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思切尔德和斯蒂格利茨进一步发展了阿克洛夫和斯宾塞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信息甄别学说。这个学说提出通过一定合同的安排,缺乏信息的一方可以将另一方的真实信息甄别出来。在大量的信息中想要筛选出适合自己的信息,其实也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这就是要弄清楚什么样的方案最符合自己的要求,是自己最想要的。
商家服务要多样化,
消费选择要适合自己消费者在选择商品的时候从来都会货比三家,在这样的情况下,面对同一种商品,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是多少,商家是不了解的。商家可以做的就是为消费者提供几种不同的选择。
美国的菲尔航空公司面临着这样一个问题,这家航空公司有一条航线是从法国的巴黎直接飞到美国的巴尔的摩,假设这一条航线只有两种潜在的客户--商人和流浪汉。菲尔公司想把这条航线的价格定位3500美元,对商人来说,这样的价格他们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对流浪汉来说,这样的价格无疑太高了。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是,商人要求的是速度,但是对流浪汉来说,他们是不在乎路程的长远问题的。
这样一来,菲尔航空公司就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因为他们非常希望把自己的票价定在3500美元,但是如果这样,流浪汉显然会打消乘坐这个航线的想法。如果菲尔公司将自己的票价降低,所得到的利润就非常低,对航空公司来说这样的价格无疑是非常难接受的。
在这种情况下,菲尔公司就必须制订出不同的方案,这些方案不但要使自己赢得必要的利润,同时也要能够吸引商人和流浪汉这两种乘客。
而中国移动也考虑了这点,全球通的套餐一般是针对商务人士的,因为有很多人在海外也有贸易,所以他们必须在全世界飞来飞去,这样的套餐对他们来说无疑是非常合适的。而神州行针对的是全国各地的用户,最后一种动感地带一般是以学生为主要的消费群体,因为它拥有一个很优惠的短信包月服务。
但是,信息甄别的过程往往是非常复杂的,特别是面对很多信息和方案的时候,什么样的才是适合自己的--在较短的时间里做出准确的判断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喜欢到剧场看戏的人都知道这样一个事实,剧场的座位是分等级的,这些座位分别是一等座、二等座和三等座。其实,这就是针对不同观众的需求而制定出来的一种非常合理的价格标准。
有的观众非常想看一部戏,但是又不想花费太多。但是有的观众对票价的高低是无所谓的,针对这样的现象,商家就做出了这样的几个方案,对于不同观众的要求,制定出不同的票价准则。
提供方案和甄选方案,这中间存在的博弈是消费者不断提出苛刻的要求,而商家一边要达到消费者的满意,一边还要把自己的利益维护好。
在很多大商场里都可以看见这样的景象,很多商品都是明码标价,根本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针对这种情况,商家的解释是一分钱一分货。也就是这种没有商量余地的商品价格通常都传递着商品质量好的信息。但是,这样就已经将自己的消费人群定在了一个非常高的标准里。通常不是针对普通的消费者。
但商家既想宣传自己的品牌,获得更多的消费群体,一方面又要保证自己的产品质量和价格。针对这种情况,有很多品牌就开始生产中端或者低端的产品。
比如说一些科技产品,就有中端和低端的分类。而衣服、鞋帽一类的消费品,这种情况就更多。有很多名牌的服装行业,在生产高价产品的过程中,剩下了一些边角料,但是这些材料并没有任何品质问题,很多的商家就利用这些边角料进行再加工,生产出一些中端和低端的产品,这样既能使更多的消费者知道自己的品牌,又迎合了很多消费者的消费选择。
