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北京
延庆县东红寺泰山庙戏台(图1),戏台为砖石基座,台口四柱,可三面观。
海淀北务村金山寺戏台(图2),戏台在寺院的东院,其后台为楼阁式,较为独特。
古北口?关帝庙戏楼(图3)是集门楼、戏楼为一体的庙台建筑。图4为戏楼后台外观。
延庆县西五里营村龙王庙戏楼(图5)分前后台,前台为卷棚式,三面观。后台东西山墙各有圆形月窗。
二、天津
天后宫戏楼(图6)建于明代,是木结构楼台式建筑。前后台相连,前台两侧各有一小门,台顶棚中央有六角形透音孔。戏楼底下为过街通道。
三、上海
城隍庙戏楼(图7),戏楼下面为通道,台前是四根方形石柱支撑大屋顶,台口两侧围有木制栏杆。舞台为四方形伸出式,两侧建有两层看楼。
青浦城隍庙戏楼(图8),即现在的青浦县博物馆,其戏台下为石拱洞形柱基。
四、山西省
冀城县武池村乔泽庙舞楼(图9)建于金元时期,台基高的面出地面1.4米,宽14米,进深11.5米。整体结构由四根角柱,两根辅柱,两根后檐柱,支撑起大额枋构成的框架,可四面围观。
临汾县东羊村东岳庙戏楼(图10)建于元代,台基高出地面1.3米,宽深均为7.7米。戏台内部施以装饰性的异形斗拱,造型美观。民国十年(1921年)曾进行扩建,台口前续五米,把旧台改为后台,加平柱两根,以屏风相隔,屏风上刻“神人以和”的横匾。
临汾县王曲村东岳庙戏楼(图11)建造年代不详,有元代遗风。在其对面的献厅前有13平方米的月台,用砖砌成栏杆,演戏时女人在栏杆内坐着桌凳看戏,男人在其外观看。
河津县樊村关帝庙戏楼,建于明代,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重修。戏楼为一面观,前檐有柱六根,把戏楼平面分成五间,戏台两侧设有山墙,没有前后台的划分。戏楼原为坐南朝北,后因观演场地的改变而变为坐北朝南,即把戏楼的正面改成了背面。它是现存较完整的明代早期戏楼之一。
新绛县阳王镇稷益庙舞庭(图12)建于明正德年间,历经重修。戏楼坐南朝北与正殿相对,台面宽分五间,总宽19.5米,表演区宽9.5米,进深4.5米。每年二月二日为稷益庙会日,小镇都请戏班演唱,祭祀观戏,十分热闹。
晋祠水镜台(图13)位于太原西南的晋祠,是现存较大的明清戏台。戏台分前后两部,从建筑形制来看,后台为明代建造;前台是清代补建。前台立十二根明柱支撑卷棚式屋顶,周围加各种装饰,制作工艺精细。后台台身四角立柱,有两面围廊与前台连成一体。前后台之间设上下场门,中以木板隔开,上悬“水镜台”横匾。台基高出地面1.3米,前沿排列六十公分高的石望柱,嵌入石勾栏,将前后台围一周,使整个建筑浑然一体。
介休县后土庙戏楼(图14)建于明代。戏楼坐南面北,与正殿相倚。屋顶为重檐歇山顶,上覆琉璃瓦。台口有四根檐柱,把面宽分成三间,中间有四根通柱,把台深分成两间,面宽12.7米,总进深9米;后来扩建将台口延伸了2米。台基高2.5米,下有通道。台前两侧设有琉璃八字形音壁,音壁两侧建有钟鼓二楼,与主楼构成一组雄伟壮观的建筑群。在它的东边又有并排的三座庙宇,每一座都有一戏台,形成三联式。
