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天都遗迹
45006300000011

第11章 大地震前西安州城主要建筑简介

程克智

北国古城,塞上雄鹰,天都丰碑,宋、夏、金争宠的骄子,1920年震惊世界的8.5级大地震未曾毁灭的西安州古城墙遗址,今仍傲骨锃锃,雄卧在西安盆地上。他的千年宏伟历史,《天都烟云》特邀编辑刘华在《天都西安州城史话》中已详细考述了,不再赘述。现就大地震前州城主要建筑物,考记于后,以免失志。

西安老城是我的出生地,养育之恩,迫使我于上世纪40年代曾数十次寻访过本城当时高寿老人程九如、张文元、程九功、强大爷等(均为同治年间出生者),并实地查找、验证古建筑遗迹旧址,虽然当时房屋倒塌,但街巷、院落、墙基砖石仍清清楚楚,故十之六七录记心纸,待传后世。

古城长九里三分(2005年回老家时,曾用三个早晨均绕城一周步行验证无误)。占地面积774亩,城墙高阔三丈二尺,城壕深、阔与城等。城墙上面内外筑有捎墙,夹道可行车绕城一周。开东、西、北三个城门,东曰“东宁”、西曰“西靖”、北曰“定北”,南面无门,城头阁楼上嵌“安南”二字。城南墙有20个墩台(马面),四周共有73个墩台和三道瓮城包三座城门楼。三大城门均为砖洞双层顶楼,都有月城子(瓮城)护围。月城为闸门小楼,顶挂吊桥。东月门面北,西月门面南,北月门面西。有战争时,城壕可注西河水护城。从城北数起第七墩处有东西走向隔墙一道,将一城分隔为二,北城占三分之一多点,本地人称古城,南城惯称老城。南城东、西、南三面外墙包砖(每块砖长一尺二寸、宽八寸、厚三寸)。另外古城的西南角处有一小闸门,曰水洞门。老城的西南角处有一穿墙水桥洞,均可引西河水入城供饮用。东西城门外偏南各有大涝池一个,供牲畜饮水。

老城的街巷布局是四街八巷,东西走向为街,南北走向称巷。从东门穿鼓楼至西门最宽的一条街叫头道街也叫正街,北边一条是二道街,南边两条依次为三道街和四道街。从东门数起第一个巷子曰头道巷,依次至八道巷,网络着民宅、机关、铺面、商号、学校、寺庙、仓坊等全城建筑物。古城有三街九巷,走向与老城同。从古城北门穿隔墙门、中鼓楼、小鼓楼直至南城墙阁楼设一条南北走向的大街叫鼓楼街(亦称南北街),与两城七条街道十字交叉,大大方便了城内交通。城墙上与两个街心共有阁楼式建筑十一座,即:三个城门和两城隔墙门四座为两洞门双层阁楼,中鼓楼为四洞门三层阁楼,南北街与老城二道街交叉处的小鼓楼为四洞门双层阁楼,州城四个角楼及南城墙的“安南阁”五座均为双层阁楼。

东门外三里许设有演武厅,当地人称东教坊,遗址为二里见方的操练场,场子南边,面北有三个土墩台,(周围碎瓦砖石很多,可能当年台上建有房屋)。中间的大墩台东西长约10丈,南北宽约5丈,传说为阅兵点将台,是官员们检阅军队,观看练兵的地方;东西两侧约10丈远处各有一小墩台,东为司令台,是下达军令或部署演练的指挥所;西为行刑台,是对违犯军令军纪的将领士兵,宣布责罚或处死的军法处;对面向北二里多处又有一小墩台,为操演时装箭靶的地方。从老城东门至教场的路基宽三丈多,中间一丈宽是用砖铺的,为长官的车行道,两边大路为兵马行道。另外,西门外偏北三里多处(现北坝庄西南里许)还有西教场遗址土墩两个,又有军马草场、观音阁及将军府等遗址相邻。

传说州城有72座庙,360眼井,曾据老人诉说和指点证实了的寺庙遗址有32座。水井据传每户一眼,若以全城住360户人家计,并不为多,可是实际找见井口的近100眼,可能地震时房屋倒塌封压了一些,且寻迹之时老城东南角民国初年开垦办了农场,西南角四道街两侧,后仓及古城的正中间一片,也被人们平整种庄稼了。家家都打井的原因有二:一是取水饮用;二是挖“井窨子”躲贼藏物。即城区水井均深12丈左右,打到三、四丈深处,从井筒一边开门挖一个大土窑,对平面挖洞,可横架木板乘人载物,然后再挖下去直至见水洗井。乱世遇土匪破城抢掠时,将粮食衣物等件及老人孩子,吊进窨子躲避,年轻人做好井口伪装后便出城上山去了。