如果有选择的余地,任何一个人都会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产品或服务。这是信息甄别过程中必然存在的现象。因此,商家为了更好地获利,就要多方位满足消费者,而消费者为了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或服务就要学会甄别信息。
摸钟辨盗的断案模式
《折狱龟鉴》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宋朝,一个县城里住着一个大户人家。有一晚,一个盗贼进入了这个大户人家,偷了很多金银细软。这家人就向县衙报了案。县官老爷立即着手进行了一系列调查,结果找出了十几个犯罪嫌疑人。对这些犯罪嫌疑人进行审讯后,县官最终也不知道到底是谁犯的案。结果这件案子就成了一个积案。后来有一个叫陈述古的人到这个县做县令,他上任以后查看陈年案例的时候,发现了这个积案,于是就决定对这个案子进行重新审理。
在这个案子的审理中,可以看出,陈述古所面对的信息就是十几个嫌疑犯,每个人都有可能偷这个大户人家的东西,但是真正的窃贼却只有一个。陈述古要在这十几个嫌疑犯中分辨出真正的窃贼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种情况就是信息甄别的博弈中,信息量少的那一方要面对的问题。
陈述古通过调查得知这个地方有一座山,山上有一座寺庙,而庙里有一口大钟被当地的人视为神灵。因为人们觉得这个钟十分灵验,能识别善恶。这是一个非常有效的信息,应该说在陈述古断案的时候,这个信息是众多的信息里最为重要的一个。
陈述古命令下属将这口大钟抬回衙门,第二天,陈述古开始提审这十几个嫌疑犯。他对这些嫌疑犯说:"你们当中一定有一个是真正的窃贼,但是你们自己是不会说出来的。你们也知道我县山上的庙里有一口大钟,这口钟可以识别善恶。我让你们在帐幔后面站着,然后一一用手去摸这口钟。我听过这样一种说法,如果一个作恶的人用手摸这口钟的时候,钟就会发出'嗡嗡'的鸣叫声。这样,我就知道谁是我要找的那个窃贼了。"
说完话,陈述古就命令手下把这十几个人一起带到帐幔后面,让他们排队,然后只伸出一只手来摸放在帐幔外面的钟。但是直到所有人都摸完了,这口钟也没有发出鸣叫声。这让听审的百姓感到奇怪。
但是不久,陈述古就向大家宣布了谁是窃贼。陈述古用一个绝妙的方法对有效的信息进行了甄别。因为开始的时候,他让人在这口钟上涂了墨汁,在这些嫌疑犯摸完钟以后,陈述古就让人开始检查这些人手上的印记,结果手下很快发现,其中有一个人手上没有墨汁痕迹。这个人因为做贼心虚,所以根本没有摸这口"会鸣叫"的钟。
其实,在这场博弈中,信息的甄别同时在陈述古和这个真正的窃贼之间进行。陈述古不知道真正的犯人是谁,他要做的就是甄别出真正的罪犯。同时,这个窃贼也面对着很多信息:一,这口钟是不是真的能识别善恶?二,这口钟在遇到真正窃贼的时候会不会真的鸣叫?有一个前提是在这个贼的思想中根深蒂固的,也就是说这个窃贼相信这个世间有神灵的存在,这样的一个信息影响了他对信息的判断和甄别。
可以看出,如果去掉窃贼心中固有的那个信息,那么下面的信息都是存在疑问的。在这样的疑问和假设下,这个窃贼在这场博弈中的胜算率可以说是50%。因为陈述古的这两条信息都是建立在"凭空捏造"前提下的。这并不是有效的信息,也不是真实的信息,这只是两个疑问的备选答案。
在这场博弈开始时,陈述古就是一个不拥有任何信息,信息相对缺乏的一方,而这个窃贼恰恰是拥有信息的一方。
信息甄别的博弈中,缺乏信息的一方要对信息相对较多的一方给出的信息进行有效甄别。也就是说,要做选择的一方通过有效的选择,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判定,从而在博弈中占据有利的地位。
在网上做生意的人都会遇到这样的一些情况。一个商家在网络上展开一系列的推广以后,就会不断地收到各种各样的邮件。这些邮件中,有的寻找买家的,因为他们看见了商家的推广信息,所以发出邮件进行询问。在询问的同时,他们会给出自己一系列有效的信息,方便商家了解自己。也有一些邮件是询问的,因为商家刚刚开始在网络上做生意,他们对商家的货物品种还不怎么了解,对卖家的信誉度也持怀疑的态度,所以他们必须要和商家进行沟通,以便知道商家更多的商品信息,这样才能和商家进行贸易往来。
