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博弈人生:中国历史人物的博弈论解读
45011300000006

第6章 为何要做无利的局

中国人总喜欢同情弱者,这是人的本性,也是人的优点。但无原则的同情,往往掩盖了事情的真相,使人物和事情的真实面貌变得扑朔迷离,影响对人物和事件的正确评价。

很多时候,人们只看到了强者的凶残,却没有看到弱者的诡诈;只看到强者的优势地位,却没有注意弱者的潜在影响;只看到弱者的可怜,却没有看到强者的无奈。事实上,作为弱者,有时候潜伏在暗处,利用潜在的黑手,让站在明处的“强者”灰飞烟灭,败得不明不白,死得糊里糊涂,这就是兵法所说的“诡道”,就是弱者常用的博弈。

孙膑,作为战国时期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人们总是为他被同门庞涓残害而痛心疾首。对孙膑的遭遇,后人是同情和怜悯,对庞涓,人们则是痛恨和指责。但后人却没有仔细思考,面对一个强劲的对手,最好的办法就是在他还没有成为强者的时候,把他消灭于萌芽状态,而且要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

传说孙膑和庞涓一起从师于鬼谷子学习兵法,或者说是鬼谷子的偏心,或者说是庞涓的智商不及孙膑,反正在同门学艺的时候,庞涓不及孙膑,这已经是师徒之间公认的事实。

庞涓出师较早,到了当时第一强国――魏国,做了魏惠王的大将军,掌握了魏国最精锐的部队,也是当时战国七雄中一支最强大的武装力量。他协助魏惠王,屡挫强敌,保持魏国天下霸主的地位。对他来说,这是他人生的顶峰,剩下的就是如何巩固自己地位的问题。

而此时,孙膑出师了。对这位知根知底的师弟,庞涓就面临着一场关系未来生死荣辱的选择。因为,对孙膑来说,要么也投奔魏国,直接与师兄在王廷交锋,要么投奔其他国家,在那种朝秦暮楚,各为其主的年头,迟早也会在战场上交锋。一旦遇到这种情况,庞涓就只有战斗与求和的选择。他们间的博弈矩阵如下:

从矩阵来看,无论孙膑投奔哪个国家,都会对庞涓构成威胁,只要让孙膑军队与庞涓斗智斗勇,庞涓必然最终都会失利,因为孙膑的谋略比庞涓高明,这后来得到实践证明。对庞涓来说,与孙膑在战场交战必败无疑。

所以庞涓把师弟接到魏国,表面热情接待,实际上却找个机会,诬陷孙膑,施以膑刑,让他永远失去统率三军的机会,还不放心,又将他软禁起来。这对庞涓来说,去掉一个强硬的对手,这是庞涓的最好办法,也是迫不得已的办法。让对手失去生命或者失去与自己博弈的机会,总比让自己失去生命要强。因此,庞涓的做法也无可厚非,他唯一没有把事情做完美的是留下了孙膑的性命,给对手留下了翻盘的机会。这是庞涓的仁义,也是他最大的失策。

庞涓的举动,让孙膑处心积虑,寻求脱身,以求报复。不久,孙膑在齐国使臣的帮助下,假装疯狂,最后死亡,庞涓也假惺惺地将这位才高于世的师弟埋了,安安心心做着自己的大将军,却不知道,一双黑手已经慢慢地伸向了自己的脖子。

孙膑不声不响地逃回了齐国,耐心地等待复仇的机会。齐国的将军田忌早已知晓孙膑的大名,将他请入家中,格外尊重。经过“田忌赛马”的事之后,田忌把孙滨推荐给了齐威王,齐威王对他十分赏识,让他助田忌领兵打仗,屡战屡胜。

公元前354年,魏国和赵国为了争夺中原霸权而大打出手。魏惠王派庞涓包围了赵国邯郸。第二年,赵国抵挡不住,向齐国求援。齐威王最初想任用孙膑为将军,被孙膑辞谢,于是以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领军救赵。孙膑认为魏、赵两国相持一年,双方均已精疲力竭,魏军主力集中在邯郸,直接与庞涓交锋,是不明智的做法,但魏国主力在外,国内必然空虚,于是先派不懂军事的大夫强攻魏的军事重镇襄陵。

