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新课程师资培训教程-高二政治优秀课例
45091800000016

第16章 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识记:人生价值的含义。

理解: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列举古今中外关于人的种种说法,归纳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区别与联系,掌握和理解“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人性自私论”从理论到实践都是错误的;从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知识引申出关于“如何看待个人成才的社会条件”和“根据社会需要如何进行自我设计”的讨论,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通过对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的相互关系的分析,提高对人生价值问题的是非理解和判断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学生进行人生观特别是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通过对理想问题上的基本观点的讲述和实际事例的分析,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使其认识到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仍然应当树立崇高的理想,这对个人前途,国家兴旺发达都具有重要意义;

进行是非教育,提高学生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抵制和克服“人性自私论”、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错误思潮的影响。

【教学建议】

一、本节的内在逻辑结构:

本课的主题是人生观,而人生观的根本问题是人生价值问题(或人生意义),所以本节就开宗明义地论述“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要解决这个问题,最为重要的就是要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为此首先要弄清楚“人的本质是什么?”“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通过分析人的属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方面,重点论述了为什么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人性自私论”为什么是错误的,为解决人生问题提供理论依据。由于人是社会的人,必然与社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人的活动必然对社会发展产生积极的或消极的能动影响,“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通过重点分析个人与社会的辨证统一关系,解决本课的一个基本思想——“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讲清人的本质是什么、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这些基本道理的基础上,“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解决本节的核心问题——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由此可见,把本节的问题讲清楚,是完成本课教学与教育目标的需要,也是为学习第二、三节打下基础。

二、重点、难点:

1.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这是本节的重点,因为:这一观点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观点之一,是科学人生观的一个基本理论,是本课内容的理论基础,是解决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理论依据。其教学思路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人的属性分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的自然属性的表现;人的社会属性的表现;人之所以是“人”在于人的社会属性;在阶级社会里,人的社会性主要表现为人的阶级性。

理解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还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二者的区别在于:第一,层次不同。自然属性是人较低层次的属性;社会性是人特有的属性,是人较高层次的属性。第二,产生条件不同。自然性是自然界的产物,是人的生理因素带来的;社会性是人类社会的产物,是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二者的联系在于:第一,二者统一于人之中。自然性与社会性都是人的属性,都是客观存在的。第二,人的自然性是人的社会性赖以生存的基础,没有人的自然性,就没有人的社会性。第三,人的社会性制约着人的自然性。

(2)社会性是人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属性。这是因为:第一,社会性揭示了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特殊本质,是人类特有的局性;第二,人的社会性制约着人的自然性。

(3)掌握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还需明确:第一,人类的本质不等于某一个人的本质;第二,这里的“本质”不等于外部特征,而是本质特征;第三,人的本质属性是相对于其他动物而言的;第四,本质属性不等于惟一属性。

2自私不是人的本性。

这是本节的教学难点,因为:一是人的本性问题长期以来被一些思想家作了错误的回答;二是从当前社会现实和学生实际看,“人性自私论”被一些人奉为处世之道,对青年学生产生不良的影响。教学处理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一是:对“自私”的含义作出必要的阐释,应当指出:“自私是意识形态中的概念,是指一切以个人私利为出发点和目的的思想观念”。特征有三:损人利己,损公肥私;为达到个人目的不惜使用一切手段;拒绝履行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二是:对自私不是人的本性作出理论阐述。

三是重点讲清如何区分个人的正当利益与自私的界限。二者区别有:二者的含义不同;二者对待个人利益和社会集体利益的态度不同;二者实现的手段不同。

3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这是本节的重点,因为它是人生遇到的最普遍的问题;如何认识和对待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判断人生观、人生价值观选择是否正确的根本依据。因此教学可分两步进行:一是:讲清个人活动对社会产生能动影响;二是讲清个人活动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

4如何看到个人成材的社会条件。

这是本节的难点。教学中注意讲明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二是正确对待社会条件要做到:充分利用社会提供的有利条件,使个人早日成才;面对现实,在不利条件面前不怨天尤人,不悲观失望,而是奋发图强,磨炼意志,锻炼成材,二是改变不利条件,也是成才的需要。

