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肺水肿也是严重的高山病之一,水分积在肺泡而阻碍气体交换,患者就如溺水一样。症状是紫色嘴唇、沉重的呼吸、呼吸时伴有咕噜咕噜的杂音、咳嗽及可能咳出泡沫性或粉红色的痰、胸口有压迫感或感觉有液体充溢,就可判断是肺水肿。通常发生在未作高山适应而急速上攀,到达高地后又立刻作剧烈运动的登山者身上。患有高山肺水肿的人未必同时出现急性高山症症状。
脑水肿和肺水肿都是由于上升过急、体力透支导致的。包括运动强度过大、上升太快以及通常对身体细微变化的忽略,尽管那些细微的变化到后来不再细微。最后,切记不要在密封的帐篷内煮饭、烧水,燃烧过程中会消耗大量帐篷内的氧气,可能导致在睡眠时因缺氧患上脑水肿或者肺水肿。
3.脱水
排汗、呼吸、排尿以及腹泻均可以导致体内水分的流失。在高寒的山区,由于空气极其干燥,体表排汗很快蒸发,同时通过急促地张口呼吸排出大量水分,但往往不被注意,从而出现机体脱水症状。对于高温、寒冷等所引起的疾病以及急性高山症,维持良好的水分摄取是很重要的防治措施。充足的水分不但可以减少得病的概率,同时可以使登山者的整体生理机能大为增强。
(1)机体脱水症状
轻度脱水的症状是口渴难耐,缺水量为体重的2%~4%。当出现极度口渴,浑身乏力、尿少、尿色深浊、唇舌干燥、烦躁、皮肤弹性差、眼窝深陷等症状时,就是中度脱水,缺水量为体重的4%~6%。如果出现幻觉甚至昏迷等症状,这时候体内的缺水量已达到体重的6%以上。出现脱水将导致血容量降低、皮肤血流减少、肌肉内血流量减少、体温升高、疲劳、血压降低、头昏眼花、晕厥现象等。
(2)脱水的预防和治疗
①多喝水,每天摄入大量的水分,大致为4~5升/天。营地活动时多喝热茶既可防止脱水,又可保暖。在出发前的1~2小时内,尽量饮用1~2升的水;途中每30分钟适量饮水一次。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补充水分。
②剧烈运动时不能以高浓度果汁或其他高浓度饮料代替饮水。咖啡、茶和巧克力都有利尿的效果,它们只能提供50%的有效水分,有必要减少此类饮料的摄入。不要饮用酒精饮料,酒精的代谢需要大量的水。
③饮水时首先考虑饮用低浓度的葡萄糖水或其他含糖热饮料。在水中加入糖可以非常快的在行进过程中补充能量,并且增加口感,各种糖的混合物将加快糖的吸收(葡萄糖、果糖、蜂蜜、蔗糖等);在水中加入一定量的Na、K、Ca、Mg离子将会改善体液的离子平衡;加入一些维生素,可以有效地补充维生素的摄入,并可以减轻体内“碱中毒”的情况。这样的饮料配方可以自己配置,也可以购买现成的,果珍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市面上的运动饮料也不错。同时需适当进食咸味的果仁,可以补充体内盐分的丧失。
④行进途中饮水量必须均匀分配,充分考虑回程饮水量以及突发情况的应对。
⑤到达营地后,即使很疲劳,也不要立即睡觉,花点时间化雪,饮用2升左右的水。忌食冰雪,防止口咽冻伤。
⑥戒烟、忌酒,减少辛辣、高盐食品摄入。
⑦热流质如果珍、巧克力饮料等或半流质如稀饭、麦片或烂面条,可以补充机体能量。如果脱水者口渴症状缓解,情绪逐渐平稳,并开始排尿则表示情况好转;神志清晰、对答切题、尿色变清表示机体脱水已得到纠正。