当然也有一些客户在与商家进行了一两次谈话以后,就会向商家求购一些商品。这时候,商家往往会很快将自己的产品寄给这些客户,因为没有对他们的话进行有效的甄别,所以就会把这些人作为一般的商户对待,这样的结果往往是自己的产品很快遭到别人的复制。
其实,商家在做生意的时候,要面对的信息量往往很大。特别是第一次做生意的商家,每个人遇到的情况都不相同,所以很难有人能给出你正确的答案,所以面对信息的时候,最重要的就是自己对这些信息进行有效甄别。
对能建立合作的客户,就一定要牢牢地建立联系。而对那些别有用心的客户,只需礼貌地拒绝。
信息甄别的博弈是一种运用十分广泛的博弈理论。无论是现在的侦破中还是在古代的侦破中,都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理论依据。而在商业上,对信息的甄别则更是必须的。因为有的时候,选择了一个错误的信息,就将面临着重要的损失,所以商业上的信息甄别博弈是非常有必要的。
是多选题还是单选题
很多时候,由于信息繁多,所以甄别起来需要一定时间。当然,甄别的对与错往往要看甄别信息的人对信息把握的准确度。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对天下形势的把握是非常精准的,对信息的甄别和分析,也很独到。所以,在博弈中,他往往靠着对信息精准的甄别而正确判断出行事的标准。由于有这样的本事,所以在博弈中,他往往能取得出人意料的胜利。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有着像诸葛亮一样精准的信息甄别能力。
诸葛亮的妙计,使得刘备的军队在博望一把火烧了夏侯惇的一半兵马。接着他们又在新野的空城中放第二把火烧了曹操的大军,然后刘备带着十余万老百姓渡江走避。
因为刘备和曹操的军队有频繁的接触,所以对曹操军队的情况十分了解。而远在江东的孙权因为根本没有和曹操军队直接对决的机会,所以,他只是听说曹操要带着八十万大军南征。至于曹操的军队到底是怎样的情况,他一点也不了解。因为没有具体的信息作为基准,所以孙权一时难以决定到底是战是降。为了能对这些信息做出甄别,他派鲁肃来到江夏,名义上是给刘表吊丧,实际上是想要通过刘备的军队打听出具体的情况。
诸葛亮很快便从鲁肃反映的信息中有效地甄别出孙权的用意。这个时候,诸葛亮是希望联合孙权的军队去对付曹操的。所以,一场关于信息甄别的博弈就这样开始了。
在孙权的阵营中,有着以张昭为代表的投降派,这个时候他们听说了曹操要带着八十万大军南下的时候,根本没有想这个信息的真假,而是极力劝孙权投降,因为他们觉得如果真的和曹操短兵相接的话,只能是以卵击石。
孙权手下的鲁肃不希望孙权就这样投降曹操,而诸葛亮又希望自己能够联合到孙权的力量去抗击曹操。所以,鲁肃和诸葛亮商议好,要让孙权在信息甄别的时候,能够选择他们所提供的意见。本来,鲁肃的意思是让诸葛亮在描述曹操军队的时候,能够将曹操的实力说得小一点,以免吓着孙权,选择投降。但是,诸葛亮的举动却一反常态。
孙权问诸葛亮:"你们刘皇叔和曹操打过仗,应该知道曹军的实际情况。曹操的兵马到底有多少呢?"
诸葛亮说:"曹操有百万大军,手底下能够打仗的将领加起来也有一两千人。"
诸葛亮的话让孙权大吃一惊。孙权又问诸葛亮:"你知道曹操这次南下是为了什么吗?"
诸葛亮说:"当然是要来占领你的江东了,要不然他来这里做什么。"
孙权于是请诸葛亮帮自己决策一下,到底是和曹操打还是不打。
诸葛亮用了一个激将法对孙权说:"你要是能打就打,不能打就投降了曹操吧。我们刘皇叔是因为没有办法才逃到荆州来的。"
孙权气呼呼地问诸葛亮:"你让我投降,那么你们的刘皇叔为什么要选择逃跑呢?"
诸葛亮的回答是,刘皇叔是个英明神武的人,而且他还是个皇族,如果投降的话,岂不是辱没了皇族的名声,而孙权和刘皇叔是不能比的。这样的话让孙权格外生气,但是因为气愤,他没有有效地将诸葛亮话中的信息进行甄别。试想,如果曹操真有百万雄兵的话,刘备的军队和他正面接触时早已经成为曹操的战俘了,诸葛亮还能在这里说话气自己吗?
