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海洋知识小百科-渔业篇
45025500000004

第4章 海洋渔业发展史话(1)

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位“渔猎部长”是谁?

根据《王帝本纪》记载,在一次会议中,舜说,谁能熟悉草木,驯养鸟兽,上山下海?众人都说伯益可以,于是伯益就成了第一位掌管山泽工作的人,中国第一位“渔猎部长”也就这样走马上任了。

伯益,也叫益,是原始社会末期东夷的部落首领。他掌管山泽期间,火烧山泽驱逐野兽,开辟出一片山野川泽,让人民安全地进行渔猎生产。这在今天看来是小事一桩,不足挂齿,但在当时的条件下,却是一件有关人类生死存亡的头等大事。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伯益带领百姓走出森林,火烧山泽,向自然界开拓生存和生产的空间,这在人类的“幼年”,不能不说是一件了不起的伟业。伯益也由于开辟山泽等功绩,受到人民的拥戴,禹也指定伯益为继承人。可是禹称帝时,生产发展了,私有财产、私有观念、阶级和阶级斗争都已出现,因此,禹一死,他的儿子启乘机夺取权位,把伯益杀掉了。

有坠渔网的使用和奴隶社会的诞生有何关系?

关于有坠渔网,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有坠渔网大大提高了无坠渔网的技术性能,加快了网在水中的运动速度,产生了张力、合力和压力。你知道它有什么重大作用呢?

如果说,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半坡遗址出土过石制网坠,那么,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网坠的出现一如雨后春笋,也就是说,父系氏族社会时期,几乎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人们都在使用有坠渔网捕鱼了。这可是一件大事啊!为什么呢?大家知道,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水平低下,再加上自然灾害、疾病、战乱,一个劳动者的所得,连自身的生活都难以维持,就更不用说产生剩余了,但有坠渔网的普遍使用,有助于这种情况的迅速改变。因为使用这种网捕鱼把镖鱼、钓鱼等捕捞方式的渔获量一下子提高了几倍、几十倍、甚至百倍,大幅度地提高了生产力水平。也就是说,有坠渔网的使用,使一个捕鱼者生产所得除了维持自身生活需要之外出现了剩余。生产有了剩余,这是奴隶制社会诞生的基本条件之一。因此可以说,有坠渔网的使用,是促进奴隶社会诞生的因素之一。

中国渔业发展的方向是什么?

从中国的情况来看,当前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2%,而耕地面积仅占世界的7%,而且随着人口的增长和耕地面积的减少,对食物的需求将越来越突出,所以积极开发海洋,发展远洋渔业,对中国来说有特殊的现实意义。目前,中国的远洋渔业已跻身世界重要远洋渔业国家之列。但从产量来看,远洋渔业仍然只是中国渔业生产的一小部分,其产量只占到全国水产总产量的3.5%以内。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海产品的需求将会保持稳定增长,加之人口增长、耕地减少、国内沿海渔业资源已严重衰退,这将会促使中国远洋渔业的发展,其中金枪鱼的捕捞将是最具发展潜力的项目。

于2000年3月,中国已明确了“效益第一”将是中国远洋渔业发展的新方向。中国的远洋渔业捕捞将尽快实现向效益型转变,由单纯重视发展船队规模向综合经济效益较好的方向发展。在稳定巩固现有远洋性渔业项目的基础上,增强中国在利用公海渔业资源上的竞争力,争取在2000年底达到大洋性渔业占远洋渔业总产值20%的目标。重点突破金枪鱼的捕捞,争取在全世界3700亿美元的产值中占有2%~3%的份额。

唐高宗为什么要尊重鲤鱼?

公元650年,唐高宗颁布了一条法律:禁食鲤鱼。如果在捕捞过程中捕到鲤鱼,必须放生,谁要捕鲤、吃鲤,便会挨60大板。为什么要禁食鲤鱼呢?

那是因为皇帝姓李,“李”和“鲤”同音,鲤鱼便在唐朝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尊重,地位好比皇亲国戚。不言而喻,这条荒唐的法律对于渔业——特别是春秋以来以鲤为主要对象的养鱼业是一个打击。不过在公元690年,也就是武则天称帝的那年,这条唐律被废除了。因此,“禁食鲤鱼”这条法律危害渔业的时间最多不超过40年。

唐代有哪些诗人喜欢钓鱼?

唐代杰出诗人李白、杜甫都是钓鱼爱好者,他们把对垂钓的感受写在诗歌之中,让他人分享快乐。李白在《行路难》中写出“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的佳句;杜甫在《江村》中写道:“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淡淡数笔,生动地再现了唐代一个小渔村的生活美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酷爱钓鱼,他在《江雪》一诗中写下脍炙人口的佳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唐代诗人张志和是人所共知的钓鱼能手。他隐居垂钓江湖,写过《渔歌子》五首,其中:“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是传诵最广的一首。

“渔文化”高潮出现在什么时期?

