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探索未知-欧洲的自然地理
45056100000007

第7章 自然地理的特征和区域的划分(1)

如果说复杂、多样是亚洲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那么,欧洲自然地理环境则以比较单一和具有较明显的纬向地带性为特征。

欧洲的地形以平原面积广大著称,山地不多,高山更少;在气候上,海洋的影响很明显,即或是在东欧,海洋的影响也可随处感受到,因此全洲湿润区面积很大,干燥区面积极小。地形和气候的单一性为整个自然地理特征的单一性和规律性奠定了基础。

欧洲气温的分布,虽然冬季时东西差异很明显,但是生长期的温度分布却反映了纬向地带性特点,热量与水分对比关系的分布也体现了这一规律性,湿润系数由北向南(特别是向东南)逐渐减小,因此景观的纬向地带性分异显而易见。

由于欧洲气候除表现为自北而南的变化以外,还存在着明显的东西差异,再加上欧洲东西部在地形上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景观的经向分异也十分引人注目。至少可以把欧洲分为东部欧洲和西部欧洲两大区。东部欧洲面积广大,地域完整性强,而且主要是平原,气候属于温和的大陆性,景观的纬向地带性分异很突出;西部欧洲水平轮廓破碎,地形复杂,气候的海洋性较浓,以森林景观为主,但在森林景观内部仍表现出地带性差异;北部以亚寒带针叶林景观为主,西部和中部以温带阔叶林景观为主,南部以亚热带常绿硬叶林景观为主。

每一大区又可根据地质历史发展的共同性(发生一致性)和现代景观的综合特征(综合性)等原则划分出若干自然地理副区。

东欧大区

一、东欧平原区

东欧平原北自巴伦支海和白海之滨,南抵黑海和里海沿岸,东起乌拉尔山脉西麓,西迄波罗的海东岸和喀尔巴阡山脉东麓。在地质构造上,除南部少数地区外,主要属于俄罗斯地台。地台基底的埋藏深度各地不一,深者距地表数千米,甚至一二万米,浅者仅一二百米,甚至更浅。地台基底上面的沉积岩盖层由晚元古代直到第四纪的各个时期的岩层组成。地台盖层表层岩石的年龄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变新:西北部主要是古生代岩层,中部是大面积的中生代岩层,东部以二选纪岩层占优势,南部基本上是第三纪岩层,东南部是第四纪的沉积物。地台盖层上的沉积岩一般呈水平状分布,或略有倾斜,但是有些地段由于受后期地壳运动的影响而产生一定程度的变形,形成平缓的长垣和穹形高地,某些地段(如伏尔加河以东地区)甚至形成断层。

东欧平原的地形是波状起伏的,丘陵性的高地和比较平坦的低地交错分布,这些高地和低地的成因往往与构造运动有关,它们有的是前寒武纪基底的直接承袭,有的是地台盖层局部变形的结果。前者如第聂伯丘陵、中俄罗斯丘陵、第聂伯低地、黑海低地、里海低地等,后者如伏尔加丘陵、斯摩棱斯克-莫斯科丘陵、北乌瓦累丘陵等。被称为冰碛丘陵的瓦尔代丘陵,在第四纪以前实际上是单面山地形。

第四纪的冰川作用对东欧平原现代地貌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冰川的作用,东欧平原北半部的地貌是比较年轻的,这里冰川的堆积作用很明显,流水的侵蚀作用较弱,地表起伏不平。

在冰川作用区以外的东欧平原南部地区,流水侵蚀作用开始于第三纪或白垩纪末,地貌发育已进入壮年期,地面比较平坦,河谷中发育了阶地,一般有2~4级。由于这里黄土分布广泛,冲沟很发育。

东欧平原的气候属温和的大陆性气候,由北向南分为苔原气候、亚寒带针叶林气候、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温带大陆性半干旱和干旱气候四个类型。

