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凡人的禅心
44997600000131

第131章 道在信与不信间

佛经上经常可见这样的句子:非法,非非法。但它又要求“信受奉行”。既然“不是法”,如何奉行?而且还说“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这是什么道理呢?

这个道理我们无法尽知,只能从较浅的层次来理解。比如说,鬼神存不存在?有人曾问过孔子这个问题。孔子的回答是:“敬神如神在,祀鬼如鬼在。”你敬神,就当神存在好了;你祭鬼,就当鬼存在好了。既然鬼神存在,烧香磕头就要虔诚恭敬,不能马马虎虎,好像鬼神不存在一样。你若是觉得鬼神不存在,连祭祀都是多余。

那么,佛法也许跟鬼神一样,不信就算了,如果信的话,就“敬佛如佛在,信佛如佛在”,就“信受奉行”。归根结底,鬼神或者佛,只在自己心里,心里有就真的有,心里没有就真的没有。求神拜佛,只能向自己心里去求,别处是求不到的。对此,有一首禅诗说得好:“佛在心中莫浪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只向灵山塔下修。”

“灵山”是什么?就是你的智慧。“灵山塔”是什么,就是你的智慧心生出的信仰心。有了信仰,你就会虔诚恭敬地去修佛,然后你就有可能大彻大悟,证成佛道。没有信仰,跟佛就没有什么关系了。

不仅修佛如此,天下任何一门学问,离了信仰,离了虔敬,就不能通透悟彻。为什么呢?你敬仰这门学问,才会苦心探求它的精微神妙之处,如果不信或半信半疑,就只顾挑它的毛病了,当然就可能什么都学不到。

不仅做学问如此,做人也存在信仰与虔敬心有无的问题。比如对某个大人物或身边某个德高望重的人物,如果信服他、敬佩他,就会设法从他身上挖掘优点,久之,自己也就具备了这些优点。如果对他毫无敬意,就会设法从他身上找缺点:哪句话说错了,哪件事做得很蠢。最后从他身上一点好处没得到,只是助长了盲目自大的毛病。

这里所谓的信仰与虔敬,当然不是迷信。对自己敬佩的学问和敬佩的人,并非全盘接收。将瑕疵当亮点,那就是迷信了,不是真正的“信受奉行”。

什么是“信受奉行”呢?你学到某种学问,学到某人的某个优点,就拿去实践,这就是“信受奉行”。

在做人和做学问方面,存在两种人,一种是先信然后疑,一种是先疑然后信。

先信然后疑者,对这门学问或这个人完全相信,诚心学习。当他将学到的东西拿去应用时,发现有问题,这时就开始产生怀疑了:到底是自己没学好,还是这些方法原本不灵?带着这种疑问去探究,学问见识又上了一层楼,说不定还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超出自己当初的学习对象。

先疑然后信者,他最初对这门学问或这个人持怀疑态度,只顾挑毛病。当他在生活中遇到某种挫折时,才猛然想起来,自己的境遇跟那本书、那个人说的某句话正好相合呢!这才相信这句话是对的——当初却被自己当成谬论。先疑然后信,虽然也能长进,但当初就没有好好学习,所知有限,所得也不过一星半点。

所以,在这个世界上,能够获得杰出成就的人,通常是那些先信然后疑的人。

世间之道,因信而传承,因疑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