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理财数字化营销
44989700000025

第25章 企业数字化基础设施的建立

◇企业数字化基础设施的建立

◇数据挖掘:数字化营销成功的基石

◇建设模与仿真优化技术在数字化营销中的应用

◇数字化营销系统的开发工具

一、企业数字化基础设施

(一)理解企业数字化基础设施

企业数字化基础设施中包括:

1.信息网络:包括企业内部和外部四通八达的信息网,可以传递数据、语音、图像、视频信息。

2.信息装备:包括计算机硬件、软件和各种终端设备。

3.应用信息系统: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的各类应用系统,其中已嵌入有关的工作流程、操作规程以及相应的法规、制度等。

4.信息资源:储存在各种媒体中的正式与非正式信息。

5.人员:与信息系统相关的人员,既包括从事信息系统运用、提供信息技术服务的人员,又包括使用信息系统来进行或协助自己的业务活动的广大业务人员。

因此,企业数字化基础设施的建立,不仅涉及技术装备的建设,而且涉及组织机构的建立与人员的配备与培训,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数字化基础设施可以理解为广义信息系统,数字化基础设施的建立也可以认为是广义信息系统的开发。

要想使数字化建设工作真正取得实效,少走弯路,应该认真做到下面几点:第一,应该从战略高度认识数字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企业的数字化对提高企业综合实力、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地位。企业数字化战略应该是企业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企业领导要有这样的认识,而且要使企业全体员工认识到信息与信息设施的重要性。

第二,数字化基础设施的建立,信息系统的开发,必须与企业的经营管理业务,特别是管理的变革紧密结合。信息工具对经营管理的作用,已经从支持作用发展到参与作用并正在发展为改革促进作用。如果数字化能够与管理变革相结合,不但能够促进管理的创新,也为信息技术的应用开拓新的空间。

第三,考虑企业的数字化基础设施时,不能仅仅考虑哪些可以进入信息系统的信息,而且要把哪些不能进人信息系统的、不能结构化甚至是非正规的信息一并考虑。

第四,计划、安排和执行建设工作时,必须考虑到,企业数字化不仅是信息技术人员的事,而是企业全体人员的事;不仅是工作人员的事,也且也是领导人员的事。没有领导人员特别是第一把手的积极参与,建设工作会遇到重重困难。这些困难不仅是技术方面的,而且还有组织与个人行为方面的,有时候,后者起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在工作中要时时注意个人的与组织的行为因素。

第五,应该把信息及其应用放在考虑问题的首位,而不是把技术问题放在首位。这并不是说技术不重要,而是说当信息技术应用于管理领域时,涉及的管理业务问题、人的问题,要比技术问题复杂,而这些问题不能解决或者解决得不好,将会影响到技术的发挥。

第六,企业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成败与优劣不能只看技术设备能否运行,技术是否先进,而要看是否真正能够在经营管理中发挥作用,是否能使管理得到变革,提高企业工作的效率和效能,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二)企业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阶段企业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既有它的阶段性,又有一个持续发展、不断按照需要扩充和改善的过程。

企业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包含下面几个阶段:1.战略规划阶段。结合企业整体战略规划,研究制定企业的信息战略规划。在建设开始,应该制定一个有长远打算的规划,以指导今后的具体工作。

2.系统分析阶段。研究分析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确定在哪些环节上可以通过数字化与管理变革的结合提高效率与效能,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研究变革的内容、步骤以及数字化如何配合。我们这里提的系统分析内容与以往不同的地方是要从管理变革着眼,应该有专业的系统分析人员进行这项工作,他们应该是既懂得管理业务,又懂得信息技术,他们既是沟通管理业务人员和信息技术人员的桥梁,又是管理变革的开拓者。

3.系统设计阶段。进行信息系统的总体与各功能部分的设计,这需要企业中各有关部门的人员与信息工作人员配合进行,有条件还可以完成一个原型系统,供征求意见使用。

4.系统实施阶段。进行硬件配置、网络建设、软件开发、人员配备和培训等工作。

5.系统运行和改进阶段。投入运行,逐步建立运行的规程和工作程序。发现问题加以改进。

(三)企业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的理论方法国外系统的开发始于20世纪60年代,多年来对(狭义的)信息系统的开发逐步研究出一些成型的方法。其中有代表性的方法可以列举出下面几种:1.结构化生命周期法。这种方法按系统的生命周期把开发工作分成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和系统实施三个阶段,严格按规定步骤进行开发。开发出来的系统是功能模块的集合,通过层次模块的调用实现具体功能。这种方法是从计算机角度出发而不是从人的角度出发的,适合于信息需求比较明确、规模较大的事务处理和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因为这类系统是可结构化的,它不适合于结构化程度较差或系统环境变化较大而经常需要改动的系统开发。

