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每个人,除亲戚可以帮忙扶助外,就只有‘知己’。知己,就是很要好、非常亲密、更能扶助的朋友,就是好朋友。人都要这样的知己好友,不然的话,有困难的时候,就没有人来帮忙扶助了。”
知己,指的是一种交心的友情,它是君子之交,莫逆之交,或生死之交。人们常说:“相识满天下,知心有几人。”的确,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需要友情的滋润,一个人在社会上,如果没有朋友的话,可说是相当孤独而且痛苦。进一步言,若能在朋友群中,得到一二知己,则于愿足矣!正如鲁迅先生所言:“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有了知己,生命才显出它全部的价值。
人之相知,贵相知心,在我国历史上,不乏知己之交实例,伯牙与钟子期,形同莫逆,伯牙善弹琴,钟子期善听琴,其默契已达天衣无缝。有一天,当伯牙惊闻子期猝逝,伯牙感念“痛失知音”,从此断弦,此即史上有名之“伯牙绝琴祭子期”。另外,管鲍之交,更是千古传为美谈。管仲是春秋时期齐国大政治家,因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霸主而名标青史。齐桓公能得到管仲这个得力助手,是鲍叔牙大力举荐的结果。管仲和鲍叔牙是好朋友,起初管仲和鲍叔牙合伙经商,管仲出的本钱没有鲍叔牙多,可是到分红的时候,他收了应得的那一份,还要再添点儿。鲍叔牙手下的人骂管仲贪得无厌。鲍叔牙替他辩解说:“他不是贪这几个钱。他这样做是因为他家人口多,开销大,是我自愿让给他。”管仲曾经带兵打仗,进攻的时候他离战斗激烈的地方远远的,退却的时候他却跑在最前面。手下的士兵全都对此不以为然,耻于与他为伍。鲍叔牙却说:“管仲家里有老母亲,他是为了侍奉母亲的晚年才爱惜其身,并不真是怕死。”鲍叔牙百般袒护管仲,是因为鲍知道管仲是个人才,只是还没有机遇施展。管仲听到这些话,感叹道:“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牙啊!”就这样,管仲和鲍叔牙结成了莫逆之交。
正如中国古人所言:道不同则不相为谋。能够成为朋友并在此基础上成为知己的,不仅是可以相互关爱的,更是可以彼此惺惺相惜的。
如果两人的信仰、原则各不相同,即使成为朋友,最终也会分手。
三国时代的管宁和华歆同窗求学、同席读书。管宁志趣高洁,把势与利看成粪土一般。而华歆则迷恋金钱、趋炎附势。管宁不愿与华歆为伍,把席子从中割开,两人分坐,以示绝交。两人绝交的原因并不复杂,实际上就是两人的志趣不同,可以说是背道而驰。华歆迷恋金钱、趋炎附势,是个十足的“势利眼”,这类人的眼睛总是向上,总攀高枝、抱粗腿,无非是要沾点光,捞点好处,如果对待朋友也是如此,那说明并没有真情。
像华歆这样的人很多。古代有一位翟公,官居廷尉之职时,宾客盈门,待他被罢官后,宾客均作鸟兽散。后翟公恢复廷尉官职时,宾客们又都来了。翟公感慨万端,挥笔题词于门上:“一生一死,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能;一贵一贱,交情乃见!”这种势利之交在今天也大有市场,一些人就是专好结交社会名流,趋炎附势,“借光”谋私。这种交情,毫无真情可言,表面上那些礼节客套、甜言蜜语,全是一片虚情假意。更有甚者,明里一把火,暗中一把刀。这样的交情,还是早早断了好。如果只是碍于面子,不愿断交,那最终吃亏的还是你。
志趣不同,特别是势利之交不可取。如果是信仰不同,所走的道路不同,更要当断则断。
道相同、志相合是成为知己的必要条件。没有这个条件,就不能成为知己。即使是做朋友都很难。而这世间最难得的就是一个知己。因为,这种深情厚谊,是人间友谊之中最值得珍惜的爱。因为它可以跨越尘世中的一切距离和阻滞,只为彼此的认可和欣赏,就能够彼此珍惜,相互关爱。
缺乏真正的朋友,是最纯粹最可怜的孤独;没有知己,就等于在真正的朋友中间找不到另一个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