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博弈人生:中国历史人物的博弈论解读
45011300000009

第9章 谋国与谋家的博弈

博弈,不是凭匹夫之勇就能取得最佳结局。对博弈双方而言,实质上是一场综合实力的较量。正因为如此,强权者总喜欢当自己处于最优势的地位时,才与对手展开最后的决战。

先秦时期,早期的法家代表人物,或者强调法,或者强调术,或者强调势,到后来,韩非子就极力强调要把法、术、势结合,使君主处于绝对的优势。当年,蔺相如能够在渑池之会威胁秦昭王,毛遂能够在楚宫廷说服楚顷襄王,都是使二者处于对等地位,甚至是弱者处于优势地位的时候,才能够使强者屈服。但是,这种机会,对弱者来说是微乎其微,所以,对弱者来说,在形势不利的条件下,更要找到合适的均衡点,从而保全自己的最大利益。

历史上的韩信,在把握机会上,既是天才,又是庸才,他人生的大起大落,值得后人反思。

韩信,生年不详,死于公元前196年,江苏淮阴人,是汉初杰出的军事家。韩信少年落魄,受尽屈辱。他虽然身材高大,喜欢舞枪弄棍,熟读兵书,满腔抱负,但低贱的出身使他毫无出人头地的机会。

最危险的时候,一群恶少当众羞辱韩信。有一个屠夫对韩信说:你虽然长得又高又大,喜欢带刀佩剑,其实你胆子小得很。有本事的话,你敢用佩剑来刺我吗?如果不敢,就从我的裤裆下钻过去。

韩信自知势单力薄,硬拼肯定吃亏。于是,当着许多围观人的面,从那个屠夫的裤裆下钻了过去。史书上称“胯下之辱”。

表面上看,韩信吃尽了苦头,受尽了屈辱,但实际上,在当时情形下,韩信作了最佳选择,找到了均衡点,他们的博弈树:

对于屠夫的挑衅,韩信有忍受与反抗两种选择。屠夫有羞辱和杀死或杀伤韩信的两种可能。如果韩信反抗,我们可以看出,如果屠夫只是羞辱韩信,必然失去颜面,受到同伴的嘲笑,因此,最终会和韩信动手,杀死或者杀伤韩信;如果直接杀死、杀伤韩信,韩信完蛋,屠夫也必然成为亡命天涯的刑徒。

相反,如果韩信采用忍让的策略,屠夫争得了面子,韩信保全了性命,那么另一种杀死、杀伤韩信,自己亡命天涯的可能性则基本为零。所以,面对屈辱,韩信采取从胯下爬过去的策略,看似受辱,其实也的确是受辱,但最终保全了自己,可以算是最佳均衡。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以后,韩信参加义军,他先投奔项梁,后跟随项羽,都不受重用,于是愤然投奔刘邦。在追随刘邦去汉中的路上,他结识了萧何,深受萧何赏识。韩信在刘邦手下仍然壮志未酬,于是决意离开汉营,另谋高就。深知韩信才干的萧何连夜追赶,留下了“萧何月下追韩信”的美谈。

刘邦拜韩信为大将,指挥全军。初出茅庐的韩信马上展现出非凡的军事才能。这就是让后人称道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公元前206年五月,韩信派人修复刘邦进入汉中时烧毁的栈道,迷惑雍王章邯,自己却率军悄悄沿南郑故道东出陈仓,出其不意地打败章邯部队,一举拿下了关中地区,使刘邦有了稳定的后方。

在这场博弈中,一位是初出茅庐的新手,一位是久经沙场的老将,一边是没打过什么硬仗的反秦客军,一边是由亡国的秦人组成的主军。韩信面对的是一场敌强我弱的战争。

对韩信来说,占领关中,要么出栈道,要么出陈仓;而章邯,要么重兵守栈道,要么重兵守陈仓。只要让章邯猜中了韩信的主攻方向,汉军必然失利。但韩信就是让对手误认自己必然出栈道,然后神不知鬼不觉地于章邯后方从天而降。韩信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谋略,使刘邦有了稳定的后方,能够与项羽打持久战和消耗战。

在帮助刘邦与项羽争夺天下的过程中,韩信的谋略更是发挥得酣畅淋漓。在刘邦与项羽争夺天下的紧要关头,韩信要胁刘邦,要刘邦封他为“假齐王”,借以震慑齐人。刘邦气得破口大骂。最后在张良、陈平的劝说下忍痛封他为“真齐王”。公元前202年,刘邦与项羽以鸿沟为界,平分天下后,又背信弃义,追项羽至固陵,并与韩信、彭越相约共击项羽。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韩信没有及时赶到,结果刘邦军队陷于极大的被动,被项羽打得一败涂地。而刘邦允诺把韩信占领土地都给韩信,韩信的军队马上到达,并指挥了垓下决战。帮助刘邦取得最后胜利。

这两次事件,也许是误会,也许是韩信确有要挟刘邦之心,但韩信的博弈策略看似合适,但从长远看,却使刘邦埋下了除去韩信的心计。

从图可以看出,韩信虽然达到了目的,但从刘邦看来,这是以下犯上,借机敲诈,因此对韩信不再信任。刘邦取得天下后,先以衣锦还乡为名,把韩信改封到荒凉的楚地为王。不久又以企图谋反的罪名把他降为淮阴侯。公元前196年,刘邦征讨陈?,吕后和萧何以庆贺战胜叛军为名,诱骗韩信至长乐宫,以谋反罪将其杀害。

韩信,一代名将,拥有杰出的军事才干,为西汉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他在势单力薄的时候能够作出正确的选择,找到了博弈的最佳均衡,但在势力日渐增大的时候,却在不恰当的时间和地点作出错误判断,最终死于好友和妇人之手,令人千古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