于是周瑜夜里来见孙权,他悄悄地告诉孙权,其实曹操根本没有那么多兵力,而孙权只要给他五万精兵,他就能够很快将曹操打败。对于周瑜的这个说法,孙权不禁产生了疑虑。
孙权现在面对的情况有两个:一个是和曹操的军队有正面接触的诸葛亮的说法,一个是自己的爱将周瑜的说法,两个人都提供了信息,但是两个人的信息又是截然相反的。在这里,孙权要做的事情就是将这两个人说的信息做出有效甄别,只要能正确地判断出有效的信息,那么就能够决定和曹操打还是不打。
但是,信息差异如此大,让孙权非常难以抉择。按照周瑜的说法,曹操的军队不过二三十万人,而这个数字和诸葛亮说的数字相差了几十万。如果曹操真的有百万大军,孙权决定和曹操的军队对决的话,最后的结果肯定是亡国。但是,如果按照周瑜的说法和曹操一战,就不但能保住江山,而且还会使自己名声大振。两种信息,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
孙权必须真实地掌握确切的信息,因为信息的差异影响着他的判断,也影响着博弈的胜负。无论是周瑜的意见还是诸葛亮的意见都只能作为一个信息的提供方,根本不代表主帅的判断。
最后,在鲁肃的劝说下,孙权又听取了诸葛亮的一些分析,通过这些分析,孙权迅速做出判断,决定和刘备联合起来抗击曹操。因为诸葛亮提供的都是有效的信息,而孙权从诸葛亮的态度中得知了刘备合作的诚意,所以综合了这些因素,孙权做出了最终的决定。
迎敌、逃跑、投降这曾经是一个多选题,在信息没有得到有效甄别的情况下,主要的决策者始终面对的是这些选项。但是,一旦对信息做了有效的甄别,这些决策的主次就得到了平衡。于是多选题变成了单选题,因为对决策者来说,他最后面对的选择只有一个。
甄选信息至关重要
朝鲜战争爆发的时候,战场较量异常激烈,战场背后的较量也非常激烈。美国的情报人员通过不同的途径不断获取我方的各种消息真实的、不真实的,一时让美国人难以分辨。正在这个时候,有一家咨询公司声称他们综合了中国各个方面的情况,做出了一份非常详细的分析报告。他们想要把这份报告卖给美国政府,但是因为当时关于中国的消息实在太多了,美国政府被这些消息搞得头昏脑涨。而且,这家咨询公司将这份报告的价格抬得很高,他们要价500万美元,美国政府当即放弃了获得这个消息的打算。
美国政府认为,当时市面上充斥着很多关于中国的消息,很多有一定分析能力的人都有可能将这些消息进行简单的罗列分析,这样就很容易制定出一份所谓的报告。这样的一份报告,要价这么高,是美国政府不能接受的。所以,他们放弃了获得这份报告的选择。其实,这份报告的价格对当时的美国政府来说并不是大问题,选择放弃归根结底还是他们在进行信息甄选的时候出了问题。
朝鲜战争是以中国的胜利结束的,美国的反对党在国会中弹劾政府的时候,花钱将这份分析材料买到了。这份分析材料中,罗列分析出了近百种因素,甚至连我国领导人的性格和脾气都做了系统的分析。这样一份报告对美国来说意义是非常重大的,但是当时的情况是,美国面临的方案有很多,面对的消息也有很多,在这样纷繁复杂的信息交替的环境中,如果没有一双慧眼,根本没有办法分析出自己应该得到什么样的信息资料。
战争就是一场博弈。信息的甄别在战争中是非常重要的,战争中的信息有很多,方案也有很多。很多时候,下属根据不同情报会制订出不同的方案,这个时候,将领就需要将这些方案反映出来的信息进行有效甄别。选择正确就能让自己处于有利地位,获胜几率会更大。
隋朝末年,隋炀帝两次征战高丽(今天的朝鲜半岛)。他动用了百万大军,耗费了全国的仓库储备,使老百姓苦不堪言。百姓为此纷纷起义,国内一时陷入纷乱。
当隋炀帝的兵马到达北方的时候,有一个负责调配和押运粮草叫杨玄感的官员,在督运粮草的过程中,开始了谋反行动。后来的瓦岗寨首领李密这个时候正做他的谋士。当时,杨玄感虽然起义了,但是对下一步应该怎样走,却没有确切分析过。
他身边的谋士很多,向他提供了很多信息。但杨玄感对这些信息没有做出很好判断,李密也不知道杨玄感到底要做什么样的决定,于是向他提供了这样几个方案。
李密对他说自己有3个方案:"一是,隋炀帝远征高丽,这样我们就可以到北方的蓟地(今天的河北、北京一带)去切断他的后路。这个时候,如果他回头来打我们的话,高丽的军队就可以与我们进行两面夹击,这样等到他的军队粮草用完,军心涣散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给他致命的打击。"
杨玄感问道:"那么第二个方案是什么呢?"
