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别人要抱着诚挚、宽容的胸襟,对自己要怀着自我批评、有过必改的态度。与人交往时,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会怎样对待你……因此,当你想修正别人时,你应该先修正自己。你想别人怎么对你,你就应该怎么对人。你想他人理解你,你就要首先理解他人。
——李开复
忠告19生活在群体之中
适当的社会交往有益成长
“在学习阶段,你不可以只生活在一个人的世界中,而应当尽量学会与各阶层的人交往和沟通,主动表达自己对各种事物的看法和意见,甚至在公众集会时发表演讲,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
——李开复
高中生是最容易出现社交恐惧的人群,因为在这一年龄段,高中生开始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接受,但由于思维还不够理性,对自己及他人期望过高,很容易导致自我评价出现偏差,不能肯定和接受自己。
这样在与人交往时,就会因为怕自己出丑而产生紧张和恐惧。然而高中生正处于增长知识、学习处理人际关系的关键时期,社交心理障碍不能消除,对于高中生的一生都会产生负面影响。
社交恐惧是严重影响高中生正常的人际交往的一种心理障碍,有这种障碍的高中生往往会有以下表现:
1.与人交往、谈话时感到焦虑、紧张
有社交障碍的高中生在与人接触时,常会感到不可抑制的紧张、恐惧、心慌,神情紧张,面部发热,不敢正视对方,不敢回答问题。
2.不愿、不敢到人多的场合去
恐惧社交的高中生往往不敢或不愿到人多的场合去,尽量回避集体活动,不愿意到人多的大班级上课,不愿意参加郊游等集体活动,尽可能回避去商场和餐馆,甚至害怕在公共场所进餐、喝饮料。
3.害怕自己成为别人注意的中心
恐惧社交的人往往谨小慎微,行动做事往往轻手轻脚,说话也尽量压低声音,生怕自己会成为别人注意的中心。如果因为某事而引起了别人的关注,他们就会因此而忐忑不安很长时间。
4.害怕被介绍给陌生人
与熟悉的人交往时,恐惧社交的人相对来说还可以表现自然,但一旦被介绍给陌生人,他们就会表现得惊慌失措,说话也会颠三倒四,前言不搭后语,甚至会不顾礼仪而逃脱。
5.不敢与任何人争论
有社交心理障碍的人从不敢与任何人争论,即使自己的思想和见解是正确的,他们也不会试图通过争论说服对方。在一些为争取和维护自己的权利的必要争论中,他们也往往会主动放弃,不敢与人争论。
高中生的社交恐惧主要是由以下一些原因引起的:
1.缺乏必要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经验
一些高中生疏于和同学相处交流,只埋头于学习,不具备必要的人际交往的辨别能力,不能正确评价自己和对方,不能应对突发性的刺激和矛盾,很容易产生恐惧感。
2.思维的偏差
在社交行为中,思维的偏差会使人们对交往的对象、周围的环境及交往氛围中的各种刺激产生错觉,就会对一些毫无恐惧理由的事物产生恐惧感。就像有些人害怕蛇,实际上蛇对他的生活没有任何影响,但他们仍对蛇害怕不已,甚至画在纸上的蛇、玩具蛇都会把他们吓得发抖。
3.情感脆弱
交往恐惧往往较易出现在一些性格软弱的学生身上,他们往往经不住强烈刺激的干扰,情感较脆弱。如果一些行为做事较为强硬的人出现在他们的周围时,他们就会感到紧张焦虑,产生恐惧心理。
4.自卑害羞
患有社交恐惧症的学生往往都有些自卑和害羞的心理,他们举手投足畏畏缩缩,顾虑重重,出现在人前时往往过于担心自己会出丑而不由自主地紧张恐慌,并伴随着心跳加重、呼吸急促、全身抖动等生理反应,导致恐惧的产生。
社交是现代生活中人人不可缺少的活动,尤其对于正在成长中的高中生来说,积极主动地参加社交活动,更有助于成长和成熟,那么,高中生怎样才能走出社交恐惧呢?
