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眼虫害种类很多,据福建省的初步调查和收集国内不完全的文献资料整理统计结果,全国已知龙眼害虫种类约有110种。其中以龙眼梢果蛀虫类(龙眼亥麦蛾、荔枝蒂蛀虫和荔枝尖细蛾)、荔枝蝽、龙眼角颊木虱为害最为严重。其他还有若干虫害也能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
一、龙眼梢果蛀虫类
主要害虫:龙眼梢果蛀虫类主要包括龙眼亥麦蛾、荔枝蒂蛀虫和荔枝尖细蛾,是我国目前龙眼产区危害最普遍的害虫。幼虫蛀食荔枝、龙眼嫩梢、幼叶、花穗和果实,严重时使龙眼树势衰竭,影响翌年结果母枝的形成,还会造成大量的落花落果。蒂蛀虫、亥麦蛾还会蛀食幼果和成熟期果实,严重的确有十果九蛀且遗留大量虫粪,影响果实品质。
龙眼亥麦蛾是1989年发现的新种。荔枝蒂蛀虫和荔枝尖细蛾是JDBradleyl986年命名的细蛾科的两个近缘种。
在龙眼树上通常混合发生。以往人们长期都把这两种虫混淆为一个种:陈文训(1941)、钱庭玉(1955)误定为爻纹细蛾。可可细蛾目前在我国龙眼、荔枝产区尚未发现,姚振威等1990年把爻纹细蛾更正,分别名为荔枝蒂蛀虫和荔枝尖细蛾。龙眼3种梢果蛀虫细微,往往会被疏忽而导致大量为害,且其成虫和幼虫形态较相似,某些为害习性也十分相似,容易混同,因而鉴别时必须认真细致,以免发生错误。
(1)龙眼亥麦蛾:龙眼亥
麦蛾是我国近年发现的一种蛀食枝梢、花穗和幼果的新害虫,属于鳞翅目、麦蛾科、亥麦蛾属的一个新种。据调查,福建、广东、广西等龙眼产区发生较普遍,局部地区受害严重。在福建仙游龙眼园(6~9年生)秋梢被害率达182%~302%,福州成年果园夏梢盛发期新梢被害率高达411%。主要蛀食龙眼新梢木质部,破坏导管组织,导致水分代谢失调,造成与龙眼病相同的丛枝或鬼穗症状,表现为嫩梢蛀食后嫩叶卷曲,夏延秋梢、秋梢(龙眼主要结果母枝)的花穗密集,花朵臃肿肥大,开花失常且多不结果,导致树势衰弱,降低当年产量。从其对我国龙眼产区的为害严重性,以及该虫为新近发现,群众尚不太认识这一情况来看,龙眼亥麦蛾是当前我国龙眼产区值得注意的害虫。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35~5毫米,翅展10~12毫米。
头部灰白,头顶微褐;披大形鳞片,从两侧包向上背中,并向后突伸于前胸领片上方。卵椭圆形,初产时淡黄色,后转橙黄色。老熟幼虫体长7~9毫米,黄白色。蛹:体长5~6毫米,黄褐色,密生淡色短毛,头尾两端的毛最显著生活习性据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观察,龙眼亥麦蛾在福州地区1年发生5代,世代重叠,但各代蛾有较明显的盛发期,以老熟幼虫在枝梢隧道内越冬,翌年3月下旬至4月上旬开始化蛹,越冬代蛾于4月下旬至5月上旬盛发,第一代幼虫(4月下旬至6月下旬)为害春梢及花穗,影响抽梢及造成小花穗脱落,成虫在6月中旬至下旬有明显的盛发期;第二代幼虫(6月下旬至8月中旬)为害夏梢及夏延秋梢,对翌年龙眼的产量有较大的影响,成虫8月中下旬盛发;第三代幼虫(8月上旬至9月中旬)为害秋梢,成虫9月中旬盛发;第四代幼虫(9月中旬至10月下旬)为害秋梢和冬梢,成虫于10月上旬至11月中旬出现;第五代幼虫(10月中旬开始)为害冬梢,蛀食至11月中旬左右进入越冬。
