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海洋知识小百科——地理篇
45019200000003

第3章 海洋地理大观(3)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而杭州最美丽的地方是西湖。当你漫步在西湖的苏堤和白堤,你可会想到最早的西湖不是湖,而是一个浅海湾。说到这儿,你会感到吃惊,这儿不是离海还远着吗?原来,在历史上,杭州曾是个浅海湾,这种说法已从地质钻探资料中得到证明。据今大约8000年以前的杭州除了山岭以外,其他地方被水淹没。海水在不断冲刷这海岸的岩石和沉积物,这样长期的作用使得岩石被打碎,最后变成了沙砾和泥沙。这些泥沙在海洋动力和沉积作用下,变成沉积物沉积在海湾中,逐渐淤积,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使海湾逐渐变浅。再加上陆地上的河流带来的大量泥沙沉积在河口处,使海湾日益变小变浅,浅湾口的两侧形成两个沙嘴并慢慢闭合,从而演化成现在的西湖。

从地球的“伤口”里长出来的是哪一个大洋?

大西洋是地球上的第二大洋,这个大西洋是怎么形成的呢?说来有趣,它竟然是从地球的一道巨大“伤口”里慢慢长出来的。

科学家们已经证实,美洲和欧洲、非洲等从前是紧密相连的同一块陆地。后来,这块超级大陆仿佛受到致命的一击而遭重创,它的身子被划破了,于是在美洲和非洲之间裂开了一道长长的伤口。以后,这道伤口变得越来越宽,越来越深,超级大陆终于被肢解,西面的美洲和东面的欧洲、非洲从此离别而各奔前程了。咆哮着的海水涌进了美洲和欧非陆块之间的裂口,一个崭新的狭窄海洋就此诞生出来,它便是一个幼年的大西洋。幼年的大西洋沿着中央裂谷不断地分裂并长出新的海底,老的海底被推向两边。大西洋渐渐地长大了,从一个狭窄的幼年洋扩张拓宽成今日浩瀚辽阔的成年大洋。与此同时,随着大西洋的扩张,西边的美洲和东边的欧洲、非洲被越推越远,直到现在的数千千米之遥。

而且,大西洋当中的这道“伤口”并没有痊愈,它至今仍在不停地溃破分裂着……

东非大裂谷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吗?

2亿年以前,非洲大陆和美洲大陆原本是浑然一体的一块“超级大陆”。后来,地壳沿一条纵贯南北的深沟破裂开来,有一部分地壳就此下沉,整块“超级大陆”于是一分为二,各主沉浮去了。在这两片陆地缓慢分离之际,浩瀚的大西洋应运而生。

今天,昔日大西洋式的“造海运动”正在东非大裂谷地带同样神奇地进行着。首先指出这一情形的,是英国地质学家约翰·瓦尔特·格列高里。他认为,东非大裂谷是因为地壳部分下沉形成的,就如同大西洋海沟一样。1893年,格列高里沿裂谷进行了5个星期的徒步考察,结果证实了他的假设没有错。根据推算,裂谷约1000万年以来不断向外扩张,近200万年大约每年以2厘米~4厘米的速度向外扩张,若以这样的速度一直不停地扩张下去,用不上2亿年,一个同大西洋一样浩瀚的新的大洋即会产生。

南极和北极有什么不同?

南极和北极虽然都处在地球的寒冷地带。不过,如果把它们进行对比,人们还是会发现它们很多不同点非常有趣。

北极的夏季,是一派百花盛开的景象。由于有几条大河流入其中,有很多淡水鱼类来到这里生活。陆地上有许多候鸟和岸鸟一起繁衍后代。陆地和海洋哺乳动物也不少,如人们所熟悉的海象和北极熊等。同是位于地球的两极,纬度高低相同,太阳照射的时间长短和角度也一样,北极的冰却比南极的要少很多,冰川的总体积只及南极的十分之一。

和北极相反,南极一年四季呈现的都是一块寒冷的不毛之地,生物生存环境恶劣。南极洲的植物极少,主要是地衣、苔藓和藻类。南极洲没有陆地脊椎动物,只有一些耐寒性极强的节肢动物广泛分布。不过,企鹅在南极洲很多,而且,南极海域磷虾总的产量可不小,约有10亿~15亿吨,磷虾作为一种重要的食品和工业原料,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了。

地球上最大的“冰雪大陆”在哪里?