李密说:"第二个方案就是,我们向西打到长安去。等隋炀帝知道这个消息的时候,从都城洛阳到长安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这时候他已经人困马乏,而您驻守的那里地势又非常险要,进可攻,退可守。这样的情况是非常有利的。"
杨玄感问:"那么最后一个方案是什么呢?"
李密说道:"第三个方案就是进攻都城洛阳,因为隋炀帝大部分兵力都去打高丽了,现在进攻洛阳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但是洛阳城非常坚固,要想短时间攻打下来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最起码要一两个月的时间,这个对我们的损耗是非常大的。如果隋炀帝得知这个消息,跑回来前后夹攻的话,我们就会进退无路,陷入绝境。除非赶在皇帝没有打回来之前就将洛阳攻下来。"
在这三个方案中,让军队走路最远的计策是第一个计策,但是这个计策也是对起义军最有利的计策,如果起义军去河北,就会使隋炀帝的远征军腹背受敌,前面有高丽军队,后面有起义军,这样很容易挫伤隋炀帝的军队。而第二和第三个计策虽然可行,但冒的风险比第一个方案要大得多。尤其是第三个方案,洛阳城易守难攻,短时间里打不下来,对起义军十分不利。
李密的分析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谋划水平也很高。但是杨玄感对李密给出的方案,却是另外一种判断,他觉得李密比较有利的方案反而是对自己的起义军最不利的方案。
杨玄感告诉李密:"隋炀帝和官员的家属都在洛阳,如果我们能一举攻下洛阳,就会让起义军的声名大振。只要我们占领了洛阳,就一定可以让皇帝的军队受到震慑,让他们不寒而栗,不战自垮。我们何必要劳师动众去河北那么远的地方,这样的方法对我们是不利的。所以,我们应该先占领都城洛阳,这样可以号召更多的人响应我们。这个方案是最好的。"
结果,他决定去攻打洛阳。但是,正像李密分析的那样,杨玄感的军队打的是一场消耗战。也就是说,他们耗费了很长时间,经过多场苦战也没能将洛阳城攻克。等到隋炀帝带着大军到来的时候,杨玄感的起义军在严重的损耗之下只能选择逃跑。但是,隋炀帝派军在后面紧追不舍,杨玄感无路可逃,但是也不愿被活捉。最终,他让弟弟将自己杀死。李密看到这样的结果,无奈之下只好逃走了。
历史上有很多关键时刻,谋臣在给主将出谋划策的时候往往都会提供两个以上的方案。这个时候,主将就要对这些方案进行有效甄别。如果信息甄别能力好,就很容易做出对自己有利的判断。反之就很容易做出像杨玄感那样的错误判断。将一个最不适合自己的方案,判断成是最适合自己的。
做出适合自己的判断是非常重要的,很多时候,人们面对的有效信息都不止一条,需要在对方提供的方案中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信息的甄选有的时候需要一定的成本,但总的来说,只要能筛选出适合自己的有效信息,这些成本都不会成为大问题。
全方位考虑,巧妙甄别信息
谈判专家史蒂芬决定在家里建造一个游泳池,因为不是这方面的专家,所以斯蒂芬在建游泳池以前只是很简单地提出了自己的要求。他要求这个游泳池长30英尺,宽15英尺,要有温水过滤设备,并且规定了游泳池竣工的日期。
虽然斯蒂芬提出了这些要求,但是在建筑材料方面,他并不在行,甚至是一窍不通。因此为了能建设好这个游泳池,斯蒂芬打了自己要建设游泳池的广告。
很快就有专门的建筑公司上门来为他提供服务。在斯蒂芬面前的是三家建筑商,他们提供了详细的承包列表。包括了各项设施的费用以及材料的费用。但是,这三家给出的数据都不相同,斯蒂芬作为一个外行根本无法判断出谁的报价信息更适合自己。为了对这些信息进行有效甄别,斯蒂芬约三家公司的主要负责人第二天上午见面商谈。
