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新课程师资培训教程-高二历史优秀课例
45092000000001

第1章 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出现

【教学建议】

一、教材地位分析

本节课虽然属于阅读课,不列入考试范围,但本节课的内容十分重要。因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出现预示着世界近代曙光的初现,揭示了人类将进入一个新的时代。本节课的内容与后面许多章节的内容密切相关,对本节课内容掌握得好坏直接关系到以后有关章节知识的学习效果。

二、教材对学生发展的影响分析

(1)通过学生自学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历史过程,加深学生对于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原理的认识,并且培养学生运用上述原理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初步能力。

(2)本节内容理论性强,逻辑关系严谨,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的能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重点分析】

本节课的重点是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产生与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产生与发展是构成本节教学内容的核心,本节教学内容都是围绕此问题展开的。而且,掌握此问题对理解本章后三节课的内容有着重要作用。

重点的突破方案:

通过学生阅读课文回答以下四个问题:①欧洲技术进步的表现及影响;②中国的四大发明对欧洲社会发展的作用;③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产生的条件及过程;④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影响,使学生掌握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产生与发展。

【难点分析】

本节课的难点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农村的发展及影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农村的发展是资本主义经济能由资本主义萌芽最终发展成为在社会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态的关键。正是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农村的发展,最终导致了自然经济的解体。关于难点的分析:本节课的难点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农村的发展及影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农村的发展是资本主义经济能由资本主义萌芽最终发展成为在社会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态的关键。正是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农村的发展,最终导致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难点的突破方案:

通过学生阅读课文讨论回答以下两个问题:①农村中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是怎样出现的?有何作用?②比较中国和欧洲的资本主义萌芽,分析两者在产生、发展以及影响上的异同。使学生理解“欧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农村的发展及影响”这个问题。

课内的探究活动的设计:

教师利用设计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自学。对于较难理解的内容,教师应采取学生讨论,教师启发、引导、点拨、详细讲解等方式,使学生理解该内容。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节)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出现

重点: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产生和发展。

难点:资本主义在农村的发展及影响。

教学手段:以学生自学、讨论为主,教师引导为辅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作为高中世界历史的第一节课,教师应简介世界历史的梗概。

为新课程实施和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而精心编写,选取了大量教案,内容上充分体现了知识性和趣味性。接受课改新理念,感受课改新思维,使用课改新教材,至始至终课改给人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它是一次革命,一场对话,一座平台,一把迈向成功教育的钥匙。

为新课程实施和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而精心编写,选取了大量教案,内容上充分体现了知识性和趣味性。接受课改新理念,感受课改新思维,使用课改新教材,至始至终课改给人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它是一次革命,一场对话,一座平台,一把迈向成功教育的钥匙。

二、引言分析

让学生阅读引言,了解本章的主要内容及其联系。引导学生认识到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兴起引发了一系列的重大事件发生,包括新航路的开辟和新大陆的发现;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等。这些重大事件是在资本主义工商业产生的背景下发生的,又反过来推动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三、引导学生完成学习目标

先让学生根据学习目标阅读第一节内容,然后分组讨论较难解决的问题,最后教师让学生一一解答,不全的地方教师补充。

1.完成第一目标

(1)欧洲技术进步的表现及影响。

(2)中国的四大发明对欧洲社会发展的作用。

(3)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产生的条件及过程。

资本主义产生的过程比较复杂,要帮助学生理清资本主义产生的途径。

教师还要强调,这一时期的资本主义仅是生产关系的萌芽,即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生产的方式仍是手工劳动,然后让学生简要比较手工作坊与手工工场的异同。

(4)农村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怎样出现的?有何作用?

这一问题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关于怎样出现,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再用投影仪打出事先设计好的图示。

在解决这一问题后,教师可进一步设问:标志中国的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过渡是什么时候的什么事件?比较中国与西欧的货币地租有何不同?

第二问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西欧的货币地租是商品经济的产物,推动了欧洲农村资本主义的产生;而中国货币地租的出现是封建政府所为,是便于农民向国家交纳封建赋税,没有促使中国农村产生资本主义。

(5)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影响

教师应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指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是开辟新航路、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等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根源,而这些事件的发生反过来促进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进一步发展。从而得出第一节与第二、三、四节内容的关系是互为因果关系。

2.完成第二目标

(1)为什么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没有使中国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而是推进了欧洲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为帮助学生分析这一问题,可用投影仪打出下面一则史料:

鲁迅在《电的利弊》中说:“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中国却拿来当饭吃。”

教师可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不管从哪个角度分析,只要言之有理,都要予以肯定。最后教师进行总结,供学生参考。

中国的封建社会长达两千多年,根深蒂固。政治上是专制统治,到明清时期进一步强化;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绝对的统治地位,再加上政府采取“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的政策,严重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思想上,儒家思想、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等,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摧残了人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中国日益变得愚昧落后。如此恶劣的社会环境,使中国的四大发明未能在中国的国土上发挥其应有的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

