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洋舰的诞生
大家都知道,现代巡洋舰是一种强有力、多用途的水面战舰,是现代海军的主要战斗舰种之一,能在较长时间和恶劣气象条件下,进行远洋机动作战。它装备有与其排水量相称的攻防武器系统、精密的探测计算设备和指挥控制通信系统,具有较高的航速、较大的续航力和较好的耐波性。通常由数艘组成编队,或参加航空母舰编队担负翼侧掩护,常为编队的旗舰,当然,必要时也可以单独执行战斗任务。在过去的历次海战中,巡洋舰主要用于海上攻防作战,保护己方或破坏敌方的海上交通线,支援登陆或抗登陆作战,袭击港口、基地和岸上目标,掩护己方舰艇扫雷或布雷,以及防空、反潜、警戒、巡逻、为舰载机导航等。
其实,早期的巡洋舰并不具有以上作战性能,甚至与这些作战性能逢马牛不相及。我们已经知道,原始的海战是用舰船冲撞和接舷,然后跳到敌船上展开白刃格斗的。16世纪,由于大炮和帆船的出现并应用,海战也从白刃格斗变成舷侧对舷侧的互相射击。而其中排成一列,用两舷的数十门大炮进行射击,在海战中起决定胜负作用的大型战舰就成了战列舰,另一些舰载炮数量少,舰炮口径也小,通常不直接参加战列舰战斗,而主要用于巡逻、护舰,这些舰船就是现代巡洋舰的鼻祖--早期巡洋舰。
早期巡洋舰常常排在战列舰的前后,作为前锋和后卫,有效地掩护主力舰作战。1861年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南军用13艘称为巡洋舰的武装船破坏北军的海上交通运输线,并袭击其商船队。当时,最好的巡洋舰是英国造的“阿拉巴马”号,它是一艘多桅帆船,并装有蒸汽机,用螺旋桨进行辅助推进,排水量1040吨。
19世纪末,随着战列舰突飞猛进的发展,执行护卫战列舰任务的巡洋舰也得到了迅速发展,成为主要海军强国十分注重发展的一大舰种。到19世纪末期,巡洋舰已发展了两个种类:装甲巡洋舰和水平装甲巡洋舰。在日俄战争时期的对马海战中:日本舰队的巡洋舰编队在海上发现了企图避战的俄国舰队,日本巡洋舰编队发挥己方优势,钳制并迟滞了俄国舰队的前卫队,为日本海军主力舰队赢得了时间,使日本海军主力舰队及时赶上并围歼了俄国舰队,取得了海战的胜利。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巡洋舰伴随着战列舰的发展而发展,吨位、作战能力等方面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出现了满载排水量3000吨~4000吨的巡洋舰,这类新型巡洋舰以蒸汽轮机代替蒸汽往复机,以燃油代替燃煤,航速由20节发展到30节,续航能力也普遍增加,舰炮多为127毫米~152毫米口径,甚至达190毫米左右。这类巡洋舰已具备压制敌方驱逐舰,引导和支援己方驱逐舰进行海上作战的能力。在日德兰海战和其他一些海战中,英、德双方交战时大多是由作为前锋和后卫的巡洋舰编队首先开战的。此外,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还用快速商船改装了一定数量的辅助巡洋舰,这些辅助巡洋舰一般均装备舰炮、鱼雷和水雷等武器,用于进行海上巡逻、护航和布雷,甚至在战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各国在建造大型商船时均预留炮座,以备战时应急改装成巡洋舰。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巡洋舰继续向着提高航速和增大排水量方面发展,形成了仅次于战列舰的一种大型火炮军舰。然而,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的几个帝国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美、英、日、法、意5国于1922年在华盛顿签订了限制军备协定,在协定中对巡洋舰的数量和规模做出了限制,出现了所谓的华盛顿式巡洋舰:即标准排水量为1万吨、主炮口径203毫米,数量不得超过10门,航速要在35节以内。不久又规定主炮的口径降为152毫米。
然而,这次协定并没有限制住军备竞争的势头,只不过在形式上作了某些变换,实际上是一纸空文。当时,德国就曾秘密建造了3艘排水量12万吨~15万吨的巡洋舰,然而,他们将其称为“袖珍战列舰”。毫无疑问,作为战列舰,其吨位、火炮口径均在协定的范围之内,这3条名为“袖珍战列舰”的巡洋舰,其速度快于当时的战列舰,为26节~28节,火力强于巡洋舰,有8门280毫米主炮,动力装置由8部柴油机带动两个螺旋桨,续航力可达2万海里。当然,这种所谓的“袖珍战列舰”在温情脉脉的面纱撕碎之后就恢复了它本来的名字--巡洋舰。英国、日本、意大利、美国也搞了许多小动作。比如,英国建造的所谓条约型巡洋舰完全按190毫米主炮进行舰体设计,只不过先装了152毫米主炮,以待条约失效后迅速改装190毫米主炮。日本也是这样,其建造的轻巡洋舰虽按5座双联装203毫米炮设计,但装了5座三联装155毫米重炮,以掩人耳目,其结果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炮声还未打响,所有的155毫米主炮全都换成了203毫米主炮。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巡洋舰还有这样一个显著的发展,那就是:当时的巡洋舰普遍装备了水上飞机,每艘一般装载2架左右,个别载4架。
俄国“阿芙乐尔”号巡洋舰
1917年11月7日晚9时45分,俄国彼得堡涅瓦河上,一艘名为“阿芙乐尔”号的巡洋舰缓缓驶到俄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巢穴--冬宫附近,昂起了它那粗大的炮管。
“立即炮击冬宫!”遵照列宁的命令,“阿芙乐尔”号的前主炮发出了震惊世界的轰鸣。在一片隆隆炮声中,成千上万的工人和士兵高呼着口号,直捣冬宫……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宣告了一个旧政权的灭亡,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在炮声中诞生了。
“阿芙乐尔”在俄语里韵含义是“黎明”、“曙光”或“东方红”。在罗马神话中,“阿芙乐尔”指的是司晨女神奥罗拉,她每天黎明时唤醒人们,给大地送来曙光。
“阿芙乐尔”号巡洋舰不辱其名,它的一声炮响,成了一个新世纪开始的礼炮和宣言,名副其实地充任了呼唤黎明的司晨女神!