从原始社会的彩陶开始,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单体鱼纹、双体鱼纹等“渔文化”,并在图腾崇拜中,塑造了中华民族的伟大象征——龙。其后在神话创作中,又是鱼龙同组,只有鱼可以变为龙。无疑,上面的一切,都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祖先对于渔业的依赖。而唐宋时期的许多文人名家纷纷以渔为题材,创作了大量的诗词歌画——渔文化高潮出现了。

唐宋时期的渔文化高潮,不仅反映了当时的渔业生产水平,渔业的重要经济地位,而且也反映了渔民的艰辛和智慧,渔具渔法的“丰富多彩”,江河湖海的“瑰丽多姿”,水产珍品的“新鲜美味”等等。更加令人感叹的是,名人大家对渔业的深沉情感投入,借渔抒怀,借渔喻志,使渔文化达到高潮。

你知道“一条破船一张网”吗?

在民国时期,渔民中数量最多的是贫苦渔民。他们与渔伙相比,社会地位有了一点点的提高,他们一般拥有自己的生产工具,但往往年久失修,破旧不堪。“一条破船一张网,风里来,雨里去”,这便是贫苦渔民生活的生动写照。为了生存,他们除了捕鱼之外,往往还租种田地、做运夫等等。荒年或灾害一来,还要逃荒要饭呢!用“四多五破”来形容渔民的境地最为恰当,它们是:要饭的多,扛活的多,欠债的多,打光棍的多;船破,网破,房破,被褥破。衣服破。由此可见,贫困渔民的生活也好不到哪去!

中国的远洋渔业是什么时候起步的?

1985年3月5日,中国第一支远洋渔业船队从福州市马尾港启航,开赴西非海域从事捕捞作业,从而揭开中国远洋渔业发展的序幕。20多年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单一捕捞发展到渔工贸综合经营,发展快速,经营水平不断提高,经过20余年的艰苦奋斗,目前全国已有16个省、市、区组建了远洋渔业公司,在36个国家和地区创办了60多家独资、合资和合作经营的企业,已有1000多艘各种作业类型的远洋渔船在世界三大洋海域作业,从业人员2万多人,年渔获量达到100多万吨。中国已跻身世界远洋渔业大国的行列。

可以捕捞18厘米长的小黄鱼吗?

如果有一天,有人抓到了一条18厘米长的小黄鱼,你说怎么办呢?他应该把小黄鱼放回海中。为什么呢?

现在,我们来看看什么是鱼类的可捕标准吧!可捕标准是指国家根据渔业资源特点和生长规律,所规定的水产动物允许捕捞的最小体长。规定这一个标准的目的在于使渔业资源获得应有的补充量,而且它也是保护幼鱼的有力措施。

可捕标准一般是根据体长、体重和年龄来确定的。中国明确规定了一些捕捞对象的可捕标准。如捕捞小黄鱼体长最短为19厘米,带鱼的为23厘米,鲅鱼为45厘米,鲐鱼为22厘米等。

由于在实际捕捞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捕捞一些不符合可捕标准的幼鱼、幼虾,因此,在有关的渔业法规中还规定了渔获量的幼鱼比例。目前,中国法律规定每次所捕捞的幼鱼不能超过总量的20%。

“沪”最早代表什么?

大家一看便知道,沪不就是上海的简称吗?是的!但最初的沪的含义是什么呢?

沪是我国历史上最早出现于东晋时代的定置网具的代名词。那时候,黄浦江尚未形成,浦东还是一片大海,苏州河直接进入东海。苏州河西岸的渔民,在海上放置用绳子连在一起的竹子,成弧形紧密排开,这就是沪,也就是最早出现的定置渔具。沪,潮来时被海水淹没,等到潮落时鱼被编竹挡住不能出去,渔人到海滩上拾取便可。到了唐代,长江下游的沿海地区,沪是主要的捕鱼工具之一,等到了宋朝,沪已被普遍利用了。著名诗人陆游也曾有诗记载:“别浦洄时鱼沪密。”

禁渔制度包括什么内容?

什么是禁渔制度呢?禁渔制度就是一个国家根据渔业资源的休养生息规律和利用状况,划定一定范围的禁渔区、保护区和休渔区,规定禁渔期和休渔期等一系列措施和规章制度的总称。

禁渔制度在保护渔业资源方面会起到很大作用。它不仅保护鱼类的产卵期,保护某些特定鱼类的幼鱼,而且还可以控制或减少捕捞量。一些禁渔的措施,禁止了一些对环境破坏严重或对渔业资源有严重危害的方法。总之,禁渔制度是一个国家渔业事业发展的重要环节。

你知道“疍民”代表什么吗?

明清时期,我国的南海渔业就已经被逐步开发了。提起南海渔业的开发,我们就不得不想到“疍民”,那它代表什么呢?

