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集团的这位董事长认为,汽车工业是一个没有终点的马拉松赛跑,我们想进入这个行业,参加这场赛跑。至于跑到什么时候会停下来,跑输了,是另外一回事。只要参与了,努力了,就达到了我们的心愿。我们的参与,最起码是使这个队伍壮大,对赛跑是个推动和促进,激起原先参加赛跑的人跑得快一点。“参加的人多,你追我赶,会创造出好成绩来。”吉利尽管进入轿车领域资历很浅,但对轿车的理解与认识也还算得上较为深刻,对于自己的进入所能起的作用颇有清醒的认识与自知之明,这种精神是何等可贵。还应当值得称道的是吉利集团为了圆国人汽车梦把轿车价格降下来,让更多中国平民百姓买得起,他们在投放市场初期凭借集团在其他产业领域积聚起来的雄厚实力,对其输血、支撑,确保低价格提前的实现,使性能价格比达到了最佳值。充分体现吉利人立志圆国人汽车梦,服务于中国老百姓,不惜作出自我利润牺牲的奉献精神。
对于吉利汽车的前景,李书福比较乐观。他认为,中国加入WTO后,一个国际游戏规则将在中国出现,谁也阻止不了的投资贸易自由化,其结果是大浪淘沙,真正有竞争力的新型企业将在一场大风暴后脱颖而出,他希望吉利是其中的一家。
以“物美价廉”为商道
在吉利集团完成改组后,关于未来的发展方向,李书福认为他们不能简单地学日本人,不能简单地学韩国人,也不能简单地走以前国营企业的路子,更不能走乡镇企业、农民企业的路子,他们在讨论、设计一个全新的国民标准车,并且能够继续体现吉利“做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这样一个理念。
那么,吉利要造的“百姓车”是什么样的呢?吉利的新班子人员作了如下解释:5万元左右,非常经济,油耗非常低,外形漂亮,基本配置齐全,使用起来皮实。吉利要造的“中国国民标准车”是什么样的?价格在5到8万之间,不能低于现在投放市场的10万元以上车的性能和配置,后期的服务及配件的支持都应在国内形成全面的国产化,能够提供一个相对低廉的全寿命周期的使用成本。
2003年1月28日下午二时,吉利董事局主席李书福又创造出中国汽车业的一个奇迹,经过18个月的设计研发和生产,备受国人关注的中国第一辆国产跑车——吉利美人豹在台州(吉利)汽车工业城下线,从而打破了中国一直以来没有国产跑车的历史。预计该车将在今年第二季度批量上市销售。至此,李书福“吉利要造中国第一辆跑车”的承诺终于得到证实。而在前不久召开的中国企业工业设计创新奖评选中,吉利美人豹以其优雅的造型设计、先进的工艺水平获得中国知识产权局、机械工程学会的肯定,并夺得大赛唯一的“中国工业设计创新特别奖”。
专家分析,这款由吉利集团自主开发、具备万台生产能力的国产跑车,售价在十五万元左右,让中国的工薪阶层体会到了跑车的概念,是一款适合中国国情的时尚跑车。同时它也贯彻了吉利汽车“造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的理念,标志着吉利已经具备了自主研制、开发设计整车的能力,也代表了吉利汽车第二代产品的技术水平和档次。
吉利是中国唯一生产轿车的民营企业,对于民营企业生产轿车,不少人本来就持怀疑态度:技术能否过关?从现在的发展趋势来看,吉利显然追求的不是能不能“过关”的问题,而是要考虑在中国民族汽车行业“领跑”的事情了。用李书福的话来说,“我们将来还要造奔驰宝马级的汽车。”业内人士认为,其实吉利在短短的18个月就生产出国产第一辆跑车,一方面是瞄准了市场特殊消费人群的一个空档,另一方面是想向世人证实自己的科研实力。
中国是世界上最具潜力的汽车市场,如果没有中国自己的技术和产品,汽车业全成为国外汽车集团的装配厂,那将是十分可怕的事。而吉利汽车虽然作为民营企业,却挑起了中华民族汽车工业的大旗,在开发新车时,十分注重自己的设计能力和产品的知识产权。正如李书福所说,“一方面吉利的合作将以不损害吉利的自主品牌为基础,另一方面吉利对新产品的开发以保留充分的知识产权空间为前提。”由此可以看出李书福的用心良苦。
吉利在美人豹的身上下足了功夫,国际上一些先进成熟的新技术与新结构已运用到了其中。车身骨架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及结构解析分析手段,从而达到车身结构性能最优化的设计目的。使用经壶表面处理的钢板和高强度钢板,高刚度、强度和轻量化设计,以及带加强内社板和加强盘的纵梁设计的车身结构,能有效保证整车的安全性、舒适性和耐久性。车身两门为整体式结构,旋开式铰链,绳拉式电动升降玻璃。车门密封为双重密封结构,能有效密封及降低风动噪声。后排座椅为可折叠式,能充分利用北舱空间及后排空间。前后风窗玻璃周边镶装饰密封条,采用粘接固定方式,提高车身刚性及密封性。
