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中华处世经典:谦忍大智慧
45109300000056

第56章 芸芸众生和为贵——忍气求和二(1)

中华处世经典

一次,魏征问唐太宗:“陛下,听说您想要出巡,车马器具都已准备妥当,但为何又取消了呢?”唐太宗说:“没有别的原因,只是想到你会批评我奢侈、张扬,所以就不去了。”唐太宗说完后,君臣两人同时哈哈大笑。

后来,天下太平的时间一长,唐太宗就逐渐地奢侈起来,于是魏征的意见也就多了起来。有时候,唐太宗听得不是滋味,已沉下脸来,但魏征仿佛视而不见,依旧据理力争,让唐太宗下不了台。

有一次,魏征在上朝之时,与唐太宗争得面红耳赤。唐太宗为了照顾自己的形象,勉强忍住没有当场发作。回到内殿后,见到长孙皇后,唐太宗气冲冲地说:

“总有一天,我要把那个乡巴佬杀了!”

长孙皇后问他:“不知陛下要杀哪一个?”

唐太宗说:“就是魏征!他总是当着文武百官的面羞辱我不给我面子,我实在忍不下去了!”

长孙皇后听了,转身就进了内室,扔下唐太宗一个人在那儿生闷气。一会儿,长孙皇后穿了一套朝见的正式礼服,一出来就对唐太宗下拜恭贺。

唐太宗十分惊讶,问:“你这是干什么?”

长孙皇后说:“我听说只有在英明天子的统治下才有正直的大臣。魏征这样正直,岂不说明陛下非常英明,我怎能不向陛下祝贺呢!”

长孙皇后的几句话立刻让唐太宗清醒了。以后,他不但不记恨魏征,反而支持魏征继续批评他。

魏征每每从天下兴亡的大道理出发,逼太宗忍气纳谏。他们君臣之间正是在巩固政权,预防亡国之灾的基础上建立了非同一般的关系。魏征在职期间,细心观察朝野政局,休恒民情,几乎每天都要向唐太宗陈述时政,提出各种建议。魏征的意见和建议从国家的大政方针到唐太宗本人的生活问题,每样都不漏过。他对唐太宗真可以说是家事、国事、天下事,每件事都发表自己的见解。据太宗自己说,魏征在谏官任上一年多,就向他上书提建议200多次。唐太宗每次看了他的奏疏或者同魏征说话,都感到受益不浅,因此,常常破格单独召见他,有时还在自己的寝宫里同他长谈。“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这句脍炙人口的名言就是魏征那时向唐太宗提出的警句。他们君臣之间推心置腹,畅所欲言,一个敢于犯颜直谏,一个能够从谏如流,成为千古美谈。

贞观初年,魏征就和刚刚登上皇位的唐太宗因为征兵年龄问题开展了一次大交锋。当时,唐太宗委派尚书右仆射封德彝主持全国的兵役工作。唐王朝初年的兵役制度规定:男子16岁至20岁为“中男”,21岁以上为“丁”。强壮的男士要为国家服兵役,其它不服兵役的男丁每年要服劳役一个月或几个月。封德彝等人为了扩展兵源,上书唐太宗,要求把服役年龄提前到18岁开始。这个建议得到了唐太宗的鼓励,但是,魏征和侍中王皀等人坚决反对,虽然此间下过三四次诏令,都没能按合法的程序得到执行。封德彝几次同魏征等人交涉,也毫不济事,最后,他只好到唐太宗那里去告状。他对太宗说:“魏征等人反对扩大征兵年龄是没有道理的,依据具体负责征兵的使者们调查,不仅18岁以上,就是16岁以上的中男也有不少身强力壮可以服兵役的。”太宗对魏征等人数次阻挠他已批准的决定,也十分恼火,气愤地下了一道命令,说:“中男以上,即使不够18岁的,只要身强力壮,也要服兵役。”但魏征还是不同意,拒绝在命令上签字。这一下唐太宗可真被惹火了。他把魏征和王皀两个人叫了去,大发脾气,说:“中男中确实弱小的人,自然没人要他们当兵。要是真正强壮的,也可以挑选一些服役。这有什么不好?对先生们又有什么坏处?你魏征非得这样顽固地坚持自己的意见,不是太过分了吗?”

