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二十四史-史记
45107800000063

第63章 一代名相千古流传——李斯(1)

李斯,楚国上蔡人。年轻时,当过郡小吏。他见到官吏办公处厕所里老鼠吃脏东西,临近人和狗,一次次受惊。李斯到仓库,见仓库里老鼠,吃着积聚成堆的粮食。住在高大房屋之下,受不到人和狗的惊忧。由此李斯感叹地说:“人是出人头地还是落居人后,像老鼠一样,就看把自己放置到什么样的处境里了。”于是跟从荀卿学习治理天下的学问。

学完后,李斯认为楚王不值得追随,而六国都弱,提供不出让他李斯为他们建功立业的条件。打算西投秦国去。他向荀卿告辞道:“我听说过,碰上了时机就不要疏懒怠惰。现在是大国相争时期,游说之士可以掌握大权。如今秦王想要吞并天下,以帝的名义统治天下,这是平民从事政治活动,游说者施展才能的好机会。身处卑贱地位而打算不从事进取活动的,这就像禽兽看着肉而不去吃,却装出人的面孔勉强走开一样罢了。所以耻辱没有比身处卑贱地位为大;悲哀没有比身陷穷困处境为大。长久处于卑贱地位,穷困境遇,却抨击世上的富贵,厌恶荣利,标榜自己清高无为,这不是士人的真实感情。所以我要去游说秦王了。”

到了秦国,碰上庄襄王去世,李斯经过谋求而当上了秦相文信侯吕不韦的舍人。不韦认为他才能杰出,就转荐他为郎。李斯因而得到了游说机会。他游说秦王说:“身为胥吏小人的,是因为他丢失了有利时机;成大功的,在于能利用敌方的可乘之机而无情地下手进击。当年穆公创霸业,但最终也不去东并六国,那是为什么呢?那是因为诸侯还众多,周室政治声望还没大衰。所以五霸一个一个兴起,都一个接一个尊奉周室。自从孝公以来,周室影响降低、缩小,诸侯相互兼并,关东成了六个国家,秦乘胜控制诸侯,大约六个世代了。现在诸侯服从秦国,就像郡县一样。凭借秦的强大,大王的贤明,像从灶上扫除尘土一样轻易,完全有条件灭诸侯,成就帝业,实现天下一统,这是万世难遇的好机会啊。如果怠惰而不急去完成,等诸侯再次强大起来,相互聚合缔结合从盟约,那时即使有黄帝一样的贤能,也吞并不了天下啊。”秦王于是任命李斯为长史,听从他的计策,秘遣有谋略的人带着金玉去游说诸侯。诸侯有名之士,可以用钱收买的,就赠送重礼拉拢;不肯接受收买的,用利敛刺杀。离间开他们君臣的谋划之后,秦王再命令优秀将领跟踪进击。秦王任命李斯为客卿。

此时,韩国人名叫郑国的来秦国从事间谍活动,怂恿秦国开掘灌溉渠道。不久,计谋败露。秦国宗室大臣都对秦王说:“诸侯各国人士来为秦服务的,大都是为他们国君来秦国做间谍的。请把诸侯国人来客居秦国的全都赶走。”李斯也在计划赶走的人员之中。李斯于是上书秦王:

我听说官吏在议论驱赶由诸侯来秦的宾客,我认为这种议论不对。当年穆公求士,西面从戎王那里争取来由余,东面从宛地得个百里奚。从宋迎来蹇叔,从晋吸收来丕豹、公孙支。这五位先生都不出生于秦,而穆公任用了他们,兼并邻国二十,因此而成为西戎霸主。孝公时期商鞅新法,移风易俗,百姓因而财产增加人口增多,国家因而富足强大,百姓乐于为国效力,诸侯愿意亲近服从。打败楚、魏军队,拓地千里,国家至今安定强大。惠王采用张仪计策,夺得三川地区,西南兼并巴、蜀,北面得到上郡,南面取得汉中,占有九夷土地,控制鄢、郢,东面占据险要的成皋,割取肥沃的地区,从而拆散了六国合从联盟,使它们西向服事秦国,这些成就,一直延续到当前。昭王得到范睢,废黜了穰侯,放逐了华阳君,壮大了公室,抑制了贵族大臣,蚕食诸侯,使秦成就了帝业。这四位国君,都借助了宾客的贡献。从以上这样事情看来,宾客有什么对不起秦国的呢?当初如果四位国君,斥退宾客而将他们趋出秦国,疏远游说之士而不任用他们,那就将使秦国没有富足的事实和强大的名声了。

