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痛苦与快乐并非始终如一地对称于原因
痛苦与快乐是在某些原因的作用下产生的人的内心感受。但苦乐之量并非始终如一地对称于原因;换言之,并非始终如一地对称于这种原因的推动力之量。这一结论的真理性,并不在于原因、量、推动力等术语所内涵的任何形而上学奥妙;无论用何种方法测量原因的推动力,这一结论都会是同样正确的。
2.何谓敏感性的程度或总量
任何人所具有的在一定力量的原因的作用下感受到某种分量快乐或痛苦的倾向,就是我们所指称的敏感性的程度或总量。它或者是一般的,涉及一定时期内作用于人的原因的总和;或者是特殊的,涉及任何一个或一类特殊原因的作用。
3.何谓敏感性的倾向性或品质
但在同一个人的内心,某种苦乐之因会比其他某种苦乐之因产生更多的痛苦或快乐,而且这一比例在不同的人那里又有所不同。任何人受到这两种苦乐之因影响的比例,皆不同于另一人受到同样的两种原因影响的比例。一个人所具有的这种比例的倾向,可以称之为其敏感性品质或倾向性。例如,这个人可能受味觉之乐的影响最大,而另一个人可能受听觉之乐的影响最大。倘若他们分别由于同一原因而体验到的痛苦或快乐之性质或比例有所不同,也属于此类情况,不过不如前者常见。例如对于同样的伤害,这个人感受到的悲痛和愤怒之总量可能同另一个人相同,但其中一人可以感到悲痛多于愤怒,而另一人可以感到愤怒多于悲痛。
4.令人快乐与令人悲伤的动因
作为快乐或痛苦的原因而发挥作用的事件,可以叫做动因。若是快乐的动因,那就是令人快乐的原因;若是痛苦的动因,那就是令人痛苦的、令人苦恼的或令人悲伤的动因。
5.何谓影响敏感性的状况
现在来看一个人在动因的作用下会体验到的快乐或痛苦的分量。既然苦乐不完全取决于这种动因,那么苦乐的分量就会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某种或某些其他状况。不管这些状况是什么,都可统称之为影响敏感性的状况。
6.影响敏感性的状况之列举
这些状况会各不相同地适用于不同的动因,以致完全不适用于某种动因的某种状况,可能会极大地作用于另一种动因。不过在目前尚未论及这些区别之际,总起来列举可以找见的影响任何动因之效力的所有状况,也许是有用的。就像前面的论述方法那样,我们不妨先尽量简明地给出综述,而后再分别对每个项目稍加解释。它们似乎有:(1)健康;(2)力气;(3)忍耐性;(4)身体缺陷;(5)知识的数量与性质;(6)智力;(7)精神的坚定性;(8)精神的稳定性;(9)爱好;(10)道德情感;(11)道德偏爱;(12)宗教情感;(13)宗教偏爱;(14)同情情感;(15)同情偏爱;(16)厌恶情感;(17)厌恶偏好;(18)精神错乱;(19)习惯性活动;(20)金钱境况;(21)同情性关系;(22)厌恶性关系;(23)身体的基本结构;(24)精神的基本结构;(25)性别;(26)年龄;(27)地位;(28)教育;(29)气候;(30)血统;(31)政府;(32)宗教信仰。
7.健康
(1)健康就是没有疾病,因而没有疾病症状所包含的各类痛苦。如果一个人意识不到有任何不适感(在身体的任何部位都可能察觉到不适感的出现),那就可以说他处于健康状态。就一般敏感性而言,一个处于任何身体不适的压力之下――或者用该术语的表达方式――一个处于一种恶劣的健康状态之中的人,同他假若健康之时相比,其对于任何舒适动因影响的敏感性较弱,而对于任何苦恼动因影响的敏感性则较强。
8.力气
力气状况虽则在因果关系上同健康状况密切相关,但同后者是大有区别的。同一个人在健康状态下一般比在不健康状态下确实会更为有力。但一个人即便在不健康状态下,也可能比另一个甚至处于健康状态的人更为有力。虚弱无力常常伴随着疾病而来;但由于身体基本结构的缘故,一个人可能虚弱一辈子却没有任何疾病。如前所述,健康主要是否定(疾病)的状况,而力气则是肯定性的。一个人力气的大小能够较为精确地测量出来。
9.忍耐性
忍耐性是同力气状况密切相关却又与之相区别的一种状况。忍耐性就是缺乏过敏性。过敏性或者针对由物理原因的作用引起的痛苦,或者针对纯生理原因的作用引起的疾病。在前一种意义上,过敏性是指经受得住由物理原因导致的或大或小痛苦的倾向,例如因采用鞭打等纯粹折磨人的手段施以惩罚而造成的大多数痛苦即属此类。在后一种此之难、如此之新的论题,我认为我并非毫无成功之处,――如果不冒充说已经做了详尽无遗的研究,我还是能够提出些最重要的观点的,我论述这一问题的方法也可以推进更为幸运的探索者的研究。
