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中华处世经典:谦忍大智慧
45109300000037

第37章 聪明莫为聪明误——忍智藏锋二(4)

周瑜是他这次出访的重点。此刻的周瑜,虽心存抗曹的念头,可在诸葛亮面前故作深沉,不露痕迹,同时也准备试探诸葛孔明,故而谈及抗曹之事,周瑜总是以言语搪塞。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就针对周瑜气量狭小,故意曲解曹植的《铜雀台歌》中的两句话,激起周瑜对曹操的满腔怒火,立下不灭曹操誓不为人的决心。一天晚上,鲁肃引诸葛亮会见周瑜。

鲁肃问周瑜:“现在曹操驻兵南侵,是战是和,将军欲如何?”周瑜说道:“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难以抗命。而且,兵力强大,不能够轻敌。战则必败,和则易安,我的意见是和为上策。”鲁肃大惊道:“将军之言差矣!江东三世基业,怎能一朝白白送给他人?”周瑜说道:“江东六郡,千百万生命财产,如遭到战祸之毁,大家都会责备我的,因此,我决心讲和为好。”诸葛亮听完东吴文武两大臣的一段对话,认为周瑜若不是抗曹的决心未定,也是一种有意试探,此时如果不另辟蹊径,只是讲一通吴蜀联合抗曹的意义,或者夸耀周瑜盖世英雄,东吴地形险要,战则必胜的道理,一定难于奏效。于是,他巧用周瑜执意求和的“机缘”,编出一段故事,激怒了周瑜。诸葛亮说道:“我有一条妙计,只需差一名特使,驾一叶扁舟,将两个人送过江,曹操得到那两个人,百万大军必然卷旗而撤。”周瑜急问是哪两个人。诸葛亮说道:“曹操原本一名好色之徒,打听到江东乔公有两位千金小姐,大乔和小乔,长得美丽动人,曹操曾经发誓说:‘我有两个志向,一是要扫平四海,创立帝业,流芳百世;二是要得到江东二乔,以娱晚年。’现在曹操领兵百万,进逼江南,其实就是为乔家的两位千金小姐而来的。将军为什么不找到乔公,花上千两黄金买到那两个女子,差人送给曹操?江东失去这两个人,就如同大树飘落一两片黄叶,像大海减少一两滴水珠,丝毫无损大局;而曹操得到两个人必然心满意足,欢欢喜喜班师回朝。”周瑜说道:“曹操想得大乔和小乔,有何证据说明这一点呢?”诸葛亮答道:“有诗为证。曹操的小儿子曹植,非常会写文章,曹操曾在漳河岸上建造了一座铜雀台,雕梁画栋,十分壮丽,并挑选许多美女安置其中,又让曹植作了一篇《铜雀台赋》。文中之意就是说他会做天子,立誓要娶‘二乔’。

”周瑜问:“那篇赋是如何写的,你可记得?”诸葛亮说道:“由于我十分喜爱赋中文笔华丽,曾偷偷地背熟了。”马上就朗诵起来:“从明后以嬉游兮,登高台以娱情……临漳水之长流兮,望园果之滋荣。立双台于左右兮,有玉龙与金凤。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周瑜听罢,勃然大怒,霍地站立起来指着北方破口大骂道:“曹操老贼欺我太甚!”诸葛亮表面上是急忙阻止,实际上是火上浇油,说道:“都督忘了,古时候单于屡次侵犯边境,汉天子许配公主和亲,你又何必可惜民间的两个女子呢?”周瑜说道:“你有所不知,大乔是孙策将军夫人,小乔就是我的爱妻!”诸葛亮假装失言,请罪道:“真没想到是这回事,我真是胡说八道了,该死该死!”周瑜怒道:“我与曹操老贼誓不两立!”诸葛亮却假装地劝道:“请都督不可意气用事,望三思而后行,世上绝无卖后悔药的。”周瑜说道:“我承蒙伯符重我,怎能有屈服曹操之理?我早有北伐之心,就是刀剑架在脖子上,也不会变卦的。希望先生助我一臂之力,同心合力共破曹操。”因此孙、刘结成的抗曹联盟得到巩固,赢得了赤壁之战的重大胜利。

诸葛亮先是了解到周瑜的气量比较窄,容易被人激怒,再者他也知道,大丈夫连自己的妻子都无法保全,是人生的一大耻辱,周瑜绝不会忍受这样的耻辱。尽管这一切不过是诸葛亮假借曹操的诗赋牵强附会的一说,但是却达到了激怒周瑜联合抗曹的目的。