现在陛下找来昆山的玉,拥有随侯、和氏的珍宝,冕上悬垂明月珠,身上佩着太阿剑,骑纤离马,挂翠凤旗,陈列着灵鼍鼓。这几种宝物,秦国一件都不出产,但陛下喜爱它们,为什么呢?如果只接受秦国自产的东西,那夜光璧就不能用来装饰朝廷,犀角象牙制品就不能用于观赏,郑国卫国的女子不能进入后宫,良马不能拴进马房,江南金锡不能用来制器,西蜀丹青不能用于绘画。后宫用来增进美感的佩带化装用品,如果必须秦国的产品才可以采用,那么饰有宛珠的发簪,小珠制的耳环,用阿缟裁制的衣服,绵缎缝制的佩饰就不能呈现在眼前,着装时髦修饰美丽的赵国女子也不会侍立在身边了。那击着提水瓶,敲着瓦盆,弹着筝,拍着大腿,呜呜高唱取乐的,是真正的秦国音乐;《郑》《卫》,《桑间》《昭》,《虞》,《武》,《象》,是外国音乐。现在放弃了击瓶敲盆而有《郑》《卫》,丢掉弹筝而取《昭》《虞》,为什么这么办呢?因为这样才能在眼前呈现出好看好听的艺术形象啊。现在选取人才却不这么办。不论可用不可用,品质好不好,不是秦国人就排斥,是宾客全都赶走。这么办,就成了重视美色音乐珍珠宝玉而轻视人才百姓了。这不是统一天下制服诸侯的办法啊。

我听说,土地广阔的粮食多,国家大的人口多,兵力强大的战士勇敢。泰山不推辞柔软土粒,所以高大;黄河大海对流来的细小河渠不挑不拣全都接纳,所以才渊深;圣王不拒斥来附的民众,所以才圣德。所以,地,不分四方;民,不分这国那国;春夏秋冬四时,各尽其功能;鬼神,让他各降其福,这是五帝、三王所以能无敌于天下的原因啊。现在却要丢弃百姓以帮助敌国,赶走宾客去助成诸侯的事业,使天下贤士后退而不敢向西走,停步而不进入秦国,这就是所谓“给敌寇提供兵器,给盗匪供应食粮”的行为了。

不是秦国出产的物品,可宝藏的很多;不是秦国出生的贤士,愿效忠的很多。现在赶走宾客去资助敌国,减少百姓去增益仇人实力,在内部削弱自己,在外部去结怨诸侯,要想让国家不遭遇危险,那是不可能的事。

秦王看后终于废除逐客命令,恢复李斯官职,让他的计谋全部实行起来。李斯官做到廷尉。经过二十多年,终于统一天下,把国君推尊为皇帝。皇帝以李斯为丞相,拆平郡县城墙,销毁各地兵器,表示不再使用。让秦朝没有一尺的土地分封,不立皇帝儿子和兄弟为王,不立功臣为诸侯,目的是使以后不再有战争灾祸。