巨大的困难在于术语的种类问题。这些术语不像苦乐那样指称同质的真实存在物,而是指称不同的非真实存在物。这些非真实存在物不属于任何共同的种属,因而没有一系列深入周密的调查,就绝不能为它们制定出详尽无遗的排列方案;但当它们碰巧出现时,一定要随时随地记录下来。
可以认为,在一定程度的健康状态下,这种否定性的健康描述几乎不符合实际情况。在一定程度的健康状态下,常常有这样一种扩散至周身的感觉,这样一种舒适的感觉,即所谓的精神焕发,可以恰当地归类于实在快乐的名目之下。但是,没有经验过任何此类快乐感觉的人,若感受不到任何痛苦,就完全可以说是健康的。
力气测量法:一个人所能举起的重量对于一个人力气的大小可以提出的最为准确的测量法,似乎就是看他用双手以一定的姿势所能举起的重量即磅数和盎司数。这确实只同他的手臂直接相关,但手臂是使用程度最高的体力器官。手臂的力气最为准确地对应于整个身体的力气状况,而且手臂力气的大小最容易测得。因此,力气可以区分为全身力气和分项力气。
何谓虚弱虚弱是个否定性术语,意味着没有力气。此外,它又是个相对的概念,意味着一个人缺乏一定量的力气,使其体力小于同他相比较的另外某人。如果一个人虚弱到一定程度以致维持日常生活的必要动作,例如起床、行走、穿衣之类,都使他感到痛苦,那么,这种虚弱就使其健康状况成为问题了,就使之陷入了一种可以说是不健康的状态。
意义上,过敏性是指由于因生理特性而影响身体的任何因素的作用而染病的或大或小的倾向,例如因湿气侵袭而导致的发热、感冒或其他炎症即属此类;或者指感受不适的即时性倾向,例如因气温过高或过低而导致的倦怠或寒颤之感。
力气与忍耐性之区别即便在对抗物理原因的作用的意义上,忍耐性同力气也是有区别的。力气的外在表征是肌肉组织的丰满和坚实;而忍耐性在这一意义上的外在表征是肌肉组织的坚实和皮肤的硬实而无感觉。力气是生命机能的较为独特的产物,而忍耐性则为训练培养的较为独特的产物。就分别接受过绅士教育和普通水手教育的两个人而言,前者可能较有力气,而后者则可能较有忍耐性。
10.身体缺陷
身体缺陷可以理解为一个人的这一状态:或是由于明显的残疾而有别于他人,或是缺少跟自己性别、年龄相同的普通人所具备的任何构成要素或官能,例如豁嘴、聋子或失去一只手的人便处于这种状态。这种状况,如同不健康状况那样,通常会多多少少地减少任何令人快乐状况的作用,并加大任何令人苦恼状况的作用。然而,这种状况的影响是多种多样的,这是由于人在外貌、身体器官和官能上可能发生的痛苦情况是多种多样的,――所有这些差别我们将在适当的地方予以关注。
11.知识的数量与性质
属于身体条件方面的状况就谈这么多,现在开始讨论同精神条件相关的状况,以后将会看到这一话题的价值之所在。可能被置于首位的是当事人所拥有的知识的数量与性质,也就是他实际储备的、必要时便可涌上心头的思想的数量与性质。这种思想就是具有某一方面的利益相关性的思想,也就是具有影响他本人或他人之幸福的某一方面特性的思想。如果一个人所拥有的此类思想数量多而有价值,那他就被称为博学者;如果数量极少或是无甚价值,那他就被称为无知者。
12.智力
智力可以认为是一个人在力图回想那些已经积聚于其知识储存的思想,以及必要时渴望使之进入知识储存的其他思想时所感受到的敏捷程度。看起来,通常使用于此类场合的词语有才华与才能。可以归入这一范畴的若干才能有:敏捷的理解力、精确持久的记忆力、注意力、明晰的洞察力、丰富的包容力、活跃迅捷的想象力。正如这些具体才能中的任何一项都对应于分项力气那样,一般说来,智力似乎相当精确地对应于全身力气。
13.精神的坚定性
一方面是精神的坚定性,另一方面是精神的过敏性,都涉及动因作用于一个人的两种功效程度之间的比例:一种程度主要基于功效之大小的价值量,另一种程度主要基于功效之远近的价值量。倘若当下的或迫近的小乐或小苦对一个人的影响,同该苦乐之值的比例,不比不确定的或遥远未来的较大苦乐之影响的比例大,那么,此人就可以说是具有坚定精神的人;倘若前一比例大于后者,他就是个精神过敏的人。
14.稳定性
稳定性涉及具有一定意义的特定动因以几乎一以贯之的方式和程度持续地影响一个人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没有任何外部事件或环境变化改变其影响力。
15.爱好