卵期天敌有赤眼蜂、捕食螨、花蝽、蓟马等,幼虫期已发现寄生蜂有黄长体茧蜂及扁股小蜂等都是单寄生,越冬代幼虫寄生率为456%~129%。
(2)荔枝蒂蛀虫:
形态特征:成虫:翅展92~115毫米,头顶棕褐,颜面白色,触角丝状。前翅灰黑,基部有2条白色横纹,中部有由5条白斜纹构成的W形,并于上方有一白色横纹,翅尖有一黑色小圆纹。两前翅相并呈爻纹。卵:椭圆,黄色,卵壳纵向有微突约10列。幼虫:长约9毫米,黄白,胸足3对,4对发达的腹足(含臀足),臀板三角形,末端尖。蛹:长约7毫米,暗色,头顶有一破茧器,触角伸出腹末部分为第7~10腹节长的2倍。叶上结白色紧张的膜茧。
生活习性:福建漳州地区蒂蛀虫1年发生10代,为害荔枝、龙眼,1~5代主要害果,6~10代害梢和花穗(闽南主要是蒂蛀虫,有时发现龙眼亥麦蛾也严重为害龙眼果实,以及少数荔枝尖细蛾为害枝梢)。
福州地区蒂蛀虫1年发生8~9代,第一代4月上旬至5月下旬取食龙眼幼梢、幼果;第二、三代6、7月蛀果为主;第四代7月下旬至8月上旬蛀害龙眼果实和新梢;第五、六、七代8月中下旬至11月初蛀害龙眼新梢;第八代11月与少数第九代进入越冬。
(3)荔枝尖细蛾:
形态特征:荔枝尖细蛾形态与荔枝蒂蛀虫很相似。成虫:翅展83~9毫米,头赭白,触角丝状。卵:椭圆,乳白至淡黄,卵壳上呈网状纹。幼虫:长约8毫米,淡黄,略扁,胸足3对,腹足(含臀足)4对,较弱。臀板指甲形,后缘有刚毛数根。蛹:长约5毫米,暗色,头顶有一破茧器。
生活习性:福建福州地区1年发生5~6代,为害龙眼梢、叶及花穗。幼龄在叶上潜食,稍长即蛀入叶脉或蛀梢,必破孔排粪。主害代(第3~5代)8~10月危害龙眼夏、秋梢(次年的结果母枝),尤其9月上旬幼虫高峰期常造成龙眼秋梢的严重受害。幼虫在冬梢和叶脉中越冬。
防治方法:龙眼亥麦蛾、荔枝蒂蛀虫和荔枝尖细蛾通常在一片龙眼园中混合发生,为害习性也相同,主要以幼虫钻蛀幼叶、嫩梢、花穗和果实。因此,各地只要根据各自龙眼园3种梢果蛀虫的发生规律,群体变动和空间分布测定,以为害最严重的一种蛀虫进行防治,就可以收到兼治其他两种蛀虫的良好效果。
①控冬梢,减少越虫源:据调查,在福建福州、仙游等地龙眼园,11月中、下旬抽出的冬梢上,龙眼亥麦蛾及两种细蛾有卵梢率高达357%~538%,冬梢又是多种害虫(如卷蛾、尺蛾等)越冬的主要场所之一,应结合控梢修剪,清除虫口密度较大的冬梢,减少越冬虫源。
②药剂防治:a针对龙眼亥麦蛾及两种细蛾大多数卵产在嫩梢及幼叶上的特点,应根据龙眼园不同栽培品种的物候期进行发生期预报。即在新梢抽发期,每隔2~3天检查嫩梢顶芽及叶上的着卵量,当卵量比上次显著增加时,即指导喷药防治,结果树防治在采前40天检查果上着卵率,当卵果率达1%时,开始喷药防治。