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在咸阳宫摆酒席,博士仆射周青臣等称颂始皇威德,齐人淳于越劝谏始皇说:“我听说过,殷、周王朝廷续了一千多年,那是因为他们分封了子弟功臣做为自己的枝叶辅佐。现在陛下拥有全部海内权利而子弟却仍是平民,一旦突然出现了田常、六卿那样的祸患,没有辅佐大臣,怎么相救呢?办事学习古人而能长久行得通的,我没听说过。如今青臣等当面奉承以加重陛下的过失,不是忠臣啊。”始皇把他议论交给丞相研究处理。丞相认为他观点错误,言辞片面,于是上书始皇说:“古时天下分散混乱,没有谁能统一,所以诸侯林立相互竞争。那时言论都是称引古事古语以批评当代,编造假话混淆事实,人人认为自己掌握的民间私学美善,依据它来批评非议国君倡导的东西。现在陛下统一天下,分辨清是非黑白,确定了天下必须共同尊奉的唯一评价标准。但民间私学却此呼彼应一起非议政府颁布法律教诲的命令。一听有命令下达,就各自依据所掌握的民间私学评说议论。独自在家则牢骚满腹。走上街头则结伙抨击。以非议皇帝来创建自己的名声,以提出不同主张来显示自己的高明,率领下层民众去制造攻击政府的谎言。如不禁止这种情况,则上面君主的威势下降,下面臣民分别结成党伙。禁止私学有好处。我请下令让所有拥有文学《诗》《书》诸子百家学说的,都要把书销毁掉,命令到达满三十天不销毁的,要处以黥刑,罚为城旦。不须销毁的,是医药、卜筮、农林种植书籍。有要求学习的,以政府官吏作老师。”始皇批准,没收销毁掉《诗》《书》诸子百家书以愚蔽百姓,使天下人无法以古非今。申明制度。制定法律条令,都以始皇时代为起点从头创设。统一文字。修筑离宫别墅遍及全国各地。第二年,始皇又巡狩郡县,向外驱赶四方外族。这些事,李斯都出了力。

李斯大儿子李由当三川郡守,李斯各个儿子都娶秦皇室公主,女儿都嫁给秦皇室公子。三川郡守李由告假回咸阳,李斯在家设酒宴,百官首长都来祝贺。门里门外车辆数以千计。李斯感触颇深地叹道:“唉!我听荀卿说过,‘要防止事物发展过头’,我李斯只是上蔡一个平民,街巷里一个百姓,皇帝不了解我才能的低下,于是提拔到这样地位,当今人臣官位没有在我之上的。可说是富贵高到极点了。事物达到顶点就要衰降了,我不知怎样才能从这处境中超脱出来呢!”

秦始皇三十七年七月,巡游会稽郡,沿海边走,向北抵达琅邪郡。丞相李斯,中车府令兼管符玺令事务的赵高,皆随同出游。始皇有二十多个儿子。长子扶苏由于多次坦诚劝谏始皇,始皇派他去上郡监兵,蒙恬是上郡将领。小儿子胡亥受宠爱,请求跟从出游,始皇答应他的请求。其余儿子没有谁跟从出游。七月,始皇帝到沙丘,病得厉害,命令赵高撰写诏书赐公子扶苏说:“把军队交给蒙恬,和灵柩在咸阳会合,安排葬事。”诏书已经封好,还没交给使者,始皇死了。诏书和印玺都在赵高处。只有儿子胡亥、丞相李斯、赵高和最亲近的五六个宦官知道始皇死,其余群臣谁也不知道。李斯认为皇帝是在外地死亡,还没有法定太子,所以秘不发丧。把始皇放置在辒辌东里,百官奏事奉送食品和往常一样,宦官从辒辌车里批准各项奏事。

赵高因此扣留下该给扶苏的印玺和诏书,而对公子胡亥说:“皇帝死了,没有诏书封各个公子为王而只赐诏书给长子。长子到了,就立为皇帝,而您没有一尺一寸的封地,这怎么办呢?”胡亥说:“这很自然。我听说过,贤明的君主了解臣子,贤明的父亲了解儿子。父亲死了,不封各个儿子,有什么可说的呢?”赵高说:“不是这样。当今天下大权,存亡死生,在您和我与丞相决定,希望您考虑。再说,让别人做自己的臣属和自己做别人臣属,控制人和被人控制,难道可以同日而语吗?”胡亥说:“废兄立弟,这是不义的事;不尊奉父亲诏书安排而只考虑自己的生死,这是不孝的事;才能浅薄,勉强凭借别人的帮助而办事,这不算是有才能。这三件都违背道德。天下不会服从,自身有危险,国家要灭亡。”赵高说:“我听说,汤、武杀他们国王,天下人称颂他们有义,不算是不忠。卫君杀他父亲,而卫国记载他的德,孔子阐明他的德,不算不孝。办大事不在小处谨慎,修养大德不注重日常的推谢辞让,乡里民间和朝廷百官各有自己的价值标准。所以顾及小事忘掉大事,日后必有危害。犹豫不决,日后必有懊悔。果断敢干,鬼神都躲他,日后必有成功。希望您把这事办事!”胡亥深深叹息道:“而今皇帝死亡的事还没公开,丧礼还没完成,怎好拿这事去求丞相呢?”赵高说:“时机啊这短暂得让人来不及考虑!带干粮策马飞奔,还怕赶不上有利时机啊!”胡亥同意赵高,赵高说:“不和丞相商量,恐怕事情办不成,请让我为您去和丞相商量。”

