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中国第一次进行沿海油气勘探;1964年中国第一口石油钻井在南海开钻;中国第一座桩基式海上钻井1号平台于1966年12月15日在渤海建成;“渤海”1号是我国建造的第一座自行式钻井平台,自1972年9月开始在渤海进行钻探以来,20多年来已钻了30多口井;“勘探”1号是1974年我国改装的一艘双体式钻井船;“胜利”1号是我国建造的第一座浅海坐底式钻井船,长56.6米、宽24米,空载排水量1188吨;“勘探”3号是我国第一座半潜式钻井平台,1986年6月建成,可在黄海、东海、南海200米水深的海域作业;我国第一个海上气田——锦州20—2凝析气田,于1992年8月10日建成投产;中国第一个按国际标准和规范进行设计建造的海上现代化油田——埕北油田于1985年9月2日投入试生产,10月1日正式投入商业性开采,目前年产量可达40万吨~56万吨;我国于1988年9月建成世界上第一座极浅海“两栖”钻井平台“胜利”2号,这座平台长72.24米、宽43.14米、高59.80米,自持能力20天;中国第一艘浅海移动式采油平台于1992年建成投产。
我国海上油气开发工程接木的进展情况如何?
我国海上石油和天然气的勘探开发工作是从1959年在渤海进行石油勘探开始的,1963年在南海钻了第一口石油钻井,到1993年底,仅就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的统计,总共完成勘察工作量53.7万平方千米,钻预探井234口,评价井104口,钻井总深度73.8万米,钻探3200多个地质构造,发现了78座大油气田。
目前,我国采取对外合作与自营相结合的方针,使海洋油气勘探开发技术从无到有,现已基本成熟配套。截止到1993年底,海洋石油总公司共有可移动的钻井平台12艘、物探船9艘、三用工作船(供应船)35艘、各种工程船27艘。
在我国海上已发现的油气田中,经过评价研究,目前已有17座油气田建成投产。1996年,原油产量1690万吨以上,天然气的产量达到26.9亿立万米。
目前我国海洋油气开发技术已基本具备了国际上80年代的技术水平。迄今,我国已与16个国家和地区的60多家公司建立了多层次、多形式的合作关系。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积极发展我国海洋油气高技术及其产业。我国海洋油气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贡献也越来越大,它所具备的高科技含量正在逐步接近或已达到国际水平。
我们将以何种方式来进行未来海底采油?
随着世界石油工业的发展,如今海上油气勘探开发最大水深已达872米,并向着1000米水深推进。但是,随着钻探深度的加大,困难将越来越大,耗资也将越来越多。因为目前的钻探设备必须在海面操作,如果能把钻探设备安置在海底,使钻机在那儿操作,工程就会简单得多。
近年来,人们正在设计一种将油气钻探设备从海面移到海底作业的钻探采油系统。目前海底钻探技术尚处于设想之中,但海底采油系统已在西欧北海油田取得成功。它把生产井口装置安装在水深300米的海底进行采油,通过海底管道集输油气,安装和检修工作由潜水员或机器人作业。最近人们正在设计建造一种可在670米的深海底用的采油系统,配有遥控潜水器和水下机器人作业。预计到21世纪海底采油系统可以获得普遍应用。
这种采油方式,早在20世纪初期就曾经有人做过尝试。以建造水下住房而闻名于世的库斯托曾用自己的“卡利普索”号装载类似石油勘探者在地面使用的器具潜入海底,供潜水员在海底寻找石油。
海上工厂具有哪些优点?
在海洋开发进程中,为了充分利用海洋空间资源、有效发挥工厂作用、切实扩大社会经济效益、减免环境污染,而把生产设备装在海上浮动的设施上,通常称它为海上工厂。这类工厂与陆上工厂相比较,具有工厂主体小、不占陆地面积、就地加工原料、建造管理方便、造价低于陆上10%~30%等优点,因而近年有了较大的发展。
世界上已经建成的海上工厂有哪些?
在海上工厂的建设方面,日本和美国已走在了世界前头。日本在东京湾离岸7000米、水深10米海域建造了人工岛钢铁基地,这个人工岛抗震能力为8度,使用面积510万平方米,建有7个炼铁炉、3个钢厂、2个制板厂,年产600万吨钢材。在巴西的亚马逊河口,日本还建造了发电厂和纸浆厂,它们分别建在长220米、宽45米、高14.5米,及长230米、宽45米、高14.5米的大型驳船上,发电厂输出功率为55000千瓦,纸浆厂日产750吨纸浆。近年,日本又建成了一种耗能低、经济效益高的多效浮动海水淡化工厂,额定生产率达每天5000立方米蒸馏水。
美国在新泽西州岸外近18千米的大西洋中建立了海上发电厂,设计发电能力为115万千瓦。美国夏威夷大学也在研制发电能力为5万千瓦的漂浮式煤炭火力发电厂。美国还提出了在墨西哥湾和大西洋东北部、哈特腊斯角以北建造数个8平方千米的人工岛的计划,以便用于建造石油加工厂。
此外,新加坡还利用远洋货轮改装成一个海上浮动奶牛厂;德国也建成一座日产1000吨氦的浮动工厂。
火力发电站能建在海上吗?