在地球的最南端,有一大块常年为冰雪覆盖的陆地,叫南极洲。连同附近的岛屿在内,它的面积共有1400多万平方千米。这里是地球上最大的“冰雪大陆”,几乎到处都覆盖着深厚的冰雪,白茫茫的冰原覆盖着南极洲面积的95%以上。冰层的平均厚度约1,700米。最厚的地方达到4200米。整个南极大陆,冰的体积达2400多万立方千米,占全球总冰量的89%,总淡水量的70%。冰盖的体积,几乎和大西洋的水容积相等。有人作过推算,如果将这些冰块全部溶化,世界洋面将要上升70米,那样的话,全世界大多数平原及全部的海港码头乃至滨海城市等,都将被海水淹没。当然,这种可怕的情形是不可能出现的。

由于南极是个冰雪世界,它的冰量最多,因此,它成为地球上最大的天然冰库,所以,人们才把南极称为“冰雪大陆”。

为什么南极的冰雪会很多?

为什么南极会有如此多的冰雪呢?这主要与它的纬度位置有关。南极陆地储热能力不及海洋,夏季获得的有限的热量,很快就辐射掉了,而且南极所环绕的海流,尽属寒流,使气候酷寒,所以冰多。巨厚的冰层使南极洲的平均海拔高度达到2600米,比地球上其他六大洲的平均高度要高出大约1500米。由于南极地势高,空气稀薄不保暖,虽有几个月全是白昼,但太阳只是在地平线上盘旋,太阳光斜射,巨大的冰原,像镜子一样,能反射几乎全部的太阳光,因而,所获热量极少,气温进一步降低,造成终年酷寒。1967年,挪威在南极点附近记录到零下94.5℃的气温。这是迄今世界上的最低气温记录。由于气候酷寒,南极的降水只能是以冰雾的形式降落下来,终年不化。这里年平均降水量不过55毫米,但由于气温低,蒸发弱,逐年积累,终于形成了巨大的冰原。

“热水瓶”可以在南极洲上存在吗?

我们大家都知道,南极洲位于地球的最南端,这是一块常年为冰雪覆盖的广袤的陆地,是地球上最大的“冰雪大陆”。有趣的是,在这块世界上最冷的大陆上,却有一个温度比较高的“热水瓶”。

这里所说的“热水瓶”,并不是家庭中用来盛热水的暖瓶,而是指在南极的莱特冰谷里,有一个瓦塔湖,湖面常年累月覆盖着厚厚的冰层,气候十分寒冷。但在这个湖泊的深处,却是另一番景象,离湖面60米左右的深处,有一层盐水饱和了的成水层,温度达到27℃,比湖面的平均温度高47℃,南极的考察人员于是把瓦塔湖称作是地下的“热水瓶”。

在冰天雪地、气候异常寒冷的南极洲,为什么瓦塔湖会有这种“热水瓶”呢?人们众说纷纭。有人认为,这是地球内部的地热向上活动的结果。但经科学探测,人们发现湖底沉积物的温度比湖底水层的温度要低,湖底水层的温度又比湖的中部咸水层的温度要低,这就说明,热源不可能来自地下。那么热源会来自哪里呢?地质学家经过大量的考察研究,终于揭开了这个“热水瓶”的秘密。原来,这个热源不是来自别处,而是来自太阳。