为使后人深考西安州城历史,绘制详图,复显州城建筑原貌,特将官方、民间、寺庙等已考知的主要建筑物所在位置列序简介。

一、官方

(一)州府衙门在老城中心区正街北,鼓楼街东侧。遗址约20亩,南大门,一进三道院,大门两侧及东西两边均建房,据说是武官、卫军及衙役住处;二道院是插板中门,又称二堂,东西两边开旁门,平时出入,只有迎接上官时才取掉插板,开走中门。院内四面建房,是各部门官员办公和居住所在;三道院中间开闸门,四合院,北建五间大堂,是最高行政官员办公审案的地方。院东边又隔成一小院,是其内眷居所。州府对直二道街北至两城隔墙处建监狱,前设班房,狱吏居处,后筑土堡,监押罪犯。

(二)驿站在老城正街北、城隍庙东侧的三道巷中,遗址约5亩,南北长院,四围建房。是接待上下级与过往官员、差役等吃住的客馆。似现在的政府招待所。明、清时期,邮驿事务也在此办理,似现在的邮政局。

(三)千百户所在古城中街北六道巷西侧,遗址约5亩。是城防武官和军队驻地。

(四)游击府在古城北街千百户所东侧,遗址5亩。

(五)武馆在古城西墙根千百户所东侧,占地8亩,内设练舞厅、教习室、兵器库、宿舍等。请有教头、教习,武生就在此上学习武。据说清朝时,在此学习的武生中还出过武科举人。

(六)军粮仓库在古城西北角九道巷子里,占地5亩。

(七)金库在老城二道街南二道巷西侧,遗址5亩,开北大门。其围墙、房屋建筑均为加厚石基砖墙,面街营业柜房8间,四合院内建存银库20多间。传说还建有地下银库。(据老城学校校长张怀玺说:2001年春有一陌生人在街北转游了两三天,问其姓名及来意,不答,见其手中拿着一块羊皮地图,也不给人看,临走时,只说他是从圳镇来的,他太爷曾在西安州城管过金库。是否寻地库找银子就不得而知了)。宋、夏时为州府金库,明清时逐渐转为官、商及民间汇兑、存取、借贷等金融流通机构了。

(八)宋裕边仓在老城正街南八道巷子东侧,占地约10亩,开北大门,遗址有12个五间的大仓库及三个晒粮场,周边建平房40多间。明清时为收缴百姓田赋的仓库。

(九)公学署在老城正街北、鼓楼街西侧孔庙里面。遗址约6亩,大小房屋近30间,是州城最高学府。据说清代田宗礼(雍正己酉科拔贡)、张谌(岁贡、八斗坪人士)、柳成林(岁贡、西安州城人)、曹嗣□(岁贡、甘肃天水人)、程光祖(光绪十五年恩贡、西安州城人)等饱读博学人士,教授生徒于斯。受熏陶使西安州学子,成材出仕者甚众。数百年来这里的文风之盛一直冠及全县。

(十)义学在老城正街南、头道巷西侧,占地5亩。建于光绪六年(1880年)。官方拨款兴建,办学经费公家批拨,并派教习教授学生,百姓子女均可免费入学读书。

(十一)农场阁民国三、四年间,公家在老城东南角征买、兑换民间宅基地60多亩,平改为水浇地,办了个示范农场,因场部在东南角阁楼上故惯称农场阁,主要是引进培育改良小麦、洋芋及糜谷新品种,推广给当地农民。又兼外调树苗(白杨和柳树),倡导群众种树,东门涝地周围及东城壕就是树苗试验培育基地。直到上世纪40年代初,附近还有成百棵大杨柳树生长着,后逐渐被各村盖学校做驮梁使用了。

农场负责者是武塬一位姓张的人士(名字不详),当地人统称为张农头。直至民国二十年前后,因县上没人管又不给钱停办了。

二、民间

(一)秦晋会馆在老城三道街北,鼓楼东侧,占地约4亩。开西大门,内建大殿堂一座,厦房宿舍等十多间。是居州城经商的山西和陕西两省商人集资修建的,为其同乡聚会、洽谈生意、汇兑商资、接待客户食宿的所在。

(二)山西作坊在老城正街南五道巷西侧,占地约4亩。是山西皮货商合资兴建的。有加工羊皮的清洗池、熟皮缸、晒皮场、架及铲、缝成衣等全套设施。既为本地群众加工老羊和二毛皮衣,也大量收皮子做成衣发往外地。