一个人的倾向或爱好可以看作他所具有的对于期望从中获得苦乐的某些对象而非另一些对象的嗜好。在向所有人提供某种程度快乐的不同种类对象中,如果一个人期望从一种特定对象中得到更多的快乐,或者他期望从任何特定对象中得到的快乐多于别人会期望得到的快乐;或者在对一个人提供快乐而对另一个人不提供什么的不同种类对象中,如果他会期望或不期望从某个此类对象中获得快乐,那么,他的倾向就可以说是具有某种爱好。至于痛苦,同样如此。这一状况虽然同一个人的情感癖好的状况密切相关,但两者并非没有区别。在任何特定情况下,一个人从任何种类的苦乐中可以感受到的苦乐量,可能受到他一向怀有的从中获得苦乐的预期值的极大影响,但也不会完全由它所决定,因为他的快乐与痛苦,也可能出于他从未期待过的来源。
16.道德情感
如果细加考察,就可以发现道德的、宗教的、同情的和厌恶的情感似乎都归属于某种倾向性爱好。然而,由于其特殊的重要性,有必要分别予以论述。如果同其他人相比较而言,在一个人的眼中道德约束力的苦乐大于(因而其影响亦强于)其他方面的苦乐,那么,就可以说此人的道德情感强;换言之,如果荣誉感对他的作用超过普通功效,那么,就可以说此人的道德情感强。假若情况相反,则可说他的道德情感弱。
17.道德偏爱
道德情感似乎注重于道德约束力之苦乐在其适用的或恰巧被应用的一切场合所产生的平均效果或影响,注重于一定时期内人的精神从该来源所受刺激的平均力量或数量。而道德偏爱则注重那些在相当多的特殊场合下被认为带有道德约束力之功效的特殊行为,注重于那些刺激的性质或趋向。因此,可能被设想的由道德约束力发出的命令有多少,道德偏爱的种类就有多少。如果一个人把某种行为视为道德约束力所命令实施的行为之一,那么,此人就可以说是具有某种道德偏爱,或是具有支持某种行为的道德偏爱。
18.宗教情感
上述关于道德情感的论述,在细节上作些必要修正之后,便可适用于宗教情感。
19.宗教偏爱
上述关于道德偏爱的论述,在细节上作些必要修正之后,亦可适用于宗教偏爱。
20.同情情感
同情情感可理解为一个人所具有的从其他敏感生物的幸福中获得快乐、从其他敏感生物的不幸中感受痛苦的偏好。他的同情情感越强,他因其他生物的缘故而感受的快乐或痛苦同(在他看来)他(它)们自身所感受的苦乐之比就越大。
21.同情偏爱
同情偏爱涉及对一个人的同情对象的描述,以及对那些人的行为或其他状况的描述,正是这些描述激发起他的同情。这些同情对象可能是:[1]某些个人;[2]任何由个人结成的下层社会等级;[3]全民族;[4]全人类;[5]有感觉力的一切创造物。如果一个人的此类同情对象较多,使之产生的偏爱就可以说是较为博大的。
22.厌恶情感与厌恶偏好
厌恶情感与厌恶偏好恰好是同情情感与同情偏爱的反面。厌恶情感可以理解为一个人所具有的从其他敏感生物的幸福中感受痛苦、从其他敏感生物的不幸中获得快乐的嗜好。
23.精神错乱
精神错乱状况对应于身体缺陷。但由于心灵(我们完全难以领悟)是不可分的,不像肉体那样可以区分为若干部位,精神错乱的种类要少得多。精神之所能容许的所有轻微缺陷,似乎皆可归类于前已谈到的无知、精神虚弱、过敏性或反复无常,或者可简化为这些名目的其他类型。而这里所考虑的是那些非常类型、程度惊人的精神缺陷,――这些缺陷不论表现于何处,皆如身体方面的跛足或盲目一般地显而易见和确定无疑;其作用之发生,似乎部分地因其导致了惊人程度的上述缺陷,部分地因其引起了离奇荒谬的倾向性偏好。
24.习惯性活动
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人既为收益又为当下的快乐而追逐之事,可以理解为他的习惯性活动。对收益本身的考虑,则属于一个人的金钱状况方面。很明显,倘若无论如何,一项惩罚或任何其他动因使得一个人无力继续追逐任何此类活动,那他就必定会因此而更加痛苦。一个人的习惯性活动,虽然在因果关系上同其倾向性偏好密切相关,但不可把二者视为同一种状况。一项娱乐活动或一条生财之道,可能是一个人偏爱的对象,却从未成为他的习惯性活动,――也许他渴望付诸实践,却因能力所限而从未如愿以偿,而这种状况可能同他恰巧因故不得实施此事大有关系。
25.金钱状况
