甚至在人际关系复杂的办公室中,一些人就充当了不劳而获的"小猪"形象,另一些人则费力不讨好地当着"大猪"。

情景之一:"大猪"加班,"小猪"拿着加班费

这种情况在职场中总是一幕幕地上演着。每次做事,不论是大事还是小事,管理者总会认为人多力量大,所以就召集很多人来加班,本来两个人能够做完的事情,为了加快速度,总会多叫一个人来,甚至会安排更多的人来加班。此时,"三个和尚没水喝"的现象就出现了。

因为,大家都会耗在那里不做事情,你不动工,我也不开工,结果只能是工作没有按时完成,这些常年在一起工作的职员,对彼此的行事原则都了如指掌,"小猪"知道"大猪"碍于面子或是出于责任心,不会坐以待毙;"大猪"也知道"小猪"一贯过着不劳而获的生活,因此,结果总是不出意料之外,"大猪"们因为过意不去,总是主动完成任务,而"小猪"们则在一旁逍遥自在--反正任务结束之后,大家拿的奖金是等额的。

对策:人力资源的浪费会使企业发展缓慢,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要精简机构,提高效率,因事设岗,因事用人,100%的工作只安排80%的人员去完成,这样每个人都会有一种紧迫感,从而激发出他们无穷的潜力和动力。情景之二:"大猪"高能低薪,"小猪"低能高薪

也许,你为自己拥有渊博的知识而感到自豪,也许你正在为别人没有一技之长却比你赚得更高的薪水而郁郁寡欢。不要怨天尤人,更不要责怪社会和自己,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其实,存在即是合理,即使你想不通的事情,也会存有合乎情理的科学性。

某师范大学向社会公开招聘两名教授,一个职位是会计学教授,另一个职位是经济学教授。这是一所历史悠久的院校,所以,面试的人很多,经过层层选拔,最终王教授和孙教授入选了。

会计学教授的工资为6000元/月,经济学教授的工资是4500元/月。王教授和孙教授具有相同的学历背景--会计学硕士,两人又都有经济学的教学经验,但是,王教授比孙教授的教学经验丰富。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金钱,所以简单分析之后,多数人都认为王教授理应得到会计学教授的职位。这是常人自以为聪敏的判断,其实则不然。

孙教授了解市场行情,知道目前不会有新的竞争者加入,因此,在与教务主任谈话时,极力否认自己具有经济学的教学经验,甚至还说,如果让他去教经济学课程,还不如辞退他,省得误人子弟;与孙教授不同的是,王教授为了证明自己的实力,加之对博弈论研究得不透彻,所以,谈话刚开始就大谈特谈自己具有多年的经济学教学经验。

事情到此为止,明眼人都能看清楚其中的门道:第一,学校不可能重新招聘;第二,两位教授不可能轻易放弃到手的美差。最终的结果既在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孙教授如愿地获得了会计学教授的职位,而王教授只好教授自己"擅长"的经济学。

这样的事例屡见不鲜,一个个活生生的现实,都在阐述"智猪博弈"的道理。

对策:以上的事例并不是向人们宣扬知识贬值,而是在时刻提醒人们,在展示自己的优势条件时,隐而不露也许会获得更大的收益。

情景之三:"搭便车"的小猪,永远都比"荧屏前"的大猪获利多

无论是私企还是国企,其内部总会存在各种各样的小团体,运用行为学的术语来讲就是存有"各种非正式组织",每个小团体都代表着各自的利益,这样就会不可避免地产生冲突,为了利益各个小团体必定会选出各自的代言人,通过观察和分析就会发现,被推选为代言人的总是那些胸怀坦荡、积极向上的"大猪们"。而在争取加薪或是增加福利时,获利最多的永远都是那些躲在幕后的"小猪们"。

小猪的聪明在于,如果活动成功了,可以不伤皮毛地先分一杯羹;如果活动失败了,还可以发表"受害者"感言,撇清与大猪们的关系,这样一来,就能让大猪永远成为牺牲者。

对策:这种现象屡见不鲜,要想防止"搭便车"现象的出现,关键在于加强决策的透明度和民主的参与能力,让每个员工都能畅所欲言,自由地阐述各自的观点,同时,还要培养员工的团队意识,减少"小猪"对正式组织的影响力和冲击力。

