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汉魏六朝风云人物大观
45065600000007

第7章 帝王后妃宫廷风云人物

汉武帝刘彻

汉武帝刘彻(前156年~前87年),汉代重要的皇帝之一。景帝刘启第三子,前156年~前87年在位。在位第二年,首创年号为“建元”,从此我国历史开始用年号纪年。在位期间,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用法术刑名;颁行“推恩令”,削割据势力;官营盐铁贸易,平抑物价;治理黄河,兴修水利,移民屯边,行“代田法”;派张骞等出使西城,任用卫青、霍去病等大破匈奴,设郡县于云南、贵州,将汉朝推向全盛时期。能诗善赋,原有文集两卷,亡佚。谥号孝武皇帝,庙号世宗。

晋升太子

武帝出生于公元前156年,父亲就是汉景帝刘启,碰巧这年又是景帝登基之年。等他出生时就已经是皇子了。武帝的母亲是王美人,美人是嫔妃的一种等级。后来传说在武帝母亲怀孕时梦见了太阳钻入怀中,汉景帝听说了,很高兴,认为是个吉利的梦,预示着小孩子将来会有大作为。

传说刘彻的母亲王氏进宫前已婚,曾嫁作金家妇,生有一女。后她的母亲强行将她从金家夺回,进与身为皇太子的景帝。但王氏生下刘彻时,并非是皇后,所以她生的儿子按照封建时期的规定不能继承皇位,不过,后来他终于如愿地当上了太子,最终登上了皇位。

在武帝四岁时,景帝封他为胶东王,做太子的是他的哥哥刘荣。后来,武帝的命运转折靠了景帝的姐姐长公主的帮助。长公主有个女儿叫陈阿娇,开始长公主是想把自己的女儿许给太子刘荣,将来太子一即位,女儿就是皇后了。但是太子刘荣的母亲栗姬却不领情,这使长公主非常生气,从此与栗姬作对。

于是长公主将目光转向了她平时也很喜欢的武帝,但武帝的父亲景帝不太支持。长公主便想办法促成了此事。

幼年的刘彻常爱到长公主家,喜欢表妹阿娇,俩人常在一起玩耍。阿娇十分漂亮,一双眼睛楚楚动人。有一次,长公主在景帝的面前故意问年小的武帝愿不愿意要阿娇做他的妻子?武帝也很喜欢阿娇,见姑姑问,便很大方地说:“以后如果能娶阿娇做妻子,我就要亲自建造一座金屋子送给她。”父亲景帝见武帝和阿娇也很般配,便同意了这门亲事。

长公主并不是一般的公主,他在景帝时也算得上是个很有地位的人物,她对景帝的影响十分重要。由于她的极力策划和帮助,加上刘彻自己的表现,景帝最后同意改选太子。

另一方面,有长公主的帮助,刘彻的母亲王志在宫闱斗争中击败其它后宫佳丽取得皇后宝座,于是子凭母贵,顺理成章地成为太子。此时的武帝刚刚七岁。他的曾祖父汉高祖为他打下了北达长城,南抵南岭,东到大海,西至川陇的大好河山,他的祖父汉文帝和父亲汉景帝实行休养生息,半个世纪的积累使得“钱累巨万”、“太仓之粟充溢露积”,正是在这种背景下,15岁的刘彻继承了汉朝帝位。但汉武帝在位前6年,在他祖母窦太皇太后为首的崇尚黄老无为而治的集团束缚下,不能充分施展自己的能力和抱负,直至公元前135年才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武帝做了太子后,更加勤奋学习,景帝还给他请了很有学识的卫绾做他的老师。武帝的学习范围很广,包括了骑马、射箭和经学与文学。

