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传统的化学教学是一个单一的知识传递的过程,是以学习老师的知识为中心,教学方式也只是把前人知识理论复述出来,加以掌握,这样做就会造成学生只能单纯模仿、重复,而不能够创新。要打破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将教育改革的新思想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这不仅需要一个教师理念上的认识和接受,而且需要实践中的换位和实施,下面从问题教学角度谈一下个人的认识和实践。
(第一节 )传统教学和问题教学
传统的教学是教师的教学往往以教学内容为中介而展开的。教学就是对教材中已有的知识进行讲解,主要内容让学生死记,学生在课堂上是忠实听众,被动接受,这种教学方式的主体得不到发挥,更无从谈起“标准”中要求的创新教育,更何况大多数教师固有的模式仍根深蒂固,且他们认为大多数化学知识是前人多年总结出来的,进行发现式学习没有实际意义,且这种教学模式实用有效。
因此,这些问题的存在使我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即如何在新理念指导下实施问题教学。问题教学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以唤起学生自觉的活动,并给这种活动以定向手段,从而达到问题教学的目的。
(第二节 )问题教学的实施
问题教学中,教师的教学任务是创造问题,让学生回答问题,最后教师解决问题,形成一个民主平等开放的对话模式,在这种模式作用下可以从以下几步完成教学任务。
一、教学从提出问题开始
要实施对话教学,教师手中必须有问题,有问才有答,才能形成对话模式。当然这种问题不能让学生回答“是”或“不是”为依托,在问题的提出中要有设计、有内容、有创新、有感召力和吸引力,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对所教课题“入境”。
二、问题教学过程中的互动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有主动设疑的问题,但怎样才能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呢?首先,需要教师要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对学生要有热情,要一视同仁,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自尊心、自信心,不能因为个别问题的离谱而放弃,怀疑学生的能力,也就是说教师要进行“点拨”训练,使学生善于质疑,且敢于回答问题。还有,在一节课即将结束时,根据知识系统可承上启下地提出新问题,如:总结盐类水解规律时,给学生留下思考:为什么热的纯碱溶液去油污能力高于冷的纯碱溶液呢?这势必引发学生之间的一场争论,意犹未尽,为下一节的教学作了铺垫。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求知意识、师生之间民主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为基调,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紧迫感、压抑感和焦虑感,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展示个性,由问题的提出到解决问题的结束,始终保持轻松愉快的氛围,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三节 )化学教学中点拨技巧
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思考某个知识点时进行适当的点拨,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点拨就是指教师用简炼精辟的语言或鲜明生动的实验等方式指点学生,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发展智力的一种教学手段。它作为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在当今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发展学生能力的时候,已经越来越受到师生们的普遍认同。因为它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对提高学生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如何利用好点拨这一手段,也是教师们共同探讨的问题。经过思考与实践,我认为总体来说,点拨要遵循以下原则:
启发性。点拨要点在点子上,拨在关键处,即通过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揭示问题的实质,启发学生思维。虽然只有一言半语,却能一针见血,达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最佳效果。
及时性。要符合学生心理特点把握学生思维的脉搏,点在节骨眼上,拨在必要时刻,即点在学生思维的迷茫之时,才有助于学生头脑开窍,思路接通,推动思维的延伸。