河津县真武庙戏台(图15)是山西河津县真武庙的主要建筑之一。拾阶而上平台,越平台进山门,便是过道式戏楼。戏台的四根通天角柱把台面分成三间,台基宽17米,进深75米,高17米;过道宽22米,台口宽10米,进深6.2米;前台进深3.7米,后台进深2.5米;中间有上下场门。戏楼与观演场所依地形而分三层。第一级为戏台前的平地,第二层是戏台与神殿间的台地;最高处是神殿的高台,是有身份的人看戏的地方。
运城池神庙戏台(图16)在山西运城,建在半坡上,共三座戏楼一字排开,连为一个整体。台基高出地面2.9米,中间戏台的下面是过道。相传,每年农历六月初一举行庙会,邀请三个戏班演出,互相献艺竞争,场面热烈。
翼城县樊店村关帝庙戏台(图17)是一面观舞台,历经明清两代。舞台前檐四柱,设有木质栏杆。台基前沿立石雕小望柱十二根,嵌十一块勾栏条石。
新绛县城隍庙戏台(图18)建在距神庙60米外的坡下,依坡砌93级台阶,形成巨大的看台。
介休县板峪乡龙天庙、关帝庙、纯阳宫之间的戏台(图19)是典型的多庙一台现象。龙天庙和关帝庙在南北轴线上,中间隔着戏台。戏台的顶棚靠木柱支撑,周围镶木板作为临时墙壁。龙天庙在北,演戏时就打开北面的板墙作台口;反之则打开南面的板墙作台口。台底有门洞沟通两庙。纯阳宫在东面,则打开东面的板墙作台口。
太谷县净信寺戏楼(图20),戏楼坐南面北,建在净信寺中轴线之最南端。戏台后部两侧有牌楼式八字矮墙。屋顶正中悬“神听和平”匾额。前台面宽11米,进深5米,三面敞开;后台宽15米,进深4米,三面围墙。
临县黑龙庙戏台(图21)在山西临县,戏台建于黑龙庙山门之顶,台基宽9.6米,深7米。前台两侧五米处建观戏楼三间,为上等人席位。过去黑龙庙戏楼除冬季外,很少有空闲的时候。
五台金刚库村奶奶庙戏台(图22)并列的两座戏台,近处的为歇山顶,旁边的为卷棚顶。反映了当时庙会活动唱“对台戏”的盛况。
五、陕西省
澄城县唐代城隍庙乐楼(图23)建于唐代,明清时多次修葺。乐楼由三部分组成,中间为主体乐楼,两边是钟鼓楼。建筑为通柱式木架结构。一二层四周建有廊房。中间为乐庭,即演戏的地方。
大荔宋代岱祠乐楼(图24)是台基式建筑,四周围矮墙,南面修有门楼。进门过廊房可入乐楼正庭。乐庭为长方形,四周竖落地木柱四根,直通楼顶,撑起屋架。整体建筑逐层上收,成塔形。
岐山周公庙戏台(图25),戏台为一面观式,台中有木屏相隔。台基底下有通道。戏台两侧建有耳房,成半回廊结构。
彬县明代城隍庙戏台(图26),戏楼为三间开,重檐歇山顶。其后墙正对山门,台基下有通道,直通庙院。戏楼两侧有耳房。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四月初八,都有演出活动。
米脂清代李自成行宫戏台(图27),戏台平面呈长方形,台中有中柱四根,将进深分作两间。台基下埋瓷缸十几个,用来增加演出音响效果。
勉县清代诸葛墓乐楼外景(图28),一面观戏楼,长方形台基。每年清明有戏班在这演出。
佳县清代白云观戏台(图29),戏台有前檐柱四根,中柱四根,后墙柱四根,分台面成三间。其上下场门上分别写“金声”、“玉振”。
丹凤清代花庙戏楼(图30)属山门戏楼,分两层。台面呈品字形,旁边设有副台,副台两边的山墙高出屋檐。台基下可穿行。每年农历六月六日庙会,都有戏班演戏。
六、福建省
福建永安县青水乡永宁桥戏台(图31),戏台在神庙的对岸,由长22.7米的永宁桥将二者连接。桥身之上建阁为观众席。台前左右和庙前左右都有出入口,形成了既作演出场所,又是交通要道的建筑形式。戏台和观众席两边有墙,观众只能从正面观看。