b幼虫为钻蛀性害虫,药剂防治应以卵和初孵幼虫为主攻目标,所用药剂以杀虫剂或杀卵剂加内吸杀虫剂为宜。
推荐药剂有:1%高效灭百可3 000倍液,5%卡死克1 500倍液,407%乐斯本1 000倍液及25%敌杀死3 000倍液等喷雾。为了提高药效,避免药剂过早产生抗药性,以上4类不同类型的药剂应交替使用。
③保护天敌:幼虫期及蛹期已发现的寄生蜂有扁股小蜂、甲腹茧蜂、绒茧蜂、黄长体茧蜂及厚唇姬蜂等。这些是寄生龙眼亥麦蛾或细蛾的有效天敌,其中扁股小蜂寄生细蛾自然寄生率达112%~156%,黄长体茧蜂寄生亥麦蛾达129%,对控制细蛾和亥麦蛾的发生起到一定的作用,应注意保护利用,避免在寄生蜂羽化高峰期用药。
二、荔枝蝽
荔枝蝽属于
半翅目,蝽科。又名荔枝蝽象,俗称石背、臭屁虫。是龙眼产区的重要害虫,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省(自治区)及南亚、东南亚地区。为害荔枝、龙眼甚烈。成虫和若虫吸食荔枝、龙眼的嫩芽、嫩梢、花穗和幼果汁液,引致落花、落果,常造成果品减产失收。
(1)形态特征:成虫:体长24~28毫米,盾形、黄褐色,胸部的腹面被白色蜡粉。卵:近圆球形,径长25~27毫米,初产时淡绿色,少数淡黄色,近孵化时紫红色,常14粒相聚成块。
(2)生活习性:福建和广东、广西1年发生1代,以性未成熟的成虫越冬。翌年3月上旬气温达16%左右时,越冬成虫开始活动为害,在荔枝、龙眼枝梢或花穗上取食,待性成熟后开始交尾产卵,每次产卵14粒,排列成块。对一株树冠而言,多数卵产在树冠的下层。成虫产卵期自3月中旬至10月上旬,以4、5月为产卵盛期。
若虫于4月上旬开始孵化,5~7月间若虫大量发生数量最多。初孵若虫群集卵壳附近,经数小时后开始分散开来,若虫喜栖息于枝条的顶端,在花果枝上刺吸为害,吸取嫩枝、嫩芽、花穗、幼果的汁液。常引致严重的落花落果。
成虫喜在嫩梢、花穗和果穗上吸食,在龙眼、荔枝园中以多花果、多嫩梢的树上发生最多。从第五龄若虫至新成虫这段期间,大量取食,积累脂肪,准备越冬,抗药性强。
(3)防治方法:
1)药剂防治:3月间越冬成虫在新梢上活动交尾时喷药一次,至4、5月低龄若虫发生盛期再喷1~2次,喷射敌百虫800~1 000倍液效果甚好。或用20%杀灭菊酯2 000~8 000倍液。一般每株喷药液量75~10千克,大面积连片荔枝、龙眼地区,可用飞机施药(敌百虫20倍液,每亩2~25千克)。
2)生物防治:荔蝽天敌有寄生于卵的平腹小蜂、荔蝽卵跳小蜂、马来黄腹卵小蜂和黄足小蜂,以及荔蝽菌、螳螂、鸟类等,都应加以保护和利用。
3)人工捕杀捕杀越冬成虫,采摘卵块及扑灭若虫。
三、龙眼角颊木虱
龙眼角颊木虱属于同翅目,木虱科,又名龙眼木虱,是一种龙眼的新害虫。分布于福建和广东。此虫目前只知为害龙眼,成虫在嫩梢第一片叶上吸食为害,若虫固定于叶背吸食并形成上陷的伪虫瘿,因此在叶面布满小突起,叶片变小,畸形扭曲,影响新梢的抽生和叶片的正常生长,春夏两季发生严重。