第二天,这三家建筑商都如约来到了斯蒂芬家里。斯蒂芬将他们一个一个地约见到自己的办公室进行商谈。首先,他让第一家建筑商来到办公室。这个承包商刚进入办公室,屁股还没坐稳,就向斯蒂芬滔滔不绝地讲述自己建设游泳池的质量是最好的。在讲述这些的同时,他还向斯蒂芬说明第二家承包商所用的温水过滤网是陈旧的过滤网。而第三位承包商现在正面临着一些工程上的官司,说不定马上就要破产了。
斯蒂芬听完他的讲述,没有说什么,接着就请进了第二位承包商。第二位承包商向斯蒂芬说,其他两家在承包工程的时候所使用的管道都是塑料管,只有自己使用的才是真正的钢管。
斯蒂芬接着又约见了第三位承包商。第三位承包商说其他两个承包商用的温水过滤网都是低劣的产品,而自己的则能够保证质量。并说其他的两家承包商往往拿到钱以后就不再对自己的工作负责,而自己绝对会负责到底。
通过与这三个承包商的交谈,从他们给出的信息中,斯蒂芬得出了这样的结论:第一个承包商要价最高,第二个承包商的工程质量最好,第三个承包商要的价格是最低的。通过不断地对信息进行有效筛选,斯蒂芬决定用第二个承包商来建设自己的游泳池。但是,他只出第三个承包商的价格,经过商谈,他们最终达成了协议。
很多情况下,商家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是不对称的,商家知道的信息多,而消费者知道的信息是比较少的。但是,商家为了满足消费者的要求,会为消费者制订出符合自己消费水平的方案来供消费者做出选择。消费者在面对这些信息的时候,就要做出有效的信息甄别。哪一个才是最适合自己的--这就要求消费者做出有利于自己的判断。
信息甄别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是十分广泛的,在战争中的应用也是十分广泛的。
中途岛海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之一,战争中最重要的就是情报破译。但是,情报有的时候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地组合在一起,如果不加以筛选,就很难辨别什么是对自己最有利的情报。中途岛海战之前,美国海军情报局在与英国以及荷兰相关单位紧密的合作下,开始破译日本海军主要通讯系统JN-25的部分密码。到了五月上旬,破解JN-25的情报已经取得了重大突破,联军也因此有窥探日本海军计划的能力。在破解JN-25情报的过程中,联军获悉"AF方位"将会是日本海军的下一个攻击目标,然而"AF方位"的具体位置是哪里呢,这条信息里包含的内容显然是多重性的。也就是说它用这两个符号代表的地方是不确定的。怎样才能确定日军具体的目标是哪里呢?美军的一些高层将领认为"AF方位"就是中途岛,但是也有很多人认为是阿留申群岛。
为了能够正确筛选出"AF方位"的具体位置,一个年轻的军官突然想到一个计策。他要求中途岛基地的司令官向珍珠港发出求救信号,信号中的内容就是:中途岛的食用水供应站出了问题,现在整个中途岛出现了供水危机。这条情报很显然被日本人知道了,不久以后美国的海军情报机构就截获了这样一条信息,信息中日本人明确提到"AF方位"出现了供水危机。通过这样的甄别方法,美国海军很容易就知道了"AF方位"就是中途岛。
日本人的计划就这样泡汤了。他们精心准备的一场海战就因为中途岛莫须有的饮水问题被轻易破解了。
在信息甄别的博弈中,如果博弈的双方处在激烈竞争的地位,为了能迅速有效占领博弈的主导地位,就必须对对方的信息方案进行有效甄别,只有甄别出有利的信息,才能为自己赢得主动权。
然而信息甄别是需要成本的,有时候因为信息甄别的成本过高,所以作为需要甄别信息的一方不能有效进行信息筛选,从而就让需要甄别信息的一方处于博弈的不利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