少年皇帝

到了公元前140年,16岁的汉武帝正式继承了皇位,他雄心勃勃地想将文景之治的盛世继续下去,但在初期却遇到了阻力。这主要是当时的太皇太后窦氏,即武帝的爷爷汉文帝的皇后。从她做皇后到这时,已经有了四十年,本家族在朝廷的势力很是庞大。按照规定,分封的一些王与侯都要到各地自己的封地去,但窦氏的亲属们都不愿意到那些边远的地方去,都留在京城。互相勾结,违法乱纪的事经常发生。对于窦氏来说,她和武帝的治国思想也有很大的区别。

窦氏喜欢的还是在汉朝初年很盛行的黄老思想,即远古的黄帝和近世老子的思想,主要是“无为而治”,这是汉初与民休息政策的基本治国思想,这使国家的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促成了“文景之治”盛世景象的出现。但到了武帝时期,因为分封的诸侯王们对抗中央,所以迫切要求加强中央的权利来压制地方势力。这是武帝和窦氏太皇太后的思想分歧。

武帝即位后便开始实行自己的政治方略。安排自己信任的人掌管朝中大权,让舅舅田蚡做太尉,掌握军权。同时,许多的儒生也被他重用。为了更多地选拔人才,武帝还下诏命令全国官吏向中央推荐人才,当时叫做“贤良方正”。有名的董仲舒就是在这次推荐考试中得了第一名。武帝召见他,探询治国的良策。董仲舒便将自己的一整套经过精心思考的儒家治国思想说给武帝听,武帝非常赞赏。

但武帝此时还没有力量和自己的奶奶窦氏较量,在他任命的重臣赵绾提出窦氏不应再干涉朝政时,惹恼了窦氏。窦氏逼迫武帝废除了刚刚实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自己任命的丞相和太尉也被迫罢免,有的大臣被逼死狱中。然后,窦氏宠信的人接替了这些重要职位,听从窦氏的命令。这对武帝是一个打击,但武帝有年龄上的优势,他没有从此消沉,而是养精蓄锐,等待着时机。

四年之后,即公元前135年,窦氏去世,时机终于来了,武帝马上将窦氏的人一律罢免,将田蚡重新重用,做了丞相。治国思想也采用了儒家的主张,开始加强中央集权,对付地方的豪强势力。

强化中央集权

当时,国家政治形势比较稳定,经济状况也比较好,但诸侯王国的分裂因素依然存在,封建统治思想尚待确立。所以,刘彻在继续推行景帝时各项政策的同时,采取了一系列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尤其在思想方面,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了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董仲舒的儒家思想对原来孔子的思想有了很大的发展,融进了法家和阴阳家等其他学派的思想。首先是思想上的统一,即独尊儒家的学说。其中有宣扬君主权利来自上天的赐予,使皇权神化,以及实施仁政,强调法制,即“德主刑辅”,先对百姓进行教育,教育无效时再用刑罚来镇压,这是一种刚柔相济的治国方针,在被武帝采用之后,成为此后汉朝的法制指导思想。

当时的丞相负责管理文武百官,实权很大,所以皇帝有时就不如丞相的权力大,这是武帝所不能忍受的,所以,在亲政后,在加强中央集权方面主要是削弱相权。当时,武帝削弱丞相的权力有一个很有利的条件,就是原来做丞相的都是开国的功臣,而现在他们基本上都已经年老,或者去世。武帝便利用这个有利的时机来让众多的儒生代替元老们,掌握国家政权,同时通过打击丞相来加强自己的权力。在公元前124年,武帝便让平民出身的儒生公孙弘来做丞相,这样就改变了以前总是由贵族来做丞相的惯例。

此后,武帝的另一个措施就是采纳了主父偃的主张,颁布了《推恩令》。高祖刘邦时期,曾经封了很多刘姓王,叫做同姓王,但后来这些同姓王的后裔却横行乡里,对抗朝廷,不肯听从朝廷的命令。为了彻底削弱诸侯王的势力,武帝就颁布了这项命令,内容主要是:诸侯王的王位除了由嫡长子继承以外,还可以用“推恩”(也就是广布恩惠,让更多的人来享受特权)的形式把其他的儿子在本侯国内分封。新的侯国就脱离原来王国的限制,地域独立,而且政治权力也基本被剥夺,受当地郡县官吏的管辖。这样,就使原来独立的地方王国自动地将权力上交给了国家。此后,地方的王与侯仅仅享受物质上的特权,即享用自己封地的租税。但是没有了以前的政治上的特权。