(1)形态特征:成虫:体长(达翅端)25~26毫米。
粗壮,背面黑色,腹面黄色,头部短宽,颊锥极发达,圆锥形,向前侧方平伸。卵:长卵形,前端尖细并延伸成1条长丝,后端钝圆,并具短柄。初产卵乳白色,孵化前为褐色。若虫:共4龄,体淡黄色,周缘有蜡丝,复眼鲜红色,3龄若虫翅芽显露,4龄若虫前后翅芽重叠,体背显现褐色斑纹。
(2)生活习性:龙眼角颊木虱在福州1年发生3~5代,有明显的世代重叠现象,并部分存在滞育的种群。
若虫在新叶上固定吸食,若虫终生在虫瘿内危害。2龄若虫在虫瘿内陷得很深,成虫在嫩梢上吸食,产卵于嫩芽、幼叶或嫩枝上,多数分散产于叶背,以叶脉两侧为多。龙眼木虱的成虫盛期与抽梢期相吻合。
(3)防治方法:每次嫩梢抽发期木虱发生时,喷药保梢,可用40%乐果剂1 000~2 000倍液;50%敌敌畏乳剂1 000倍液;25%亚胺硫磷乳剂400倍液,或用拟除虫菊酯稀释液2 000倍喷射。
四、白蛾蜡蝉
白蛾蜡蝉俗称“白鸡”,属于同翅目,蛾蜡蝉科。分布于我国福建、广东和广西等省(自治区),在越南也有分布。主要为害柑橘、龙眼、荔枝,尚能危害其他多种果树和经济植物。在福建为害龙眼相当严重。成虫和若虫密集在枝条、嫩梢、花穗、果梗及果实上吸食汁液,使树势衰弱,枝条枯干、落果或果实变小、品质低劣,其排泄物可引致煤烟病。
(1)形态特征:成虫:体长19~20毫米,黄白或碧绿色,体上敷有白色蜡粉。卵:长椭圆形,淡黄白色。若虫:体长9毫米左右,体白色,被棉絮状蜡质物,腹末为成束的粗长蜡丝。翅芽末端平截。(2)生活习性:广西南宁和福建南部1年发生2代,以成虫在茂密的枝叶丛间越冬。第一代卵盛期在3月下旬至4月中旬。若虫于4~5月盛发;第二代若虫于7月中旬至8月中旬产卵,8~9月若虫盛发。成虫产卵于嫩梢和叶柄组织中,成长方形卵块。初期若虫群集,虫龄增大后略为分散,常三五成群。若虫、成虫善跳跃,成虫能飞。
(3)防治方法:①结合疏花疏果和修剪,剪除过密枝和带虫枝梢。
②用80%敌敌畏乳剂,90%晶体敌百虫,40%乐果乳剂,50%杀螟松乳剂,或50%磷胺乳剂1 000倍液喷射,对若虫效果良好。敌敌畏1 000倍液或敌百虫药液加015%~02%纯碱或洗衣粉对成虫也有效。
五、荔枝拟木蠹蛾
荔枝拟木蠹蛾属于鳞翅目。
(1)生活习性:荔枝拟木蠹蛾在福建1年发生1代,以幼虫在树干蛀道中越冬。4月下旬至6月上旬产卵。5月中旬至6月中旬幼虫出现。
初孵幼虫扩散活动后,在枝干分叉、伤口和木栓断裂处蛀害。老熟幼虫吐丝封闭坑道口,然后在坑道中化蛹。蛹在坑道中上下活动,羽化后蛹壳前半部露出坑道外。
(2)防治方法:①用敌敌畏、甲胺磷或其他有机磷农药10倍混成泥,堵塞坑道口;或用棉花沾上述药剂塞入坑道,坑道口用泥土封闭,均可杀幼虫。
②6、7月用上述药剂800~1 000倍液喷洒于丝质隧道附近的枝干上,可触杀幼虫。
③8、9月以后用竹、木签堵塞坑道,使幼虫窒息而死。
这种方法假如在3~4蛹期进行,效果更佳。也可用钢丝刺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