赵高于是对丞相说:“皇帝逝世,赐给长子诏书,叫他和灵柩在咸阳会合而立为继承人。诏书没送出去,现在皇帝去世,还没有人知道。赐给长子的那份诏书和皇帝符玺都在胡亥那里,确立太子,在您和我的说法了,这事怎么办呢?”李斯说:“哪里来的这种亡国话!这不是人臣该说的事!”赵高说:“您估计,能力和蒙恬比怎样?功劳大小和蒙恬比怎么样?谋虑远大而没有失算和蒙恬比怎样?跟天下没有仇怨和蒙恬比怎么样?和皇帝长子交往久远而受到信任和蒙恬比怎么样?”李斯说:“这五方面都不如蒙恬,但您为什么对我有这么多要求呢?”赵高说:“我本不过是宫内一个奴仆,幸而凭着公文书写能力进入秦宫,管事二十多年了,没曾见秦撤免的丞相功臣有廷续受封两代的,最后都是被杀身亡。皇帝二十多个儿子,都是您所了解的。长子为人刚强,坚决,英武勇敢,能信任人,激励人,即位后定会用蒙恬为丞相,您最后不可能带着通侯印绶还归乡里,这是明摆着的事了。我接受命令教育胡亥,让他学习法律事务好几年了,没曾见他有过错误。他慈祥仁爱忠实厚道,看轻财物重视人才,不善言辞但内心聪明,严格遵从礼仪并且尊敬贤士,秦各位公子没有如他的。可以做继承人。您考虑考虑拿定主意吧。”李斯说:“您去执行份内职务吧!我奉行皇帝的诏书,听从天命安排,有什么主意需要拿定!”赵高说:“平安可能转为危险,危险可能转为平安,把握不住安危,要超人智慧干什么用?”李斯说:“我李斯,是上蔡民间一个平民,皇帝加恩把我提拔为丞相,封为通侯,子孙都升到高位取得厚禄,意思就是要把国家存亡安危的重任交付给我啊。怎能辜负皇帝恩惠呢?当忠臣,只有不怕死才算合格,当孝子,则不辛苦操劳就会带来危险,人臣要各自遵守自己的本职要求。希望您不要再说,再说就要让我犯罪了。”赵高说:“听说圣人机动灵活,适应变化、紧跟时代,发现现象就知道本质所在,察觉动机就知道最终目的,事物本来就是这样迁徙转移,哪有一成不变的常规呢!现在天下的命运操在胡亥手中,我能体会到胡亥的意图。再说从地方控制中央,那是糊涂,从臣属地位控制皇帝,那是盗匪行为,所以秋霜下降,草木花叶就要坠落,冰解水流,万物就要生长了,这是必然的啊。您对局势的判断怎么就这么迟缓呢?”李斯说:“我听说晋国更换太子,三世不安定。齐桓公时儿子们兄弟争立,桓公死后,陈尸六十七日才得安葬。纣杀亲属,不听劝谏,都城变成废墟,国家终于灭亡。这三件事违背天意,搞得宗庙无人祭祀了。我大概还是正常人呢,怎么能考虑这类违天的事!”赵高说:“上下一条心,可以长保富贵,而中外一致,事情就不分彼此了,您听从我的计策,就能长期保持封侯之赏,一代代称孤道寡,一定会享受王子乔、赦松子的长寿,具有孔子墨子那样的智慧。现在放弃这种选择不干,灾祸就要连累子孙,足够令人寒心了。会处事的人,化祸为福,您打算怎样安置自己呢?”李斯仰面叹息,流着泪长叹一声说:“唉!偏偏碰到这个乱世,既然已经不能以死效忠,那把我这条命往哪儿去安排呢!”于是李斯听从了赵高。赵高这才回报胡亥说:“我请求奉您的英明命令去通告丞相,丞相李斯哪敢不遵奉您的命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