在金钱状况方面,我要考虑的是一个人的收入同其需求的比例,也就是他的各种收入总和同他的各种需求总和的比例。个人收入取决于三种因素:[1]资产;[2]劳动所得;[3]资助来源。个人需求似乎取决于四种因素:[1]消费习惯;[2]负担关系;[3]可能产生的不时之需;[4]期待值。通过一个人的资产,可以了解他不依赖于劳动而储存的一切东西。通过其劳动所得,可以了解他的不断增加的收益。至于劳动,既可以是主要靠体力的劳动,也可以是主要靠脑力的劳动,还可能是既靠体力又靠脑力的劳动。不管劳动方式怎么样,也不管劳动对象是什么,只要是劳动,就会有收益。通过一个人的资助来源,可以了解他的各种金钱援助,――他随时都能够基于各种原因,从他有理由寄予期待的人们那里,例如从父母、保护人和亲属那里,无偿获得不同份额的金钱援助以维持生计。似乎很明显,除了以上来源,一个人不可能有别的收入了。他所消费的一切,必定要么是自己的,要么是来自别人的。若是来自别人的,则要么是无偿的,要么是有代价的。至于消费习惯,众所周知,一个人的愿望在很大程度上受其习惯所支配。在许多情况下,如果没有先前的享受,愿望(以及随之而来的、与之相关的匮乏之苦)甚至根本不可能存在。通过一个人的负担关系,可以了解他有理由认为自己有义务为供养别人而支出的一切费用,――这些被供养者,例如子女、穷亲戚、年老无能的仆人以及其他一切受赡养者,依照法律或社会习俗均有权指望他的援助。至于不时之需,对于一个人来说,显然确有这样的时候,此时一定数额金钱的价值比其他任何时候都大得无可限量,例如当某人身处危境、急需非常的医疗援助之时,或是当急需款项去打一场生死攸关的官司之时,或是因在远方觅得生计而需要支付一笔旅费之时。在诸如此类的情况下,在金钱方面任何好运或不幸所造成的结果,都会和任何其他时候大不相同。至于期待值,如果一个人期待获得或持有别人所不期待的东西,那么,缺乏这个东西的状况对前者的影响,显然会极大地不同于对后者的影响,――实际上,后者通常根本不会受到此事的影响。
26.同情性关系
在一个人的同情性关系的名目之下,我要考察他关心其幸福的那部分人的数量和情况,这种关心使他为其幸福而快乐,为其不幸而痛苦。例如,他的妻子、儿女,他的父母、近亲,他的亲密朋友,就是他所关心的人。显然,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此类人包含了影响他的金钱状况的两种人,即他可以期待其资助的那些人,以及他要负担其需求的那些人。但除此之外,还很有可能包括其他同他毫无此种金钱关系的人;甚至对于这些有金钱关系的人们,显而易见,金钱依赖与情感一致也是完全可以加以区别的状况。因此,这里所说的同情性关系,会对任何动因的效果都产生影响,而不取决于动因对一个人金钱状况的可能影响。同情性关系的趋向会增进一个人的一般敏感性:一方面增加由一切快乐原因所产生的快乐,另一方面又增加由一切痛苦原因所产生的痛苦。一旦发生了什么对一个人来说堪称令人快乐的事件,他在第一时刻所想到的,自然是此事当即会给自己带来的快乐;然而(除非是不值得在这里予以关注的个别情况),他稍后就会开始考虑朋友们得悉此事后会感受到的快乐。这第二位的快乐通常并非初始快乐的一般附加物。自我关涉的快乐先出现,其后你才产生同感之乐的想法,料想你的快乐会令朋友从内心感到快乐,而这一想法又激发起你内心的基于他人之乐的新的同感之乐。发自你内心的初始快乐,好像源自一个发光点,照亮了你朋友的内心,又从朋友的内心以更大的热度反射到快乐的初始点。至于痛苦,同样如此。
这一效果并不完全取决于情感。在近亲之间,尽管没有任何好感,但道德约束力的苦乐仍然由于特殊类型的同情而得以快速传播。在一个人的家族圈子内,他能够真正得到的任何荣誉或耻辱,都会有一定程度的扩展。父荣子亦荣,父辱子亦辱。这种似乎不合情理的反常事实的原因(也就是它同其余的人类精神现象的类似性),不属于这里的讨论范围。倘若对这种影响不存在争议,我们的论题就算得到充分阐述了。
27.厌恶性关系
关于一个人的厌恶性关系方面,不需要考察什么十分特别的东西。幸而人性中不存在任何原始的、恒久不变的厌恶之源,如同存在于人性中的同情之源那样。对一个人而言,没有任何永久不变的一伙人是他的天然的、当然的厌恶对象,如同有人天然地、当然地是他的同情对象那样。然而,太多的厌恶之源在人生历程中会经常出现;无论何时出现,这种情况都会对种种动因的效果产生极大的影响。一方面,例如把一个人和与之有同情关系的人相隔离的惩罚会使他更加痛苦;另一方面,强迫他和与之有厌恶关系的人相伴的惩罚,也会因此而使他更加痛苦。值得注意的是,同情本身扩大了厌恶之源。对你朋友的同情,不但引起你对他的同情对象的同情,而且引起你对他的所有厌恶对象的厌恶。厌恶同样地扩大了同情之源,尽管一般说来,或许扩大的功效比前者要小得多。对你的敌人的厌恶,不但会引起你对他的同情对象的厌恶,而且会引起你对他的厌恶对象的同情。
28.身体的基本结构
