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400多年前,欧洲最富有的海上强国是西班牙。凭借一支实力强大的海军,西班牙人在地中海和大西洋横行无忌,千余艘帆船战舰组成的舰队被骄傲地自称为“无敌舰队”。这样一支舰队后来被英国海军利用天气在英吉利海峡击败。你知道那是一种什么天气吗?
当时战斗中的英军舰队只有不到200艘战舰。但是他们却准备了8艘装满油脂、沥青和干草的船只,乘着海峡中的浓雾和西南大风,顺潮顺流隐蔽地接近了“无敌舰队”,点燃了敌人的船只。在英军突然进行火攻的袭击下,西班牙舰队一片混乱,损失惨重。只是由于英军舰队的炮弹打光了,才没有使“无敌舰队”全军覆没。
“无敌舰队”的残部在返回西班牙的途中又遭到风暴的袭击,许多舰船葬身海底,从此,它彻底地失去了与英国海军争夺“海上霸主”的实力。
诺曼底登陆战役为什么选在6月进行?
1944年6月6日,美英联军渡过英吉利海峡,在德国军队占领下的法国诺曼底海岸进行了一次成功的登陆战役,开辟了消灭德国法西斯的第二战场。为什么要选择在6月份而不是其他时间呢?
原来,这次横渡英吉利海峡的战役,是一次极其冒险的军事行动。攻占滩头阵地的强击艇、水陆两栖坦克,需要趁拂晓后40分钟潮水涨到一半时靠岸;在满潮前的几小时内,还必须有月光,1500米以下空中的低云量不能超过5成,能见度至少5000米,以便能在空中辨明目标,进行轰炸和空运。一个月内能满足这种潮水的条件只有6天.满足月光要求的条件也只有3天。
美国和英国从1942年就开始对英吉利海峡及其海岸地区的天气气候情况进行研究,根据历史资料分析,认为同时满足登陆条件的时间主要出现在5月~7月份,6月份出现的可能性最大。因此,6月5日就被暂定为登陆战役的行动日。
谁为诺曼底登陆战役提供了急需的天气预报?
诺曼底登陆战役原定于1944年6月5日进行行动。但6月4日这一天,海峡地区狂风怒吼,恶浪翻滚,晚上又下起了倾盆大雨。美英联军的高级将领们焦急万分,因为如果天气不好,失去6月初登陆的时机.则至少要推迟半个月以上才能再次行动。并且要冒着泄露秘密的巨大风险。
在将领们几乎要绝望的时候,从美国传来了当时最有名的气象学家罗斯贝的天气预报:6月5日有风暴通过英吉利海峡,6日有适宜登陆的天气。在得到气象联合小组的证实后,美英联军总司令艾森豪威尔在6月5日凌晨正式发出战斗命令,登陆行动于6月6日开始。
诺曼底登陆战役前德国气蒙人员预测天气如何变化?
在诺曼底登陆战役中,德国气象人员不准确的天气预报使德军将领作出了错误的判断,造成了反登陆战役的失败。
英国在欧洲大陆的西方,在气流方向上位于法国的上游。战争时期美英对气象资料进行了封锁。德国气象专家在资料缺乏的情况下,虽然也预报出了6月4日的低压风暴,但他们认为,这次风暴持续的时间较长,受其影响,美英联军至少半个月不会采取行动。根据这份不准确的天气预报,德军司令隆美尔元帅认为,美英联军根本不可能最近组织登陆作战,因此,他本人干脆在6月5日回德国本土祝贺妻子的生日去了,临走前还交代:目前气候恶劣,可以考虑休整一下。
德军将领的错误决策造成了无可挽回的失败。不准确的天气预报在错误决策的决定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日本、东海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有关系吗?
在每年的6、7月间,我国的长江中下游地区、东海和日本都进入阴雨连绵的梅雨季节。这些地区的雨季都是通过一个叫做梅雨锋的天气系统联系在一起的。
造成梅雨的主要天气系统是梅雨锋面。锋面就是冷、暖空气交界的“前沿地区”。梅雨锋的南侧是来自热带海洋的暖湿空气,梅雨锋的北侧是来自高纬度亚洲大陆上的低温干燥空气。由于来自陆地的低温干燥空气密度大,将来自热带洋面上的暖湿空气抬升在空中,使得梅雨锋附近的天空经常阴云密布,雨水纷纷。由于长时间空气湿度大,物品容易生霉,因此人们又把梅雨称为“霉雨”。
春季和秋季乘船去日本,应注意什么天气?
日本的东京、大阪等城市都位于温带地区。春季影响温带地区的天气系统主要是锋面和气旋。锋面气旋常常在海上造成大风,风浪对船的颠簸容易使人晕船。秋季海水表面的温度较高,台风经常在我国的近海或远海转向,影响日本及其沿海的天气。因此,相对而言,秋季应当多留神台风对航道的影响。
夏季乘船旅行,应注意什么天气?