(三)旱磨油房在老城东北角,占地8亩,本地油料商合资修建,有磨房三处,安装马拉石磨六台;担房两处,木梁草圈压榨;炒籽房两处,安装锅灶四口;蒸油锅炉两台套,大铁锅用干泥砌箍而成;并有装油籽、油渣的库房配套。既搞民间来料加土,也收油料榨油外销。

(四)夏家炉院在老城三道街南、二道巷两侧,占地10亩,为夏氏家族八代祖传锻打、铸造的铁铜器生产厂。有铁匠炉子两台套,打制刀具、锄、铲、镰、锹等生产生活用品;熔铁土高炉六台套,一次可熔两、三千斤生铁。翻砂制模具车间及工棚四个,铸造铁锅、犁铧、火炉及寺庙用的钟、鼎、磐、香炉、铁狮、旗杆等物品,为当时天都地区最大的铸造技术最好的厂家。

(五)程贡府第在老城正街南鼓楼街两侧,占地6亩。为贡生程光祖(1826~1909)府第。其人学问渊博,授教终生。平凉乡试中秀才,光绪十五年兰州府试选拔贡,因不乐任进,教书育人四十余载,桃李芬芳,德隆望尊,感清皇恩,官□修职郎,赐木旗杆一对、石狮子两个、龙头石椿一双,排立其大门外,以示褒奖。大门上方悬挂着当时知县大人刘熙纯亲笔题写的“程贡府第”木匾一块。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其子孙给他刻立墓碑一块,正面上方横排“万古千秋”四个大字;中竖题衔“皇清光绪乙酉科拔贡程公讳光祖之墓”后列子孙姓名;背面上刻“源远长流”大字,下为碑文,题头是“皇清光绪乙酉科拔贡程公讳光祖墓志铭”,正文三百多字略,下款并列:“皇清儒学士张善述叩撰”、“西安中山中心学校教员王国佐跪书”“镌石匠李发源、武飞云石刻”。后贯“大中华民国三十三年古十月谷旦立”。该碑1966年“文革灭四旧”时被西安乡农机站拉去做了修车地槽,2002年夏,程氏族人寻迹挖出,2003年清明节复立于程光祖墓下。

(六)当铺在老城正街北二道巷西侧,占地5亩。其铺面、围墙、库房等均为砖石加厚建筑。是本地强、韩、柳三大富户集资伙办的,以经营典当生意为主,兼搞民间现银存取业务。即对手头短缺急需用钱的人,将实物或住宅、田地作价抵押,商定赎回时限,交由当铺兑付现银、抽取佣金、开具当票称为活当。过期无钱赎取、交还当票即变为死当,其抵押物品由当铺自行处理。据说,夏、强、韩、柳四姓人是老城四个大家族,均是农、牧、商并举,家产万贯。人称“夏家炉院,强韩柳当,钱多势广,无人敢闯”。曾数百年兴旺不衰。

三、寺庙群

(一)城隍庙在老城正街北州府衙门东侧,占地14亩,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庙会。坐北面南修双层翘角排楼大门,外面矗立一对铁旗杆,一对护门大石狮,门左悬鼓。庙院为可容纳近万人看戏的场子,院中心建两层四翘角砖台戏楼,底层是方形化妆室,开东、西角门进出。二楼是演戏台,南北两边均为台口。台上南、北、中设置三道木插板隔墙,可随需插取。吹南风插南口开北台演出,刮北风插北口开南台唱戏。如果两个戏班或四乡社伙队比赛轮唱,则插中间,南北两面都开台演出,观众随趣选台看戏。当年留传一首民谣将戏楼建筑绝技,描绘的淋漓尽致:“正月十五花灯会,城隍庙里唱大戏。庙会还比过年欢,四邻八乡都来看。城隍庙老爷轮班换,百姓看戏满院转。对台戏两面看,哪面好看看哪面。清油挂灯怕吹风,南风大了开北门,北风大了开南门。牛皮灯影子不怕风,耍线子的师傅怀抱灯,亮子挂者半空中,看你刮东南西北风。”院北建三间城隍大殿,与戏楼、大门呈一条中轴线,东西各建三间侧殿,总称隍庙三大殿,均塑道教造像奉祀。原隍庙门前挂的大钟,民国时期被西安中心学校拉去报时使用,“破四旧”时被打毁。

(二)泰山庙(东岳庙)老城东门外,遗址5亩多,仅大殿墙基有四处,水井一眼。东南角为寄古寺,是暂寄亡人灵柩的地方,事主家或因山向不利不能及时葬于老茔,或因外籍路远,一时不便将亡灵送回原籍者,均寄灵柩于此,待后安葬。直到解放后才逐渐平整为水地耕种了。