东欧平原冬季气温普遍在0℃以下(只有克里木半岛南岸一小块地区除外),等温线的分布受非地带性因素影响大,大致呈北北西-南南东方向延伸,气温由西南向东北递减,西南部在-5℃左右,东北部减到-20℃左右。夏季气温分布主要受太阳辐射影响,温度自北而南增加,等温线接近纬向,东部略向北偏,显示向大陆性增强。7月平均温大部分地区在15℃~20℃之间,北冰洋沿岸为10℃左右,基什尼奥夫—哈尔科夫—乌法一线以南在20℃以上。里海北岸夏季气温可达25℃,这是东欧平原夏季气温最高的地区。

东欧平原气温的分布,尽管冬季时受非地带性因素影响大,但是,生长期温度的分布却具有明显的地带性特征。降水的地区分布也带有地带性色彩,中部地带降水最多,平原地区一般为550~600毫米,丘陵地区为650~700毫米。这一降水较多区西部宽、东部窄,呈楔状直插乌拉尔,由此往北、往南,降水量减少。北部一般为500~400毫米,北冰洋沿岸减少到300毫米,南部草原地区一般为450~250毫米,里海低地在200毫米以下。东欧平原的降水主要与气旋活动有关,上述的降水分布特点,反映了东欧平原气旋活动的规律性。

东欧平原的蒸发力主要与暖季气温分布有关,表现为自北向南增强。例如,白海沿岸的年蒸发力为150毫米,针叶林地带为300毫米,草原地带为700~800毫米,里海低地达1000毫米以上。把蒸发力的分布与降水分布相对照,可知东欧平原北部降水量超过蒸发量,常年处于过湿状态;而南部,特别是东南部,则降水严重不足,常常引起旱灾。

降水量超过或接近蒸发量的地区,一般都适于乔木生长,因此在东欧平原的北部和中部形成广阔的森林带。在处于过湿状态的北部地区主要是郁闭的暗针叶林;阔叶林适于生长在水分的收入和支出接近平衡的中部湿润地区;在列宁格勒—喀山—基辅这一三角地带分布着大面积的针叶-阔叶混交林。

东欧平原没有连续的阔叶林带。在基辅——高尔基——喀山一线以南,年蒸发力开始大于年降水量,阔叶林中出现大片的杂草草原,往南,草原的比重逐渐增大,森林的比重相应减小,这就是森林向草原的过渡地带——森林草原带。东欧平原的森林草原带占有相当大的宽度。

东欧平原的南部和东南部水分平衡为负值,不利于乔木生长,成为草原、半荒漠。甚至荒漠;北部北冰洋沿岸地带,虽然水分充足,但是气温过低,也不适于乔木生长,因而形成苔原植被。

东欧平原森林带是前苏联的重要木材生产地,木材的年采伐量占全苏40%左右,在前苏联经济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在森林带的南部,灰化土被肥力较高的生草灰化土所代替,耕地比重逐渐增加,但是,由于这里气温较低,土壤也不很肥沃,而且在开垦土地的过程中必须清除大量石块(冰碛中的石块),自然条件对于发展耕作业并不有利,因此这里乳用畜牧业比较发达,耕作业以种植耐寒的亚麻、马铃薯、大麦、黑麦为主。森林草原带和草原带是前苏联的主要农业区,这里盛产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以及甜菜、大麻、向日葵等经济作物,在城镇周围还发展了果品生产和乳肉两用畜牧业。

综上所述可知,东欧平原在平原地形和具有一定大陆性的气候的前提下,气温、降水、热量和水分的对比关系,以及与此有关的土壤、植被等地理要素,在分布上都表现出比较明显的纬向地带性。因此可以说,地带性明显是东欧平原自然环境的主要特点。在这里,具有比较齐全的温带地带谱,自北而南可以分为七个自然地带:苔原带、森林苔原带、针叶林带、针叶阔叶混交林带、森林草原带、草原带、半荒漠和荒漠带。在克里木半岛的南岸还有面积不大的亚热带森林景观,在北冰洋的岛屿上主要是冰原景观。

