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博弈人生:中国历史人物的博弈论解读
45011300000004

第4章 天机不可泄漏

很多时候,人们只看到了强者的凶残,却没有看到弱者的诡诈;只看到强者的优势地位,却没有注意弱者的潜在影响;只看到弱者的可怜,却没有看到强者的无奈。事实上,作为弱者,有时候潜伏在暗处,利用潜在的黑手,让站在明处的“强者”灰飞烟灭,败得不明不白,死得糊里糊涂,这就是兵法所说的“诡道”,就是弱者常用的博弈。

在博弈过程中,弱者总是处于一种被动地位,在中国自古以来讲究以小博大,以弱胜强。老子就曾经形象地总结过:齿刚易折,舌柔易存。柔能克刚,弱能胜强。

事实上,弱和强只是相对而言,而且不是一成不变的,这本身就是一个博弈的过程。当然,弱者在初始阶段,手中所拥有的王牌肯定少一些,而且总会遇到危机,但是在“瓶颈”阶段,在弱者陷入困境时,只要能作出最佳决策,在被动的情况下,获得最大的收益,积小胜为大胜,最后以蛇吞象,并非不可能,这种事情在中国历史上已经司空见惯。

在远古时代,周族代商的演绎,茫茫天数之中的博弈经过,已经把这种谋略发展得淋漓尽致了。

历史上的周文王似乎以仁慈博爱而闻名于后世。事实上,用现在的话来说,他绝对是一个博弈的高手,但周文王却把这种博弈的策略转化为《周易》,因此,后世只知道姬昌是易经的始创者,事实上,这就是典型的博弈。

商王文丁杀了自己的父亲,但姬昌却毫无怨气,反而对商表现得更加忠心,以至于由一个边陲小部落迅速上升为威震一方的“伯”,这可不是常人可以做到的。历史上他网罗传说中的姜太公的故事更加把他的仁慈发挥得淋漓尽致。

据《史记》载:周文王一次打猎前得卦辞曰,“此行所获,非龙非螭,非虎非罴,所获为成就霸业的辅佐。”出行后,在渭水之滨文王遇见了姜子牙,相谈甚欢。后来姜子牙果然协助文王、武王,完成了灭商大业。

在民间,这对君臣之间的双赢博弈更是离奇。

传说有一天,周文王外出打猎,当走到渭河边时,远远看见一个白胡飘飘的老者,端坐在河边钓鱼,奇怪的是,老人的鱼钩竟不在水里,而是离水三尺有余。

周文王深感奇怪,遂上前询问,走近一看,老人所用的鱼钩也是直的。周文王站在旁边看了一会,始终未见有鱼上钩,于是问道:“老人家,您这样钓鱼,鱼何时才能上钩啊?”

姜子牙说:“我非钓鱼而在钓人,自有愿者上钩。”周文王又问:“可曾钓到?”

姜子牙收竿转身说:“正在今日。”

周文王一听知是遇到了高人,遂躬身相请。姜子牙说:“我同你回去可以,但你必须亲自为我驾车。”周文王听后毫不犹豫,亲自驾辕拉姜子牙往回走。

走了一段后,周文王因体力不支停了下来,回身问道:“可以了吗?”姜子牙说:“久闻文王敬贤,今见果然不虚。今天你拉我八百步,我保你周朝八百年。”

周文王一听,赶紧说愿意再拉。姜子牙哈哈大笑说:“天意如此,再拉无益。”遂请文王上车回转西歧。后来果然从武王灭商建周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朝,正好八百年。

这里看上去是姜子牙和文王的双赢博弈,实际上也是文王和商纣王的间接博弈,其矩阵博弈:

从矩阵图我们可以看出,这实际上是两组博弈的组合。对姜子牙这种优秀人才来说,谁得到谁就能够获得最大的受益,这是一种双赢的局面。作为姜子牙本人,他也存在投商和投周的两种选择。