大家都知道,以燃烧煤、石油和煤气的方式来发电,其废弃物对人类生活环境的破坏是巨大的。但对于水利资源缺乏的地区,又不得不以这种方式发电。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意大利国家电力局计划把发电站移到海里,兴建海上悬浮电站。计划中的海上火力电站发电能力为2500兆瓦的海上悬浮发电站。美国在70年代曾有过类似的设想,但因为海上环境条件困难而放弃了。因此,意大利国家电力局的上述计划将成为又一创举。
科学家们设想,在陆地上用钢筋水泥修造好一艘艘巨大的平底船,这些平底船的底部是270米×199米的平行六边形。把这些大水泥船放到海中,上面安装好发电部件,再拖到指定地点,然后把他们拼起来形成一艘上面载有发电设备的巨大的“航空母舰”。它的表面上不但有发电设备,还有露天的贮煤场和水泥制的储油罐,煤气可由水下管道从陆上输送到电站,燃料废渣可用于修筑道路。为了利用脱硫过程中产生的石膏,还要建一个加工厂。为了稳定船体,一条高出海面的环行大堤是必不可少的,这样便形成了一个巨大的避风港,也保护了海中的悬浮电站。
在赤道附近海域建火箭发射场有什么好处?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一些国家目前正计划在海洋尤其是赤道附近的海域,建立大型运载火箭发射场和筹划建设国际航天港。那么,在赤道附近海域建立运载火箭发射场和航天港有什么好处呢?
建立海上运载火箭发射场,对实现航天器从海上发射、遥测、遥控、回返一体化具有现实意义,并能有效地扩大和改善陆基航天基地的功能。具体地讲,它的好处是可以利用赤道超常旋转离心力,为火箭提供更大的推力,将火箭顺利发射到预定的轨道上,如果卫星在发射前已经调整好了入轨方向,就不需要抵达一定高度以后再重新定位了。
海上运裁火箭发射场和航天港的类型有哪些?
大型海上运载火箭发射场,按所在海区可分为沿海型和远洋型,前者位于各国的领海内,运输补给方便,后者远离近海;按运动方式分,有固定式和机动式两种,前者为岛屿或海上人工平台,后者多为运载火箭发射船,有自航能力,可以洲际续航;按使用期限又可分为临时型、短期型和永久型;按技术复杂程度分类,又可分为简易型和综合型。
美国研究的浮动大型海上运载火箭发射平台能搭载起飞总重达3000吨的运载火箭,并能抵御30米高的波浪和40米/秒的强风袭击。日本的海上运载火箭发射系统与美国的浮动拖曳平台不同,它是由半潜式自航运输船、发射平台、维护平台、储备平台四部分组成的。
污水处理厂能建在海上吗?
随着环保意识的逐渐加强,人们对污水处理厂这样的名词已经不再陌生,也知道它们一般建于远离市区的郊区或海边。
但是,你听说过建造在海上的污水处理厂吗?这座污水处理厂建造在一座长130米,宽42米的海上浮动平台上,平台的高度为15米,吃水深度为10米。平台内部是污水处理系统,每天可处理由导管输送来的陆上污水3万吨,相当于人口为4万~5万城市的污水排放量。由于平台上部高出海面5米,还可在上面建网球场和海上娱乐设施。与传统的污水处理厂相比,它可以节省30%的造价,建造工期由5年缩短为2年,而且可以降低污水处理成本,另外还可以节约占用陆地面积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世界上第一座海上污水处理水库建在哪里?
多年来,美国纽约市的环境保护科学家们,一直在寻找一种应急排放因暴雨而产生的大量污水的办法,但结果都不理想。后来,他们受到瑞典科学家提出的建造海上浮体水库设想的启发,在邻近纽约的海湾建造了一座可容纳450万升液体的海水污水处理水库,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这座水库的原理和浮体水库是一样的。下暴雨时,人们便将大量的雨水、污水混合物导入海上水库,再经过净化处理,污水就又变成清水了。
核电站能建在海底吗?