为了进一步加强君主权力,武帝还用派御史的方式对地方的豪强、官吏进行监督。公元前106年,武帝将全国分成了十三个监察区,每个区叫做部,每部派出一名刺史,中央的刺史叫做司隶校尉,其他十二个州都叫刺史。刺史在六个方面对地方进行监督,即“以六条问事”:一是豪强占田超过了限制数量,而且恃强凌弱;二是郡守不遵守诏书、法令,欺压百姓,横行地方,贪污腐败;三是郡守审判案件不体恤百姓,草菅人命,随意赏罚,被百姓所嫉恨;四是选拔任命官吏不公平,排斥贤能之人,任用小人做官;五是郡守的子弟们仗势欺人,郡守也为子弟向下属求情,使下属枉法办事;六是郡守不忠于皇帝,而是和地方的豪强们勾结,搞权钱交易,损害国家利益。

刺史的作用主要是为了防止郡守和地方的豪强们相互勾结、对抗中央,重蹈原来同姓王犯上作乱的局面出现。同时,刺史也要负责向中央推荐认为较好的官吏,对于政绩不好的还可以罢免。刺史的地位在当时是相当高的,相当于钦差大臣,而且是常年的,在地方还有自己的办公地点。就“刺史”名字本身来说,其实它已经具备了这种特点。“刺”即是刺举,也就是侦视不法,“史”是指皇帝派出的使者。

广开仕途

汉武帝统治时期,人才辈出,这和他兴办官学、广开仕途、注重奖惩、因材授职的人才政策是分不开的。他在位的54年,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一个人才盛世,群星灿烂,各尽其能。他们辅佐雄才大略的汉武帝,造就了不朽的历史功业。

这方面主要是通过官吏的选拔制度改革来实现的。当时还没有隋唐时期以后的科举制度,主要是推荐制,即察举制。但原来的做法并不理想,推荐的人亲属占了绝大部分,贤才却不多。这对于急需人才治理国家的武帝来说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所以,武帝在继续推行汉初的察举制的同时,扩大了察举的范围。在汉朝初期只有贤良和孝廉两科,武帝增加了儒学、明法(即明习、通晓法令)以及德行、学术等科。

武帝命令郡守向中央推荐贤才,否则就以不举孝廉罪处罚。同时允许官吏和百姓上书评议政事。武帝通过这种方式最大限度地选拔出了有德有才的人。

武帝又听从了董仲舒的建议,在京城设立了“太学”,成为封建官吏的培养文官的学校。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国家设立的大学,以儒家的经典为主要讲课内容,学生是国家选拔的杰出青年和各地郡国推荐的青年。在太学学习一年之后,通过考试的,依照成绩分等级来任命做官。从此,儒士们开始大量地进入政权体系。

武帝还参用宦官为中书,掌尚书之职。这些人在皇帝左右,逐渐形成了一个宫内决策的机构,称为“中朝”或“内朝”,与以丞相为首的政务机关“外朝”相对应。皇帝依靠中朝,加强统治,中朝则恃皇帝之重,凌驾外朝。

中朝官吏还包括大将军、骠骑将军、前后左右将军等武官,以及太中大夫、光禄大夫、尚书等文官。其中尤以大将军和尚书最为重要。

大将军、骠骑将军的地位与丞相相当,其他将军如车骑将军、卫将军、前后左右将军的地位则与上卿相当。尚书在先秦时期原为主管文书的小官。汉武帝更多地利用尚书机构办理政务。汉武帝还开始任用宦官担任尚书,称为中书。在此以前,皇帝下章通常要经过丞相、御史。从此时开始,吏民一切奏章都可以不经过外朝,而通过尚书直达皇帝,丞相九卿也必须通过尚书入奏,皇帝的旨意也由尚书下达丞相。尚书还可以质问大臣,并可因大臣所言不善加以弹劾。这样,专制制度就进一步加深了。