唐中宗李显的皇后韦氏,是一个专权放荡并且心狠手辣的女人。她自从登上后位,任何事都学她婆婆武则天。中宗临朝,她垂廉于后,参与政事。中宗经过几翻几跌,对皇帝宝座看得也不那么神圣,许多事情都放手让韦后处理。韦后一旦掌权,就安插亲信,树立反党。韦后在生活作风上也十分放荡,先后与武三思、和尚慧范等私通。散骑常侍秦马客会医术,光禄少卿杨均会烹调,也全部都得到韦后的宠爱。朝臣郎岌和燕钦融冒死上书,揭露韦后干扰国政,并控告安乐公主、武延秀、宗楚客等追随韦后图危社稷。中宗经过调查认为情况属实,便有废后的打算。但是,韦后和女儿安乐公主串通一气,竟先在中宗的食物放下了毒药。

韦后毒死中宗后,立中宗16岁的幼子李重茂为帝,尊称韦后为太后,临朝称制。宗楚客等劝韦后遵照武后办法,革除唐命,谋害李重茂,另立新朝。韦后深忌原本做过皇帝的小叔子相王李旦,便谋划一场先罢掉李旦,再害死李重茂,以清洗政敌的暴动。

相王的儿子临淄王李隆基,目睹韦后的暴虐行径,痛心疾首。面对韦后的强权淫威,他毫不畏惧,悄悄地招募勇士、豪侠及羽林军中志同道合的人,策划着怎样挽救唐王朝的命运。兵部侍郎崔日用明白宗楚客等的阴谋,秘密派人到李隆基处告密,要他早作打算。

李隆基与姑母太平公主等秘密策划,决定起兵靖逆,先发制人,诛杀韦党。李隆基愤怒地说:“韦后干涉期政,淫秽宫廷,毒死中宗,临朝称制,如今又预谋屠杀幼帝,清洗异己,实在是天下共愤,罪不容诛。”不少人都认为,韦后弑君乱国,不杀不能平民愤!但现在她大权在握,京城各门都有重兵把守,羽林军又在韦氏的掌握之中,一旦机事不密,计划不周,必然招来杀身之祸!李隆基坚定地说:“大唐国运,危在旦夕,我作为一个王子,怎可坐视不问呢?古今成大事者,都有一点冒险精神。铤而走险或许能够成功;胆怯退缩,只能坐以待毙!”人们都为他的正义和果断所感动。有人说:“这么大的事,应该先告诉相王,让他来参谋参谋。”李隆基反对说:“我们发动大事,目的是为了报效国家,事成则福归相王,不成则以身殉国,也不会连累相王。如今告诉他,如果他同意,则有参与险事的嫌疑;不同意则坏了大事。”人们都敬佩他的果断。全部都准备好了,在中宗死后的第18个晚上,李隆基与刘幽求等穿着便衣,来到禁苑中找钟绍京商量。谁知钟绍京临时反悔,拒绝接见李隆基等。这下可把李隆基急坏了,眼看离约定时间还差两个时辰,李隆基心想,这个人不能得罪,万一走漏了风声,大事就完了。他急中生智,连忙派刘幽求带着重金从后门进去,去煽动钟妻许氏。刘幽求说明来意,许氏一口答应说:“这件事包在我身上!”刘幽求走后,许氏出来对钟绍京说:“舍身救国,天必相助,何况同谋事先已约订好,如今想不干也不可能了。”许氏终于说服了钟绍京。入夜,李隆基率兵潜入禁苑,羽林军早已屯居玄武门。李隆基直捣羽林军总管韦播的卧室,杀了韦播,然后提着人头召集羽林军,慷慨宣称说:“韦后毒死先帝,乱政篡权,危害大唐国运。现在奉相王之命,为先帝报仇,捉拿诸韦和一班逆臣,拥立相王以安天下!假如心怀两端,助逆为虐者,罪杀三族。事成以后肯定论功行赏。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时机到了,大家快随我来!”