2.原型法。这种方法针对用户需求难以确定,先快速构建一个简单的原型系统,作为与用户交流的基础,通过讨论逐步确定用户的需求和系统的功能,以密切与用户的联系,缩短开发周期。这种方法适合于小型灵活多变的系统的开发。

3.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这种方法的基本思想是把客观世界抽象地看做是若干相互联系的对象,然后根据对象与方法的特性研制一套软件工具,使其映射为计算机软件系统的结构模型和进程。这样设计出来的软件具有模块化、可扩充、可重用和可移植的特点,是一种比较先进的方法。

上述三种方法各有优缺点。结构化方法与计算机技术人员比较接近,工作阶段性强但缺少灵活性;原型法比较接近用户,而且灵活,但对大型系统用起来比较困难。面向对象开发方法则介于两者之间,它还能为进一步发展提供很好的条件。

由于各种方法各有优缺点,因此后来的开发工作常常采用不同方法的组合,以取长补短。

上述这些方法都是针对狭义信息系统开发的,在企业数字化基础设施的建立、或者说广义信息系统的开发工作中,应该再和组织与人的行为因素结合起来。

二、数字化系统的工程实施

(一)实施基础

目前在经营管理领域中,使用了多种类型的计算机硬件与软件,在硬件方面,从巨型机、大型主机到小型机、工作站、微型机都有所采用。

在外围设备方面,发展也很迅速,不但在大存储量的存储器方面有很大的进展(容量日益增大,速度日益提高,而且从磁介质逐步发展到光存储器),而且在输入输出设备方面也经历了许多变化。原来的穿孔带、穿孔卡发展到电传打字机,再发展到今天的以键盘为主的输入方式,同时又出现了扫描仪等光电输入设备,输出设备中不但打印机有了很大发展,屏幕显示器也出现了许多品种。通信设备使计算机系统的功能扩大到更遥远的范围。所有这些技术的进步都使计算机辅助管理获得很大的好处,推动了它的发展。

在软件方面,除了操作系统外,对计算机辅助管理影响最大的是数据库及其管理系统的发展。本来数据库就是适应数据处理的需要而产生的,它和它的管理系统的发展是促进事务处理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程序设计语言方面,从机器语言、汇编语言发展到高级语言,使辅助管理的各类系统的软件设计有了很好的工具,上面三类语言常被称为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语言,后来出现的程序生成语言或称第四代语言,它给系统的开发带来了更大的方便。面向事务处理的语言(如COBO)在历史上发挥过很好的作用。

至于图形软件、电子表格软件以及各种应用软件包(如统计分析、数学规划)都为系统的开发和运行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更不用说一些通用工具软件的作用了。

近年来又开始研制出一批应用系统开发环境,在它的支持下,用户可以自行开发系统,这是今后发展的主要方向。

在我国,中文的使用是一个重要的问题,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我国计算机科技界研究对操作系统、数据库以及应用软件进行了一系列的汉化工作,并自行直接开发了中文系统,在国内外广泛地使用。

(二)系统的结构模式

从系统的结构模式来看,主要有下面几种类型:在初期使用的多是大、中型主机,以集中方式建立系统。所有的功能都集中在主机上。用户通过终端与主机进行沟通。这是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主要结构模式。

微型计算机的出现使得许多基层单位有条件为某些单一功能开发一些使用单台微机的信息系统,特别是中小型企业。

后来多台单机连成网络,实现资源共享与相互通信,服务于一个共同目标,逐步发展出分布式计算环境(其中也可包含大型与小型机)。接着又出现了集中与分布相结合的系统,客户机用/服务器结构模式。

由于计算机性能的迅速提高,今天的普通微机在性能上已与昔日的大、中型主机相近,所以近年来愈来愈多的系统采用了微机网络。网络成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主要结构模式。