可见,在高海拔,饮水的情况决定了我们的攀登和健康状况,正确饮水将使我们走得更远,攀得更高。
六、登山的注意事项
随着“回归自然”的呼声日益高涨,野外登山越来越火。与亲朋为伴,登山畅游,既有雅趣,又可健身,不过登山前应采取一些措施以保护好自己不受伤害。
1.强度不宜过大
登山的强度不宜过大,心率应保持在120~140次/分钟。据测定,一位体重在70千克的成年男性,假如以每小时2千米的速度在坡度为70°的山坡上攀登30分钟,他所消耗的能量大约是500千卡,这相当于以每分钟50米的速度在游泳池里游上45分钟,或者相当于在健身房里连续做50分钟枯燥的腹肌练习。所以登山尤其受到想尽快减轻体重的男性的喜爱。登山时要沉着冷静,动作要缓慢,避免过度疲劳。
2.食欲下降是正常现象
适宜的运动强度会使机体的脑胰腺素水平升高,脑胰腺素有抑制食欲、增加机体产热的作用,因此登山以后常常会感到食欲降低,摄食量下降。研究显示,登山除了在运动时需消耗能量外,运动后体内乳酸及脂肪酸氧化,运动消耗的糖原储备的恢复也需要消耗能量。此外,登山引起的内分泌变化、体温升高也使运动后休息时的代谢率高于运动前,且至少持续一两个小时甚至更长。
3.不渴先喝水
登山一般选择清晨为好。运动时要注意补充水分,在满足解渴的基础上再适当多饮些水,或者在运动前10分钟至15分钟饮水400毫升至600毫升,这样就可以减轻运动时的缺水症状了。饮料应选择含有适当糖分及电解质的,最好选择含有维生素C的,以便尽快减轻疲劳感,恢复体力。
4.前热身,后放松
开始锻炼登山时,切不可一上来就加大运动量,要循序渐进。通常要先做一些简单的热身运动,然后按照一定的呼吸频率,逐渐加大强度,避免呼吸频率在运动中发生突然变化。锻炼结束时,要彻底放松一下,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持肌群能力,使血液从肢体流回心脏。在登山时,还要时时预防腰腿扭伤,因此,在每次休息时,都要按摩腰腿肌肉,防止肌肉僵硬。
5.维生素“热补”
登山时由于能量与各种营养物质的消耗都比较大,因此在饮食方面除了根据个人的情况而摄取足够的能量外,维生素的供给也不可缺少,特别应注意每天补充适量的维生素A、维生素B及维生素D。另外,食物应易于消化,少食含粗纤维和易产生气体的食物如芹菜、韭菜、大豆等,多吃碱性食物如蔬菜、水果、海带等,以利于体内酸碱平衡,提高运动能力。
6.正确使用登山杖,保护膝关节
登山对膝关节的磨损较大。由于地心引力的作用,在登山过程中人体对膝关节的压力增大,髌骨、半月板、关节面的摩擦加剧,很容易造成伤害。
登山杖的出现大大改善了这种状况,除了在个人活动时提供更好的支撑外,还将作用在腿部的冲击力分散一部分到手臂上,使单纯的下肢运动变为四肢运动,既达到使上、下肢的大肌肉群同时得到锻炼的目的,又减轻了膝关节的运动负荷。登山杖的主要作用是减少膝盖的痛苦,增加上坡时的力量,增加整体性的耐力,容易通过土质松软的区域和增加身体的平衡性。在平路行走时,可增加运动量,较容易地达到中等强度有氧运动的效果,避免了一般行走运动量小,锻炼效果不明显的问题。而在登山时,由于有了上肢的用力后,反而可以节省能量,降低运动强度,避免登山者的心肺处于过量负荷状态。另外,由于又增加了一个支撑点,不但可以有效地保护膝关节,还可以避免摔倒,使登山更加安全。
(1)正确使用登山杖的方法