齐军强攻失败,庞涓以为齐军不堪一击,于是继续猛攻邯郸。这时齐军却直奔魏国都城大梁,刚刚攻下邯郸的庞涓又急又气,回师救援大梁。孙膑在魏军必经之地桂陵设下埋伏,当魏军进入包围圈时,齐军迎头痛击。魏军仓促作战,伤亡过半,物资丢弃无数,苦攻一年的邯郸也失去了。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围魏救赵”之战。

桂陵一战,魏国实力遭受损失,但仍不失为中原强国,傲视群雄。公元前342年,魏国进攻韩国,韩国于是求救于齐国。齐国仍然派田忌为将军,孙膑为军师,故伎重施,直接攻取大梁。魏惠王决定集中主力迎击齐军,以报桂陵之仇,于是以太子申为上将军,以庞涓为将军,撤回攻击韩国的军队,迎击齐军。

孙膑鉴于魏军训练有素,又剽悍善战,向来轻视齐军,为了迷惑魏军,采用“退兵减灶”之法:与魏军稍加接触,就假装败退,撤军途中,第一天造十万灶生火做饭,第二天造五万灶,第三天只造三万灶,造成齐军大量逃亡的假象,诱惑魏军追击,在运动中歼灭敌人。庞涓追踪齐军三天,看见齐军灶锐减,认为齐军已经军心涣散,大量逃亡,于是丢下步兵,带领轻装精锐部队,日夜兼程,追逐齐军。

孙膑计算庞涓的行军速度,天黑时应该到达马陵,而此地道路狭窄,两旁又多天然险阻,大部队无法展开,于是决定在此伏击魏军。孙膑令人将道路旁边大树的树皮削掉,写下“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又命令齐军万名优秀射手,埋伏道路两旁,约定:天黑以后,看见火光举起,就一起放箭。半夜,庞涓果然追到此地,见白树干上有字,命人点火阅读。齐军万箭齐发,魏军无法躲避,四处乱逃。

庞涓兵败如山倒,自知无法生还,于是满怀怨恨地自杀,他却没想到今日之死是当年残害同门的结果。齐军集中兵力,乘胜追击,消灭十万魏军,俘虏太子申。魏国经过两次惨败,一蹶不振,从此只能苟延残喘,而孙膑天下扬名。

这两场战争,实际上就是两场相当高明的博弈。其中,“围魏救赵”的博弈矩阵:

在这两场战争中,孙膑用的战略都是一样的,即把握战争的主动权,以逸待劳,集中优势兵力战胜敌人。以第一次战争为例。孙膑的最终目的是救赵,他要么直接奔赴邯郸与新胜士气正旺的魏军决战,要么围魏救赵,引诱魏军回师,然后半途伏击,击破魏军。他绝对不会真的在大梁城下与回师的魏军决战。

而对庞涓来说,要么回师救赵,要么按兵不动。如果庞涓按兵不动,孙膑直接救赵,魏军已经攻破赵国,齐赵两国里应外合的机会不存在;而魏军攻下邯郸,锐气正盛,齐军远道而来,魏军反而以逸待劳。所以齐军必败。

而孙膑围魏救赵,庞涓如果仍然按兵不动,任由齐军在魏国扫荡一番,齐军没有达到救赵目的,可谓受到损失。但魏国虽然占领邯郸,国内受损,可谓得失相当,而对庞涓就不一样了,魏王必然大怒,庞涓丢失官职也不一定,所以这是双方都不愿意看到的结果。因此,庞涓必然是回师救魏。孙膑如果直接攻魏,与魏军硬碰硬,毫无技巧可言,齐军的损失必然大于魏军。但孙膑采用伏兵,半路拦截魏军,终于使“围魏救赵”一计流传后世。

至于十二年后,这对师兄弟再次交手,孙膑的策略实际上与围魏救赵如出一辙。只是,庞涓是让孙膑残废,而孙膑是让师兄丧命疆场,所以,谁比谁更残忍就很难说了。可见,较之幕后操纵,站在明处的对手,实力再强大,也总会吃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