(三)先农坛在泰山庙两侧,两层塔式建筑,每年春播前秋收后逢亥日官民同祭,祈祝本年粮食丰收,六畜兴旺。

(四)西岳庙在老城西门外庙滩子上(现砖瓦厂),占地5亩,建筑似泰山庙。

(五)风云雷雨坛在西岳庙南侧,两层圆塔楼建筑,每年春秋逢寅日,官民同赴坛致祭,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自然灾害远离人间。

(六)北岳庙在古城北门外,占地4亩,殿堂遗址不清,碎砖瓦砾成堆,有井一眼,钟楼残存,或平整为水浇地。

(七)厉坛在北岳庙西院,双层圆塔建筑。每年清明及寒衣节(十月初一日)官民焚纸钱同祭,祈祝神灵鬼安,无祸放人间。

(八)山川社稷坛在古城中街三道巷东侧,两层圆形塔楼建筑。每年初,官民行大礼祭祀,祈祷国家政权永固,地方永安,官员们仕途光明,步步高升。

(九)玉皇阁在老城三道街小鼓楼上,原供奉一丈高、五分厚铁铸玉皇爷坐像一樽,表面镀铜,铸艺精湛,栩栩如生,堪称州城一绝。大地震也未曾毁坏,上世纪30年代却被贼人将头像偷去,本坊庙会又塑造了泥头像补缺。“破四旧”拆庙时被打毁。1982年,本坊群众集资于原地原样修建两层四洞门砖楼,盖庙塑像奉祀。

(十)马王庙在正街北文庙西侧,占地4亩。古西安州地区,以牧为主,农业次之,牛羊遍地,良马成群,自古为国家军马征集地之一,也是民用商品马匹集散市场。故好多山场、村庄都建马王(祖)庙祷之。原该庙宏伟壮观,香火极盛。正殿塑三米高三大牧神坐像,正中为马王爷,三头六臂,手持法宝,威武森严;左塑苏武,汉武帝时任中郎将,出使匈奴单于逼降未遂,软禁北海牧羊19年,结毛归汉,忠感后人,尊为羊祖;右塑要离,单臂坐像,其人牧牛出身,力大过人,东周列国时,断臂刺庆吉,忠烈感人,后人尊为牛王爷。大殿两廊矗立着明万历二年刻制的竹叶诗碑,是集诗画金石为一体的珍贵文物。刘华在《西安州城史话》中考记得很清楚了,不在挠笔。另录甘肃民盟宣传部长黄自修(西安黄湾人)题竹叶诗碑:海原老城马王庙珍藏明万历二年(公元1574年)石碑名“竹叶诗碑”,乍视之,是凌霜傲雪之修竹画,但明察之,其竹叶组成五绝“天生忠孝竹,节义傲风霜,桥梓垂青史,乾坤许并芳”。诗画典雅,情趣盎然。妙哉斯碑,爱撰联语,以报平安:“高枝凌云霄,劲节傲霜雪。翠竹清影幽,古梅懿芳香。”

1956年破除迷信时,打神拆庙,当地群众将竹碑搬移到羊圈窟砌隔墙保存。1982年坊民集资盖了新庙,竹叶诗碑也搬置原处,1988年固原博物馆馆长冯汉坤两次亲临碑前,欲付资转该馆保存,群众未允作罢。

(十一)岳武穆庙在老城中鼓楼二层楼上,塑岳飞盔甲站像,两旁站岳云,牛皋持兵器像。

(十二)火神庙在老城三道街南、六道巷两侧。

(十三)药王庙在老城正街北五道巷西侧。

(十四)子孙宫在老城正街南,鼓楼街口。

(十五)龙王庙在老城东门里正街北,坐北面南,占地5亩,因其主宰一方雨露丰收,故又称方神庙。原有一口大铁钟,高2.5米,口径2.2米,相传铸钟人铸成后临走时言:“我走后四个时辰(即八小时)你们再打,我走多远,方圆同距离都能听得见。”众人皆持怀疑态度,等待不住,仅两个时辰(四小时)就打响了。这时铸钟人刚走到海原县城,就听见钟声。便生气的给人捎话:“你们太心急了,我铸的钟本应方圆80里可闻音,现在只能响40里远了。”

