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德国柏林大学的普朗克,以承认他发现能量子对物理学的进展所作的贡献。
1895年前后,普朗克正在德国柏林大学当理论物理学教授,由于鲁本斯的介绍,经常参加以基本量度基准为主要任务的德国帝国技术物理研究所有关热辐射的讨论。这时PTR的理论核心人物维恩因故离开PTR,PTR的实验研究成果需要有理论研究工作者的配合,普朗克正好补了这个空缺。
维恩在1893年提出了关于辐射能量分布的定律,即著名的维恩分布定律:u=bγ-5e-a/T,其中u表示能量随波长λ分布的函数,也叫能量密度,T表示绝对温度,a、b是两个任意常数。
维恩分布定律发表后引起了物理学界的注意。实验物理学家力图用更精确的实验予以检验,理论物理学家则希望把它纳入热力学的理论体系。普朗克认为维恩的推导过程不大令人信服,假设太多,似乎是凑出来的。于是从1897年起,普朗克就投身于这个问题的研究。他企图用更系统的方法以尽量少的假设从基本理论推出维恩公式。经过二三年的努力,终于在1899年达到了目的。他把电磁理论用于热辐射和谐振子的相互作用,通过熵的计算,得到了维恩分布定律,从而使这个定律获得了普遍的意义。
然而就在这时,PTR成员的实验结果表明维恩分布定律与实验有偏差。1899年卢梅尔与普林舍姆向德国物理学会报告说,他们把空腔加热到800~1400K,所测波长为0.2~6μm,得到的能量分布曲线基本上与维恩公式相符,但公式中的常数,似乎随温度的升高略有增加。第二年2月,他们再次报告,在长波方向(他们的实验测得8μm)有系统偏差。
根据维恩公式,应有lnu=ln(bλ-5)-a/λT,从而lnu-1/T曲线应为一根直线。但是,他们却发现温度越高,偏离得越厉害。
接着,鲁本斯和库尔班将长波测量扩展到5.2μm。他们发现在长波区域辐射能量分布函数(即能量密度)与绝对温度成正比。
普朗克刚刚从经典理论推导出的辐射能量分布定律,看来又需作某些修正。正在这时,瑞利从另一途径也提出了能量分布定律。
瑞利是英国著名物理学家,他看到维恩分布定律在长波方向的偏离,感到有必要提醒人们,在高温和长波的情况下,麦克斯韦-玻尔兹曼的能量均分原理似乎仍然有效。他认为:“尽管由于某种尚未澄清的原因,这一原理普遍地不适用,但似乎有可能适用于(频率)较低的模式。”于是他假设在辐射空腔中,电磁谐振的能量按自由度平均分配。由此得出:u∝ν2T或u∝λ-4T。
这个结果要比维恩辐射公式更能反映高温下长波辐射的情况,因为根据维恩公式当λT→∝时,u=bλ-5e-a/λT∝λ-5,与温度T无关,可是实验证明,u与T成正比。
瑞利显然注意到了,当λ→0或ν→∞时,他的公式会引出荒谬结果,因为u要趋向无穷大。于是,他在公式中添了一个指数因子e-c2/γT,认为这样可以兼顾到短波方向,得u=C1γ-4Te-C2/γT。
瑞利申明:他的方法“很可能是先验的”,“他没有资格判断这个公式是否代表观测事实。希望这个问题不久就可以从投身于这一课题的卓越实验家之手中获得答案。”
应该肯定,1900年瑞利提出上述公式对黑体辐射的研究有益,因为它代表了一种极端情况,有利于普朗克提出全面的辐射公式。
普朗克是理论物理学家,但他并不闭门造车,而是密切注意实验的进展,并保持与实验物理学家的联系。正当他准备重新研究维恩分布定律时,他的好友鲁本斯告诉他,自己新近红外测量的结果,确证长波方向能量密度u与绝对温度T有正比关系,并且告诉普朗克,“对于(所达到的)最长波长,瑞利提出的定律是正确的。”这个情况立即引起了普朗克的重视。他试图找到一个公式,把代表短波方向的维恩公式和代表长波方向的实验结果综合在一起,于是很快就得到了:u=aγ-5·1eh/γT-1。
这就是普朗克辐射定律,和维恩分布定律相比,仅在指数函数后多了一个“-1”。
鲁本斯得知这一公式后,立即把自己的实验结果和理论曲线比较,发现完全符合。于是,两人就在1900年10月19日向德国物理学会作了报告。普朗克的题目叫:“维恩光谱方程的改进”,他报告了新近得到的经验公式。
随后,普朗克还根据黑体辐射的测量数据,计算出普适常数h值:h=6.65×10-27erg·s=6.65×10-34J·s后来人们称这个常数为普朗克常数。
普朗克这篇题为“关于正常谱中能量分布定律的理论”的论文在1900年12月14日向柏林德国物理学会例会上宣读。
普朗克提出能量子假说有划时代的意义。但是,不论是普朗克本人还是他的同时代人当时对这一点都没有充分认识。在20世纪的最初5年内,普朗克的工作几乎无人问津,普朗克自己也感到不安,总想回到经典理论的体系之中,企图用连续性代替不连续性。为此,他花了许多年的精力,但最后还是证明这种企图是徒劳的。
关于这个过程,普朗克后来回忆道:“即使这个新的辐射公式证明是绝对精确的,如果仅仅是一个侥幸揣测出来的内插公式,它的价值也只能是有限的。因此,从10月19日提出这个公式开始,我就致力于找出这个公式的真正物理意义。这个问题使我直接去考虑熵和几率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把我引到了玻尔兹曼的思想。”
这里指的熵和几率的关系就是玻尔兹曼对热力学第二定律所作的统计解释。普朗克不同意统计观点,曾经跟玻尔兹曼有过论战。他认为,几率定律每一条都有例外,而热力学第二定律则普遍有效,所以他不相信这一统计解释。
能量子假设的提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所以1900年12月14日往往被人们看成是量子物理学的诞生日。
普朗克1858年4月23日出生于基尔。父亲是一位民法学教授,1867年普朗克随父亲到慕尼黑大学,1874年进入慕尼黑大学。1877~1878年间,去柏林大学听亥姆霍兹和基尔霍夫讲课。这两位物理学家的人品和治学态度对他有深刻影响。在柏林期间,普朗克认真自学了克劳修斯的主要著作《热的力学理论》,使他立志去寻找象热力学定律那样具有普遍性的规律。1879年普朗克在慕尼黑大学以论文“论热力学的第二定律”得博士学位后,先后在慕尼黑大学和基尔大学任教。1888年基尔霍夫逝世后,柏林大学任命他为基尔霍夫的继任人和理论物理学研究所主任。普朗克早年的科学研究领域主要是热力学。他认为热力学第二定律不只是涉及热的现象,而且同一切自然过程有关。他提出自然界的过程可以分为两类:中性的(即可逆的)和自然的(即不可逆的)。自然过程的末态比其初态具有更大的优势,而中性过程的末态和初态却具有相同的优势。而熵就是这种优势的量度。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意义即在于它指出了自然过程的方向。他认为由于熵的极大值对应于平衡态,所以深入地研究熵,就能掌握有关物理和化学平衡的一切规律。他从热力学的观点对物质的聚集态的变化、气体与溶液理论等进行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