所谓人往高处走。他首先投奔的也是商。姜尚一贫如洗到达朝歌,然而,商纣王最终没有给姜子牙机会,无情地堵住了姜子牙的仕途之路,迫使他不得不到西歧寻找机会。

这一次,姜子牙下了大赌注。他在渭水边垂钓,却不用鱼钩,也不把钓具放进水中,这种标新立异的方式,无疑在给自己做广告。

对周文王来说,这无疑给了他一个信息,即有人想吸引自己的眼球。这一对未来的最佳搭档,都彼此心照不宣地演出了这一幕惺惺相惜的双赢博弈,并特意演出这一幕上天注定的神话,更增加了其中的神秘性,以至于以周代商在后代就显得更是上天注定的命数。

周文王表面上臣服于商朝,暗地里却积极进行灭商的准备。他分化瓦解商朝的附庸,成功地调解了虞、芮两国争田纠纷,使河东小国纷纷前来归附,诸侯都把文王看成是取代商纣的“受命之君”。

在虞、芮归附的第二年,文王向西北、西南用兵,为灭商建立了巩固的后方。接着向东发展,过黄河进攻耆、邗等国。文王完全明白该出手时就出手,玩蛇吞象的游戏要谨慎,但又需要大胆。

对于姬昌的这种手腕,他的对手商纣王并非毫无警惕。实际上,商纣王绝非一个愚笨的国君,相反,他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商纣王勇猛过人,可以徒手和猛兽搏斗,历史还记载,他即位后与强大的东夷作战,打得东夷族落荒而逃,商族的势力从此扩展到淮河流域。纣王囚禁文王,是这两位君主的直接交锋。周文王的忍辱负重,以柔克刚再次得到体现。他们之间的博弈可:

从图二可以看出,在商纣王囚禁周文王时,当时商朝和周国基本上是一边倒的情形。商朝无论从实力还是从名分上来说,都占据绝对主动。实力上,周国在当时根本不堪一击;名分上,周是商的属国,在商纣王还没有骄奢到极点,引起诸侯公愤的时候,以臣叛君只会让周文王苦心积累的一点仁义销蚀殆尽。

因此,对于纣王来说,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周文王反抗,然后就可以名正言顺地铲除对手。然而,他却遇到了极其高明的对手。无论纣王怎样挑衅,周文王就是一个“忍”字。后人总是以为周文王能够虎口余生,是因为周部落把许多美女、骏马和别的珍宝,献给纣王,又送了许多礼物给纣王的亲信大臣。纣王见了美女珍宝,高兴得眉开眼笑,立刻把周文王释放了。

把商纣王描绘得如此低能,简直就是对纣王的侮辱。如果商纣王见了财宝就能释放文王,为什么文王长子伯邑考带着家族的传家至宝到朝歌,纣王还是不买账。这就证明纣王绝非无能之辈,史料记载,纣王把文王拘禁了七年,文王却在演绎《周易》,这事实上就是文王日夜谋划如何灭商。他知道自己国小力弱,无法与商正面抗衡,因此,他决不会选择反抗,他只能以“无为”对“有为”。

文王演《周易》与后代被君主放逐的野心家以《诗》、《书》或者歌舞自娱,以表达自己毫无野心的做法如出一辙,但文王又是以一部《周易》迷惑了世人。也许这一招还是没有迷惑纣王。然而,当纣王把文王长子伯邑考剁成肉酱,做成包子,送给文王时,文王居然照吃不误。

这一做法让人叫绝,它彻底改变了纣王对文王的看法,在他看来,文王是一个糊涂虫,连自己儿子的肉都分不出来,根本不值得重视,于是就把文王释放了。但纣王没有想到更深的一层:连自己儿子的肉都敢吃,还有什么不敢做的呢?这就是天机,这就是天命,实际上“天意”都是人玩的游戏,只是有些话不好说出来,只好借老天爷的意思表现了。

果然文王回国后,周人沿渭水东进,攻占了商朝在渭水中游的重要据点崇,扫除了周在东进道路上的一个障碍,并且据有关中的膏腴之地。在伐崇的第二年,文王在沣水西岸营建丰邑,把政治中心迁于丰(今西安市西南)。至此,文王已完成了对商都的钳形包围,周人对商朝已经形成咄咄逼人的攻势,而到文王死去,纣王可能一直把他当做一个软骨头、糊涂虫,这就是弱者的最高手段,也是以小博大的博弈中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