“阿芙乐尔”号巡洋舰重6731吨,舰长124米,宽18米,吃水7米,主机最大功率2万马力,甲板等部位有防弹装甲覆盖,其厚度为635毫米,主要武器有152毫米主炮8门,75毫米副炮24门,37毫米小口径火炮8门,另有鱼雷发射管3座,编制舰员578人。1900年5月,“阿芙乐尔”
号巡洋舰在涅瓦河畔的圣彼得堡下水,当时,沙皇与皇后亲临造船厂,参加了它的下水典礼。
“阿芙乐尔”号投身革命之前,走了一段坎坷的航程。
1903年,她编入波罗的海舰队服役。1904年2月10日,日俄战争爆发后,为了增援被日军围困在旅顺港内的远东舰队,沙俄从波罗的海抽调舰只,“阿芙乐尔”号被选中,10月16日随舰队出征。
10月22日午夜,因“阿芙乐尔”号掉了队,担任警戒任务的军舰误将它当作来袭的敌舰,向舰队发出了报警信号,各舰慌忙开炮。一时间,炮声大作,阵阵炮火射向“阿芙乐尔”号,后来发现是打了自家人,这才停下火来,“阿芙乐尔”号此时已身中5发炮弹。
1905年1月2日,日军攻陷了旅顺港,“阿芙乐尔”号随舰队绕过好望角,于1905年4月14日到达越南金兰湾,5月9日,又与其他舰队组成沙俄太平洋联合舰队,挥师北上。5月27日,联合舰队与日本舰队相遇,双方经过一场激烈的战斗之后,沙俄太平洋联合舰队几乎全军覆没,总计被击沉战舰22艘,被俘7艘。“阿芙乐尔”号在多处受伤的情况下同其他3艘军舰一起且战且退,逃往中立国菲律宾。
但是军舰一到菲律宾,就被美国人扣留在港内,直到日俄战争结束,才被放回俄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阿芙乐尔”号巡洋舰主要担负芬兰湾一带海域的警戒巡逻任务,配合地面部队保卫胜彼得堡。1916年,它驶进彼得堡的工厂进行大修。
1917年,“阿芙乐尔”号舰上的水兵和工人一起参加了起义,反对沙皇政府。3月13日,舰上的水兵在轮机长别雷舍夫的带领下,逮捕了舰长尼科尔斯基海军上校,夺取了军舰的指挥权。不久,别雷舍夫参加了布尔什维克党,并被苏维埃革命军事委员会任命为“阿芙乐尔”号舰第一任政委。4月,该舰成立了由42名党员组成的布尔什维克党支部。1917年11月4日,“阿芙乐尔”号支部做出决定:拒绝执行临时政府下达的任何命令,一切行动听从革命军事委员会的指挥,积极参加彼得堡的武装起义。
1917年11月6日晚,根据苏维埃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命令,“阿芙乐尔”号驶出工厂去占领尼古拉耶夫大桥,以保证起义部队通过此桥向市区进发。
11月7日凌晨3时许,“阿芙乐尔”号驶抵尼古拉耶夫大桥,经过短暂的战斗,水兵们打退了把守大桥的临时政府官兵。3时30分,大桥被起义部队占领。上午10时,“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电台广播了由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签署的《告俄国公民书》。列宁在《告俄国公民书》中庄严宣告:
“临时政府已被推翻,国家政权已转到彼得格勒土兵代表苏维埃的机关,即领导彼得格勒无产阶级和卫戍部队的革命军事委员会手中。”
中午,列宁批准了苏维埃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决定:由于临时政府拒不投降,“阿芙乐尔”号就炮轰冬宫,并以这炮声作为起义部队发起总攻的信号。
傍晚时分,冬宫已处在起义部队的重重包围之中。晚6时,苏维埃革命军事委员会下达最后通牒:勒令临时政府在20分钟之内投降!
然而,接到通牒后的临时政府官员不但不投降,反而故意拖延时间,企图等待援兵前来救援。20分钟后,起义部队冲进冬宫附近的彼得格勒军区司令部,逮捕了司令部的军官,控制了攻打冬宫的前哨阵地。
晚8时,苏维埃革命军事委员会再次指出:临时政府必须无条件投降。然而,临时政府不但不投降,反而扣留了革命军事委员会派去的谈判代表。
遵照列宁的指示,革命军事委员会向“阿芙乐尔”号下达了炮击冬宫的命令。
随着“阿芙乐尔”号的一声炮响,起义部队攻占了冬宫。“阿芙乐尔”号舰上的水兵又和其他起义部队一起,参加了莫斯科十月武装暴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