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汉高祖刘邦以布衣出身最后一举夺得天下后,社会最下层的人成为天子也就不再是梦想,布衣卿相也成为身为下层,心比天高的下层人的梦想。这种想法及其实现,按照经济学原理来解释,就是以零的投机成本获得最大的边际效用。
但这种边际效用最大化的奇迹在盛世、在社会秩序井然的时代,基本上没有机会,只有处在乱世,一切旧的社会制度和秩序已经打破,而新的制度和秩序尚未形成的时期,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幸运,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最后夺取天下才有可能。打着各种旗号,借用他人的母鸡给自己下蛋,最后孵化出自己的金蛋的,最成功的,刘邦是一个,朱元璋也是一个。
朱元璋出生在濠州钟离东乡一户佃农家庭。他是家里的第六个孩子,上面有三个哥哥和两个姐姐,取名重八,后来改名元璋,字国瑞。元顺帝至正四年(1344),淮河流域灾害频发,朱元璋的父亲、母亲、大哥、大哥的儿子在这场灾难中相继去世。朱元璋到村子附近的皇觉寺出家做了和尚,被打发云游四方。经过这几年云游的磨砺,朱元璋的视野大为开阔,人生阅历大为丰富。
元朝残暴的统治和地主阶级的无情压榨,使得农民的生活十分艰辛。官逼民反,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1351年,爆发了韩山童、刘福通领导的元末红巾军起义。之所以称为红巾军,是因为起义者头裹红巾。此后,刘福通立韩山童之子韩林儿为帝,称小明王,建立“大宋”政权,年号龙凤。朱元璋后来和尚也做不成了,1352年只好投奔当时的郭子兴的起义军。
因为英勇机敏,朱元璋很快就被提升为九夫长,并被郭子兴赏识,将养女马氏嫁给他,由此在义军中的地位不断提升。由于他在一次农民军内乱中救了郭子兴的性命,受到郭的重视,但后来不断壮大的朱元璋引起了郭子兴的猜忌,逐渐被排挤,有时连一日三餐都无法保证。这对朱元璋是一个很严峻的挑战,当时农民军队伍上百支,都在招兵买马,但朱元璋却选择了忍辱负重留下来。
当时的朱元璋处于弱势地位,即使投奔其他义军也是从小兵做起,但他的大量同乡都在郭子兴的队伍中,而且自己又成了郭的女婿,因此,待在队伍中静观其变是一种较好的选择。
如果他待在队伍中,选择立刻翻脸,他羽翼尚未丰满,只会使自己丧命或者失去老板和同乡的信任。如果他选择顺从,老板主动翻脸的可能性不大,到底都是“自家人”,自相残杀只能得不偿失。耐心地等待主子火气消了,或者遇到难题,不得不求助到自己头上来,重新赢得老板的信任,进而发展自己的势力,是实力弱小的朱元璋的最佳选择。当时他与自己第一个老板的博弈可以表示为图一:
正是如此,朱元璋在忍耐中等待机会。不久,在强大敌人的压迫下,郭子兴不得不请朱元璋帮助他谋划统筹。在郭子兴病逝后,朱元璋掌握了这支队伍。短短3年间,朱元璋就从普通一兵摇身一变成为拥兵数万的大元帅。
但区区数万人,在众多的农民军中实在算不了什么,而且当时元朝的实力非常强劲,元军与义军,义军与义军之间的战斗也非常频繁,朱元璋的队伍时刻有被人家吞并的可能。面对这种情况,当时最早起义的刘福通拥立韩林儿为小明王,在安徽亳州建立龙凤政权。
朱元璋所在的郭子兴部,在郭子兴死后其子郭天叙受刘福通节制,所以朱元璋其实是小明王的部将。由于刘福通队伍就在朱元璋地盘的北边,朱元璋非常理智地接受了龙凤政权的领导。尽管这个政权在任何方面都没有给他援助,但朱元璋在实力不够强大时一直奉龙凤政权为正朔。这就是一种借鸡下蛋的高明手法,农民军的主要敌人是元朝的军队,这是一支非常强悍的骑兵。而当时刘福通的龙凤政权也是红巾军实力最强的队伍,位置又在朱元璋的北面,刚好替他挡住了元军的主力,使他能够逐步消灭江南的元军残余势力,发展壮大自己。而对刘福通政权来说,认可这些小队伍,既可以壮大自己的声势,又可以免除后患,避免义军队伍的内耗。所以,朱元璋打出龙凤旗号,无疑就是替自己找到了一把保护伞。
1356年,朱元璋攻下金陵。他踌躇满志地对徐达等人说:“金陵险固,古所谓长江天堑,真形胜地也。仓廪实,人民足,吾今有之;诸公又能同心协力以相左右,何功不成?”
当时的形势依然严峻。张士诚以江苏苏州为中心,占据了浙江最富庶的地区,而且取得当地地主和元政府的支持。陈友谅以武昌为中心,建立了自己的汉政权,占据了长江上流的湖南、湖北广大地区,兵精粮足,方国珍割据温州、台州等处。刘福通的龙凤政权又在朱元璋北部。元朝的势力仍然强大,在起义军的四周都布有重兵。
后来,刘福通领导的龙凤政权北伐,分兵三路,深入元朝北方腹地。由于彼此缺乏配合,北伐失败,但元朝也实力大损,分裂成几大势力集团,彼此争斗,无心顾及南方。这时候借助农民起义发展起来的几大政权也相互争斗起来。
朱元璋面对的主要敌手是位于长江上游的陈友谅政权和江浙的张士诚政权,当时的博弈形势:
如果从图三的博弈矩阵来看,朱元璋实力居中,战胜张士诚是应该有较大把握的,即使与他讲和,双方都养精蓄锐,按照正常发展速度,朱元璋的实力要比张士诚发展得快。因此,对张士诚集团,朱元璋应该主动采取攻势。
相反,对陈友谅集团,由于他占据了长江上游,地势有利,而且实力强劲,如果硬碰硬,朱元璋的胜负难料,而如果讲和,陈友谅的实力发展速度也会超过朱元璋。因此,按照正常的博弈策略,朱元璋应该是稳住陈友谅,速战速决解决张士诚,然后迅速消化新占领的土地和人口,壮大自己的实力,再与陈友谅决战。
但是,陈友谅有野心,总想吞并朱元璋,主动向朱元璋发起进攻。陈友谅自恃兵多将广,直扑金陵而来。大敌当前,朱元璋利用康茂才与陈友谅是旧识的关系诈降,诱敌深入。陈友谅果然上当,中了朱元璋的埋伏,大败而归,朱元璋乘势夺得了江西的一些地方。1363年,双方于鄱阳湖展开大战,陈友谅中流矢而亡。
消灭陈友谅之后,下一个目标就是张士诚。1365年,朱元璋命徐达为将,攻取淮河流域。次年八月,朱元璋再命徐达为大将军,统兵20万,直捣张士诚老巢。1367年六月,朱元璋攻破平江,张士诚束手被擒,后于金陵自缢身亡。
这时候朱元璋已经成为实力最强的大猪,于是把日落西山的昔日主子龙凤政权的韩林儿消灭,挥师北伐,统一中国,成为中国封建史上用零投机成本做出最大买卖的最后一个农家小子。这本身说明,弱者在动荡时候,起步虽晚,同样可以跑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