1.接受自己,肯定和赞美自己
在看待和评价自己时,不要只看缺点,不看优点,多从优点上认识和肯定自己有助于消除自卑,树立起与人交往的信心。
2.从最不让自己紧张的人开始,主动与人交往
越逃避、越被动,越会紧张,最好克服紧张的办法就是主动与人交往。
有社交恐惧的学生可以列一个等级表,从最不让自己感到紧张的人或情景(如家人,非常熟悉的朋友等)到最让自己感到紧张的人和情景(如同同龄异性的谈话及公开场合发言等)可分出5至10级。然后从最不让自己紧张的人开始,主动与之交谈,增加与之交谈的时间和话题,甚至可以与之争论。
在这个过程中,即使有轻度的紧张也不要回避,谈话结束后还可向对方询问是否看出自己的紧张和异样,直到可以与这一级的人进行自然、平静的对话了,再过渡到下一级。这样就可逐步扩大交际范围,克服交往恐惧。
3.学会毫不畏惧地看着别人
在社交中,回避别人的视线会给人一种幼稚的感觉,而且也会使自己的自信心受到削减。只有毫不畏惧地看着别人,才能使自己克服恐惧和紧张,显示出自信。
4.克服羞怯心理
在与人交往时,可以在手中握一样东西,比如一本书、一块纸巾或其他小东西。握着这些东西,可以使你感到舒服,或有一种安全感,有助于消除紧张。
害羞还会使人呼吸急促,而深长而有节奏的呼吸往往有助于紧张心理的缓解,为建立自信心打下基础。
5.丰富自己的知识
经常阅读课外书籍、报刊杂志,开拓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阅历,有利于树立自信,克服羞怯,在与人交往时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意见。
融入集体,踊跃参加喜欢的社团
“在读书之余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团体的工作。在与他人分工合作、分享成果、互助互惠的过程中,你们可以体会团队精神的重要性。”
——李开复
法国著名教育家卢梭曾经指出:“学生周围的事物就是一本书,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连续不断地丰富他们的记忆,从而增进他们的判断力。”如果每个人都能用心去适应,去融入,去维护所处的集体,集体就会发挥其特有的优越性。
某班新来了一个留级生,在老师的教导下,变得异常地勤奋,成绩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件事震动了班里那些原本想混日子的同学,学习气氛明显好转。一旦这个留级生说“这个内容要考试”,就会引起同学们的高度重视。
个人对集体的生存如此重要,相对地,集体对个人的发展更加重要。
骄骄在城里上小学,聪明可爱,成绩优异。后来,因父母工作的关系,只好到一个镇上去上初中。看着镇上学生思想落后,生活条件差,她感到很懊恼。在这里,无论怎么比,她都是最优秀的。她看不起这群乡下的“土包子”,她不屑于跟这些乡下人一起学习做朋友,在这里,她显得格格不入。转眼间,初三快结束了,这时的骄骄,已经成了在社会上游手好闲,卖弄风骚的浪荡女子了。因为在这三年中,她没有融入班级这个集体,错过了在集体的帮助下和其他同学一起成长的机会。“我不需要融入这个集体”的观念,使她在集体的发展中被淘汰,被集体远远地甩在后面。当她看到一个个同学从大学回家的情形,心里真是后悔莫及啊!
一个好的集体,可以不断提升其成员的素质,而成员的高素质,又可以体现集体的优越性,从而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
学生时期,还有很多类似于班级的集体,那就是学生社团。目前,中学里学生社团种类繁多,活动日益蓬勃,功能也越来越完善,已经成为解读校园文化的向导。但是,学生社团不一定能引起学生们的重视。
在中学的社团组织,我们总避免不了这样一些现象出现——
中学开始阶段,几乎所有的同学都积极参加社团活动,一度发展为人员最众的时期,但很多新生却因为没有经验等原因而在社团中毫无作为。很多同学似乎已经没有了什么兴致,再加上某些成员退出社团带来的消极影响,而不再积极参加社团所组织的活动。而那些苦苦维持的留守人员,也不得不忙于毕业而没有闲暇顾及社团的活动和发展。很多刚升入中学的同学在参加社团前,都会询问一下组织里的老成员,或有经验的同学,在知道了上述的情况后,便对自己是否要参加而犹豫不决,这样的情形导致即使参加了,也会走上没有任何收获,最后就不了了之了。
在中学里,常常会听到“参加社团究竟是弊大还是利大”的讨论,甚至是争论。其实,如果作为一场辩论赛的辩题,这没有任何不妥,但是若作为一个对将来发展的探究,那么积极参加社团活动,则不应该怀疑和犹豫。
升入中学,学习作为一个不能弱化的主流,固然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但是你是否考虑过除了在学习上要有所作为的同时,还应在其他方面一展风采,挖掘一下自身的潜能,为我们的未来做些准备呢?
社团,作为继承、传播文化的一个载体,它所举办的各项活动正是起到了这样的作用。参加社团,可以极大地丰富我们的课余生活,并能极大地提高、锻炼自己的综合素质。
学生社团活动可以锻炼我们的社交能力,增进人际关系,让我们与同学之间的感情得到更好的沟通,也会让我们体会到什么是“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有了社团的打磨,我们在高中时年轻气盛的棱角将渐渐圆润,会懂得将姿态放低一些,会让自己飞得更高。而协调各方面的人际关系,充分展示个人魅力,学会包容,学会乐观地看待困难,则是我们得到的又一种收获。
参加社团活动,无论酸、甜、苦、辣,对我们都是一种经历,更是独有的一种人生财富。若干年后,当我们回忆起中学生活时,悠悠万事中,唯有和社团同仁一起高谈阔论最为畅怀,这样的经历虽不足道,却能成为人生美好的记忆!
中学生活只有短暂的几年,可以说转瞬即逝,我们更应好好珍惜。
选择在自己感兴趣的社团中好好锻炼自己,是你绝不应该丢弃的锻炼机会。因此,我们应该义无返顾地参加到自己所喜欢的、感兴趣的社团中,好好为我们未来的大学生活作一番准备!