地球上有数不清的大大小小的湖泊,比起南极洲的瓦塔湖来说,这些湖泊受到太阳光照射后所获得的热能会更多。可是,在寒冷的季节里,这些湖中并没有热水层。这是为什么呢?原来,瓦塔湖湖面的冰层虽然很厚,但湖水却非常洁净,很少有矿物质和微生物,保持了永不混浊的状态。南极洲极昼时,虽然太阳光始终是斜射的,但长时间照在湖面上,透过洁净的冰层和透明的湖水,把湖底的水晒成了温水。这一层湖水含盐较多,咸水的比重较淡水的比重大,不会跟上层淡水对流溶合、能够较好地积蓄太阳光能,加之淡水层像件保暖的“棉袄”,湖面的冰层又像密闭的保暖库,这层咸水就成了一个“热水瓶”。

在北极真的“找不到北”了吗?

日常生活中有这样一句俗语,形容一个人被某件事弄得晕头转向时,别人就会说他是“找不着北了”。其实世界上还真有一个地方,再聪明的人,再冷静的头脑也“找不着北”,这是什么地方呢?这个地方就是北极!当你站在地球的北极点上,环顾四周时,到处都是南,偏偏没有北,其实这个“北”就在你自己的脚下。不过,如果这时你掏出你的指南针,你会发现指南针的北极会指向某一个方向。这是因为地球上地理的北极和地磁的南极并不是完全重合的缘故。

恐龙为什么会销声匿迹了呢?

几千万年以前,恐龙曾经在地球上不可一世,但后来却销声匿迹,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人们认为,这肯定与地球的突然变化有关,其中有一种观点就是阿尔瓦雷斯父子所提出的行星撞击地球学说:在大约6500万年前的那场惊天动地的爆炸中,小行星本身被炸成碎片,一部分地球岩石也化成了灰烬,化成灰烬的岩石重量相当于小行星重量的100倍;大量的尘埃随爆炸气浪升入了高空,整整好几年挡住了阳光,使地球整日处于黑暗之中,植物枯死了,海洋浮游生物大批死亡,不可一世的恐龙也灭绝了。后来,科学家在中美洲尤卡坦半岛以北的墨西哥湾200米水下发现了一个直径为60千米的陨石坑,这似乎证实了自白垩纪末期庞然大物恐龙的灭绝与天外小行星撞击地球事件有密切联系的推测。

地球上陨石坑到底有多少?

地球上被陨石撞击留下的坑有许许多多,如美国的亚利桑那盆地就是一个陨石坑。可是你知道地球上到底有多少陨石坑吗?

地球上保存完好的大陨石坑有13个,它们的形状都和太平洋盆地十分相似。支持陨石撞击说的学者在2.45亿年前的地球沉积物中,还发现了一些“天外来客”——陨石留下的微量元素异常。它告诉人们,当时地球上大多数生物种类灭绝了,地球自转有明显加快的迹象,地球的气候突然变暖,而且海水又大量地损失。地球上原来的陆地是一个整体。自从陨星撞击地球以后,联合古陆就破裂了,并逐步分裂漂移开来,结果就形成了今天的欧亚、美洲、非洲、大洋洲、南极洲等大陆。与此同时,地球上的四大洋也在大陆之间“横空出世”了。

国际日期变更线是怎么回事?

有这么一个小笑话,说的是19世纪的某一天,在俄罗斯远东地区的一座小城里,一位邮政官在9月1日早上七点钟,给远在太平洋彼岸的美国芝加哥邮局发了一份电报。但他随后收到的回电中却有这样的话,“8月31日9时28分收到来电……”。9月发报,8月收到,你说怪不怪。然而,那时这样的怪事天天都会出现。

其实,说怪并不怪,当时人们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时间分界线来确定“昨天”和“今天”究竟在哪里“分手”。原来,地球每天都要从西向东不停地绕着地轴自转。清晨、中午、傍晚、深夜在地球表面依次“移动”着、变换着,顺序地在世界各地出现。问题也就由此产生:新的一天从哪儿开始?因为不管哪个地方都有白天和黑夜,都可以说自己的家乡是一天开始的地方,但是谁也不能说服别人承认这一点。混乱和麻烦就这样出现。随着社会的发展,国际交往日益频繁,再找不出大家公认的办法,就会出现更大的乱子。

终于,到了1884年世界各地的代表们聚集一堂,召开国际经度大会。大家要确定一条国际日期变更线,以便全世界的人们掌握一个共同的时间标准,同时要划定一条“昨天”和“今天”的分界线,这条分界线就是国际日期变更线。

我们知道“昨天”和“今天”的分界线,也就是国际日期变更线,首先应该是一条经线,但究竟哪条经线充当国际日期变更线最合理、最恰当呢?