疍民是广东最早的居民之一。他们以船为家,人数众多,人们称之为“水上居民”。在乾隆年间,疍民所拥有的渔船已达1700多艘,其中,在万山群岛和澳门的船只就不少于1000艘。尽管疍民在历史上受到严重的歧视,受苦最深,但对于我国南海渔业的发展却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疍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创造了众多捕鱼方法。在清代中期,疍民就已常到西沙和南沙群岛捕鱼了。除了捕鱼外,疍民还是采珠、取蚬、捞虾的能手。那时的南海采取珍珠,都是由疍民直接进水采取的。另外,疍民在珠江三角洲的养鱼业中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先有渔夫还是先有猎人?

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为什么用鱼叉叉到一条鱼是捕捞行为,而叉到一只游泳的飞鸟却是狞猎行为?

我们捉到了一只在水中诞生而生活在陆地的螃蟹,这到底是一种渔捞行为还是狩猎行为?捉到它的是渔夫还是猎人?相信你也不敢肯定。有时候,人们以为渔捞一定发生较晚,因为在陆地上猎捕野兽比在水中抓鱼容易多了;而有的人又认为渔捞要比陆地上的狞猎发生的要早,理由是前者只需要简单的工具便可作业,而后者却须具备更精良的器械。

但是,我们又何必执着于个人的不同观点而争论不休呢?最早期的狩猎和渔捞可能是同一回事儿,都采用相同的方法作业,不过是以后就分道扬镳而已,各自发展了。

“渔伙”指的是什么?

晚清到民国时期,中国渔民身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三重压迫和剥削,生活苦不堪言,而生活在最贫困状态下的渔民就是“渔伙”。

渔伙没有生产工具,都是靠出卖劳动力当伙计、短工为生。在最好的情况下,渔伙劳动一年只能勉强维持全家的最低生活。在出海以前,船主召集所雇的渔伙,向他们提供渔船、网具、渔需物资,然后由渔伙乘船出海。渔伙一旦受雇于船主,必须签订契约:不准中途退船.不准在船上拿鱼,不准旷工,工伤由自己承担等。就这样,契约一旦签订,渔伙就成为船主的奴隶了。1915年,浙江省定海县规定,渔伙如果在捕鱼作业中失水死亡,按照规则船主发丧葬费24元,就是说渔伙的一条人命仅值24个银元啊!

《淮南子》和渔业有什么关系?

西汉初期,淮南王刘安(刘邦的孙子)召集天下宾客所作的《淮南子》,是一部很有影响的古代名著。正是在这部书中,刘安把“不涸泽而渔”和“鱼不长尺不得取”列为“主术”,而主术就是皇帝治理国家的方法。从这两条保护渔业资源的基本内容已经被当时的统治阶级所采纳。可以反映出西汉封建统治阶级对于渔业的高度重视。

值得研究的是,刘安和他的叔叔汉文帝对于渔业方面的观点完全相反,文帝主张“弛禁”,即渔业资源可以任意捕捞,而刘安主张“张禁”,即禁止涸泽而渔,禁止捕捞幼鱼,有保护有限制地开发利用渔业资源。

为什么海洋渔业十分重要?

众所周知,鱼、虾、蟹、贝等水产品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这些水产品大多是通过海洋渔业的手段获得的。据统计,从1986年到现在,世界的水产品中有接近90%是由海洋捕捞为核心的海洋渔业提供的。

就我们国家而言,尽管近年来淡水水产品的比例大于海水,但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正从温饱向小康型过渡,人们对含有高蛋白、多种维生素、低脂肪、低热量和多风味的海产品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因此,海洋渔业直接关系着中国12亿人口的生活和健康,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民国时期政府颁布了多少渔业法规?

虽然,古代也或多或少的有一些对捕捞活动的要求和限制,但中国真正开始渔业立法是辛亥革命以后的事情。

辛亥革命后,为了鼓励渔民进入公海捕鱼,当时的政府在1914年4月28日颁布了《公海渔业奖励条例》,同时还颁布了《渔船保护缉盗奖励条例》,试图加强护渔防盗工作。1917年,政府又颁布了《渔业技术传习章程》,试图促进渔业技术的改进。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渔业法是1929年南京政府颁布的《渔业法》。除了《渔业法》,还制定了一系列的渔业法规,例如1930年7月颁布的《渔业登记规则》,1931年6月25日颁布的《渔业警察规程》等等。可是,当时政府制定的这些渔业法规,由于历史原因,大部分都没有认真实行。

什么是“连家船”?

新中国成立以前,在南方海区有许多人家,他们常年生活在船上,以捕鱼为生。他们到处捕鱼,船就是家,船走家移。所以习惯上称这些船为“连家船”。

他们所用的船大多是一吨左右的小船,渔具简陋,一家一户分散生产,过着落后、闭塞、漂泊不定的生活。据统计,建国初期全国有淡水连家船12万多条,渔民大约有60万人。他们的劳动力数量和产量均占全国淡水渔业的50%左右。直到1975年,连家船终于都实现了陆上定居。

你知道多少古代的渔业法规?

人类的捕鱼活动早在原始社会就开始了。随着人类捕鱼技术的不断发展,逐渐产生了对捕鱼活动的一些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