忠告20培养自己的影响力
容纳、承认、谦逊方能获得“好人缘”
“我发现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对于一个人,特别是一个领导者来说非常重要,我开始特别注重培养自己在人际关系方面的影响力。”
——李开复
人际关系是成功的因素之一。某些同学总能够与别人相处得特别好,这到底有什么秘诀?在你认识的朋友当中,是不是也有这样的人?
对此,你会不会羡慕地说:“他把人吸引到自己身边了!”这真是一语而言中。
人并非是强迫他喜欢谁,他就会喜欢谁。下面列举的,是一般人所共同需要的三大基本渴望,利用这三种方法,就能与人很好的相处。
1.容纳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完完全全地被接受,希望能够轻轻松松地与人相处。我们希望和能够接受我们的人在一起。专门找人家错处而吹毛求疵的人,一定不是个好交往的人。也不要设定标准叫别人的行为合乎自己的准则,请给对方一个自我选择的权利。
2.承认
承认比容纳更深一层。我们容纳对方的缺点与短处,伸出友谊的双手接受他们,这只是消极的作法。积极的做法,就是找出对方的长处,不光是停留在接受忍耐对方的缺点上。
有一天,一位父亲带着自认为是无可救药的孩子到心理学医生那里去。那个孩子已经被严重灌输了“自己没有用”的观念。刚开始,他一语不发,怎样询问、启发,他也绝不开口。心理学家一时之间也真是无从着手。后来心理学家从他父亲所介绍的情况和所说的话里找到了医治的线索。他的父亲坚持着说:
“这个孩子一点长处也没有,我看他是没指望,无可救药了!”
心理学家开始应用承认的方法,找出他的长处。他家里的家具被他刻伤,到处是刀痕,因而常常受到惩罚。心理学家买了一套雕刻工具送给他,还送他一块上等的木料,然后教给他正确的雕刻方法,不断地鼓励他:
“孩子,你是我所认识的人当中,最会雕刻的一位。”
从此以后,他们接触得频繁起来,在接触中,慢慢地找出其它事项来承认他。有一天,这位孩子竟然不用别人吩咐,自动去打扫房间。这个事情,让所有人吃了一惊。心理学家问他为什么这样做?孩子回答说:“我想让老师您高兴。”
人们都渴望着他人的承认,要满足这项欲望并不难。
3.谦逊
保持谦逊的品德对于人际交往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一个自负、自傲的人,他的友谊财富必然少得可怜。
克里斯是一位美国前总统,他一生中有一则脍炙人口的逸事,颇让人从中得到启发:
克里斯在阿姆斯特大学的最后一年,获得了一枚金质奖章,它是由美国历史学会颁发的荣誉。这在全美国来讲,也是人人钦羡的。可他没有向任何人炫耀,甚至连自己的父母都没告知。毕业后,聘用他的裁判官伏尔特,无意中从6周前的一份杂志中发现了这一记载。这使他对克里斯倍加赞赏与青睐,不久便给了他一个很重要的职位。
从一名小小的职员到总统,克里斯常以这种真诚谦逊的风貌出现在众人眼里,他的身价也由此倍增。
“虚”是一个事实,“谦”是一种态度,谦逊就是对这一事实的态度。
谦逊并不只是承认自己的不足与无知,更表现出一种积极进取的态度。虚怀若谷,是知其不足的弥补,是知其无知后的不懈努力!
总而言之,一个人如果能够容纳别人,能够承认别人,并且为人谦逊,他的周围就一定会聚集起许多的朋友,这也正是那些具有良好人际关系的人获得影响力的基础。
懂得尊重对方的选择
“人与人之间只有保持互相独立的空间,懂得互相尊重对方的选择,才能够有健康融洽的关系。”
——李开复
一位美国官员在中国深圳旅游。陪同人员说,“今天去郊外看一个古庙。去时我们走一条路线,回来走另一条路线,因为两条路线风景不同。”对于这样的安排,美国官员很高兴。
到了古庙玩了许久,回来时这位官员发现走的仍是去时的路线,很不高兴。陪同人员解释说:“您玩得太累了,另一条路线太绕,路程要多半个小时,所以还走来时这条路。”
谁料官员听了很恼火,但是陪同人员也很气恼,认为这位美国人不懂好意,弄得双方都不愉快。回来后,同去的一个外国人对陪同人员说:“你不知道美国人的习惯,事先定好的,他们不喜欢随便改动。如要改,应当与他商量。把两种办法都告诉他,由他自己选择。他们不愿意别人替他们选择。”
这故事挺有趣,是观念不同造成的误会。对西方人来说,选择权是个人最重要的权利之一。他们个人选择权限很大,大学生学习科目由自己选,凑足学分便能毕业;教授开什么课也由自己决定,他的想法可能挺怪,但别人不能干涉他,除非没人听他的课,他乖乖地再进行自我调整。
不侵犯别人的选择权,是对别人基本的尊重。那么,究竟什么是尊重呢?尊重就是对他人的理解和善待,包容与支持。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需要与别人打交道,在这个时候,尊重和理解他人就显得特别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