为了找到一条对人类日常活动影响最小的地方作为国际日期变更线,人们不约而同地将目光集中到了辽阔的太平洋上,尤其是太平洋的中部180度经线上。这条经线除了在北半球穿越俄罗斯偏远的楚科奇半岛,在南半球经过一些人烟稀少的群岛之外,再没有人类居住的陆地和岛屿了,在这儿变换日期实在是最合适不过了。这条线上的子夜,就是当地时间的零点,只不过在“线”东是头一天的零点,而“线”西则是当天的零点罢了。按照规定.凡是越过这条“国际日期变更线”的轮船和飞机等交通工具向西行驶穿“线”时,都要翻过一页日历。向东穿“线”就要翻回一页日历,以便和当地的日期相符。

“地理大发现”是怎么回事?

很久以前,由于航海经验不足,造船技术水平太低,不能到远洋去航行,无法亲眼见到大范围的世界是什么模样的,人类对陆地的大小、对海洋的范围、以至对整个地球的形态的认识都很模糊、很零散。没有人能回答“陆地大还是海洋大?”、“地平线和海平面到底有没有尽头?”、“我们脚下的大地到底是不是圆的?”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

在500年前的1486年,一位叫迪亚士的葡萄牙人奉国王约翰的命令,从欧、非大陆之间的直布罗陀海峡出发,沿着非洲大陆的海岸一直向南航行,最终到达了大陆的最南端——好望角。这次航行的完成,意味着人类对地球的认识开始了飞跃的变化,揭开了人类历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地理大发现的序幕。此后,意大利人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大陆。麦哲伦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海探险。所有这些航海探险使人类对地球的认识产生了新的飞跃。

惟一地跨两洲的城市是哪里?

地跨两个大洲的城市,极为罕见,全世界仅有一处,这就是土耳其共和国的第一大城市伊斯坦布尔。

伊斯坦布尔在土耳其共和国西北部,位于巴尔干半岛东南端,面积226平方千米,人口近300万。它的一半在亚洲的小亚细亚半岛上,另一半却在欧洲的巴尔干,中间是联系黑海和马尔马拉海的博斯普鲁斯海峡,把该城“一分为二”。城西的欧洲部分称伊斯坦布尔,城东的亚洲部分叫于斯屈达尔,城市东西一水相隔,两边却同为一城,它是黑海通往地中海的惟一门户。黑海的船只只有通过博斯普鲁斯海峡和它南端的达达尼尔海峡,才能进入地中海并通向印度洋和大西洋。

伊斯坦布尔之所以闻名于世,主要原因之一是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在亚洲大陆最西端的黑海与地中海之间,有一条至关重要的“黄金水道”,它把亚洲和欧洲大陆分割开来,其中间部分是马尔马拉海峡,南端叫达达尼尔海峡,北端叫博斯普鲁斯(伊斯坦布尔)海峡,总称黑海海峡。此“黄金水道”是黑海通向外界的咽喉要地,伊斯坦布尔就坐落在博斯普鲁斯海峡的南端。从这里出发向北从海上直达黑海沿岸各国;向南接着地中海,从海上可通欧、亚、非三个大陆;站在伊斯坦布尔的高处向西望去,欧洲大陆近在咫尺;向东虽有帕米尔高原阻隔,但2000年间丝绸之路上商贾不断往来。这种优越的地理位置,不仅使其成为洲际交通枢纽,而且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有着“地下油海”美称的地方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