在军队建设方面,汉武帝也进行了大的改革。按照汉初的军事制度,军力分散于全国各地,都城内外,都无重兵。要改变这种情况,首先必须建立一支可以由中央随时调遣的军队。只有这样,才能加强封建国家的镇压职能。

公元前111年,武帝创建屯骑、步兵、越骑、长水、射声、虎贲、胡骑等七校尉,常驻京师。之后,武帝又设期门军、羽林军,以加强宿卫力量。

经过这些改动之后,汉武帝摆脱了田汾等人的束缚,成为大权在握、说一不二的绝对统治者。

反击匈奴

汉朝建立之初,一直受北方强大的匈奴族的威胁。武帝以前,对边疆民族问题主要采取安抚和亲政策。汉武帝改变过去的方针,通过战争开拓疆域。

元朔二年(前127年)春,匈奴军队袭扰上谷、渔阳,杀掠吏民数千人。匈奴右贤王及白羊王、楼烦王占据河南地区(即阴山、河套地区),并以此作为袭扰关中的军事基地,对汉京城长安构成了很大的威胁。

汉武帝车骑将军卫青、将军李息率兵西进,用避实击虚的战略,迂回到陇西,对河套及其以南的匈奴军队进行大包围,歼敌数千人,获牛羊万头,匈奴白羊王领残部逃走,西汉完全收复了秦末以来被匈奴占领的河套地区。

匈奴不甘心失败,企图夺回失地,卫青数度出击。多次在漠南战胜匈奴军。

公元前124年,匈奴右贤王屡次侵扰朔方(今内蒙古杭锦旗北)。卫青奉武帝之命,率领10万余骑从高阙、朔方出发,直向北进,深入塞外六七百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包围了右贤王王廷。右贤王仓皇北逃,汉军大胜,俘匈奴小王十余人,士兵15000余人和数百万头牲畜。武帝闻之,龙颜大悦,特命使者持大将军印到军中,拜卫青与大将军,令诸将皆受其节制。

河西郡在今甘肃的武威、张掖、酒泉等地,是内地至西域的通道。匈奴驱逐大月氏占领河西后,将酒泉地区封给浑邪王,武威地区封给休屠王,借以西控西域各国,南与羌族联合,致使内地与西域的通道被阻断。为了打开通往西域的道路,保卫西部边境的安全,汉武帝在元狩二年(前121年)3月,命将军霍去病率骑兵万人出征,发动了河西战役。

霍去病的母亲卫少儿是平阳公主家的侍婢,与当差的霍仲孺私通,生下霍去病。因母亲与卫青异父同母,得以到汉武帝身边。霍去病英俊骁勇,胆气超人,深得武帝喜爱。18岁时,便以娴熟的骑射被选为皇宫亲卫,汉武帝任命他为侍中。元朔六年(前123年),汉军伐匈奴,汉武帝特命大将军卫青选800精锐骑士归他指挥。霍去病率兵纵横冲杀,获杀2000余人,凯旋而归。汉武帝在嘉奖时称赞他“功冠全军”,由此获得一个冠军侯的光荣爵号。元狩二年(前121年)霍去病被任为骠骑将军。