对于在任何特定时期的任何特定场合发生作用的任何动因之效果可能产生影响的状况,就是这么多。但除了这些意外发生的事件,还有其他一些同个人相关的与生俱来的状况也会产生影响。首先,人们似乎普遍同意,在每个人身体的原初结构或组织中,都具有独立于一切后生的干预性状况的某种东西,使他容易受到引起肉体苦乐之原因的影响,其影响方式不同于同一原因可能影响别人的方式。因此,在影响一个人敏感性的状况目录中,我们可以加进其身体的原初的或基本的结构、组织、素质或气质。
29.精神的基本结构
其次,人们似乎在相当程度上同意,在每个人精神的原初结构或组织中,也有独立于一切外部的、后生的干预性状况,甚至独立于其身体基本结构的某种东西,使他容易受到同一动因的不同于别人可能受到的影响。因此,在影响一个人敏感性的状况目录中,我们可以进一步加上其精神的原初的或基本的结构、组织、素质或气质。
30.此点有别于身体结构状况
似乎始终确定无疑的是,一个人对于哪怕是引起精神苦乐之原因的敏感性,也相当程度地取决于他生来就有的和后天培养的身体结构。但是,我们毫无理由认为它完全取决于这一结构。这是因为,一方面,我们看到有些人的身体结构相像到可以设想的最大程度,而他们在精神气质上却极为不同;另一方面,有些人的精神气质相像到可以设想的最大程度,而他们在身体结构上却又显著不同。
31.也有别于所有其他状况
似乎同样无可争辩的是,人的一生可能遭遇不同种类的客观偶发事件,它们对他后来的任何特定时期的精神气质都会产生重大影响,但这种影响仍然不能单单归因于此类事件。似乎与此同样远离真理的,是那种把精神的一切都归因于人体本能的观点(如果有任何此种主张的话),以及把一切都归因于教育的观点。因此,这两种状况仍将是独特的;它们彼此不同,也有别于所有其他状况。
32.可是其效果无法分别辨认出来
不论它们如何独特而彼此不同,但显而易见,在人生之有活力的任何时段,身体结构或精神气质都不能单独显现。它们的一切作用,就是要为其他伴随状况提供据以发生作用的基础。那些原初本性可能产生的一切影响,一如当初,都被其他状况所改变、缓解和遮掩,以致根本辨认不出各种状况的影响。一种影响的效果同其他影响的效果混为一体,是难以做出区分的。
33.身体结构显示精神气质,却并非一定如此
身体所表达的情绪被合理地作为可能表明精神状态的信号而接受下来。但这些信号远非最后结论。例如,一个人可能表现出悲痛的神态,而实际上根本不悲痛,或者至少没有表现得那么悲痛。奥利弗?克伦威尔的行为表明其非同寻常的铁石心肠,而他眼泪的充沛同样异乎寻常。许多男人可以做出没有什么真情实感的情感神态来。女人通常比男人更善于如此,因而产生了有关女人眼泪的谚语。具有这种对自身外在表现的支配力,是古代雄辩家的优势,也是我们现时代演员的优势。
34.从属性的有影响状况
剩下的状况,同前已论及的状况相关,可以叫做从属性的有影响状况。它们对人的敏感性之总量或偏向确有影响,但这种影响只有通过原初状况才会产生。这两类状况产生影响的方式是:原初状况发挥着实际作用,而从属性状况最容易观察得到。所以,从属性状况是最经常听说的状况,因而有必要予以关注。同时,从属性状况的影响只有通过原初状况才能得以说明,而原初状况的影响却十分明显,无需提及任何从属性状况。
35.性别
在看来可能影响敏感性之总量和偏向的对身体结构的基本限制中,最显而易见、最引人注目的是性别限制。就数量而言,女性的敏感性一般说来似乎大于男性。女性的健康状况同男性比起来较为柔弱。就身体的力气和耐力而言,就知识的数量和特质而言,就智力和精神的坚定性而言,女性一般处于劣势;而女性的道德的、宗教的、同情性和厌恶性的情感一般比男性强烈。女性的知识特质及其偏爱,在许多方面通常不同于男性。女性的道德偏爱在某些方面也有显著不同:例如,女性珍视贞洁、谦逊、优雅胜于勇敢;而在这些品质之中,男性最为珍视的是勇敢。两性的宗教偏爱不容易产生显著不同,不过女性比男性更为倾向于迷信,即并非基于功利原则的习惯。这一差异可以由上述一些情况做出很好的说明。女性的同情偏爱在许多方面也有所不同:对自己后代的一生,对一般的孩童,女性的爱通常比男性强烈。女性的爱不容易扩展,――难得扩展至总体地考虑祖国利益的程度,更不必说考虑人类或一切敏感生灵的幸福了;也难得扩及哪怕是同胞中的广大阶级或群体,除非由于她同情其中的某些特定个体而扩及该阶级或群体。一般说来,女性的厌恶偏好跟同情偏爱一样,同男性相比,不容易符合功利原则,这主要是由于在知识、辨别力和理解力方面的某种欠缺。女性的娱乐类习惯性活动同男人相比会有多方面的差异。至于女性的同情性联系,不会有任何不同。至于金钱状况,根据大概流行于所有国家的习俗,女性一般是不够独立的。
