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提问,组织全体学生讨论,讨论的内容来自学生在阅读和实验中提出并整理的问题,让学生交流彼此的想法,促进他们积极思考,锻炼思维和表达能力,加强对问题理解的深广度。例如“运动定律”第一单元,讨论在一个密闭的车厢里(看不到车厢外,也感觉不到车厢的震动,听不到发动机的声音),你有没有办法确定车厢是静止、匀速运动、加速运动还是减速运动?不少同学提出:在车厢中放一光滑平台,在平台上放一小球,小球突然相对车厢向前运动,车厢减速,小球向后运动,车厢加速,但没有办法能够区别静止和匀速。有的同学补充,把球竖直上抛后,如落回原地是静止或匀速,落在前面是减速,落在后面是加速。也有学生提出:利用单摆,也可以进行类似判断。这时教师指出:由于车厢密闭,且与外界隔绝,可能不知道车厢的前和后。立即有学生指出,如果不知道车厢的前和后,车厢内的实验只能判断车厢有无加速度,并判断加速度的方向。通过这样步步深入的讨论,学生较深入理解了牛顿运动定律的实质内容,知道如何应用它来解决具体问题,不但使学生认识到,牛顿运动定律只是相对于惯性系才成立,而且涉及到伽利略相对性原理的实质,这已比教材的要求提高了。
议论——相互启发。在适当时机,教师提到了一些稍有难度的问题,创设思维情境,激发学生各抒己见,展开议论或辩论。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创造动因和表达欲望,使认识发生飞跃。该种议论使原来“老师讲——学生听”的单项信息传递,变成了师生之间的纵向交流与学生之间横向交流,收到互相影响、互相启发补充的效果,同时一些难度较大,通过议论仍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又给学生造成了“愤”、“悱”的心理状态,渴求教师以解答。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既可掌握知识,又能发展能力。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发展学生的能力。能力的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教师有意识的引导,质疑问题,使学生心理经常伴随猜想、困惑、紧张的状态,迫使学生不断地思索、判断、推理、论证。这就是必然会促进学生自学能力和自学品质的发展。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又促进了知识的掌握。
四、利用变式和比较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变式就是变换各种直观材料或事例的呈现形式,以及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美国教育学心理学家加涅提出的学习理论“序列原则”,认为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学应当遵循两个序列:第一是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的序列;第二是科学知识的逻辑结构序列,这样教学才能由低到高、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发展,从控制论来看,它的控制目标是:使学生能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如:在学习“超重和失重”时提出,物体向上加速运动时,物体处于什么状态?当物体向下减速运动时,物体处于什么状态?由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知,在这两种情况下,物体都处于超重状态,其实质是物体具有向上的加速度。
有了变式的材料和事例,还要让学生学会比较,有比较才有鉴别。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如在学习“牛顿第三定律”时,为了加深理解,就把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与二力平衡进行了比较:
类别名称作用点效果二力性质、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分别作用于二个物体不能抵消必定相同、二力平衡作用于同一个物体能抵消可以不同。
通过变式和比较揭示了规律的本质,使学生能顺利地达到学习目标,并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起到了非常好的培养作用。
五、巩固提高使知识系统化
知识是由概念和原理组成的体系,将某一概念、原理纳入一定的知识体系之中,对于这个概念、原理的理解才会深刻记忆、才会巩固,应用起来才会灵活。学习中的所谓“触类旁通”就是知识系统化的结果。例如“物体在重力作用下的运动”应指导学生自己列表总结物体在重力作用下的运动(自由落体、竖直上抛、平抛、斜抛、斜下抛等运动)的特征(受力特征、运动特征)、性质、规律。
在师生关系上既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计划组织,启发点拨,引导把关,总结提高。学生的主体作用表现在阅读思考,实验观察,联想提问,讲座交流,练习提高,整理表达,归类巩固。教师能及时从各种形式的学生活动中收集反馈信息,作为规划和调整每一步聚的教学要求和采用方法的依据,引导学生理解教材,攻破难点,消除错位,使学的针对性大大加强。教学活动是一个人际交往系统,“有效的教学取决有效的交往”。“预习”、“研究与交流”、“归纳”的教学,促进了课堂上师生之间接受与输出的双向信息的畅通,加强了教学的针对性,通过讨论交流,同时也促进了相互之间的多向信息的畅通,促进了求同、求异思维的发展,有利于把学生的精神力量发动起来,独立地经历一段较长时间的知识探索过程,独立地感知(包括阅读和实验观察),独立地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演绎、应用,并在和同学、教师的讨论中对自己的观点进行多方面的检验和修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素质、方法、能力等方面都有非常大的提高。
教学活动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离开课堂教学就谈不上素质教育的实施。
(第四节 )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是要把教学大纲对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的要求,转变为学生求知的欲望。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中学生思维活跃、情感丰富、求知欲强的特点,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物理教学的效果。
一、情境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创设情境,通过提出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容易激发起学习的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如:在讲动量一节时,教师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茶杯掉在水泥地上容易摔碎,而掉在泥地上不易碎,这是为什么呢?一片树叶落下时,人们不以为然,而一块砖头从高处落下时,人们会望而生畏,这又是为什么呢?又如:在学习“变阻器”之前,教师问学生为什么调节电视机上的某个旋钮时,荧光屏的画面会变明变暗、喇叭的声音会变大变小?这些现象学生并不陌生,但要解释却有一定困难。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教师做有心人,通过合理创设情境,不仅能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而且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利用良好契机诱导学生的学习兴趣
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非常多的教学内容都能引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教师要以良好的契机为抓手,立足于诱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习惯性概念后,教师可做这样一个实验,拿一只笔套竖立在讲台边缘的纸条上,然后问:谁能拿出笔套下面的纸条又不接触或碰到笔套?做法是可用手捏住纸条的一端,用另一只手的食指迅速打击纸条,这样能使学生在亲自动手实践中,既使兴趣因诱导而生,又使学生在终身难忘的小实验中获取和巩固了知识。再如:结合平抛运动规律的教学,可借助教室内垂手可得的粉笔头完成这样一个实验:将一粉笔头置于讲台边缘的操作平台上,用米尺敲击一下粉笔头,使它沿水平方向飞出,并在水平地面上留下一痕迹。若用米尺,怎样才能求出粉笔头沿平台面飞出时的速度?应该测量哪些数据?用米尺也能测出速度?此实验能非常好地诱导学生探究平抛运动规律的兴趣。
三、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物理教学中,教师应运用物理本身的魅力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情感,同时,教师本身以饱满的热情、强烈的求知欲、热爱物理学科的情趣,带领学生去探索物理世界的奥秘,就会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巨大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教学效果出发,通过精心设计,将最新的教学理念融入到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广泛收集物理学科最新成果,结合教学内容,巧妙地包装,隆重地介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科教学的特点,引导学生注意物理学科知识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运用实验法、谈话法、调查法、文献法等学习方法,使学生从被动的学习方式中解脱出来,进行自主式、研究性学习,对物理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种先进的教学媒体,走进了课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投影仪、计算机等先进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教学效果的优化。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教师,只要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实施兴趣的培养和激发,并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就能获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第五节 )学生的建模能力的培养
一、物理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