一般三节式的登山杖有两节是可以调整的,开始先将登山杖全部旋松。将靠近底端的支杆伸长到最大长度,登山杖上面都有刻度可以参考。手持登山杖站在平面上调整登山杖的长度,手臂自然垂下,以手肘为支点,将前臂上举到跟上臂成90°,再将登山杖的尖端向下调整到接触地面;或者将登山杖头置于腋下5~8厘米,然后将杖尖向下调整到接触地面,然后将支杆全部锁紧。再将另一只登山杖调整到相同长度即可。
在使用登山杖下坡时,登山杖所承受的冲击力应该由腕带传导到手臂上;在上坡时,手臂的推力由腕带传到登山杖产生向上的助力,所以手腕穿过腕带时不应该直接从腕带上方伸进去抓住把手,而是应该把腕带拿起来,从腕带的下方穿入,将带子压在我们的手掌之中,然后再轻轻地抓住把手即可,透过腕带来支撑登山杖,而不是紧紧地抓着把手施力。如果有带扣,要做些许的调整,记得不要影响到登山杖的操作。
(2)登山杖的操作方式
这里所介绍的操作方式,只是一般使用登山杖的操作方式,并不是唯一的。其实可以在实际操作中稍做调整,找出适合自己的方式,充分发挥登山杖的作用。
走平地及平缓的上坡时,使用登山杖要跟平常走路一样采取相同的节奏,右手臂在左脚向前的同时顺势将登山杖往前带,但是杖尖不要超过身体前面,然后顶住地面向后推。左手跟右手交互做一样的动作。
上陡坡时,动作也和平常走路一样,但是要将登山杖的位置放在身体的前面,利用登山杖支撑身体往上,以减轻腿部的压力,必要时可以同时利用两只登山杖来做爬升的动作,推身体往上的时候,手掌可以放在登山杖的顶部以加强推力。
下坡时由于冲击力比较大,这时候就要利用登山杖来减轻腿部的负荷,因此登山杖的位置一定要放在身体的前面,而且必须要比前脚先着地才能达到分担力量的效果,因此身体一定会向前倾斜,这个动作并不是我们下坡的自然动作,所以需要经常练习,同时要自己感觉登山杖要放多远的位置,才能达到减缓腿部压力的效果,而且不会拖慢原来行进的速度和节奏。必要的时候,可以加长登山杖的长度,这要完全根据个人情况来做调整。
登山杖的使用是为了减轻腿部的压力,进而增加身体整体性的持续耐力,因此上述的使用方法并不一定完全适合每个人,只要觉得其他方法一样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而且不会对身体造成任何伤害,做个改变也无妨。
雪山探险
随着野外探险运动的蓬勃发展,运动的方向也逐步的向深度、难度发展,雪山探险便是其中之一。越来越多的人已经不能满足于普通的徒步和野营,也想尝试一下雪山的神奇。雪山探险需要一定的技术准备并掌握相应的行进技巧,以便应对突发性的事件。
一、雪地行进的技巧
1.下雪时的行进技巧
在下雪时行走,或者走在积雪时间较长的地上,最重要的是步幅要小而且要保持固定的节奏。若胡乱地加快速度,或步伐太大失去节奏常会造成疲乏。
当积雪仅到埋过鞋子的程度时,就基本不影响步伐,可正常行走。若积雪深及腰部,就得用身体推开身前的雪,采取步步为营的走法即所谓“除雪前进的方法”,以尽量减轻疲劳。除雪前进的要诀是将自己的上半身倾向前行方向,靠自己的重心和自己的体重推开雪前进。
若数人结队行走于积雪在膝盖以下的雪地时,脚步就需要与领头队员的脚印重叠前进,这样可以使疲劳程度降到最低。走在柔软或积雪深的雪地时,穿上雪地鞋就不怕脚会陷入雪中,而且能轻松自在地走在雪地上。下坡时注意不要毁掉上坡时的脚印,要轮流开路,掌握好节奏。步子不要太大以减轻肌肉疲劳的程度。高个子开路时要照顾其他队员的步长。开路人踩出的脚印要深,尽量用脚跟而不是只靠前脚掌支承重量。