36.年龄
年龄自然可分为若干时期,其数目和界限却绝不是一成不变的。为了这里讨论的需要,可以分为:[1]幼年期;[2]青春期;[3]青年期;[4]壮年期;[5]晚年期;[6]衰老期。在这里若逐一考察每个时期,论述每个时期关于上述不同的原初状况的表征,将会浪费时间。在健康、力气、忍耐性等方面,幼年期和衰老期一般不如其他时期。在幼年期,就女人而言,其女性弱项十分显著;就男人而言,其弱项的产生,通常同伴随青春期、青年期和壮年期的状态而出现的女性弱项性质相似,但分量较大。在衰老期,男女两性都会重现幼年期的许多弱项。这些论述中的一般结论,可以很容易地根据具体考察加以修正。
37.地位
人生在世的身份或地位,是在文明民族中通常历经大量变化的状况。若其他条件相同,地位高贵者的敏感性总量似乎多于地位低下者。这种从属性状况很容易导致或表明在原初状况方面存在的差异,这些原初状况似乎主要有:[1]知识的数量和性质;[2]精神力量;[3]爱好;[4]道德情感;[5]道德偏爱;[6]宗教情感;[7]宗教偏爱;[8]同情情感;[9]同情偏爱;[10]厌恶情感;[11]厌恶偏爱;[12]习惯性活动;[13]个人生活资料的品种与丰富性;[14]从中获益的关系;[15]消费习惯;[16]导致负担的关系。有一定地位的人,除了基于血缘关系的依赖者之外,常常还有许多受赡养者或受抚养者。至于健康、力气和忍耐性,如果说地位对这些状况有什么影响的话,那不过是主要因地位对习惯性活动的影响而间接产生的影响。
38.教育
教育的影响更为广泛。教育同年龄、性别和地位等状况的基础是有所不同的。尽管后面几个词语所分别表示的状况主要(如果不是全部的话)通过前已论及的某些原初状况的中介发挥其影响,但它们所描述的状况本身都是独立的存在物。而教育一词却不是这样,其意义就在于使人考虑到某一种或更多种的原初状况。教育可以区分为肉体的和精神的两类,即体育和精神培育;精神培育又可以区分为智育和德育,即理解力的培育和爱的培育。一个人所接受的教育,部分地来自他人,部分地来自他本人。那么,通过教育所能表达的只不过是一个人在那些原初状况方面所具备的条件,这种条件部分是源自他人(主要是在他早年生活中对他有过支配作用的人)的安排或设计,部分是源自他本人。属于他的体育方面的状况,有健康、气力和耐力状况,有时候偶然地还有身体缺陷的状况,――当纵欲或疏忽大意恰巧给身体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时便是如此。属于智育的状况,有知识的数量与性质,或许在某种程度上还有精神的坚定性与稳定性。属于德育的状况,有道德爱好,他的道德、宗教、同情和厌恶的情感之数量和性质。不加区分地属于所有这三类教育却受到外部偶发事件的较强控制的状况,是他的习惯性娱乐活动、财产、生活资料、从中获益的关系或负担关系,以及他的消费习惯。实际上就所有这些状况而言,教育的影响都以多少有些明显的方式为外部偶发事件的影响所改变,并且以简直察觉不出、完全不可预测的方式为其肉体的和精神的原初结构和素质所改变。
39.气候
在改变教育之影响的诸多外部状况中,最重要的是那些属于气候方面的状况。这种状况之所以居于首位而需要单列一类,不仅仅由于其影响重大,而且由于它受到每一个人的关注,由于它不加区别地同时作用于大量的人。就其实质而言,这种状况取决于地球的相关部分相对于整个地球的绕日旋转轨道所处的位置;但就其影响而言,则取决于地球该部分之地表主体的状态,主要取决于各个时期的可感热量,以及周围空气的密度、纯度、干燥度或湿度。在经常提到的原初状况中,没有什么状况的生成不受这种从属性状况的影响。这种影响,部分地在于它对人体的明显作用,部分地在于它对人的精神的不易察觉的作用。人们在炎热气候下较之于在寒冷气候下,健康状态不太保险,力气和忍耐性均较差,精神的活力、坚定性和稳定性都较弱。由此间接地影响到他们的知识量和他们的不同爱好:最明显的是对性享乐的较大嗜好,性嗜好萌发期的早现;他们的各种情感较为强烈;他们的习惯性活动的懒散性大于活跃性;他们身体的原初结构不太强壮,或许忍耐性也较差;他们精神的原初结构较少活力,不太坚定与稳定。
40.血统