5为什么说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它是本课重点内容之一,因为:第一,本课的中心问题是阐述马克思主义人生价值观,本质上就是对社会的贡献,或者说是对社会的义务和责任;第二,从人们的思想实际看,有人对人生价值两个方面存在着片面理解,他们注重索取、忽视贡献。

一般说来,人生价值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二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二者相互联系、密不可分。但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和责任应该是首位的,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这是因为:第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要求。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总是取决于一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增长;社会要满足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必须首先把这些财富创造出来。为此,就要求每个社会成员承担应有的责任,进行创造性的劳动,做出更多的贡献。如果大家只索取不贡献,社会就不可能存在,个人的生存与发展也就失去了保证。第二,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社会对个人的尊重与满足,需要以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为基础。当我们讲到人生价值时,虽不能离开社会对个人的尊重与满足,但最主要的是要看个人对社会做了些什么?否则,人生价值也就失去了它的基本意义。第三,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先进人物的主要特色。古往今来,多少英雄豪杰、仁人志士、先进模范、受到人们的尊敬与爱戴,就是因为他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赤胆忠心乃至鲜血生命,为社会创造了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实现了真正的人生价值。

6划清个人的正当利益与自私的界限。

“人性自私论”是错误的,其依据之一就是把个人正当利益混同于自私,这也是我们在学习中容易混淆的一个问题。因此,必须划清二者的界限。

(1)二者的含义不同。个人利益指在一定生产力发展水平下,个人正常生活、劳动所需要的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自私是一切以个人私利为出发点和目的的思想。

(2)二者对待个人利益与社会集团利益的态度不同。把社会集体利益即人民利益放在首位,使个人利益服从人民利益,这种个人利益是正当的。反之,把个人利益放在首位,甚至为了个人利益而牺牲社会集体利益,这样的思想与行为就是自私。

(3)二者实现的手段不同。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获得的个人利益是正当的;采取损人、损公、违法乱纪的手段谋取个人利益就是自私。

(4)二者存在的条件不同。个人利益是从人类诞生的那一天开始就有的,人类要生存、发展,就得有自己的个人利益。而自私作为一种观念,是在私有制产生以后产生的,并随着私有制的消灭而消亡。

7.人生价值有无大小之分?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凡愿意为现代化建设尽责出力,并以自己的辛勤劳动做出了贡献的劳动者,不管其从事任何工作,也不论其能力大小如何,都是光荣的、有人生价值的。这是社会主义劳动者在人生价值上的共同点。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主义劳动者只有社会分工的不同,而无高低贵贱之分的区别。

但是,由于各人的体力、智能、思想、觉悟、知识水平等等的不同,因此,各人的劳动成果,对社会的贡献也就存在着差别。有的劳动者的劳动产品和科研成果,能够用数字统计出来,显示出他的贡献比其他人大。还有的人为社会所做的贡献是不能以物质或金钱来计算的,他们的人生价值主要表现在精神方面,同样会得到社会和人民的承认。由此可见,不同的劳动者对社会的贡献是有差别的。换言之,应该承认人生价值有大小之分。

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劳动者的人生价值的质的共同性和量的差别性是统一的。我们不能只看到一面,而忽视另一面。如果只承认共同性的一面,而忽视不同人对社会贡献的差别性一面,势必等于承认“平均主义”“大锅饭”是合理的。或者等于容忍懒惰,鼓励平庸;反之,如果我们只看到差别性的一面,而否认不同分工的劳动者都有对社会做出贡献的共同性一面,也会背离科学人生价值观的正确轨道。不同职业、不同工作岗位本身并无价值大小之分,但个人付出的努力不同,效果也就不同,导致了人生价值的差别。因此,从事不同职业,在不同岗位上的人都有可能去实现自己更大的价值。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方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媒体展示《伊索寓言》中“鹿与狮子”的故事:(或者教师口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