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奉命率领1万轻骑兵与匈奴作战。在战争中,他神出鬼没,足智多谋,转战5个王国,奔驰千余里,取得辉煌战果。共杀匈奴小王2个,俘获8900余人。同年夏天,他又深入匈奴腹地2000余里,斩首3万多人,俘获匈奴小王70多人。从此,汉朝控制了河西走廊一带,匈奴与羌人的联系被切断。匈奴单于听到此失败的消息,大为震怒,就想将浑邪王斩首治罪,于是浑邪王决定投降汉朝。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命大将卫青、霍去病等人率领远征军再次远征匈奴,卫青、霍去病各带领5万骑兵和数十万步兵,分别从定襄(今内蒙和林格尔)、代郡(今河北蔚县)出发,越过漠北追击匈奴。卫青率军行千余里,扎环状营,以兵车自卫,然后命5000骑兵去单于阵中挑战,与万骑单于兵发生激战。单于向北遁去,汉军乘胜追击,直至赵信城(今蒙古讷拉特山)。卫青捕获或斩首匈奴军19000余人。霍去病率军与匈奴左贤王之军作战,追出2000余里,把匈奴军逐出居胥山(今蒙古德尔山)以外。俘虏匈奴小王3人、将军和相国等高级官员83人,匈奴军死伤70443人,令匈奴元气大伤,闻风丧胆。此后,匈奴长期游牧于漠北,无力南下。

武帝派大将卫青、霍去病等连续发动了多次反击匈奴的战争,解除了来自匈奴的威胁,保障了黄河流城广大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

加强经济管理

在经济方面,武帝下令统一五铢钱,将铸币大权收归中央,又将盐铁的专卖权收归国有,还采纳桑弘羊的主张,设立平准官,由政府控制物价,经营贸易。朝廷因此获得厚利。

首先,武帝将有巨大利益的盐、铁、酒这些有关百姓生活和国家稳定的商品的专卖权收归中央,从煮制、冶炼、酿造直到销售,都由国家来负责经营,并制定了法令来严格限制私人的经营。

盐铁的专营起因于战争。当时,由于对外战争较多,国家财政比较困难,但是那些富有的商人们并不想对国家做些贡献,而且其富有的程度使他们有了和郡县及国家对抗的力量。最后,武帝听从了经济学家桑弘羊的建议,将这些都收归国家来经营,一是打击了商人势力,同时国家的收入也会大幅度地增加。

第二,是推行均输令和平准令。这是武帝时期封建国家运用行政的手段来干预市场、调剂物价的重要措施。平准就是由中央大司农的属官平准令来负责京城和其他大城市的物价平抑工作。在丰收的季节,因为粮食价格比较低,为了保护农民的利益,由国家以高价来收购,等到第二年粮食贵时,再由国家平价卖出,达到平抑物价的目的。这使大商人们失去了囤积居奇、牟取暴利的机会,同时也稳定了国家的政局。

第三,是推行告缗令。公元前119年,武帝推行“算缗”,这是向商人征收的一种财产税,规定商人们都要向官府申报自己的财产数,然后根据财产征税,每二千钱征收一算,即一百二十钱。但商人们为了少交或者不交,就隐瞒不报或者少报。所以,在公元前114年,武帝又下令实行“告缗令”,即鼓励人们告发不遵守“算缗”的人。告发的人可以得到被告发商人财产的一半作为奖励。命令一下,全国的商人遭到了沉重打击,中等以上的商人基本上都破产了。

武帝的这种抑商政策虽然增加了国家的收入,但严重打击了商人的经商积极性,使当时的商业发展受到了严重阻碍。在武帝时期,还有其他的抑商措施,如商人不能坐车,不能穿丝绸衣服,不能携带武器,他的后代也不能做官。这种歧视商人的思想影响到了后来的封建社会各个朝代。

对外关系以及和边疆少数民族的关系也有了新的变化。通过对匈奴的打击,使之不再对汉族地区产生威胁。这使北方的局势基本稳定,经济得到了很快的发展。另外,汉武帝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与大月氏、乌孙、安息等国联系,开通了内地与西域之间的交往。最终确立了汉朝对西域诸国的宗主地位,扩大了汉朝的影响。武帝还使现在的新疆和甘肃地区纳入了中国的版图范围。当时东北方向的版图则扩展到了现在辽东半岛和鸭绿江和浑江一带。