随着人类向海洋进军步伐的加快,水下住房越来越多,到水下居住的人也越来越多,解决水下能源供应的问题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建造海底核电站是一个不错的主意。海底核电站的技术比较成熟,可以长期大量地供电,它将为海底的未来做出卓越的贡献。法国原子能委员会设计了一种小型海底核电站,发电能力可在10千瓦~1000千瓦之间调节,能自动运行3年~5年。这种小型海底核电站可以在海底迁移,可以灵活地向海上石油平台和海洋通讯浮标供电。可以预见,各种大型的、小型的、固定的、移动的海底核电站,将在21世纪林立海底。这又是一种新型的海洋工程项目。
美国的太平洋航天港有什么特点?
在夏威夷东南1000多英里(1英里=1.6093千米)的海面上,一座由美国波音商业空间发射公司为首的4家公司投资兴建的海上火箭发射场已经建成,并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承揽发射卫星业务,成功地进行了海上火箭发射。这个海上火箭发射场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建设,其中包括2座可发射100吨级有效载荷的发射台、2条可供航天飞机起飞和降落的跑道和1条供运输机使用的。
这个海上火箭发射场是由北海一座废弃的石油钻井平台改建成的。它包括一座发射台,一个发射架和火箭燃料贮存设施。发射场长430英尺(1英尺=0.3048米),宽220英尺,重3.1万吨,耗资5亿美元。
21世纪初期,美国在海上还将建成3个~4个航天港。太平洋航天港各项公共设施将基本配齐,除照常开展发射、回收卫星业务外,还将承接航天飞机和航天飞机的发射和降落业务。届时,太平洋航天港将有15万居住人口,其中5万名职工、10万名家属,它不仅是立体交通最发达、最现代化的地方,而且还将是世界信息中心、著名的旅游胜地呢。
淡水库也能建在海上吗?
你一定很奇怪,在陆地上见过不少水库,那在海上怎么建造水库呢?别着急,看了下面的内容,你就会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目前,许多国家都面临着工业和生活用水短缺的问题。而在雨季,各大小江河却水位暴涨,甚至泛滥成灾,最后大部分流入海中;但一到旱季,江河又断流,海水倒灌,于是土壤干裂,作物枯死,甚至连饮用水的供应也发生困难。要解决这种全年降水量分布不平衡的现象,通常是建造大型水库,但水库造价昂贵,占地又多,因此不是最好的方法。瑞典科学家别出心裁地提出建造海上浮体水库,以蓄积淡水,为人类造福。
海上浮体水库的地址一般选择在江河入海口的海域内。这是因为浮体水库离江河口淡水水源近,便于雨季蓄水;离海岸近,便于在旱季将淡水抽回到岸上。另外,在海上建造浮体水库,由于库内淡水和库外海水的压力会相互抵消,不必使用结构复杂和笨重坚固的框架,库壁材料也只需要轻而薄的塑料板,可以显著地降低工程费用。同时海上浮体水库是不需要底面的,这肯定是你没有想到的吧。你可能会疑惑了,难道淡水和海水不会混在一起吗?不会,因为淡水比海水轻得多,它只会浮在海水上面,海水的渗透也只会发生在水库底面有限的厚度内。不会影响到整个水库。另外,没有底面的浮体水库会使混在淡水中的泥沙碎石及其他杂质自行沉入海底,具有净化功能。为防止淡水蒸发和污染,还可以为浮体水库建一个罩盖。若将它建成能够浮动拖航的水库,就能牵引到任何缺水地区的海域了。
为什么要在白令海峡修建巨型堤坝?
人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关心地球的疾苦,因为地球“患病”了,它的体温正越来越热。世上有没有医治地球疾病的“灵丹妙药”呢?当然有,例如利用海水就能达到这个目的。海水果真有如此妙用吗?我们不妨来看看俄罗斯海洋工程学家的“胆大包天”的宏伟设想,或许能让你大开眼界。
翻开世界地图,狭窄的白令海峡便会映入眼帘,它蛮横地将欧亚大陆和美洲大陆分割开来。
科学家断言,白令海峡就是一把打开整个北半球气候难题的钥匙。俄罗斯工程师舒米林和波里索夫曾精心设计了一个调动两洋海水的划时代的庞大工程。他们建议造一条长74千米、高50米~60米的巨型堤坝,将白令海峡截断;然后在坝内安装几千台由强大的原子能发电站供电的抽水机,把太平洋的海水送入北冰洋,从而形成一股强大的暖流,通过北极地区流入大西洋。这样,暖流便使沿途的西伯利亚和北美洲的寒冷气候得到改善。同样,也可以把北冰洋的水抽入太平洋,使强大的大西洋戈尔弗斯特里姆暖流经过北冰洋而流入太平洋。这股暖流随之便会融化北冰洋的浮冰,使北纬度的广大寒冷地区的气候转暖。现在北极的冰天雪地就像一面镜子,把90%的太阳光反射回宇宙空间去了。假如有一天北冰洋的冰雪全部融化,那么。北冰洋的海水就能吸收大量的太阳光,促进北半球寒带的变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