在从属性状况目录中还有一项是种族或血统状况,即一个人所由出身的民族类别或血统的状况。这种状况不依赖于气候状况,通常会在精神的和身体的原初结构上造成某种差异。出生于法国或英国的黑人,在许多方面与法兰西种族或英格兰种族的人大不相同。出生于墨西哥或秘鲁的西班牙族人,一出生时就在许多方面不同于土著墨西哥族人或秘鲁族人。这种状况,就其截然不同于气候、地位和教育以及刚刚提到的两种原初结构来说,主要是通过道德的、宗教的、同情的偏爱和厌恶偏好发挥作用的。
41.政府
倒数第二种状况是政府状况,即一个人在相关时期生活于其治理之下的政府的状况;或者更确切地说,他一直十分习以为常地生活于其治理之下的政府的状况。这种状况主要通过教育发挥作用。政府官员以导师身份出现,通过对国家所有成员的希望和恐惧发出指示,对他们发挥教育作用。实际上,在充满关爱、殷勤体贴的政府治理之下,普通教师甚至连父母本人,都仿佛不过是政府官员的代理人。政府官员的控制性势力与人终生相伴,这是在教育上不同于普通教师之处。政府官员的特殊权力,在它对人们道德的、宗教的、同情的和厌恶的情感总量和偏好所发挥的影响方面,被认为具有更为特殊的功效。在结构精良、甚至在结构糟糕而管理精良的政府治理之下,人们的道德情感一般较强,道德偏爱较为符合功利命令;他们的宗教情感往往较弱,但宗教偏爱不怎么背离功利命令;他们的同情情感较为扩展,并且更多地指向政府官员而不是小团体或个人,更多地指向全社会而不是小团体或个人;他们的厌恶情感不太强烈,由于它更多地顺从于导向良好的道德偏爱的影响,而不太容易被导向不良的宗教偏爱的影响所激励;他们的厌恶偏好较为符合导向良好的道德偏爱,更容易(成比例地)奠基于扩展的同情情感而不是狭隘的自我关涉的情感之上,因而总体上较为符合功利命令。
42.宗教信仰
最后一种状况是宗教信仰状况,即个人所信奉的宗教、所属的宗教派别的状况。这种状况主要通过宗教情感和宗教偏爱发挥作用。然而,它是作为关于其他几种状况的多少带有结论性的指征而起作用的。就有些状况而言,几乎不能不通过刚刚提到的宗教情感和宗教偏爱而起作用,关于一个人的道德的、同情的和厌恶的情感总量和偏爱就是如此,或许在某些情况下关于知识的数量和性质、智力和嗜好也是如此。至于其他状况,则可以自行直接起作用,关于一个人的习惯性活动、金钱状况和同情性与厌恶性关系似乎就是如此。对于自己认为有必要立誓信奉的宗教之命令,即便是内心不太在意的人,也会感到难免要参加该教的仪式,难免要承担该教所赋予的一份金钱负担。习惯和榜样的力量,甚至会引导他偏爱本教派的信众,并相应地反感对立教派的信众。尤其要指出的是,对人们所唾弃的不同教派的信奉者的反感,是权威性的宗教观点之一。最后,显而易见,一个人的宗教信仰对他的教育不能不产生重要影响。不过,鉴于教育一词的涵义,这种说法也许不过是前述内容的另一种表达而已。
43.上述观点的应用
对于所有这些状况或其中的大多数来说,在考虑任何情况下出自任何原因的任何分量的苦乐时,都需要予以注意。是否有人受到了伤害?在评估罪过的危害时需要考虑到这些状况。要对受害者做出赔偿吗?在核定赔偿总量时需要注意到这些状况。对施害者要予以惩罚吗?在评估对他施加的任何惩罚所产生的作用力时需要注意到这些状况。
44.对有关状况可能加以考虑的程度如何
人们会看到,尽管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这些状况似乎应该全部进入状况目录,但它们的实际用途并非全是一样的。它们中的不同项目适用于不同的动因。在那些对同一动因的功效都可能产生影响的状况中,有些状况没有区别地共同适用于各类人,在程度上没有任何明显不同地适用于一切人,――这些状况可由立法者直接地、相当完备地予以规定。例如,原初状况中的身体缺陷和精神错乱就是如此;在从属性状况中,这种状况有性别,或许还有年龄,无论如何都包括地位、气候、血统和宗教信仰。虽然其他状况可以适用于所有各类人,但当应用于不同的个体时,其适用程度或许具有无限多样性。这些状况不可能由立法者予以完备的规定;但由于这些状况在各种情况下的存在是可以确定的,其发生的程度是可以测定的,因而对它们的规定便可由法官或其他行政执行官做出,他们可能认识每一个相关当事人。此类状况(1)包括健康状况;(2)多少包括力气状况;(3)几乎不包括忍耐性状况;也较少包括知识的数量和性质、智力、精神的坚定性和稳定性等状况,除非一个人的这些状况可以由从属性状况性别、年龄或地位表示出来;几乎不包括爱好状况,除非这一隐蔽性状况由较为明显的习惯性活动状况表示出来;几乎不包括一个人的道德情感或道德偏爱的状况,除非它们可以由他的性别、年龄、地位和教育表示出来;完全不包括他的宗教情感和宗教偏爱,除非它们可以由他的宗教信仰表示出来;完全不包括他的同情情感或厌恶情感的数量或性质,除非从他的性别、年龄、地位、教育、血统或宗教信仰足以推定出来。然而,他的习惯性活动、金钱状况和同情性关系则属于此类状况。还其他一些状况,或是其存在不可能加以确定,或是其程度不可能加以测定,因而无论是立法者还是行政执行官都不可能予以考虑。因此,若不是为了考虑它们借以显示出来的那些从属性状况,而没有它们便不能很好地明白后者的影响,它们便完全不值得理会。至于这些状况有哪些,前面已经提到过了。
