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帝国政界往事:大明王朝纪事
45104000000020

第20章 十六个宫女的密谋:杀了嘉靖皇帝(1)

公元1521年,是为大明正德十六年。三月,三十一岁的正德皇帝明武宗朱厚照病死。他既无子嗣,亦无兄弟。根据我国宗法制度的原则,大宗绝嗣后,由小宗入继承祀。于是,挑选出时年十五岁的堂弟朱厚熜继承皇位。他就是嘉靖皇帝,史称明世宗。是大明帝国的第十一位皇帝。

一部《海瑞罢官》,使嘉靖皇帝成为“文化大革命”初期全中国知名度极高的皇帝。这是一位沉浸在道家的神灵鬼怪之中,长达二十多年不上朝、不见群臣,又能死把住帝王权柄、对臣下收放自如的皇帝。海瑞的那一番痛骂,为这位皇帝相当阴暗的晚年生活增加了许多人间气息。

在中国历史上,他属于那种令人说不清道不明的皇帝,让那些想对他作出准确判断的研究者们,倍感痛苦而且辛苦。

嘉靖皇帝本来只是身居外省的一位王子。如果正德皇帝有个儿子,哪怕是在皇族中领养一个儿子,他也就没有任何机会来当这个皇帝,大约只能在外省度过那富贵而悠闲的藩王生涯。

正德皇帝可能直到临死时,都不愿意相信自己不能生育这个事实。同样,他也可能直到临死时,都不认为自己会死,因此,才始终没有在皇族之中过继一个儿子。据说,张太后与首辅杨廷和之所以选择朱厚熜继承皇位,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当时他既是皇室最近的一支,又已经有了聪颖好学、品行端正的好名声。

嘉靖皇帝的文化素养的确相当高,出自他手的诏书及各种文字,辞藻华美,词锋凌厉,知识面相当广泛,配上不错的书法,很看得过去。嘉靖皇帝不负众望,继位之初的表现便不同凡响,给人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公元1521年,嘉靖皇帝只有十五岁,从湖广安陆州,就是今天的湖北省钟祥县,来到京城。突然之间,从一个外省藩王府的王子,变成了举国万众顶礼膜拜的皇帝。可以想见,这位青年皇帝除了感觉极好之外,显然还需要有人帮助他理清各种关系,辅佐他治理这个庞大的帝国。这时,他能够依靠也必须依靠的人,除了从藩王府跟来的人之外,就是坚定地选择并拥戴自己成为皇帝的首辅杨廷和。

杨廷和是四川新都人,九年前即公元1512年的正德七年,就已经官居内阁首辅。当时有一个读书人写信给杨廷和,批评他在正德皇帝的胡闹面前无所作为,致使刘瑾、钱宁、江彬等奸佞之徒坐大,导致国势日颓,没有尽到首辅——大致相当于今天内阁总理大臣的责任。杨廷和没有恼羞成怒,而是待之以礼。据说,他流着眼泪对那位书生说:“给我点儿时间,我决不会辜负你的美意。”

正德皇帝病死后的“遗诏”和嘉靖皇帝继位时的“即位诏书”,都是出自杨廷和的手笔,这是两份在历史上相当有名的文献。

《即位诏书》洋洋八千言,所谈及问题达八十条之多,对正德年间的弊政进行了全面清理和拨乱反正。

据说,由于这两份文件切中时弊,言之有物,许多人读完后痛哭失声,从中看出了国家的希望。嘉靖皇帝对此,也欣然采纳,全文批准了这份以他的名义发布的嘉靖年间第一份官方文件。

此后,到嘉靖三年即公元1524年,嘉靖皇帝与首辅杨廷和之间确实有过一段甜蜜的蜜月时期。他们君臣二人在此期间,于许多问题上志同道合,于是戮力同心、大刀阔斧地对国家进行了名副其实的治理整顿。

他们首先对正德皇帝时期极为活跃的太监们给予限制和打击,一大批曾经权力很大、势焰熏天,因而相当遭人痛恨的宦官被撤职、流放或充军。从此,嘉靖皇帝在位的四十五年间,宦官们再也没有机会重新回到国家权力的舞台中心来。这一点受到了后代历史学家们的热烈赞颂。

嘉靖皇帝与杨廷和第二个大受欢迎的举措,则是清理庄田。

到正德临死时,帝国的各种庄田已经发展到了极为惊人的程度。

其中——

有皇庄,即皇帝本人和皇室拥有的庄田;