填补管理漏洞:防止搭便车

《韩非子·内储说上》有这样一则故事:"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齐宣王和齐湣王都喜欢听吹竽,但是,为什么当齐湣王当政之后,南郭先生却要逃跑呢?因为两位国君喜好的听奏方式不一样,齐宣王喜欢听合奏,齐湣王喜欢听独奏,正是独奏制度使得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逃跑了。

这便是典型的搭便车案例,也是智猪博弈的翻版。智猪博弈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是司空见惯的。如大股东行使监督上市公司的职责,而小股东则坐享这种监督带来的利益,即所谓"搭便车";爱清洁的人经常打扫公共楼道,其他人就搭便车;山村中出外跑运输、做生意的人掏钱修路,其他村民走修好的路等等。

虽然"小猪躺着大猪跑"这种现象是不合理的,但这是游戏规则导致的,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搭便车"的现象却是于情于理都不被推崇和赞扬的。

现实生活中经常会发生这样的事例,比如一家澡堂,每天在开门的时候,水管中总会流出一段时间的冷水,当这段冷水放完之后,热水才会源源不断地流出。于是,每天第一批进入浴池的人总得先把冷水放出,然后才能使用到热水,但是,在他们之后的人就可以直接享受到热水,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其实原因和大小猪的博弈一样,很多人都想当"小猪"坐享其成,因此另一部分人不得不当"大猪"先把冷水放出,道理就是这样简单。

先不说这样做是否道德,仅仅从技术角度去考虑这种事情,毫无疑问,"小猪"的策略更高一筹,但是,在群体生活中,如果"小猪"这种坐享其成的策略总是正确的话,那么,多劳少得的"大猪"们势必会越来越少,这样就会造成收支不平衡。

为了使资源配置达到优化,无论是游戏的设计者还是游戏的参与者,都不希望看到"搭便车"者,从游戏规则制定者的角度来看,智猪博弈是一种失败的激励制度,看过此故事的管理者都会提出这样一个疑问:"如何才能使大猪和小猪一起争夺着去按按钮?"

事实上,无论是游戏规则还是企业用人,如果要防止"搭便车"现象,就要看游戏规则的核心指标设置得是否合理、精准。这种核心指标为:每次流出食物的数量和按钮与食槽之间的距离。

如果游戏规则稍稍改变一下,猪圈中就会出现另一番情景,而绝对不是"小猪躺着大猪跑"。

改变方案之一:增加食量

让食槽流出比原来多一倍的猪食,结果大、小猪都会去按按钮。谁想吃食,谁就会去按按钮,反正对方不会一次性将猪食吃光。就好比大小猪都生活在物质相对富裕的"共产主义社会",在这种情况下,竞争意识势必不会很强。

但是,对游戏规则的设置者来说,这个规则的成本就会提高很多,但是,这种竞争的效果并不明显,因为大小猪的竞争意识并不强,所以它们不会多按按钮。

改变方案之二:减量方案

让食槽每次流进原来一半的食量,其结果只有一种可能--大小猪都不去按按钮,因为小猪去按,大猪就会把食物全部吃光;如果换成大猪去按,小猪也同样会把食物吃光,所以说,无论谁去按,其结果都是为对方作贡献,这样一来,双方就没有按按钮的动力了。

如果游戏的目的是想让小猪们多去按按钮,那么,游戏的规则无疑是失败的设置。

改变方案之三:减量加移位方案

让食槽流进原来一半的食量,同时,再将食槽移置到按钮附近,这样就会使大猪和小猪拼命地抢着按按钮。其结果为等待者不得食,多劳多得便由此而来,每次流出的粮食正好够一头猪吃完,创造了收支平衡的局面。

本章开头讲到的"智猪博弈"的故事,给竞争者这样一个启示:弱者以等待为最佳行动策略。但是,对整个社会而言,如果所有人都像小猪那样,未参加任何竞争就能取得收益,那么,对整个社会资源的配置来讲并不是最佳的状态。

