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如何教出会处世的孩子
44986000000032

第32章 教孩子从小体验生活

曾在美国政府担任劳工部长的华裔赵小兰,是从最底层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1963年,她随父母来到美国,尽管当时一句英语也听不懂,但她没有自暴自弃,而是每天上课时把黑板上的所有内容抄下来,到了晚上,再由父亲把所有内容译成中文来学习。同时,父亲还从ABC开始为她补英语。每天早上闹钟一响,赵小兰姊妹便自觉起床,由赵小兰带头赶学校公车上学,放学后又带妹妹一起回家。父亲很赞赏女儿的努力,经常告诉她:你是家里的老大,爸爸在外面做事很忙,一切靠你自己去做,这样对你也是个锻炼,长大了才能有出息。

每次晚餐之后,赵家极少开电视。这时,母亲陪着孩子一起读书,父亲处理公务。每年赵家会安排两次全家的旅游,从选择地点、订旅馆房间,乃至吃饭的餐馆,完全由孩子负责。这样无疑锻炼了孩子的办事能力。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一点也不错。赵小兰很小就十分懂事,总是把一分钱当两分钱用。在外的花费,不论大小,她都要拿收据回家一五一十地向家长报账。这个习惯影响了她的一生,即使后来赵家富裕了,赵小兰也尽可能地不要家庭负担。她在念大学时,还专门向政府申请贷款,然后利用暑假打工还钱。在学习上,赵小兰以自己的智慧和勤奋,继1975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荷里克山大学之后,又于1979年获得世界著名学府哈佛大学商学院硕士学位。

赵家父母还教育孩子们热爱劳动。他们要求孩子自己洗衣服、打扫房间。闲暇时,还要6个孩子分担家里的琐事。每天早晨上学之前,她们要检查自家游泳池的设备,捞掉脏东西。周末,则要把两英亩的院子里的杂草和蒲公英拔掉。很难想象,赵小兰家门前长达120英尺(约36米)车道的柏油路,是几个姐妹自己一尺一寸地铺成的。

不仅如此,赵家还从小教育孩子们的责任意识。每到星期天,午餐后的点心时间,要举行每周一次的家庭会议,由孩子们说出自己新的想法、收获,提出计划。当人们惊讶于赵家姐妹的纪律与服从的时候,要知道那是经由亲子之间充分沟通所获得的共识。

赵小兰大学毕业到父亲的船务公司实习,父亲为了摔打她,特别给她安排了一般人难以完成的高难度工作。哪知赵小兰心灵手巧,总是千方百计把父亲交办的工作做得十分圆满。

正是父母有意地栽培,使赵小兰从小就增长了各方面的才干,尤其是管理和自我管理能力,为她日后从政打下了良好基础。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做父母者误认为:爱孩子就是给他们创造一个舒适的环境、富足的生活,以致在同龄人中显赫一番或在穿戴方面高人一筹。其结果却事与愿违,造就的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以及花钱所心所欲,一切以我为中心的孩子。过分溺爱的教育,显然会适得其反,子女非但难以成才,甚至容易误入歧途。

21世纪特别重视人的能力,而第一能力就是自我生存能力,这种能力不是说出来的,更不是包办出来的,它唯一的来源是丰富的社会实践。

如今,教育界谈论得最多的就是关于“素质教育”的问题。应试教育使得大部分家庭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如何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上,从而忽视了对孩子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拥有了比以前更为优越的生活、学习条件,但这同时也带来了家庭和社会对孩子的娇惯、放纵,在很多家长眼里,孩子只要学习好就行了,其他事情如一些简单家务:买菜、做饭、打扫卫生等一律用不着多管多问,其实,这些教育只是一些很基本的生活技能。随着教育观念的变化,许多家长已经认识到一个人的成功除了智力因素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非智力因素,如与人合作,自我激励,处理事情的应变能力及思考问题的方法。

一、让孩子从小做家务

许多家长都在抱怨自己的孩子懒得很,一点小事也叫不动。这中间的原因多在于家长教育不得法。其实,不论是原始社会,还是近代社会,孩子是要参与家庭生活的。只是这种参与有积极与被动之分,在积极参与家庭生活的过程中,孩子会从中找到归属感,并获得成就感。而且,随着儿童逐渐长大成熟,各种能力的发展,会日益增强其安全感。

专家认为,孩子真正可以做家务的年龄是2岁。大多数4~5岁的孩子就已经能帮家里干许多活了。当然,大多数家务对小孩来说还太艰巨了,因此要想让孩子积极地参与生活,可以从教他清扫地板上的灰尘这类简单的事开始。孩子在家务活动中可以充分展现其劳动的本能,他会非常乐意去擦拭一小块地板砖,还有桌面上的灰尘,所以家长应早日花心思去教孩子动手做家务。

当孩子做完一件事后,不管这件事本身的大小,家长都应该对此表示高兴,让孩子知道他的工作得到了肯定,但忌用物质刺激,尽可能地采用鼓励性的语言。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家长要逐渐扩大劳动的范畴。当孩子真正掌握了生活知识和本领,并能够付之行动后,孩子的自理能力随之增强,对他人的依赖也就会减少。这时,孩子才能算在生活上“自立”了。

二、让孩子体验田园生活

利用节假日的时间,让城市的孩子到农村去,感受农民的辛苦,激励自己上进。这些孩子到农村后,首先看到的是那些从事农业劳动的人们面朝黄土背朝天和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辛勤场面。通过自己参与其中,亲身感受到劳动的意义,真正理解和体会“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含义,珍惜在城里生活的美好时光,不浪费一粒粮食。这种活动同时也会加深孩子和农民间的感情,对他们今后的成长大有好处。

城里孩子到农村的第一感受就是空气新鲜,环境优美。青山绿水,满地的绿色禾苗庄稼花,满山遍野的野花野草,使孩子置身于世外桃源,有心旷神怡的感觉。如果每个星期或假期来上几次,通过水土、空气、食物、环境的改变,对孩子的身心健康会极其有利。

三、让孩子住寄宿学校

如果有条件,可以把孩子送到寄宿学校,这既可解决家长无暇顾及孩子的问题,也可以让孩子得到锻炼的机会。许多孩子从小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读初中的孩子连衣服都不懂得折叠并不少见。住校后可以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学会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帮助,在磨合中产生友谊,在集体生活中学会自主、培养劳动能力和自理习惯。

多给孩子一些机会,多给他们一份信任,在实践中出了什么纰漏或遇到什么问题,正是孩子从中吸取教训,增长知识的好机会。更重要的是让他们体会到父母的辛劳,实现两代人的沟通,体会到自我服务、减轻父母负担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