45.它们最常适用于哪些动因
如前所述,这一状况清单中的不同项目适用于不同的动因。例如,身体的力气状况对于势必增加或减少一个人的财产总量之事件的功效,几乎不会自行产生什么影响(不管它可能间接地或偶然地产生什么影响)。还需要考虑的问题是,立法者必须处置的动因有哪些。由于这样那样的偶然原因,无论什么东西都会成为此类动因,但立法者主要必须处置的是那些令人痛苦或令人苦恼类型的动因。对于令人快乐的动因,立法者很少过问,除了有时出现的偶然情况之外;其理由很容易理解,而在这里若展开论述则会占用太多的篇幅。立法者重点处置的动因,一方面是有害行为,防范此类行为是他的职责;另一方面是刑罚,他力图通过刑罚的震慑力以防范有害行为。而在这两组动因之中,只有后者才是立法者的产品,其生成部分地是由于他自己的特殊命令,部分地是由于遵从其一般命令的法官的特殊命令。因此,对于立法者和法官来说,(当他们命令刑罚时,如果能明了自己正在做什么的话)就有必要顾及所有这些状况。只有这样,对于立法者而言,由于意在使一定量的刑罚适用于可能身处一定困境中的所有人,才能避免无意中造成对某些人实施的惩罚比自己预想的过重或过轻;对于法官而言,在对特定的个人实施特定的惩罚措施时,才能避免所采用的刑罚可能比自己预想的、肯定比立法者预想的要大得多或小得多。因此,他们双方都应该在手边准备一份可能影响敏感性的不同状况的清单,同时准备一份有意使用的不同类别、不同等级的刑罚清单。然后,通过比较这两份清单,详尽地评估其中每一种状况对于每一类别、每一等级的刑罚之功效的影响。
在制定这一评估时,有两个配置方案或配置程序可供遵循。一个是把状况名称排在前头,随后叙述它对不同方式的刑罚之功效所发挥的不同影响;另一个是把刑罚名称排在前头,随后叙述上述不同状况对该刑罚之功效所发挥的不同影响。在这两类客体中,刑罚是立法者的意旨首先指向的客体。这是他自己的创造物,而且可能是他认为适宜于作为刑罚的任何东西。有影响力的状况则独立于立法者而存在;不论他愿意与否,它总是客观存在的。他所要做的,就是制定某种类别和等级的刑罚;只有当涉及刑罚时,他才有必要就这里所论述的任何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因此,上述两种方案中的后者,看起来是最为方便实用的方案。但是,这里不可能提供依照上述任何一个方案的任何此类评估。
46.对影响敏感性之状况的解析
对这一目录所包含的不同状况进行某种解析,也许是有用处的。有了这种解析,如果该目录遗漏了什么应该载入的状况,那就很容易被发现;对于那些已经载入该目录的状况,也可以看出它们何以相区别与相一致。
首先,它们可以区分为原初状况和从属性状况:那些直接地自行起作用的状况可以称为原初状况;虽然要借助于原初状况但并非不起作用的状况,则可以称为从属性状况。属于后者名目之下的状况有:性别、年龄、人生在世的地位、教育、气候、血统、政府和宗教信仰;余者则为原初状况。其次,这些原初状况或者是生来就有的,或者是后天获得的。生来就有的状况是身体的基本结构和精神的基本结构。后天获得的状况或者是自身的或者是外部的。自身后天获得的状况又或者同一个人的气质有关,或者同他的行为有关。同他的气质有关的状况或者同他的身体有关,或者同他的精神有关。同他的身体有关的状况是健康、力气、忍耐性和身体缺陷。同他的精神有关的状况又或者同他的理解力有关,或者同他的情感有关。属于前者的状况有知识的数量和性质、判断力和精神错乱。属于后者的状况有精神的坚定性,稳定性,爱好,道德情感,道德偏爱,宗教情感,宗教偏爱,同情情感,同情偏爱,厌恶情感和厌恶偏好。同他的行为有关的状况是他的习惯性活动。他的外部后天获得的状况,或者同他所关切的物有关,或者同他所关切的人有关:前者有他的金钱状况,后者有他的同情性关系与厌恶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