现在我们运用"智猪博弈"来分析一下公司的激励制度,如果将奖励力度无限地扩大,又是分期权,又是持股份,那么,公司内部的职员就会个个都是百万富翁。这样一来,公司不仅增加了成本,而且还调动不起职员的积极性,这就类似于"智猪博弈"。

先说说"增量方案"所描述的情形,这种奖励力度不大,而且是见者有份,即使不劳动的小猪也会获取粮食,这样十分努力的大猪就不会产生动力,久而久之就会变成"减量方案"所描述的情形。

最好的激励机制就像方案三一样--减量加移位,这种奖励制度并非人人有份,而是直接针对个人本身,如业务员的提成,这种奖励制度不仅节约了公司的成本,而且还消除了"搭便车"的现象,能够更有效地激励员工。

社会上很多人并未读过"智猪博弈"的故事,却在很自觉地运用小猪的等待策略,诸如股市上等待庄家抬高价格的散户;等待其他公司研制出盈利的新产品,继而大肆地模仿,从中牟取暴利;不为公司创造效益,却与元老一起分享成功的果实等。因此,一种游戏规则的制定必须深谙"智猪博弈"中蕴涵的道理,尤其对注重经济效益的管理者而言。

当然,这件事情不会像想象中的那么简单,譬如在股票市场上,这样的"小猪"就特别多,他们总是想让"大猪"去拉动股票的价格,然后从中获利,但是这些小猪却忽视了另外一个原因,即股票里的"大猪"往往是那些"大鳄",他们在拉动股票价格的同时,还设置了大量的陷阱,借此机会提高"小猪"的投机成本,如此一来,如果"小猪"们稍有不慎,就会落入"大猪"早已设定的圈套或陷阱中,动荡便由此而来。这样一来,又如何平衡"大小猪"之间的利益关系呢?

一家企业每年春节都会给职工发放一笔5000元人民币的额外奖金。但是,几年下来,公司总经理觉得这笔奖金失去了它的作用,每位领到奖金的职员反应都很平淡,就像每月领薪水一样顺其自然,并且也不会为这笔额外的奖金而努力地工作。

在这个案例中,总经理采用的激励制度类似于以上所提到的"增量方案",可是并没有起到激励员工的作用。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原因就在于,总经理把"激励因素"的奖金转化成了"保健因素"。1959年,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提出了"双因素理论"。赫茨伯格将只能保持工作的积极性或是维持工作状态的因素称为"保健因素";与"保健因素"相对应的是"激励因素",只有激励因素才能激发出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很显然,案例中的这笔奖金并没有起到激励的作用,一是它是按时发放的;二是每个人得到的款额相等,其性质就类似于每月固定发放的月薪,与"保健因素"没有任何区别,将员工的业绩与奖金完全地割裂开,从某种角度来讲,还助长了职员的惰性。

综合来讲,无论是增量方案还是减量方案,都不利于激励员工的积极性。针对这一现状,我们提倡领导者建立不同于同行业的激励机制,这样才能激励员工积极努力地工作。研究发现,以下激励机制可以有效地促进员工积极性的提高:

(1)不论资排辈,不以资历发薪酬。

(2)实行宽带薪酬制度,即没有明确的工资等级,多劳多得,凭业绩说话。

(3)取消时薪工的工资制度,将薪水与业绩直接挂钩。

(4)利用"鲶鱼效应",引进强大的竞争者,激发职员的活力,增强他们的压迫感和紧张感。

(5)对"小猪"实行特殊的培训,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

综上所述,一个企业如果激励制度不当,将会使企业的发展滞后或停滞不前;反之,如果一个企业有完善、合理的激励制度,将使企业获得巨大的收益。虽然这种收益不是短时间能够看出来的,但是,它本身对企业来讲也是一种潜在的财富,是企业兴衰成败的重要因素,因为它关系到能否带动职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当然,完善的激励制度并不是短时间能够建立的,必须经过时间的考验。而且激励制度只能借鉴,绝不可照搬照抄,它要根据企业自身的情况设立,还要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使内部的激励制度更加完善,为企业的创新、发展和壮大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