使用计算机网络使资源可以进行调剂;数据信息可以进行集中和综合处理;均衡负载,相互协作;系统可靠性可以提高;系统易于扩展;用户可以节约硬软设备投资等好处。

我国由于起步比发达国家晚,所以使用主机的集中系统并不普遍就进入了普遍使用微机阶段,接着就建立了大量网络系统,在这方面可以说是一个跨越。

在一个企业或机关中使用的网络是所谓局域网。它的出现比跨越广大地区的广域网要晚。但发展却快得多。它是企业或单位自建自用的,在一栋建筑或几百米的范围内。这类网络架设容易,小企业的信息系统就可以建在一个局域网上。大企业的一个部门可以建立自己的局域网,再把各个局域网连接起来。现在的企业建筑物在施工时就采取综合布线把网线铺设好,这样就很容易组网和扩网。

(三)Intranet简介

使用因特网技术而应用于企业内部的内联网(Intranet)是一种新的网络。它使企业网络的构建更加方便,还能通过因特网与外界联成一体,大大扩展了系统的范围和功能。用同样技术发展出来为企业间沟通服务的外联网(EXtrant),则进一步扩大了企业与外界的沟通范围。内联网是以因特网(Inter_net)的技术,特别是其中的万维网(WWW)技术为基础而建立的,它主要用于企业或组织内部信息交流,但仍能与因特网连接。

由于内部互联网采用了因特网,特别是万维网(WWW)的技术,所以还得从万维网说起。

从因特网功能上看,它原来能提供电子邮件、读取新闻、公告牌服务、远程文件传送、计算机远程登录等服务,但这些还都是以字符文本形式工作的。后来,欧洲核子物理研究中心(CERN)为了他们内部工作人员交流信息(不仅是文本,还有图形、图像等)方便,研制出目前称为万维网(WOr1d Wide Web,WWW)这样一种应用系统。万维网以客户/服务器方式工作。在因特网中,有许多万维网的服务器,是信息的提供者,各服务器中存有它自身所提供服务的信息,同时还有其他服务器中信息的索引,这样在全球范围内各服务器相互指引,形成一个庞大的信息网。在用户的计算机上运行的是万维网的客户程序,用户通过与因特网的接通,先访问预先设定的服务器,查询有关信息,也可以通过它接通其他服务器,得到信息。

在万维网中,采用了图形接口、超文本、多媒体等技术。所谓超文本(hyperte Xt),是一种计算机文本组织与显示的技术,它事先对文本中有关的词汇进行索引链接,使其能指向文本中其他段落、注解或其他文本中的内容,用户通过鼠标对这些词语(一般在文本中带下划线,或用不同颜色显示出来)的操作,便可显示该词语链接的内容,这样读取文本内容不是像过去那样逐页逐行逐字地线性操作,而是一种非线性的操作。使用多媒体技术,超文本演化为超媒体(hypermedia),可以使文字词语、图形、图像、视像、声音等相互链接,进行检索,大大扩展了人机交互过程中计算机显示和检索的能力,因为它不需要知道信息在网络中的IP地址,也不必知道文件名称,只要按照超媒体的链接去一步步查找就行了,这就使得许多不掌握计算机专门技术的人也能使用。

在万维网中,信息是以网页为单位存放的,页内与页间的信息操作通过超媒体、超文本方式。客户连向所指定的服务器上第一个得到的信息页,即主页(或称起始页,英文名为h Omepage),它是通过万维网访问各类信息的出发点。其中多半有设立该服务器的机构(公司、院所、机关)的概况,如何使用的简单说明,以及可供查询的信息资源分类名称等。

目前、客户程序有两大类。一类是字符操作型的,应用不太广泛;另一类是多媒体型的,可在各种小型机、工作站、微机上运行,这类程序应用很广,例如当前流行的Net Scape,Internet EXp1er Or等。用户运行这类称为浏览器(br Ow Se)的程序,一下子便在屏幕上看到所连的服务器上的主页,即可用鼠标选择所需信息。