有宫庄,即后妃、皇太子和未就藩诸王的庄田;有王庄,就是诸藩王的庄田;

有勋庄,就是贵族与外戚所拥有的庄田;

还有宦官们及其家人所拥有的庄田。

到正德十六年,仅北京周边的畿辅地区,即顺天、昌平等八府之地,上述庄田已经达到三千多万亩。

当时有一个说法,说是除了供人走的道路之外,北京周围方圆多少里的区域内,已经没有其他的土地可供权贵们兼并了。这种情形,必定意味着许多人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

据历史学家研究,此时,游荡在全国的流民,已经达到六百万人以上。而当时,全国的总人口大约只有一亿人左右。如此大比例的人口成为流民,想要社会不发生动荡,是没有可能的。

于是,全国仿佛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火药桶,没有人知道,这个大家伙将以什么样的形式、在什么时候爆炸。

嘉靖皇帝与杨廷和采取的措施是将皇庄、宫庄一体革除,改为官地,限制并将其他各种庄田中侵占的土地,全部退还给了原田主。这使大批流民回到了土地上,两极分化的速度大受抑制,社会矛盾立见缓和。

显然,这是一件理所当然应该受到广泛赞扬的善政。

在嘉靖皇帝的支持下,杨廷和的第三件德政,是精兵简政、裁汰冗官冗员。

嘉靖皇帝之前,用各种巧立的名目达到吃皇粮目的的各级各类冗官冗员,已经远远超过了正式编制之内的帝国官吏。一般说来,在正常情况下,大明帝国文武官吏的数字,也就是说,除了皇亲国戚外,吃皇粮的人,最多应当在十八万人左右。而嘉靖皇帝在杨廷和的帮助下,于正德十六年七月,一次就下令裁汰了十四万八千吃皇粮的人。仅此一项,每年节省的俸禄漕粮达一百五十多万石。显然,这相当有效地缓解了国家财政困难。

除了采取这些治理整顿的措施外,嘉靖皇帝的运气还相当好。从表面上看,他继位做皇帝时,国家财政状况相当恶劣。其实,他的堂哥正德皇帝给他留下了极大的一笔私房钱还没怎么用呢,这就是存在豹房、宣化行宫和从江彬家抄获的巨额财富。

豹房与宣化行宫是正德皇帝留下的重要遗产。它们最为引人注目的地方,就是其中聚集的巨大财富。在前面的叙述中,我们已经知道了豹房中的大体情形,此处不再过多地浪费笔墨。

现在,我们只要知道嘉靖皇帝的运气相当好就够了。

说嘉靖皇帝运气好,是因为,除了吴思先生所算过的流入豹房的那笔账之外,抄没豹房大总管钱宁的家,只是在正德皇帝临死前一年间的事情。而在这一年时间里,正德皇帝正在南京一带南巡游玩,这笔巨大的财富很有可能根本还没来得及享用呢。

随后就是抄江彬的家。

史书记载,从江彬家中抄出了“黄金七十柜,白银二千二百柜,其他珍宝不可计数”。当时,黄金每柜为一千五百两,白银每柜为两千两,仅此两项折算下来,已经超过了六百万两白银。而国家中央财政年收入大约在三百万两白银左右。可见,这些财产应该使登基之初的嘉靖皇帝日子相当好过。

这些因素聚合起来,使嘉靖皇帝登基初年显得特别不同凡响,一时间很有些中兴大治的气象。杨廷和与其他大臣们相当兴奋,一心一意辅佐这位年轻有为的君主,希望开创出一个“嘉靖之治”来。

公平地说,这些成绩的取得,在很大程度上,确实应该归功于杨廷和为首的一班良相贤臣。然而,同样需要注意的是,十五岁的小皇帝,从外省来到京城,所有现在需要倒霉的家伙们,都和他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这肯定是在帝国制度下,杨廷和们能够大展拳脚的一个决定性因素。

我们很快就会看到,几乎就是在此同时,嘉靖皇帝表现出的另外一种素质,毫不容情地将杨廷和们——君臣际会、共同开创太平盛世的梦想打了个粉碎。

其标志性事件就是嘉靖初年著名的“大礼议”及“左顺门事件”。

所谓“大礼议”,核心的内容就是讨论如何称呼嘉靖皇帝的父亲和母亲。

这个问题,在今天人们的眼光看来,可能会显得特别可笑、无聊而不可理解。但在当时,确是一件绝对惊天动地的大事,以至于沸沸扬扬,群情激愤。到左顺门事件时,演变成了一场真正的血雨腥风。