欧洲的封建社会相对短暂,封建势力较弱。并且在地中海沿岸有许多城市国家商品经济极为发达。资本主义在欧洲席卷的范围广,发展的程度高。特别是在农村的发展,严重冲击了欧洲的自然经济。思想上,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这一切都使得四大发明在欧洲的应用有了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并成为推动欧洲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的强大动力。欧洲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在相对独立的自由城市里,而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是在封建统治阶级极其严密控制的城市中产生的,所以,西欧城市里产生的资本主义萌芽迅速波及到广大的农村,封建经济的最顽固的堡垒很快被攻破,迅速走向资本主义。

(2)比较欧洲和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分析两者在产生、发展以及影响上的异同。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可做以下总结:

从产生来看,都是生产技术进步、社会分工扩大、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从发展来看,欧洲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后,在城市发展迅速,并且深入农村;而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后,因为封建制度的严重阻碍,发展缓慢,仅出现在个别地方和少数的几个部门,没有深入农村。

从影响看,欧洲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发展,瓦解了封建社会,并且使欧洲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而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在鸦片战争后即被阻断,没能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教学设计思想:

本节课是阅读课,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并在各自阅读的基础上独立解决问题或分组讨论,来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通过教师设计学习目标,在处理较难解决的问题时适当给予启发、引导、点拨,必要的时候进行详细讲解,并提供一些有助于学生理解问题的资料,以此实现教师主导作用。

【扩展资料】

商业革命

新航路的发现,对于欧洲经济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它首先引起了商业革命,表现为世界市场的扩大、流通商品种类的增多、商路贸易中心的转移。

新航路发现以后,世界上原来互相隔绝的地区沟通起来,这可以说是世界各地区之间联系加强的第一步。于是,欧洲和亚洲、非洲、美洲之间的贸易日益发展,世界市场扩大了。

世界市场的扩大使新的产品出现在各国市场上。特别值得注意的现象是美洲特产传播到欧亚大陆。美洲许多农产品是欧亚非诸国人民从未见过的。如玉米这一美洲特产,地理大发现后很快传到中国西南部、非洲及东南欧。马铃薯、烟草、可可等美洲特产,也传到亚欧非诸洲。非洲所产的咖啡传到欧美,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

美洲农产品传播到世界,增加了人类的食物供应,也因此促进了人口的增长。非洲人口的剧增(特别在西非),原因之一是美洲农作物的引进。

世界贸易的中心也转移了。由于美洲及新航路的发现,欧洲的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的威尼斯、热那亚等商业城市衰落了,代之而起的是里斯本、塞维利亚等城市。稍后,北海两岸的港口更是后来居上,愈来愈占有海上贸易的中心地位。

地理大发现和随之而来的世界市场的扩大,也开阔了人类的眼界。地理知识不再囿于一个地区或一个大陆,整个地球的外形弄清楚了,接近真实的世界地图也制成了。在15世纪初葡萄牙人开始沿非洲西海岸南下探险之前,欧洲人只是对北非及中东有确切的知识,他们对于印度的了解就很模糊;关于中亚、东亚及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他们所知甚少。他们根本不知道有美洲及澳大利亚,更不用说南极了。

但是在地理大发现之后,人们对世界外貌的了解完全变了样。世界大部分地区的主要海岸线在不同的程度上被摸清了,如美洲的大西洋沿岸,南美的太平洋沿岸,非洲的整个轮廓以及南亚和东亚的海岸。在某些地区,欧洲人对于内陆也有所了解,如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熟悉了墨西哥、中美及南美的一部分。人类对世界海洋和陆地了解的加深和扩大,是世界日益联系为一个整体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新航路开辟的另一个经济后果便是“价格革命”。美洲的白银大量涌进欧洲,引起通货膨胀及物价上涨,这在历史上称为“价格革命”。白银首先流进西班牙,再从西班牙流向热那亚,最后甚至流入奥斯曼帝国。在白银通过国际贸易渠道向东流动时,它所经过的地方必然发生下述现象:物价迅速上涨,货币贬值,出现伪币,投机活跃。

在一个世纪之内,西班牙的物价上升四倍以上。欧洲其他国家虽然没有达到这个程度,但是价格革命却打乱了传统的经济关系。从事商业的人发了大财,新兴资产阶级的经济力量愈益增长,有固定地租收入的封建地主的地位削弱了。这在英国成为推进圈地运动的重要动力之一。

在“价格革命”中,粮食上涨最为显着,生产粮食变得有利可图。这也是推动中欧(特别是东普鲁士)出现“再版农奴制”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是,许多学者发现,“价格革命”的发生,也有其他原因,如人口增长比粮食产量增长的速度更快。

总之,地理大发现以及随之发生的商业革命和殖民扩张所造成的各种后果,集中到一点,便是资本势力的增长,一个新兴的拥有资本的阶级——资产阶级首先从西方登上历史舞台。西欧几个国家的银行家、商人和工场主的地位骎骎回上,他们注定要通过政治革命和工业革命,建立自己的政治经济的统治,由此加速西方社会经济的根本变革,并且影响整个世界。马克思指出:“在16世纪和17世纪,由于地理上的发现而在商业上发生的并迅速促进了商人资本发展的大革命,是促使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的一个主要因素。世界市场的突然扩大,流通商品种类的增多,欧洲各国竭力想占有亚洲产品和美洲富源的竞争热,殖民制度——所有这一切对打破生产的封建束缚起了重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