从上面介绍看来,万维网(WWW)本身作为一种应用系统,具有统一的人机交互接口和良好的信息表达方式,高度的用户友好性,方便的检索创览功能,连着全球可以公开检索的信息资源,因此自然而然地逐渐成为国际互联网的主体。尤其是许多公司、院所在它上面建立了自己的主页,因而为发展电子商务、科技交流提供了极为方便的手段。现在,发达国家的大中小企业几乎都和它联网,甚至一个大企业的分散在各地的分支机构也通过它来传递信息。有的公司进一步建立了自己的万维网服务器(为了与一般计算机网络服务器有所区别,在国外把这种服务器称为Web Ser Ver)。

在企业内部的、由自己的万维网服务器与用户的客户机形成的系统,主要是为企业内部的信息交流服务的,但仍能通过国际互联网与全球各地相通,至于企业内部不拟向外交流的信息,则可采用防火墙技术来加以隔离,这样就形成了内联网。

内联网是以因特网技术为基础的企业网络基础设施,它把企业系统、因特网、工作群体结合在一起。内联网具有下面这样一些特点:1.它用统一的方式方法表示信息。

2.它可以把企业或组织的分布在各地的计算机、软件、数据库连成一个系统,使工作人员很容易找到所需要的信息,而不管它存放在什么地方。

3.它的协议和技术标准是统一而且公开的,可以同时支持多种机型和操作系统,成为跨平台沟通的基础。4.它可以通过电话拨号、分组交换网、数字数据网以至于ATM等方式组网,非常灵活。

5.它既可用于企业内部信息交流(这是主要的),又可与国际互联网接通,与国内外的组织机构、个人进行信息交流。内部信息又可加以隔离而不致外泄。

当然还有其他一些特点,这里就不再列举了。利用内联网代替传统的局域网有许多优点:内联网具有很好的开放性,很容易与因特网连接,但又能通过防火墙进行安全隔离;它的可扩展性很好,更新也比较容易;延伸范围比较大;容易共享资源;可以实现跨平台集成。特别是使用浏览器——万维网——数据库(B-WD)工作模式,可以把各种应用集中在服务器上,用户只需要具有普通的测览器就可以运行各种应用,这就大大扩展了用户范围。

(三)信息系统的技术平台

在企业内联网的基础上,可以建立一种综合的现代企业信息系统,从信息功能来看,这类系统由下列四大技术平台构成:1.网络应用支撑平台。这里使用广域网与局域网中已经广泛采用的TCP/IP协议,结合广域网互联、路由、网络管理、防火墙、虚拟专用网等技术,建立一个安全稳固的开放网络应用平台,支撑上层应用软件的运行,是整个企业管理信息综合环境的基础,也是重要的通信基础设施。

2.信息资源管理平台。它以万维网技术为基础,应用HTML超文本多媒体开放文档体系与信息链,建立虚拟的资料库,实现信息的快速查询与获取。

3.消息传递与工作流管理平台。具有先进的消息传递与分布式目标管理,追踪工作流程的用户化事务处理管理,安全可靠的数据签名、身份验证和加密功能,以发布信息并及时掌握信息具体流向与反馈,提高工作效率。其中集成了电子邮件、个人与群组工作表、电子表格以及其他共享信息的应用系统。

4.事务处理平台。采用分布式处理结构和先进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建立具有各种分析、预测、决策支持等功能的事务处理平台,并与外界互联网联通。

三、系统建设的组织管理

系统建设的组织管理包括组织实施与组织建设。

(一)组织实施

从目前企业的实践来看,对于系统建设的组织管理,可以采用下面几种形式中的一种或多种形式相结合。

这些形式是:

1.自行开发

对于大型的、信息技术力量强的企业,数字化的开发工作完全可以由企业自己来承担。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企业按需要的轻重缓急,选择开发项目。由领导牵头,组织包括系统分析人员、设计人员、程序员和硬件与网络技术人员,还要有一定数量的各业务领域的人员在内的开发组织,进行从系统分析到投入运行、编写文档在内的全部开发工作。

自己开发不但要求企业具备技术实力,更需要企业领导有组织这项工作的能力,以及工作人员的学习积极性。

2.委托第三方开发

如果企业本身力量不足,可以委托外面的专门提供数字化系统开发建设的企业来承担开发任务。当然,这种方式既可以由一个公司自始至终地承担全部任务,也可由几个公司各自承担他们所专长的工作,他们之间有所分工协作。例如分别由硬件供应商和系统设计、系统集成商承接相应的任务。