在南方,他先后消灭了闽越、瓯越、南越三个国家,将东南越族地区纳入汉朝版图。在西南,他派司马相如等以招抚兼武力胁迫的手段,征服了当地未开化的夜郎等民族,统一了今天的两广地区,又在今云南、贵州等省设置郡县,加强了汉族和各少数民族之间的联系。

晚年的悔过

汉武帝虽然政绩突出,但他也很奢侈,宫殿、园林建了很多,对外国的使者和来汉贸易的商人也摆大国的架子,任意赏赐。此外,武帝和秦始皇一样也喜欢巡游,而且次数也有十几次之多,公元前110年那次巡游里程达到了一万八千里:从长安出发,先到北面阅兵,再南下到了中岳嵩山,然后向东巡游海边,接着到泰山封禅,又沿海岸往北到了碣石(现在的河北昌黎),此后向西经过九原(现在内蒙古包头)再回到长安。这次巡游里程和花费都超过了秦始皇,在武帝刚即位时,由于有文景之治的基础,国家还很富足,但经过了几十年的战争,国库已经快要空虚了。

武帝年老之后,和秦始皇一样也想长生不老,相信鬼神,相信仙药。这使他在晚年的时候犯了一些错误,主要是方士栾大之祸和江充的“巫蛊”之祸。在公元前112年,一个叫栾大的方士到了长安,胡说自己经常在海上来往,见到过仙人,也找到了长生不老药。一直想长生不老的汉武帝轻易地就上了当,封他做将军,甚至还将自己的女儿嫁他。武帝还给他刻了一枚玉做的印信,按照当时的规定,只有皇帝才有资格用玉来做印,叫做玉玺,其他人如果敢私刻玉玺,就是犯上作乱的大罪。武帝给栾大玉印,可见对他的重视和迷信。但在公元前110年,栾大骗局被揭露后,武帝便怒斩了栾大。不过,武帝并没有吸取教训,而是接着派人到海上寻找神仙、求取仙药,想着长生不老。

至于江充的“巫蛊”之祸,给武帝的打击就更大了。晚年的武帝因为经常有病,所以疑心很重。有次他梦见有几千个木头人打他,醒来后就又病了。他不是吃药调养,而是说大臣和百姓诅咒了他,他才得的病。于是,他命江充到各地去调查此事,江充趁机打击异己,先后使几万人死于非命,这些人中有丞相和武帝的两个女儿。

此后,又有人揭发太子的宫中有诅咒武帝的木偶人,这逼得太子假造圣旨捕杀江充,同时派兵抢占长安的许多官署,想处死江充。武帝听说后不由大怒,命令丞相刘屈氂领兵抓捕太子。双方的军队在长安激战几日,太子最后自杀,卫皇后也自杀了。

第二年,武帝查清太子是被诬陷的,于是给太子平反。但后来丞相刘屈氂和将军李广利竟也被诬陷巫蛊活动来诅咒武帝,结果刘屈氂也被杀死,李广利则投降了匈奴,所带的七万军队全部丧失。这对于常胜匈奴的武帝来说打击无疑是很大的。最后,武帝终于查清楚所谓的“巫蛊”之祸都是江充一手制造的,武帝盛怒之下诛杀了江充的全家。

晚年的武帝还算清醒,受到很多假的东西欺骗后,逐渐有所醒悟。在公元前89年,他最后一次巡游时,在山东的海边等了十几天也没有见到神仙的影子,失望地往回走时,在钜定县(现在山东广饶县北)经过时,看到在地里忙春耕的农民,甚是感动,竟亲自到地里去和农民一块耕作。在路过泰山时,他在泰山的明堂向天神和大臣们检讨自己的过错。时间不长,他应大臣的请求,将所有的方士都赶走了。后来,武帝又下了罪己诏。此后,武帝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如与民休息,任用有为的大臣,两年之后,政治和经济都有了较大的改善,汉朝又恢复了活力,这为武帝的儿子昭帝和曾孙宣帝时期的“昭宣中兴”奠定了基础。