这席话得到羽林军将士的响应和支持。李隆基率领众豪杰与羽林军总兵钟绍京带领的300丁匠,合兵一处,直趋韦后的寝宫。韦后见乱,立刻向飞骑营逃去。李隆基一见韦后逃跑,顿时怒火中烧,率众追赶。试想,韦后这三寸金莲,怎样能走得快?李隆基追上,一刀杀了她。

韦后作恶多端,激怒了李隆基,也激怒了那些大唐的忠义之臣,他们怒不可遏,才汇集在一起,诛杀了韦后。一个人的行为不能犯众怒,不然众人怒火填胸,就会起而灭之。

六、忠言逆耳利于行——谄誉之忍

吹捧是他人对自己的赞誉。但它不是实际的态度,而是言过其实,言不由衷,心口不一的溢美。所以,吹捧本身也是一种恶习,是低级庸俗的市侩哲学、旧市民习气。忍恶扬善,吹捧也在忍之中。不过能顶住吹捧可不是件容易事。

人的一生,既要经得起批评的考验,又要忍得住吹捧的腐蚀。喜欢吹捧,讨厌批评,这是一般人毛病。这也难怪,“颂歌盈耳神仙乐”,连神仙都喜欢吹捧的话,更何况平常人呢?一般人之所以喜欢听吹捧的话,一是觉得别人在肯定自己的价值,二是觉得别人对自己不错,表示愿意亲近自己。所以,明知有些吹捧的话言过其实,仍然愿意接受。所以我们在生活中很少听到谁被吹捧后勃然大怒,要与人家拼命的,或因别人吹捧了自己而与人结仇。这一方面说明人都喜欢自己在别人的眼中是真的、美的、善的,希望自己得到别人的称赞与肯定,这有积极向上的一面;另外也说明做人能说服自己听得进批评很难,能说服自己顶得住吹捧更难。因此历史上有许多被捧杀的鬼魂。东晋时,后赵王石勒,拼命吹捧擅自称帝的王浚,逢人便说“王浚如天地父母”,把王浚吹捧得晕倒,对他背后的杀机没有一丝警觉,直到石勒带兵杀来,他还如在梦中,不让部下抵抗,结果被石勒杀尽赶绝。还有南宋的宰相赵鼎也因秦桧的吹捧改变了对秦桧的印象,给他大权,最后被秦桧活活逼死。当然,古人也有“不识抬举”的,能忍住吹捧,顶住香风。

春秋时期,有三个人,孟孙、季孙、臧孙,三人同朝共事。孟孙常指责臧孙,季孙则常赞誉之。后来,孟孙死了,臧孙去吊唁,一进门就放声大哭,悲痛得流了许多泪。出门后,他的车夫问:“孟孙活着的时候看不上您,处处挑您的错,现在他死了,您竟然悲伤成这个样子,如果喜欢你的季孙要是死了,您可怎么办呢?”臧孙回答说:“季孙之爱我,疾癦也;孟孙之爱我,药石也。美癦不如恶石;夫石犹生我,癦之美,其毒滋多。”这就是“美癦不如恶石”的来源。臧孙说的美癦是外表很好看的疾病,比喻让人听了感到很舒服的吹捧话;恶石说的是苦口的药物,比喻不中听的批评话。

臧孙把厌恶自己的孟孙引为知己,把他批评自己的话看作是治病的良药;而把喜爱自己的季孙看作是害人,将他对自己的赞誉看作是外表好看的疾病。这是何等清醒,何等深刻的认识!因为批评之言尽管逆耳,却能帮助人纠正错误,受益无穷;药石虽然苦口,却可以祛疾除病。而溢美之话尽管中听,却会使人昏迷;疾病外表再好看,终究是害人之物。

由此看来,在人生道路上,奋力拼搏,力争向上时,不能不忍吹顶捧,尤其是那些有一定权势的官,更要在吹捧面前保持头脑清醒,有自知之明。否则被人家的美语夸得不知自己是谁,那你有一天可就惨了,后悔都来不及。

吹捧的害处很多。一是它看人下菜碟,专拣好听顺耳的说,让你舒舒服服,心花怒放,失去了警觉,不知不觉地把吹捧者当作知己,从而言听计从。有人心中也明知听信吹捧不应该,可感情上就是喜欢,连法国总统戴高乐都坦白承认自己虽最厌恶在身边尽说好话的人,可是最愿意同这样的人共事;对那些敢提不同意见的人,他认为他们是天才,却讨厌他们在自己身旁,因为他们会使自己不开心。二是吹捧使人头脑发晕,搞不清自己到底是半斤还是八两,虽然初听吹捧时还可能觉得言过其实,但久而久之,就感觉自己可能确实高明,在错觉中自得其乐,滋生盲目骄傲自满情绪,结果偏离越来越远。三是听惯了吹捧,必然排斥批评,凡是与自己意见不同的都易被看作不尊重自己,顶撞自己,与自己作对,久而久之,朋友会离你远去,小人会将你紧紧包围。四是听惯了吹捧,就不能正确地辨别人与事,分不清谁是你真正的朋友,严重时甚至以敌为友,认贼作父。