(十六)孔庙(文庙)在老城正街北鼓楼街口,前院三间大殿为孔圣人庙,后院是公学署。

(十七)土地庙在老城东门月城子内,坐南面北。

(十八)灵官庙在老城四道街南八道巷子东侧。

(十九)三官庙在老城东南角阁楼上。

(二十)关帝庙在老城三道街北、头道巷西侧,遗址3亩。原有2米高铁钟一口,解放初期拉到堡子东城门楼上悬挂,农业社上工、开会等集聚社员时撞鸣,1958年大炼钢铁时打毁。

(二十一)雷祖庙在老城西南角阁楼上。

(二十二)老君楼子在两侧隔墙的城门楼子上。

(二十三)财神庙在老城三道街南、头道巷两侧。

(二十四)大圣殿在老城二道街北、四道巷东侧。

(二十五)武庙在古城西头中街北演武厅内,与武馆同走一门。

(二十六)福神祠在古城南街北面、头道巷东侧。

(二十七)虫王庙在古城北街东北角。

(二十八)武侯祠在古城中街北武庙东侧。

(二十九)观音殿在古城中街北、头道巷子西侧。

(三十)雷音寺又称大佛寺,在西门外庙滩子西岳庙两侧。

(三十一)风神庙在古城北门外北岳庙两侧。

(三十二)西塔原佛教寺院,后改为私塾学堂。在老城西三、四道街中间、八道巷西侧,占地8亩。开东大门,前院建殿阁僧房,后院是练功场地,中间修塔。据史料得知,清朝一位园河村的王老先生在此教过私塾,跟踪访问王东(当时已96岁)老人说:“那是我爷爷,名叫王海熙,皇清秀才,道光年间在西塔开私塾教书多年。小时候告诉我:西塔是宋朝时建的,十三层六角砖塔,塔门上方刻有名字,我记不清了,顶冠宝瓶明珠。原为佛教寺院,有大雄宝殿、藏经阁、主持间、洗浴室、库灶房等,南北两边对建20间僧房(学生宿舍)。宋朝、西夏及元代一直有很多和尚在此念经修行,习武护寺。大明之后,改成私塾学馆了。”据原老城初小校长张怀玺言:初建老城学校用的条砖、方砖、石条、石料等,全是从西塔遗址拆挖的。

四、八烟台及道路交通

(一)七里墩西安州城东门外沿东大路(海城路)七里处有一墩堡,当地人称七里墩,遗址尚在。据说堡内建有营防,并置马步驻军守卫,是州城的外围前哨。

(二)八烟台古西安州城四围设有八个狼烟台(烽燧),即:高台寺墩堡、七里墩堡、州城东门月城顶烟台、西门月城顶烟台、西滩墩堡、西漫坡顶墩堡、东河口墩台及西河口墩台。八处均常设哨探值班人员,并饲养骏马。凡西安州城内外及四面八方有军情大事,看见烟起速点燃本处烽火,并整装待命,等军报传来,便快马接力飞送下一站台。故民间传称:“八烟台、联防哨,内外有事探马报。”(见插图)

(三)道路交通古西安州城兴盛时期,周边道路宽阔平坦,四通八达,畅行无阻。尤其东、西、南、北四条大道,原遗迹宽均在20米以上,无论是行军打仗、商贾货运,还是民间过往,皆可车马排行,不显拥挤。如东大路可经海原县城、固原、平凉去长安城(西安市);西大路翻越西华山经靖远县城可达兰州;南大路可经西吉或会宁县直奔西兰大道;北大路出石峡口、北萧关经同心、卫、宁等县递达银川。白吉路当年也是西安州城东南方的出入要口,据传宋夏好水川战役时,这条路便是西夏发兵的通道之一;又是东河口烟台往返州城的马报专路;还是元昊二位皇妃没藏黑云和耶利嘟兰两大家族牧地与州城的通道。当年没藏家族封牧南华山地区,耶利家族营牧月亮山地区,足显州城居中,巩边地理位置之扼要。

千年沧桑,兴衰更替,宏伟壮观的西安州城,既是宋王朝卫边的军事重镇,也是西夏元昊的避暑离宫。金人垂涎三尺,不时惠顾;元蒙为都,立国治民。亲历了宋夏对峙、金戈铁马、尸横遍野的战争残景,也窥探了马背英雄宠幸没移美女的宫闱温馨。痛斥李宪焚宫洗劫的罪行,喜迎豫王建国立都的殊荣。不管是谁执政,西安州城总是天都地区政治、文化、商贸和农牧经济的中心。不幸的是大地震撕裂了她美丽的面容,但却毁灭不了千年修炼的身形和灵魂。祝古城的身躯与日月同辉,永远鉴证这段难忘的历史;愿古城的灵魂,给后人托个美梦,让他们永远记住这座古城鼎盛期的尊容。

△西安州城交通及八烟台示意图(见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