3.购买现成的系统

有些小企业,业务比较单纯,数字化的程度不高,可以不用开发而直接购买一些集成化的系统,例如一些购销存集成系统、CRM、ERP系统等等。这样看起来是省事的,投入运用也比较快。随着一些含有新的管理思想与方法的新系统如ERP系统的问世,有些大中型企业也在考虑能否直接购进成套系统。实际上国内外已经有些企业这样做了。

现在国外企业有一种把信息系统和它的运行维护完全外包的趋势。例如现在很多企业将网站建在应用服务提供商(ASP)的服务器那里,开发与运行维护完全由他们负责。至于企业内部的信息系统如何外包,就要从方便、安全、经济多方面来考虑了。

对于一些大型而又成熟的系统,开发工作可以用工程方法来管理,如招标投标、进度控制、工程监理等。但有一些开发还带有一定研究探索性质的,就难以像工程那样管理了。

(二)组织建设

数字化基础设施的开发还包括组织建设。一般大一点的企业都要建立信息中心,它的任务是:1.负责企业数字化的规划、计划、预算的日常工作,是企业高层的规划小组或数字化领导小组的办事机构。

2.组织或参加企业信息系统和软件的开发。

3.制定有关制度,做好监督、检查、验收、鉴定和推广工作。

4.负责信息技术培训。

5.负责企业内外的信息交流等等。

四、典型案例

宝钢数字化

在宝钢瞄准世界一流水平,建设六大钢铁精品基地和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开发基地的过程中;在投资决策、国际营销、多元经营等方面推进企业集团现代化建设的历程中,都需要依托数字化的有力支撑。如何以信息技术与现代管理技术相结合,提升集团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同时促进信息产业的发展,一直是宝钢密切关注的问题。

(一)系统组成

产、销、研综合信息管理系统主要由宝信软件公司会同宝钢生产经营管理部门开发而成。依据宝钢营销生产管理的经验,在集中一贯管理模式基础上,按全公司代码规定,坚持对综合交叉管理业务按功能覆盖程序开发,对条块管理业务按个案产线模块开发的原则,投入开发人员约150人,历时5年,于1998年3月正式开发成功,投入运行。

该系统由四级计算机体系架构组成,这四级体系架构是:基础自动化、过程控制、生产控制以及生产管理和经营决策等。

其通信环境由两个光纤主干网和大量局域网互联构成。二期工程的TDM主干网通信速率为10OMbp S,共12个节点;三期工程的ATM主干网通信速率为155Mbp S,共19个节点,两者实现互联,与各办公大楼结构化布线及各厂区局域网集成,覆盖了19平方公里的厂区。

主机系统采用两台IBM大型机390系列,构成双机Cr OSS DOmain体系结构。处理器为CMOS,处理能力为39MIPS,内存为512MB,配有12条光纤通道和3条并行通道,主要外存是180GB的磁盘子系统,两套磁带机和两台91ppm激光打印机,系统同时以155Mbp S的ATM接口和两个10Mbp S的以太网接口与主干网相连。

主机系统运行的操作系统为OS/390,开发工具采用IBMCICS环境下的COBOL,数据库采用IBMDB2,环境监控软件采用CANDLE公司的OMEGMONⅡ,通信协议是TCP/IP。

(二)系统功能

宝钢产、销、研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的功能作用范围从产品开发开始,经过接收用户订单、合同处理、计划编制、生产指令下达、生产实绩收集、质量控制、发货管理等环节,直至合同结算完成,构成了宝钢产、销、研等企业活动的计算机管理闭环。在每一环节均可做到随时跟踪,对各生产单元(包括炼钢、初轧、热轧、冷轧和高速线材等生产厂的10个生产单元)可以达到实时跟踪的程度。设计上考虑以存货系统支撑生产现场事件跟踪,其跟踪信息可细化到每一物料,并可动态反映每一用户合同的执行情况;可随时打印最新的生产报表、财务报表和质量分析统计报表,为宝钢企业领导者提供决策依据。

另外,可为各专业职能部门提供业务处理自动化手段,科研人员可在线利用计算机终端进行质量跟踪、新产品设计和生产设计;生产管理人员根据生产能力自动将合同分配到生产线,并编制生产效益较优的合同执行计划;可在线实时查询所需业务信息;可实时跟踪实际生产情况和用户合同执行程度,编制、下达各种作业计划;在遇到异常情况时,能及时调整作业计划。

