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李叔同大师的人生历练课
45087300000009

第9章 历练说话之法——无辩息谤,不争止怨(4)

当我们要劝诫别人时,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要匆忙地去指责别人的过错,我们可以先赞扬别人的优点。因为当人在高兴的时候,才能够把我们的话听进去。人在盛怒的时候是不可能接受我们的劝诫的。因此,当我们准备说服某个人时,不妨先从对方最感兴趣的地方说起,顺势开导。

伽利略年轻时就立下雄心壮志,要在科学研究方面有所成就,他希望得到父亲的支持和帮助。

一天,他对父亲说:“父亲,我想问您一件事,是什么促成了您同母亲的婚事?”

“我看上她了。”

伽利略又问:“那您有没有娶过别的女人?”

“没有,孩子。家里的人要我娶一位富有的女士,可我只钟情你的母亲,她从前可是一位风姿绰约的姑娘。”

伽利略说:“您说得一点也没错,她现在依然风韵犹存,您不曾娶过别的女人,因为您爱的是她。您知道,我现在也面临着同样的处境。除了科学以外,我不可能选择别的职业,因为我喜爱的正是科学。别的对我而言毫无用途也毫无吸引力!难道要我去追求财富、追求荣誉?科学是我惟一的需要,我对它的爱犹如对一位美貌女子的倾慕。”

父亲说:“像倾慕女子那样?你怎么会这样说呢?”

伽利略说:“一点也没错,亲爱的父亲,我已经18岁了。别的学生,哪怕是最穷的学生,都已想到自己的婚事,可是我从没想过那方面的事。我不曾与人相爱,我想今后也不会。别的人都想寻求一位标致的姑娘作为终身伴侣,而我只愿与科学为伴。”

父亲始终没有说话,仔细地听着。

伽利略继续说:“亲爱的父亲,您有才干,但没有力量,而我却能兼而有之。为什么您不能帮助我实现自己的愿望呢?我一定会成为一位杰出的学者,获得教授身份。我能够以此为生,而且比别人生活得更好。”

父亲为难地说:“可我没有钱供你上学。”

“父亲,您听我说,很多穷学生都可以领取奖学金,这钱是公爵宫廷给的。我为什么不能去领一份奖学金呢?您在佛罗伦萨有那么多朋友,您和他们的交情都不错,他们一定会尽力帮助您的。也许您能到宫廷去把事办妥,他们只须去问一问公爵的老师奥斯蒂罗·利希就行了,他了解我,知道我的能力……”

父亲被说动了:“嘿,你说得有理,这是个好主意。”

伽利略抓住父亲的手,激动地说:“我求求您,父亲,求您想个法子,尽力而为。我向您表示感激之情的惟一方式,就是……就是保证成为一个伟大的科学家……”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不会犯错误。在错误面前,你可能要忍不住大发雷霆。狂风暴雨过后,你可能会沮丧的发现,你的“善意”并没有被对方所接受,甚至,换来的结果可能让你追悔莫及。无论对谁来说,批评都不是一件让人愉快的事。但是如果你能够掌握适当的批评的技巧和方法的话,相信你们的交流能更容易些。

你的劝诫是否是“成功”的,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你采用的态度。没有人喜欢被别人“劝诫”,不要相信“闻过则喜”。如果你一味的指责别人或者简单说明你的看法,你将会发现,除了别人的厌恶和不满外,你将一无所获。因此,当遇到别人的过错时,不妨先顺应别人,再顺势开导,通过“绵里藏针”而“一句惊醒梦中人”。

战国时期,齐景公的一匹心爱的马突然死去,齐景公非常伤心,因此执意要把马夫杀掉,以解他心头之恨。众位大臣一起劝阻齐景公不可为一匹马而滥动刑罚,但齐景公已铁定了心,无论怎样也不听别人的劝告。

这时,国相晏婴站了出来,大家都以为晏婴也是来劝诫齐景公的,结果晏婴却明确地表态说:“这个可恶的马夫,犯下了三大罪状,确实该杀!”齐景公十分高兴,于是就让人把那个心含冤屈的马夫喊来,听晏婴把他的罪过解释清楚。

晏婴把马夫的三大罪状列了出来,齐景公开始还点头微笑。但当晏婴说到“使天下人知道我们国君爱马胜过爱人”时,他那张开的嘴巴再也合不上了,脸上的表情也一阵红一阵白。晏婴又吆喝一声:“来人,按大王的意思还不推出去斩了!”这时齐景公如梦初醒,赶紧对晏婴说道:“相国相怒,寡人知错了。”

并不是任何时候我们的直言劝诫都会产生效果,必要的时候,“绵里藏针”也不失为一种决策。当我们在劝人时,有两方面是我们所要顾忌的:一方面,该说的话不能不说,不能把根本利益牺牲掉,原则不可放弃;但别一方面,关系又不可弄僵,彼此的面子与和气不能伤害。那么这时候我们该怎么办呢?那么你就需要首先承认对手的实力、地位、权威,甚至他的道理,然后突然把你的话锋插进去,你的话虽委婉动听,但实际上却是对对手彻底的否定。这种绵里藏针的口才比直来直去、当面锣对面鼓的否定他人效果要好得多。