公元前87年,武帝病重,在立了刘弗陵为太子,任命几个辅佐大臣后,第二天便命归西去。汉武帝的陵墓叫做茂陵,在现在西安附近。

刘彻生于公元前156年,至前141年登基,实足年龄当不过15岁。兹后他在位54年,在中国历史上两千多年来是享国最长的君主。这纪录直到18世纪才为清朝的康熙打破。

汉昭帝刘弗陵

刘弗陵(前95年~前74年),西汉皇帝。武帝少子,武帝死后继位。在位13年,罢不急之官,减轻赋税,与民休息。后病死,终年22岁。葬于平陵(今陕西省咸阳市西北13里处)。

史称刘弗陵自幼聪明多知,又长得身高体壮,很受武帝宠爱。原太子刘据被杀,太子之位一直空缺。武帝想立刘弗陵为太子,为免吕氏之乱重演,便于公元前88年将其母赵婕妤赐死。第二年,汉武帝临死之前下诏立刘弗陵为太子,任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辅政。

公元前87年二月,武帝死后第三天,刘弗陵继位称帝,明年改年号为“始元”,后又改用“元凤”、“元平”等年号,前后在位共13年。

刘弗陵继位时年仅八岁,遵照武帝遗诏,由霍光辅政,故“政事一决于光”。因霍光大权独揽,与很多大臣结怨。左将军上官桀、桑弘羊和霍光不和,多次设法陷害霍光。公元前81年,霍光在长安附近检阅羽林军,并将一名校尉调入自己府中,上官桀乘机造了一封燕王刘旦(刘弗陵兄)的信,派人冒充燕王的信使,送将弗陵,说霍光有谋反之心。第二天,霍光进宫朝见刘弗陵,得知这一消息,吓得伏地不起。刘弗陵却说:“你检阅羽林军,调用校尉都是最近的事,长安离北方距离那么远,燕王怎么能这样快就知道,即使能知道,写好信送到长安,也不能这样快,再说,你真的有心谋反,也不用靠调用一个校尉。所以,足证明这信是假的,有人想陷害你大将军。你不必害怕,请起吧。”霍光和众大臣听了,无不佩服刘弗陵年少英明。

不久,上官桀又伙同御史大夫桑弘羊、鄂邑公主等人,勾结燕王刘旦密谋杀霍光,废刘弗陵,由刘旦即位,霍光侦知这一阴谋后奏告刘弗陵,刘弗陵立即命田千秋发兵以谋反罪诛杀桑弘羊、上官桀等,迫使刘旦自杀,避免了一场政变。而这时的刘弗陵年仅14岁,能够成功处理此事,颇让人称道。后人评价说:“汉昭帝年十四,能察霍光之忠,知燕王上书之诈,诛桑弘羊、上官桀。高祖、文、景俱不如也。”

针对武帝末年因对外战争、封禅等所造成的国力严重损耗,农民负担沉重,大量破产,使得国内矛盾激化的情况。在霍光等的辅佐下,刘弗陵多次下令减轻人民负担,罢不急之官,减轻赋税,与民休息。对外方面,改变武帝时对匈奴长期作战的政策,一方面加强北方戍防,多次击败进犯的匈奴、乌桓等,另一方面重新与匈奴和亲,以改善双方的关系。从而使得武帝时期的大规模战争停止下来,有助于国内的经济恢复与发展。在经济方面,因武帝实行盐铁专卖引起天下议论,于公元前81年召开“盐铁会议”,对武帝时各方面政策进行讨论。这次政策大讨论的情况,保存在桓宽所编著的《盐铁论》一书中。经过争论,取消了酒的专卖,而保留盐铁专卖。