福清县武当别院戏台(图32)建于清光绪年间。戏台面向大殿,人们进入庙门,需从两侧转到戏台前。舞台三面嵌有掩脚栏杆,台正后方设有固定的屏风。台与大殿之间是天井,天井两侧设看廊。大殿前有深2.6米的平台及连接天井的二级台阶,都可观看演出。
古田县临水宫戏台(图33),戏台为全木结构。台的三面围有栏杆,栏杆下部饰有各种戏曲故事浮雕。戏台前为石板天井和八级台阶的看台,看台后是大殿。
罗源县中房乡戏台(图34),戏楼为两层建筑,上层为演出区。台前有两柱支撑屋顶,又将台面分成三部分。戏楼左右和厢房相连,厢房为两层,底下架空。台前是一天井,可作为观演区。
七、广东省
广东佛山祖庙戏楼(图35)建于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后为庆贺慈禧60寿诞,改名“万福”。戏台近于四方形,在戏台中间用木雕屏隔出前后台。后台三面围以砖墙,台前四根柱,中间两立柱形成表演空间。台下为存放衣箱之处。戏台的两侧还有长廊,长廊上设看戏楼,楼前是广场。图36为佛山祖庙瓦脊上的戏曲故事人物陶塑。
陆丰县碣石玄武山寺戏台(图37),戏台的前后台之间有三道门,中门正方形,前竖一屏风。前台两侧有八根石柱错落支撑屋顶。
惠东县九龙峰谭公爷庙戏台(图38),戏台为砖石结构,石基石柱,青砖砌墙。与之相对的是厅堂,中间是戏坪,可容观众千人。
陆丰县博美镇天后宫戏台(图39)是亭阁式建筑,方形平面,左右有廊房。
八、广西壮族自治区
三江和里寨双舞台(图40)为侗族特色戏楼,两台并列,同时演出。
昭平黄姚戏台(图41)以八根木柱作支架,琉璃瓦单檐木结构。台板下是四壁密封的大空间,音响效果好。
三江林略鼓楼戏台(图42)外形为六角形宝塔,中层是戏台,底层为村民集会和娱乐的地方。
那莲古戏台(图43)建于清代。坐落在街中心,坐南朝北,面对北帝庙。戏楼分前后台,前台左右两侧加宽,形成“凸”字形。后墙三面都是用砖砌成的三个“十”字型花窗。
钟山莲花戏台(图44)建于清光绪年间。戏楼为砖木结构,重檐歇山式顶,两层翘檐。
全州精忠祠戏台是(图45)为纪念岳飞而建的祠台。戏台后墙有三个拱门,供演出人员进出。戏台以四柱支撑,四周无围,行人可从台底出入。前台两边又设副台,外有走廊、栏杆,是演员化装和乐队伴奏的场所。
九、云南省
易门大龙泉古戏台(图46)戏台为三间连,中间是台面,两边有盘龙柱。
昭通大龙洞古戏台(图47),戏楼共三个屋脊,十六根柱子。四角飞檐,一楼一底。
玉溪九龙池古戏台(图48)是“品”字形土木结构,戏台正中隔板绘福禄寿三星图案,两侧是上下场门。戏台两边有副台,舞台外青山环绕,声响效果好。
丽江石鼓戏台(图49)建于清代光绪年间,为土木结构。红军长征时,贺龙曾在此台作过演讲。
剑川沙溪仕登镇魁阁戏台(图50)。
十、浙江省
椒江戚继光庙戏台(图51),戚继光是明代的抗倭英雄。该庙为当时的屯兵处。戏楼是清代建筑属山门戏台,山门后檐有木梯可通戏台,山门二楼可作化妆室。台前场地宽广,有长方形水池与之相对,池上架白石桥。过桥依山建五间看楼,看楼两侧有半圆翼楼突出,上下两层都可看戏。该庙气势恢弘,工艺精湛,为民间神庙的妙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