适度性。点拨得过频、过长,易引起学生烦燥,有碍思维;过短,过于隐晦,学生就不能心领神会,阻碍并不能排除,失去了点拨的本意;过明,把思路方法完全暴露给学生,会越俎代庖,侵占学生思维的时间和空间,将学生完全束缚在教师设置的框框里,阻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因而点拨一定要适度,即点得恰当,拨得适度,不可滥用。
灵活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方法上灵活。化学问题千变万化,学生的思维阻碍千姿百态,这就要求教师点拨要审时度势,随机应变,采用不同的点拨方式,才能击中要害。二是程度上灵活。由于学生在知识水平、理解能力上存在差异,学习过程中所遇阻碍的大小、多少必然不同,这也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加以点拨。因此,点拨要根据课型、知识内容与学生接受能力灵活安排。
下面结合点拨的常见类型和实例谈谈如何实现点拨的最佳效果。
1.预习新课前教师作些点拨,可以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和要求,了解教学的重点、难点,从而做到既提高学习的兴趣又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可以称为向导点拨。
2.化学理论往往是抽象、枯燥的,如果用空洞的语言平铺直叙地讲授,学生听起来乏味,效果当然不好,不妨运用“比喻点拨”,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深奥的道理通俗化。例如,将pH=5的盐酸溶液稀释1000倍,为什么pH不等于8?这个问题,如先采用理论阐述,定量分析,比较麻烦,学生的印象也不深,如用“盐水加水稀释会变成糖水?”一点,学生印象很深。再如学生对氢原子的电子云很难理解,如用“自行车轮子未转动时,一根根辐条都可数,但一旦高速旋转起来时,就感觉辐条是无数的了。”来比喻在核外高速运动的电子形成电子云时,学生便恍然大悟了。
3.授课过程中的范例,目的不只是让学生会解某一道题,而是通过思路和方法上的点拨,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在给人以鱼的同时,教人以渔,这就是范例点拨。例如,在10 mL,1 mol/L氯化铝溶液中加入1 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得到沉淀0.39 g。所加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可能是()
A、15 mLB、20 mLC、35 mLD、45 mL
可能会有许多同学只选了A而漏了C,原因是没有注意到0.39 g沉淀并不是最大量,它可能存在Al3+部分沉淀或Al3+完全沉淀又部分溶解的两种情况。此例讲完,立即让学生回忆还有哪些情况与上述情况相似?学生踊跃发言,有认为偏铝酸钠溶液中逐滴加入盐酸所得沉淀与盐酸体积的,有认为二氧化碳通入石灰水中所得沉淀与二氧化碳的关系,有认为硫化氢与氧气反应所得硫与氧气之间的关系。
4.实验是最直观的教学手段,最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思维。利用实验进行点拨会给学生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难点也自然轻松突破。如2000年某地高三质检化学题中有这么一题:取一支大试管,加入15 mL苯(r=0.87 g·cm-3L),静置。取黄豆大的金属钠(r=0.97 g·cm-3L),轻轻放入这支装有水和苯的试管里。试推测能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大多数同学都是把钠与水反应的现象照搬进来,没有很好的思考。几乎没有人会答“产生的气体使钠块上浮,当附着在钠块表面的氢气逸出后,钠又沉到水和苯的界面上,再发生反应,重复上述现象直到钠块完全反应耗尽”。讲评完后还是有许多同学不理解其中道理,总持怀疑态度,我采用实物投影仪把整个实验现象像放电影一样展现在学生眼前,怀疑的同学频频点头。学生信服了。有好几个同学跟我讲观察这个实验后他对解决一些化学问题更有把握了。
5.许多试题给解题者提供大量错综复杂的信息,捕捉有用信息,排除干扰信息,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这就需要教师给予“信息”的点拨,着力使学生将隐藏的弱信息挖掘出来,以补充解题信息不足,确保解题通畅,并识别干扰信息,确保解题正确。如:在一定条件下,RO和I可以发生反应,离子方程式为:RO+6I+6H+=R+3I2+3H2O①RO中R元素的化合价为;②R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有个。本题运用电荷守恒原理,很容易得出RO中R元素的化合价为+5,但是很多同学却得出R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5个的错误结论,且他们很难自我发现错误,我启发同学重新审视,看离子方程式中有否隐含着什么?同学们恍然大悟:根据离子反应的生成物为R,得R的负化合价为-1,则最外层电子数为7。此例告诉我们,教师要细察学生思维的触发点,巧妙点拨,同中求异,旧中探新,平中发奇。点拨之后,同学更加认为认真审题是多么重要。
总的来说,点拨作为一种辅助的教学手段,掌握得好会给教学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这要求教师努力钻研教材、认真研究学生心理,才能达到点拨的最佳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