尤其以驾驶者为中心的人性化造车理念在吉利美人豹跑车中也得到了完善的体现。美人豹特有的人车合一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境界,人车之间的水乳交融,体现在吉利美人豹的每一个部件的设计中。吉利美人豹动感十足比较短,由此表现出一种动感十足的风格,体现出强烈的运动气息。与其它同类产品相比,吉利美人豹的车内空间更为宽敞,以驾驶者为中心的操作控制范围设计及各种仪表的合理布局,给人舒适的触感。淡绿色的数字显示清晰,而“仪表板夜视”功能则提供了舒适的夜间驾驶。这些充分体现了人体工程学的设计理念。
中国的民营企业家是聪明的,他们很善于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市场切入点。就吉利而言,其“做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的产品定位可能正是其最大优势。中国的汽车产业多年发展不起来,并不是政府支持不够,而是价格长期高高在上,市场没有培育起来。吉利等一批低价位轿车的出现,迅速打破了中国汽车市场的沉闷局面,尤其是随中国入世而来的汽车降价浪潮,促成了今年以来汽车市场的热销局面,2002年成为轿车真正进入家庭的开端。在这一汽车市场大变动中,以吉利为代表的民营汽车企业无疑扮演了弄潮儿的角色。尽管有人看不起吉利等低价位经济型轿车,但今年上半年,去年底才获得上“公告”资格的吉利销售了近2万辆。这说明,老百姓需要吉利们,算不上是富人但量大面广的普通消费者用钞票表达了他们的看法。
经济学上有个术语,叫“消费者剩余”。简要地说,就是消费者对商品价格的预期与商品实际价格之间的差额。打个比方,你打算用10万元买辆汽车,结果用8万元就实现了理想,你就获得了2万元的消费者剩余。就个人来说,消费者剩余是衡量其消费质量的重要指标;就社会而言,消费者剩余是体现社会总福利的重要指标。显然,吉利汽车的成功在于它创造了比较多的消费者剩余。
谁也不能断言某一个企业能够长生不死。但从理论上说,一个创造了大量消费者剩余的企业,只要它能够承受其既定的价格,它就没有理由被市场拒绝。就以吉利为代表的中国民营汽车企业来说,只要它们实践好“做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的理念,中国这个大市场就会有他们的一席之地。
关键时刻做到“三分天下”
中国的汽车生产企业大致可分为老牌国有企业、外商合资合作企业、民营企业三种势力,本也无可厚非。有人认为民营资本搞轿车,虽然有了资金,但是缺乏技术优势、市场优势、配套优势、管理优势、联合优势,因此小打小闹一气之后,不会有大作为,这种看法未免有失偏颇。
李书福的吉利在创业之处也面临着困难:一是在产品开发上没有国外巨头支持,缺乏开发技术和人才,产品的技术性能改进缓慢,自主开发的新产品档次不高;二是难以得到政府恩惠;三是缺乏联合重组优势,重组后资产如何处置、权利如何分配,都是棘手难题。民营汽车企业在技术实力上与第一势力、第二势力有差距,也很可能难以享受政府的特别支持,这明显是劣势。
可李书福成功了。1999年和2000年,初创的吉利车年销量也就几千辆,然而不到4万元的诱人车价和“平民车”的概念,却让过惯了舒坦日子的国企轿车巨头们头痛不已。于是,有人开了头一炮:“他李书福有什么能耐?3万元能造出什么轿车?肯定是用废铜烂铁打的。”一时大下闻檄而动,纷纷讨伐吉利车,怀疑如密集的冰雹,砸向吉利、砸向李书福。一位大型国有汽车集团的老总还在人民大会堂这样戏谑:“没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就别开吉利车。”民营企业切入汽车制造,给我国现有的汽车发展体制,国家汽车政策带来了强劲的冲击,创造了一种紧张,激活了汽车市场。有人说,现在的旧有汽车厂的老总们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来对付吉利汽车了。他们一朝醒来,就会发现脚下的坚冰成了滔滔的洪流。
这两年,李书福过得很艰难。有人说他快疯了——见人就讲自己怎么造出3万元轿车来的。没人信他,到后来他就干脆保持沉默,让市场来检验一切。那些国企老总们大喊了一阵,见一个巴掌拍不响,甚觉无趣,怀疑的论调才渐渐偃旗息鼓。
不过,李书福的运气真是不错,中国入世了。政府对车价的放开,消费者消费观念日趋理性,市场的车价一路下滑,夏利、奥拓也相继推出了3万多元的轿车。当然,国企车价的暴跌无疑给吉利车做了一个大大的免费宣传。老百姓也弄明白了,这3万元的车质量还是有保障的,兜里的钱终于开始蹦出来。到了2001年,吉利车的销售形势开始火起来。在北京车市里,吉利的两款车——“豪情”、“美日”一个月能卖出200多辆,全年吉利全国销售达3万辆,成功实现盈亏持平,对于一家建厂仅两年的民营汽车企业来说,这算得上是一个相当不错的开局了。