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赞扬,所以,当我们需要去劝诫一个人时,我们不妨换一种方式,先礼后兵,先表扬他一番,趁着他心神愉快时再指出他的缺点,相信他一定会虚心接受,而且还会感激你的。

10.与其能辨,不如能容

人之谤我也,与其能辩,不如能容。人之侮我也,与其能防,不如能化。

——李叔同

弘一大师告诉我们,当我们与他人起了争端,别人在诽谤自己时,与其说和他们争辩,不如以宽严代之。当今社会流行一句话:“解释就是掩饰”,与其费尽心思的为自己辩解,何不一笑而过之呢?清者自清,浊者自浊,公道自在人心。

李叔同曾经说:“何以息谤?曰:无辩。何以止怨?曰:不争。”辩论似乎是人的一种本能,很少有人能够在别人诽谤自己的时候,依然保持淡定。然而辩论并不能解决问题,辩论带来的是更加严重的诽谤。要知道“谁人背后无人说,谁人背后不说人。”面对那些流言蜚语,再多的争辩和解释都是无济于事的。相信自己的人,依然会相信自己,不相信自己的人解释再多也不会相信。我们又何必多费唇舌呢!李叔同告诉我们无辩是息谤的最好办法。时间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最好办法,面对诽谤的言语,我们以一颗宽容博大的胸怀去接受,很快人们就会淡忘这一切,流言蜚语也就消失了。相反,无休止的解释和争辩,只会增加人们的兴趣,使得流言蜚语四处传播,引起更多人的讨论。

八十年代有一部风靡全国的电视连续剧《新星》,其中的县委书记李向南,坚持改革,捅了马蜂窝,流言蜚语倾刻向他袭来,说他搞了四五个女人,生活作风腐败,一夜之间,闹得满城风雨。面对这种别有用心的造谣中伤,李向南坦然处之。“生活作风上,我没有不道德的事”,这是他的自我审度;“他们爱怎么说就怎么说去吧!”这是他对议论的态度;“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该抓的工作我照样抓,该办的事情我照样办”,这是他对议论的回敬。

流言蜚语的产生无非是两种情况:一是人为的制造,当我们做的事情损害到部分人的利益时,这部分人就会想办法中伤自己。或者是自己某方面的能力为人妒忌,因此招来别人的嫉恨。二是道听途说,以讹传讹产生的。树大招风,当我们成为焦点的时候,就会有很多双眼睛盯着自己的一言一行,在这种情况下,流言很容易就会出现。流言在传播的过程中,加以更多的臆测的内容,传到后来,也许就不堪入耳了。

世上所有的人都难免会成为别人议论的对象,人们总是喜欢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评价别人的行为,因此各种污蔑的言语的出现也就顺理成章了。那些不堪入耳的流言蜚语的确让人难以忍受,那是对自己神经的折磨。很多人就是因为太过在意这些言语,从而想尽一切办法来解释,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的时候,就会选择一些极端的方式来处理这个问题。我国早期著名影星阮玲玉就是因为忍受不了那些流言,从而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众口铄金,积毁销骨”流言的力量是很可怕的,它毁掉了很多人美好的人生。然而流言想要发挥作用,也需要通过我们的内心,只要我们从心里藐视它的存在,不把它当作一回事,流言就不再那么可怕。

能言善辩者只能对付一个人或者几个人,却对付不了流言。没有任何一种东西能够堵塞天下人的悠悠之口,更何况我们一个人的争辩。因此依靠争辩与流言进行抗争是行不通的。既然如此,不如藏拙,什么都不说,让流言自动平息。时间是最好的证据,任何假的东西都经不起时间的考验。流言毕竟不是真的,经不起推敲,时间会让流言不攻自破。

流言无孔不入,我们不可能逃避得了。既然这样,我们更没有必要东躲西藏,让人以为自己是做贼心虚,这只会让流言坐实。流言既然已经产生,我们就接受流言,只要我们不做亏心事,就不怕鬼敲门,再多的流言蜚语也不能对我们形成伤害。制造流言者处心积虑地想让我们受到伤害,而我们却坦然接受。这对于那些流言制造者来说,就像是一拳头打在棉花上,毫无意义,他们也就没有兴趣通过这种方法来对付我们了。

人们总是希望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因而流言产生之后,就会以超出人们想象地速度传播,因此流言的传播是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止的。与流言进行抗争,最后伤害的只能是自己,而且在抗争的过程中,会提高传播者的兴趣,这会对流言的传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争辩会使流言彻底深入我们的内心,对我们造成伤害。因此我们应该坦然接受流言,“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只要我们经常反省自己,不让自己在道德和行为上有任何瑕疵,就等于是给自己安装了一个防护罩,有意的中伤也好,无意的传播也罢,都不会对我们造成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