该系统由7大子系统组成,它们是:科研开发、销售管理、质量管理、生产管理、出厂发货管理、财务管理和Inter_net子系统。另外,还有一个资讯作业管理子系统,主要用于产、销、研综合信息管理系统自身管理,支撑系统安全管理及作业规范化。

(三)效益分析

1.缩短成品出厂周期

系统投入运行后,缩短了三天的成品出厂周期,比对1998年宝钢预算商品量计算,每年可节约银行流动资金贷款利息1282万元。

2.强化产品质量管理,提高实物水平由于构造了规范的质量管理MIC体系,采用计算机自动质量设计,完全按用户的产品最终用途来控制质量参数组织生产,大大提高了产品质量,降低了废次品率。

3.缩短生产周期

由于“宝钢产、销、研信息综合管理系统”对产品的开发、销售、质量设计、生产计划、实绩收集、质量控制、成品出厂、货款结算等采用集中一贯的管理,强化了物流控制手段,加快了生产线上在制品的流动,减少了物流在库滞留时间,从而缩短了产品的生产周期。

4.间接效益

通过计算机网络提供广泛的信息查询服务,使研发人员迅速获得各种最新研究资源,了解各种最新研究成果。

研发人员利用工作软件来协调开发工作、管理工作流和数据流,以便更加有效地进行研究开发工作。而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对财务、工资、人事和研究开发项目进行高效管理。运行其办公自动化系统可以提高工作人员的办公效率,节约办公费用。让工作人员共享各种昂贵的资源。

宝钢产、销、研综合信息管理系统通过计算机网络提供广泛的信息查询服务,使研发人员迅速获得各种最新的研究资源,了解各种最新的研究成果。

(三)宝钢数字化建设历程

自建厂以来,宝钢遵循集中一贯的管理模式,坚持引进与自主创新并举的原则,与钢铁主业工程同步进行数字化建设,并不断升级和完善生产过程控制和信息管理系统,用数字化手段提升企业竞争力。

1.一期工程

宝钢的产品以钢坯为主。在从日本引进生产工艺设备及生产管理模式的同时,引进了炼钢、初轧的过程机系统。同时还采购了IBM软硬件平台作为数据处理机,并自己开发程序,将炼钢、初轧的生产实绩批量收集,并可在微机上通过远程终端访问,实现生产调度日报的远程接收。这些工作解决了生产实绩数据端到端的“数据不落地”,而且也打破了外商对宝钢的技术封锁,成为宝钢自主数字化工作的开端。

2.二期工程

宝钢主导产品为冷、热轧产品,因而从德国蒂森钢铁公司引进了2030冷轧生产控制计算机系统13和IBM4381作为2050热轧区域管理系统,实现了在区域管理机支持下的以钢材产品为主的从连铸到热轧的一体化生产管理。但由于钢铁生产的连续性,显然一期微机批量传送生产数据的模式已难以匹配热轧和冷轧生产管理的运作,大量生产数据信息不能实时共享,势必限制生产集中一贯管理的效率。

与此同时,宝钢开始建设自己的主干网系统。建成了10OM带宽的FDDI光纤主干网,该网络环境成为宝钢信息高速公路的“第一环”。

3.三期工程

在此期间新建的1580热轧、1420冷轧、二炼钢及电炉管坯连铸4条生产线需建立4个信息管理系统。宝钢以此为契机,将这4个单元信息系统合并在一起进行开发,为建设宝钢产、销、研综合信息管理系统打下基础。1996年引进国际上先进的中型计算机IBM9672计算机系统,作为三期工程热区/冷区的区域级管理计算机。产销系统的主体应用功能在1998年3月如期投入运行。

4.企业系统创新(ESI)工程

集团联合后,宝钢股份继续以数字化的手段提升其数字化效益。2002年宝钢股份在重点推进ERP系统的建设和完善,开发用户档案信息系统,提升客户服务技术含量的同时,推进供应链(SCM)管理的研究和开发,计划在今后几年内,通过实施ESI工程,按照ERP的理念对业务流程进行优化、创新和再造并完善相应的系统功能,不断地由科学化、合理化向知识化和决策层发展,把宝钢股份建成一个以客户为中心的、快速反应、高效运作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