力图改革,不留任何情面
李书福说,危机感每天都有,没有危机感那才是最大的危机。总的来说企业发展得比较顺,虽然也出现资金上的问题,但都是可以解决的。真称得上的一次危机,还是当年任吉利副总裁的李书福的一位弟弟无视集团的既定方针,自行其是,愈演愈烈的分歧造成吉利集团巨额亏损,危及上亿资产,甚至差点让吉利翻船。事情最终以兄弟分道扬镳告终。其实分歧的端倪早就看到了,而最终发展到危及企业生命,说明亲情的沟通没能派上用场。
这个教训引发了李书福对家族管理的沉思。他说:“创业阶段我们兄弟劲往一处使,创造了一些奇迹,但进入守业和壮大阶段,副作用开始占据主导地位,制度容易被架空。这已经是一种规律了。”李书福的体会是:企业存在的同时,也肩负了一定的社会责任,尤其进入汽车这样一个领域,要向全社会提供很好的服务,让全社会认同这个企业,管理也必须社会化。
目前曾经由李氏四兄弟分兵把持的吉利集团,随着李书福退居二线和徐刚、柏杨分别成为吉利集团、吉利汽车的CEO,终于赶在2002年上半年走出了家族制改革的关键一步。
吉利集团是我国第一家生产小轿车的民营企业。在推出一系列经济型家用车,快速抢占国内汽车市场的同时,作为一家民营企业,其家族制管理的弊病也一再暴露出来。
一直叫人“看不懂”的吉利集团,给关心吉利的人拿出了一份清晰的高层名单:董事长李书福把吉利集团首席执行官的大权交给了刚刚加盟的原浙江省地税局总会计师徐刚;而跟着李书福从冰箱厂开始一起打了十多年天下的吉利汽车总裁廖雪中则递交了辞职书,他的位置被曾在华晨集团担任要职的柏杨取代。
柏杨,这位汽车业界的女强人是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制造系硕士,参与并主持沈阳金杯客车制造公司十年规划及改造计划的项目,还参与了华晨金杯项目的具体操作及中华轿车项目的前期工作。在进入吉利之前,她在一家美资的零部件制造企业担任常务副总,负责企业重组、改造和管理培训方面的工作,成功地对该企业进行了EPR项目的实施,把一家全面内销的企业改造成为一家全出口型的企业。
跟柏杨企业出身的履历不同,今年41岁的徐刚是完全的“官方背景”,没有任何一家企业实战经验。1961年出生的徐刚曾任职于浙江省黄岩县财政局副局长,1995年进入浙江省财政厅,2000年被任命为浙江省地税局总会计师。李书福说,现在世界上像奔驰、宝马等大公司,都在用有财务背景的人做高层管理。言下之意,吉利也不能例外。
促成柏杨与吉利之缘的是柏杨自己写的两封诚恳的求职信,而李书福和徐刚则是2001年国庆节前见面时达成的就职意向。不过真正使三个人走到一起,并让李书福“让贤”的是三个人的一个共识,那就是吉利已经过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期,这时候光靠一个人的力量是不行的,需要的是团体的合作,父子兵的组织结构对企业将会是一种限制。
跟任何高层人事变动一样,与新主人入主相伴随的是一批元老的淡出。在2002年5月26日吉利集团正式宣布高层改组之前,李氏兄弟再一次经历分家之痛,李书通退出了吉利,另立山头;而吉利汽车总裁廖雪中的卸甲,则让众多跟着李书福打天下的台州老乡呼吸到了一个家族制企业转变为一个现代股份制企业时的丝丝寒意。
新的三人领导小组给吉利制定的美好前景也许可以减轻这份寒意。在李书福的计划中,吉利今年的经营目标是利润翻番,整个集团今年要实现销售总额超过30个亿,利润2个亿,吉利大学在校大学生逾1.5万名的目标。2005年实现年产销轿车30万辆,国内市场份额10%,摩托车等其他产品有较大幅度的增长,集团收入过180亿元,利润10亿元。
在柏杨的任期间,除了优化豪情、美日、优利欧等老产品以外,计划于2003年春节之前下线的3款售价不高于20万元的跑车占据了柏杨目前主要的工作。这将生产中国的第一款跑车。与此同时,吉利家族还将于2002年下半年和明年下半年分别推出与优利欧形成价格差的豪情3001.3和美日3001.3。
徐刚上任后,明确将人才战略纳入了集团长远战略发展规划之中,其秉承的原则就是坚持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两条腿走路。也正是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下,十几位来自各个产业的管理精英加盟吉利。
2003年12月15日,吉利集团正式对外宣布,南阳——这位上海大众汽车公司前任总经理将担任吉利集团副总裁,负责集团汽车生产、研发以及国内国外合作等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