在行进停顿、侧对斜坡时、用下方即外侧的腿支持身体的重量,这条腿要直,使用骨骼而不是肌肉支撑重量。内侧腿弯曲,内侧脚在外侧脚斜上方。这是一个自然而且稳定的姿势。在行进过程中,注意每两步应由这个姿势结束,尤其在累的时候。
上坡要走之字路线,在有一个人开路,其他人跟随的情况下,六十度坡度以内走之字路线是比较省力的。有时积雪表面结冰,开路人就是不能踩出完全的脚印,后边的人也会受益,并且把脚印逐渐踩实。
要养成用内侧手拿冰镐的习惯,结组绳系在安全带上一定要从身体的下坡一边通向身后队员,以防绊倒自己。
一定要学会滑坠发生后压镐制动的技术,否则尽量不要上有滑坠危险的雪坡。制动越早越好,滑坠速度高了以后如果雪面情况不理想时经常就停不住了。滑坠重在预防,雪很湿很黏时容易沾在冰爪上,又重又容易打滑,可以用冰镐柄敲击冰爪侧面,或使用防沾片。
2.穿越冰川与雪坡的技巧
攀登冰川和雪坡时要特别谨慎,需要准备复杂的装备,在坡度比较陡,有滑坠危险时,可以使用冰镐进行自我保护,起到刹车的作用。攀登不很陡峭的悬崖、雪坡时,拐杖可以帮助稳定身体,在下攀时,要后背朝外,插入雪地中的拐杖要能很好地支撑身体。在冰川上裂隙很多,对人威胁最大的还是冰瀑区和山麓边缘裂隙,特别是被积雪掩盖的隐裂隙更加危险。在通过裂隙时,应数人结组行动,每个成员用同一根绳子连接,相邻两人之间的间隔不得小于9米。在前面开路的人,应该用拐杖在冰雪上探路,因为任何微微凹陷都可能意味着有大的裂缝。后面的人一定要踩着前面人的脚印走,这样比较安全。通过裂隙上的冰桥时,要匍匐前进。在穿越一小块必须被跨越的冰地时,绳子的两端分别拴牢在固定点上,能使行走保持稳定,把绳子当做扶手,也可以用普鲁士结使它与主绳相连,这样就可以在打滑时阻止你失去平衡而摔倒。
雪坡行进还要注意不要将雪蹬塌。在冰雪和积雪山坡交界的地方,积雪往往很深,行动时必须结组。过雪桥时开路者探测雪桥虚实,再行通过。如果雪很松软,而又必须由此通过时,应匍匐行进。攀登坡度很大的雪坡时,一定要两脚站稳后再移动。向前跨步,要用前脚踏雪,踩成台阶再移动后脚。如果不慎滑倒,要立即俯卧,防止下滑。
攀登冰川雪坡,要少走有裂缝的地方。在积雪上行进,要拣雪硬的地方走。走热了,不要用冰雪解渴,骤然吞食冰雪,易得喉头炎。实在干渴得厉害,可用融化的冰雪漱口,尽量不要咽到肚子里,水会增加人体循环器官的负担而影响体力。在松软的雪地上长时间行走时,要跨大步,缩短在雪地行走的时间。行走时要先把脚往后稍退一点,再向上抬脚大步迈向前方。脚后退是使雪鞋前有活动余地,向前迈出时还可以起到拂去附雪作用。走陡坡,要用雪鞋内侧踏坡,尽量避免身体偏向外侧。雪冻结得十分坚硬时,要脱掉雪鞋步行。
在高寒地区可以使用雪橇时,要先派一个人独自滑雪走在前面,尽可能直直地划出一条道来,标出冰河的裂缝,让后面的雪橇队能顺利通过;如是新路线,雪橇队必须派人拿着指南针定向,当发现前面那个人偏离方向时,要让他迅速调整方向。当水面结冰厚度达到1米以上时,人和雪橇可以安全通过;两个人的距离要保持在5米以上,事先要用树枝或雪墙做成标志。在冰雪世界里,由于阳光、月光的折射作用,往往使人们对四周物体的远近、深浅、厚薄产生视觉误差。例如,沟和坑看上去比实际浅一些,物体间距比实际小一些,因此,要特别当心。
3.冰川的明、暗裂缝的鉴别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