昭帝时,因内外措施得当。使得武帝后期遗留的矛盾基本得到了控制,西汉王朝衰退趋势得以扭转。史称“百姓充实,四夷宾服”。

元平元年(前74年)四月,年仅22岁的刘弗陵因患绝症病死于长安未央宫,死后尊谥孝昭皇帝。

汉宣帝刘询

汉宣帝(前91年~前49年),即刘询。本名刘病已,字次卿,即位后改名询,西汉第十位皇帝,公元前73年~前49年在位。汉武帝曾孙,戾太子刘据的孙子。幼居民间,深知民间疾苦。昭帝死,刘询为霍光所立。在位期间,重视吏治,任用贤能,励精图治,发展生产,民安其业。南匈奴呼韩邪单于降汉,设立了西域都护。

即位前后

汉武帝征和二年(前91年),“巫蛊之祸”爆发,刘病已的祖父、当时的太子刘据和他的父亲史皇孙刘进均因此被杀,刚刚出生不久的刘病已也被投入大牢。因为有人说长安狱中有天子气,武帝命令处死所有犯人,廷尉监邴吉据理力争,保住了刘病已的性命。第二天武帝就撤销了这道命令。由于他还是个婴儿,邴吉在狱中挑选两位女囚做他的奶娘。刘据一案平反后,刘病已寄居在祖母史良娣的娘家。前75年娶许平君为妻。

汉昭帝元平元年(前74年),汉昭帝驾崩,其侄子昌邑王刘贺被霍去病的同父异母弟弟霍光拥立为帝。刘贺在即位的21天内就做了1127件不该做的荒唐事,被废。时任光禄大夫的邴吉此时向霍光推荐刘病已,于是霍光立时年19岁的刘病己为皇帝,是为汉宣帝。

宣帝初即位,政事一决于光。朝臣和上官太皇太后都认为应立霍光的小女儿霍成君为皇后,但宣帝顾念旧情,“诏求微时故剑”,于是群臣议决立许平君为后。霍光的夫人显非常恼怒,于本始三年派人鸠杀许皇后,霍光授意宣帝不追查此事;次年,霍成君如愿以偿成为皇后。

地节二年(前68年)霍光病逝,宣帝开始亲政,逐步开始剥夺霍家的权力,霍家人开始感到恐惧。地节四年霍家试图发动政变,事情败露,遭族灭,霍皇后也同年被废。

政绩与评价

由于宣帝长期在民间生活,深知民间疾苦,所以他在位时期,勤俭治国,进一步确定儒家地位,而且还很放松人民的思想,对大臣要求严格,特别是宣帝亲政以后,汉朝的政治更加清明,社会经济更加繁荣。在亲政的二十年中,他着重于整肃吏治,加强皇权。他不但族灭了腐败的霍氏家族,而且诛杀了一些地位很高的、腐朽贪污的官员。为维护法律正常行使,宣帝设置治御史以审核廷尉量刑轻重;设廷尉平至地方鞠狱,规定郡国呈报狱囚被笞瘐死名数,重视民命之余又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此外宣帝又召集著名儒生在未央宫讲论五经异同,目的是为了巩固皇权、统一思想。其余如废除一些苛法,屡次蠲免田租、算赋,招抚流亡,在发展农业生产方面继续霍光的政策。对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则软硬皆施。他击灭西羌,袭破车师。时匈奴发生内乱,呼韩邪单于于甘露三年(前51年)亲至五原塞上请求入朝称臣,成了汉朝的藩属,宣帝又得以完成武帝倾全国之力用兵而未竟的功业。

宣帝统治期间,“吏称其职,民安其业”,号称“中兴”,应该说,宣帝统治时期是汉朝武力最强盛、经济最繁荣的时候,因此史书对宣帝大为赞赏,曰:“孝宣之治,信赏必罚,文治武功,可谓中兴。”他与前任汉昭帝刘弗陵的统治被并称为昭宣中兴。

黄龙元年(前49年),汉宣帝去世,在位25年,享年44岁,谥号孝宣皇帝,庙号中宗,逝后葬于今天西安市东郊的杜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