二、乌拉尔山地区

乌拉尔位于东欧平原的东部边缘,是一个由许多条南北走向互相平行的山脉组成的山系,南北绵延2000千米,而宽度只有40~60千米,最宽处也在1百千米以下,很像镶嵌在东欧平原与西西伯利平原之间的一条彩带,“乌拉尔”即因此而得名。

乌拉尔地槽发育在东欧陆台的东部边缘上,这是一条典型的古生代地槽,裂谷形成于寒武纪末或奥陶纪初,在整个下古生代都处在拉张和下降、沉积过程中。这一过程,只在加里东运动期间有过短暂的中断。中石炭世时,拉张运动被挤压运动所代替,沉降和堆积过程转变为褶皱和抬升,由于挤压力来自东方,因此地槽东部先开始褶皱,二叠纪时扩展到西部,到三叠纪褶皱作用才最后完成。与挤压力来自东方相联系,地槽东部的构造运动很剧烈,这里不但有复杂的褶皱作用,而且产生规模较大的断裂,同时还伴随着大规模的花岗岩侵入;西部构造运动比较和缓,主要是简单褶皱,断层很少,没有花岗岩侵入。

褶皱过程的自东向西发展,导致乌拉尔的地质构造和矿藏分布都呈南北延伸,东西更替的带状。同时,地形也与地质构造相适应,山地由数列互相平行的南北走向山脉组成。

北欧大区

一、芬诺斯堪的亚区

芬诺斯堪的亚包括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科拉半岛、芬兰和卡累利四部分。在国外,有些出版物把前苏联作为一个单独的地理单元,而所谓欧洲往往仅指西都欧洲,因此芬诺斯堪的亚也只包括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和芬兰两部分,而把与它们有着共同的地质发展历史,而且在景观上也极为相似的科拉半岛和卡累利作为东欧平原的组成部分。本书把包括前苏联欧洲部分在内的整个欧洲作为一个整体,因此理所当然地应当把科拉半岛和卡累利看作是芬诺斯堪的亚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在地质构造上,芬诺斯堪的亚大部分属于波罗的地盾,只有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斯塔万格-北角一线以西的边缘地带属下古生代的加里东构造。加里东运动以后,芬诺斯堪的亚长期处于缓慢上升状态,不断遭受风化侵蚀。长期的剥蚀作用形成了一片广阔而起伏平缓的准平原。第三纪时发生抬升,西部成为高原型的斯堪的纳维亚山脉,东部主要是丘陵或平原。

第四纪时,芬诺斯堪的亚是欧洲大陆冰川作用的中心,以冰蚀地貌为主的冰川地貌是芬诺斯堪的亚的典型地貌类型。

二、冰岛区

冰岛是北欧的一个特殊区域,它的地质构造与芬诺斯堪的亚完全不同。

它位于大西洋中央海岭的北部,是中央海岭露出水面的部分,它的产生与海岭轴部裂谷带的岩浆活动有关,是由沿裂谷溢出的上地幔物质堆积而成的。因此组成冰岛的岩石都是火山岩,其中以玄武岩分布最广。此外还有安山岩、流纹岩等。组成冰岛的玄武岩有第三纪的,更新世的,也有近代的,根据最近对冰岛玄武岩的年龄测定,其年龄下限为2000万年,即属于早中新世晚期。

冰岛以多火山而闻名,有“极圈火岛”之称,估计共有火山200~300座,自从九世纪末有人定居以来,其中有40~50座火山喷发过,总计共喷发150~200次。最近几个世纪以来,平均每五年就发生一次火山喷发,仅在20世纪的六七十年代就喷发过五次。