不惧恶,忍受别人对自己的恶行为,这是忍恶。如果能克制住自己,不生恶念怀善心,不吐恶语发善言,不为恶事行善事,那就不只是在忍恶,也是在扬善了。“人之初,性本善,苟不教,性乃迁”。人们的恶念、恶言、恶行都不是天生而来的。童心可贵,就在于此!

如果人人都保持童心不变,就不会有坏人做恶,不仅谗谤者、嘲讽者、嫉妒者和吹捧者不再有,“山大王”们也会消失。世人何不返璞归真?“质本洁来还洁去”,愿我们那颗善良的童心永不泯灭。

吹捧虽然我们不反对,但在不同地方使用,则可产生不同效果。

汉高祖刘邦把自己的儿子分封为王,在临死时还召集列侯群臣于病榻相率发誓:“此后非姓刘的不得封王,非有功不得封侯,如违此约,天下共击之。”

及至去世,大权尽归皇后吕雉之手,吕后一旦握权,便想杀尽遗臣及各王,吕家统治天下。各王逐渐被她杀害了,未遭毒手的也都被削了兵权。

齐王刘泽,眼见各兄弟被姓吕的迫害到这般地步,禁不住在院子里仰面大哭起来。正当他悲哭之时,忽然背后有人说:“大王!有什么事值得这般伤心?”

刘泽回头一看,原来是田子春,便对他说:“我虽封王,却一点权势都没有,当日父王给我的20万兵,被吕后追回去了,我自身也难保。”

田子春笑着说:“这有什么难?只要你相信,我有办法去京城长安把兵权要回来,你给我一笔路费和黑白两匹马就行!”

刘泽马上答应。田子春还带了7岁大的儿子奉郎一齐上路,在长安的旅店住下。他打听到吕后最宠信的人是六宫大使张石庆,便在他身上入手。他知道,只有利用吕后跟前的红人,才能把事办成。

田子春给张石庆献了宝马,又攀上了亲戚,称他为姐夫,来往得很不错。田子春经常吹捧张石庆,渐渐关系越来越好。

田子春是个善于奉承的人,每天和张石庆高谈阔论,很得“姐夫”欢心。一天,在闲谈间,张石庆谈起吕后的事,田子春乘机便说:“如果姐夫能向太后奏请封吕氏三人为王的话,她一定很高兴,将来姐夫可能做上大夫呢!”然后再把利害关系一说,张石庆连连称赞他的妙计。

次日入朝,张石庆果然奏请封三吕为王,太后十分高兴,转问丞相陈平,陈平说:“太后所见甚对!”即封吕超为东平王,吕禄为西平王,吕产为中平王,又封张石庆为末厅丞相,赏帛金三万。

张石庆十分愉快地回来,告诉了田子春。田子春假作一惊,说:“我真该死,不应酒后胡言,这一来倒坏了吕家世界了!”

“什么?”张石庆也惊奇。

“是这样,刘氏还有三个王在外,无兵无权的,今见一天之内封三个姓吕的为王,自然不高兴啦,万一起疑心,造起反来,事情不是弄糟吗!”

张石庆本是一个蠢猪,听他一说,也连忙问:“那怎么办好?”

“现在唯有想办法也给姓刘的一点好处。”田子春这般这般,在姐夫耳底说了一阵,说得张石庆眉毛都动起来。

当晚,张石庆入宫见太后,奏说:“外间已传开了,说关外三王刘泽、刘号、刘长,知封三吕为王,心中不服,想叛乱了。”

太后问:“又要用什么方法阻止他们呢?”

“可不可以这样?”张石庆说:“将三王中的有官者赐赏,无官者付给兵权,他们有了好处就不会造反了!”

“对!你说的是。”

太后立即叫陈平入宫,商议此事,陈平心里暗中高兴,想必是山东有人打进来替刘泽取兵印了。

太后问:“刘氏三王谁无兵权?”

陈平答:“只有山东刘泽无兵权。”

“好,叫刘泽入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