我们知道,我国古代社会是极其严格的宗法制社会,帝制传承和整个社会遵循着一套严密而神圣的宗法制度。

在此制度下,皇家嫡长子为大宗,为帝统,是帝位的继承者。其他皇子为小宗,为旁支,只能分封为王。大宗是正宗,是尊之统也,其尊贵地位是至高无上的。小宗可以绝,大宗则决不可以绝。

当大宗后继无人也没有同父兄弟,需要由小宗入继帝位时,小宗必须过继给大宗,然后才能继承帝统。小宗本身并没有皇位继承权。这就是所谓必须先正名,名正才能言顺,言顺才能事成。

正德皇帝没有儿子也没有同父兄弟,临死时又没有安排好小宗过继事宜。结果嘉靖皇帝继位后,从第三天开始,便想方设法要求追尊自己死去的父亲为皇帝,尊称自己活着的母亲为皇太后。

他这样做的潜台词是要否认自己以小宗过继大宗,从而表明自己继承皇位是名正言顺的,并不需要领别人的情。他所针对的对象,显然是张太后与杨廷和。因为,如果做不到这一点,他与他自己的母亲将永远屈居于张太后之下,他自己也将永远摆脱不了张太后与杨廷和拥立自己的阴影。

从当时的情况看,他这样做肯定没有道理。因为,谁都知道,他所坚决要求的东西既不是事实,也不符合法统规范,而且显得心理相当阴暗。因此,理所当然地受到杨廷和几乎所有大臣们的反对。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十五岁的小皇帝竟认准了这一条,极其顽强地坚持着,称得上是不屈不挠。

他先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召见杨廷和,与他促膝谈心,希望杨廷和体谅,自己这样做,完全是出于对父母的一片孝心。

杨廷和显然无法体谅。

随后,小皇帝派人用金银收买杨廷和的几位重要助手,还是没有成功。

最后,这位皇帝使出了杀手锏,他痛哭流涕地表示自己准备辞去皇帝的职位,以便回到湖北老家去奉养自己的母亲。这一来,杨廷和及其支持者们被逼到了悬崖边上。除了投降,就是决裂,他们别无选择。

公元1524年,即嘉靖三年,嘉靖皇帝继位三年时,杨廷和心情相当暗淡地辞职,离开了北京。此时,他已经赢得了广泛的声望与赞誉,并且后代的历史记载也证明了他贤臣良相的名声。

但他的心情仍然暗淡。

原因在于,他有一个高得多的期望值——

辅佐皇帝成就辉煌的嘉靖盛世,就像大唐开元盛世那样。

从当时的情况看,这并非完全不可能。

嘉靖初年的开局相当好,一大批围绕在杨廷和身边的大臣,在后世都享有贤明能干的声誉。可惜,一个最重要的因素超出了他们预料和左右的能力,就是那位他亲手选择与扶植起来的皇帝——嘉靖皇帝。

对于这位来自湖北乡下的皇帝来说,有一个杨廷和们永远都无法事前预料的心理,这个心理就是:国家治理得如何,永远是第二位的。最重要的东西,是用皇帝的无上权威,使自己舒心如意。

嘉靖皇帝用他四十五年的帝王生涯,一再向世人宣示了这一点。

从后来的发展看,决定嘉靖皇帝能够坐上皇帝龙椅的两位主要人物,张太后与杨廷和,显然都有理由对自己当初的选择感到懊悔。

杨廷和离开京城的当年七月,就发生了著名的“左顺门事件”。

当时,杨廷和及其几位德高望重的助手,包括那位不肯接受皇帝贿赂的礼部尚书毛澄等人,已经陆陆续续被迫离开了京城。于是,皇帝不顾群臣的激烈反对,正式下令将自己的父亲追尊为皇帝,母亲加封为皇太后。

结果导致七月十五日,二百三十位大臣集体跪在皇宫的左顺门前痛哭请愿,其中包括两位相当于今天内阁总理大臣的大学士。

一时间,哭喊声响彻宫廷。

嘉靖皇帝极为恼怒,下令逮捕了一百四十二位大臣,其余八十六人听候处置,两位内阁大学士免予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