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史界革命”;“诗界革命”和“谴责小说”。
难点:对“史界革命”和“诗界革命”特点与实质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新史学和考古的成就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出示《清朝晚期史学成就简表》和相关的历史图片。由学生填充内容。在此基础上,教师要讲清三个问题:第一,“史界革命”发生的原因。从内外两方面分析。它的外因是西方资产阶级史学传入中国,冲击着中国的传统史学。内因是“卫种族,长国威”的呼声日益高涨,同救国任务联系在一起。因此,改造旧史学,建立新史学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第二,梁启超及其新史学观点。梁启超是中国近代提出破除封建史学,进行“史界革命”的第一人。他的代表作有《中国史叙论》和《新史学》两篇论文。梁启超新史观主要是:对封建史学进行有力批判,提出中国旧史学之四弊;主张历史要研究和探求历史发展的规律;把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引进历史研究,指出历史不是一乱一治的简单更替,而是由低级向高级的不断发展。第三,甲骨文的发现,是考古学的重大成就,要讲明甲骨文发现的地点、过程和意义。
二、“诗界革命”和“谴责小说”
教师可从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新成就的高度引导学生去认识。具体做法可以考虑先给学生提供分析、认识问题的尺度,主要有:一是是否反映出时代特征和社会重大矛盾;二是在以前文学成就基础上,是否有新的发展和开拓。然后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讨论。教师在归纳目的内容时,要讲清楚三个问题:第一,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魏源、张维屏等一批爱国诗人,用诗歌谴责英国的侵略,抨击清政府的腐败,赞颂中国人民的抗争。第二,“诗界革命”与黄遵宪的诗。要讲清楚诗界革命的背景、口号的提出、主要内容。黄遵宪诗歌创作是诗界革命时期成就最大的。黄遵宪的诗被称作“史诗”,揭示了中国近代历史的重大事件中的民族矛盾,表达了反帝爱国的激情。第三,清末小说繁荣原因及谴责小说。可以要求学生课外阅读谴责小说的代表作一至二部,以增进学生了解谴责小说揭露、谴责封建势力的腐败,抨击帝国主义侵略的思想特色。在学习本目过程中,教师可以展示相关的历史图片,帮助学生记忆这部分内容。
三、京剧的形成和著名画派
讲述“京剧的形成”时要讲清楚两个问题:第一,京剧的形成过程。教师可以利用图示法讲解。第二,利用历史图片讲述同治光绪年间最卓越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是程长庚、谭鑫培。
讲述“著名画派”时,要结合上海和广州成为繁华的大城市的历史发展特征,分析画派的形成,介绍画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展示他们的绘画作品,介绍他们的绘画成就与特点。
小结:
清朝晚期文化领域出现的“史界革命”、“诗界革命”、谴责小说、京剧的形成和上海画派、岭南画派等成就,无不体现了新旧社会交替的时代特征。这些成就与上一节所述在思想、科技、教育诸领域的发展和成果,构成了清朝晚期文化史的基本内容和风貌,体现了爱国主义的主旋律,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
【板书设计】
(第二节)清朝晚期文化(二)
一、“史界革命”与考古的发现
1.“史界革命”(背景、内容、特点)
2.梁启超的文学成就
3.甲骨文的发现
二、“诗界革命”和“谴责小说”
1.鸦片战争时期的爱国诗人
2.“诗界革命”(背景、内容、特点)
3.黄遵宪的诗歌成就
4.“谴责小说”(含义、代表人物及作品)
三、京剧的形成和著名的画派
1.京剧的形成(过程、特点、代表人物)
2.上海面派和岭南画派(背景、特色、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