夏季陆地上天气炎热,而海上则相对舒服得多。相对春季和秋季,夏季海上的风速要小得多。因此夏季乘坐旅游船只,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上欣赏美丽的风光,品尝鲜美可口的海鲜,也是一件使人愉快的事情。但如果遇到风浪,则晕船者不免肚腹中要“翻江倒海”般的痛苦一番。夏季是海上台风、东风波的多发季节,所以夏季乘船远航,主要应当注意台风等热带天气系统。
人造气象卫星的意义有多大?
同学们已经非常熟悉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的分布比例,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0%还要多。大家还知道另一个事实,那就是地球上的大气覆盖了整个地球的表面。如果对海上气象信息所知甚少,是无法作出较为准确的海洋气象预报的。但是,由于在海洋上进行气象观测的费用很高,除了宝贵的海岛气象资料外,要想在大范围的海面上取得定时的气象观测资料是不可能的。人造气象卫星出现后,就可以为海洋天气预报提供大范围的气象信息,大大提高了海洋气象预报的准确程度。人造气象卫星还有其他许多用途,如对海面状况的监测、环境状况的监测、森林火灾的监测、地形测量、农作物产量的估计等等。
世界上最早的气象卫星是什么时候发射的?
最早专门用于气象观测的气象卫星是美国在1960年4月1日发射的“泰罗斯-1”号。“泰罗斯”是英文的缩写.它的全称是“电视和红外辐射观测卫星”。自从美国率先发射气象卫星以后,随后,前苏联、日本、欧洲航天局及印度等也都先后拥有了自己的气象卫星。
我国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拥有气象卫星的?
我国是在1988年9月7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一”号。1990年9月3日又发射了第二颗。1997年6月10日,又发射了“风云二”号地球同步气象卫星,6月17日该卫星成功地定点于东经105度的赤道上空。
通过气象卫星可以了解哪些气象要素?
在常规的气象观测中,从气象观测场中的地温表、百叶箱中的温度计、观测室中的气压表、风向风速仪等测量仪器,可以知道土壤的温度、气温和湿度、气压、风向和风速等等。那么,通过气象卫星可以知道哪些气象要素呢?
与地面气象观测不同的是,气象卫星可以提供地球表面陆地和海洋上大面积的云图。这些卫星云图可以直观地展现出云系、风暴、雨、雾等气象状况。再通过对气象卫星遥感资料的分析处理,又可以得到.海面的高度、海水表面温度的分布、海面风的分布等等气象要素资料。比如,美国通过对气象卫星资料的分析处理,可以得到每半小时一次的热带和温带海面风场的资料。所以对气象卫星遥感分析技术的研究和提高,正是当今世界各国科学家致力解决的热点问题。
什么是极轨气象卫星?
气象卫星沿着近极地太阳同步轨道运行的叫极轨气象卫星。它的轨道近似为椭圆,轨道平面和太阳光线保持固定的交角,离地球最近点600千米,最远点1500千米,每隔12小时左右的时间向地面发送卫星云图等全球性气象信息。极轨气象卫星的优越性在于,一颗卫星可以观测全球气象信息的变化。它的局限性在于观测的气象信息的时间分辨率比较低,因为一次覆盖地球全部表面的观测需要几天的时间。
什么是地球同步气象卫星?
沿着地球赤道圆形轨道,运行角速度与地球自转角速度相同的气象卫星叫地球同步气象卫星。由于与地球的旋转速度相同,因此卫星始终“静止”在地球上空的某一经度上,所以这种卫星还可以被叫做地球静止气象卫星。地球同步卫星的高度较高,在赤道上空大约35800千米的高度上,俯瞰地球表面南北50个纬距,东西100个经距的圆形范围。大约每半小时向地面发送一次气象和海洋信息资料。
气象卫星发回的云图有几种?
按照气象卫星遥感仪器选用探测波段的不同,卫星云图分为可见光云图和红外云图两种。可见光云图是通过地球表面物体或云体对太阳光线的反射强度得到的,太阳光线的反射越强,图像越白。因此在云层厚的地区,如台风等系统的强对流云系在云图上就显得特别白。而在无云的地区,如副热带高压的中心地带,则图像昏暗。可见光云图只有白天才有,而红外云图由于不依赖于阳光的反射,昼夜都可以得到。红外云图的色调由气象卫星遥感仪器接收的辐射量的大小确定。辐射量小的区域图像明亮,而辐射量大的区域图像黑暗。地球表面上空的云层对地球表面的红外长波辐射起阻碍作用,因此,云量越大,对红外辐射的阻碍就越强,红外云图上的图像就显得越白。
气象卫星如何“窥视”海面上的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