冰岛的火山活动,无论是在第三纪,还是在现代,都是有规律地分布在一条不宽的地带,这一地带的宽度为50千米左右,它由冰岛的北部海岸向南延伸,到伐特纳冰原北部边缘分为二支,然后折向西南。这一火山活动带也就是大西洋中脊的一部分,它与大洋中脊的其他部分一样,缓慢地向外扩张,根据电子仪器的监测,确定这一段的扩张速度是每年2~7毫米,而且向西扩张的速度比向东扩张的速度大得多。

冰岛的地形绝大部分是台地,在熔岩台地上散布着一些火山锥。台地的高度一般在400~800米之间,个别山峰可达1300~1700米,其中华纳达尔斯赫努克山高达2119米,是冰岛的最高峰。低地面积很小,熔岩台地往往直逼海岸,仅西部和西南部分布着面积稍大的海成平原和冰水冲积平原,其他地区平原面积甚小,而且仅限于沿海地区。据估计,整个冰岛平原面积占7%左右。

冰岛曾经多次遭受冰川的袭击,其中有可靠资料证实的,只有三次,最后一次冰期结束在一万年前。现今冰岛约有11.5%的面积为冰川所覆盖,主要是盾形的冰帽冰川,也有少量的冰斗冰川。伐特纳冰原面积达8500平方千米,其厚度自几百米至千余米不等,这是除南极和格陵兰以外世界最大的冰川。

西欧大区

本区位于欧洲中腰地带的西部,包括不列颠群岛、孚日山脉和阿尔卑斯山脉以西的法国(海西法兰西)和从比利时到易北河的北海沿岸平原(北海低地)三部分,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分布广泛的中生、湿生植被是本区的主要特征。

一、不列颠群岛区

不列颠群岛位于欧洲的西部边缘,东濒北海,西临大西洋,由5500多岛屿组成,其中以大不列颠岛和爱尔兰岛最大。

大不列颠岛的地形,大体上以从西南沿海的埃克塞特到东部沿海的米德尔兹布勒一线为界分为两部分,西北部几乎整个都是中山和低山,东南部主要是平原。

苏格兰高原是不列颠群岛的最高部分,地堑性的中央低地把这一高原分割为南北两部,北部为北苏格兰高原和格兰扁山地,南部为南苏格兰台地。北苏格兰高原和格兰扁山地是一个地垒性地块,海拔高度一般在600~1000米之间,西部较高,而且沿海多峡湾和岛屿。在准平原化的高原面上耸立着许多由坚硬岩石构成的残丘,其中尼维斯山高1343米,是不列颠群岛的最高峰。南苏格兰是一高仅500~600米的台地,也是西高东低,地面被宽广的河谷所切割,起伏比较平缓。由于西部降水较多,整个苏格兰高原都是西部切割得比较厉害。界于格兰扁山地与南苏格兰台地之间的苏格兰中央低地,是加里东运动后期形成的地堑性谷地,上面沉积着泥盆纪和石炭纪红色砂岩、页岩和石灰岩,并且点缀着许多不高的古火山丘陵。

奔宁山脉是大不列颠岛的中轴脊梁,主要由石炭纪石灰岩和砂岩构成,高400~500米,北部较高,向南逐渐降低。这是一条在下沉的加里东构造基础上重新隆起的简单的背斜山脉,褶皱作用不明显。山脉的西部有一系列断层,山坡较陡,东坡平缓地向北海倾斜。

威尔士几乎全被高200~600米的坎布连山脉所占据,地貌属低山类型。由寒武纪、奥陶纪和志留纪岩层构成,并且有大面积的侵入岩,这些火成岩往往形成挺拔的山峰。

大不列颠岛的东南部具有波状平原性质,这是一个构造盆地,上面沉积着中生代砂岩,石灰岩、白垩岩和第三纪黏土层,岩层微向中心倾斜。由于岩层的抗侵蚀能力不同,遂形成数列单面山。伦敦盆地是东南平原的最低地段,也是向斜轴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