魏征并没有让唐太宗的大发雷霆吓住。他十分认真地回答:“我听说把池塘里的水抽干了去捞鱼,并不是捞不到鱼,但是明年就捞不着;把森林都烧光去捕野兽,也不是捕不到野兽,可是明年就没有野兽可捕了。同理,要是我们现在把16岁以上的强壮男子统统抽去服兵役,那么田谁种?工谁做?国家的租税和其它公差由谁来负担?并且这样组成的军队,今后也不可能是能攻善守的。倒不是由于士兵年龄小,主要是因为国家不守信用,有了规定也不算数。如果老百姓都不相信国家,军队的斗志何存呢?如果我们守信用,精选足龄强壮的男丁入伍,军队人数可能少一点,然而民心顺,士气高,以一当百,我看比人数多了还强!

陛下常常说,我当国君,首先要讲诚实和信用,要让各级官吏和所有百姓都去掉虚伪之心。可是自从您登基执政以来,办了三件大事,都不讲信用,真不知道您今后怎么样去得到天下人的信赖!”

唐太宗听了大感惊讶,说:“有那么严重吗?我就不相信。哪三件大事我失信于天下了?”

魏征看到引起了唐太宗的注意,就镇定地说起来:“第一,陛下才继承皇位的时候,为了安定民心,下了一道诏书。诏书上说,凡是前几年老百姓欠下国家的租税和实物一律属于我,并且命令有关部门列为条令去行使。在这以前,您做秦王的时候,秦王府向自己封地的百姓收拿的租税和实物不能算是国家的租税和债务。但是您现在做了皇帝,秦王府已经不存在了,百姓们过去欠秦王府的租税和债务并没有当作国家的租、债免去。要是都按照陛下的这种道理去办,天下还有多少可免的租、债呢?您自己下了命令,自己又带头不执行,这不是言而无信吗?”

太宗听了微微点头说:“是我大意了,那么第二呢?”

“第二,贞观三年时,您曾下诏免除关中地区两年租税,关外地区一年赋役,当地的百姓听了无不欢欣鼓舞。可是,没几天您又下了一道圣旨,说是两个地区当年的租赋徭役已经收了一大半,要是从当年免起就是说了句空话,所以已收取和征用的就算了,其余的从明年起再免。这道命令一下,关中关外把已经还给百姓的租税又重新征敛起来,那里的地方官吏有了您的圣旨为借口,把过去的租税也加在一起收,层层加码,百姓反而遭了一场灾难。请陛下仔细想想,这样的做法百姓们能不怨恨朝廷吗?您办事就这样朝令夕改,能取信于民吗?”

太宗边听边连连点头,连连说:“好,好,先生说得对!”

“第三件就是这次征兵!”魏征提高了声音继续说:“这次您又相信那些负责兵役的官吏,非要更改国家已经颁布的制度。我们表示反对,竟使陛下发如此大的火气,可是您还要求全国的百姓和各级官吏都去掉虚伪之心,这能够办得到吗?”

听完魏征这一番切中要害,有理有据的高谈,唐太宗一肚子的怀疑和火气不由得抛到了九宵云外。他心悦诚服。

事后,太宗发出诏令,停止征中男服兵役,并奖嘉魏征。唐太宗不以魏征的言辞激烈冒犯自己天子的威严而怪罪他,能够虚心倾听,就是能够忍受忤逆的最好榜样。

二、忍嫉消妒——嫉妒之忍

嫉妒是一种小恶。这种恶一般全都是在看到别人比自己幸运,比自己强的时候产生的一种心理情绪。人们经常说嫉妒是好胜心强的表现,如果没有嫉妒就不思进取,没有嫉妒就没有爱情等。也能这样分析,但靠嫉妒心振奋起的进取精神不会持久,爱情掺进嫉妒搞不好会出人命案的。因此,怎么说嫉妒也不是好品性、好精神。嫉妒不是一个好东西,它是人世间最低级、最恶劣的一种情感,它会把正常的人变成失常的人,把好人变成坏人,把聪明人变成愚人。正像莎士比亚说的那样:“嫉妒是一个绿眼妖魔,谁做了它的俘虏,谁就要受到它的愚弄。”

嫉妒心本身是一种病态的心理,也可以说是一种变态的心理。

嫉妒作为一种特殊的疾病,患病的人十分普遍,生活中常常可以看到,只不过患者有轻有重罢了。轻重不同,表现形式自然也就不一样了。

一是“动心不动口”者,这是嫉妒病较轻的。看见别人好,心里马上不舒服,犯核计,一个劲地活动心眼,希望人家有个天灾人祸。

二是“动口不动手”者,这是患嫉妒病比较重的。他们总是喜欢说三道四、品头论足、讽刺挖苦、冷嘲热讽。

三是“动口又动手”者,这是患嫉妒病最严重的。他们不仅破口大骂,还要拳脚相加。

我们是多么地希望将“绿眼妖魔”赶出人间,让世界充满爱。可是目前我们还得时常地提醒自己:“嫉人之意不可有,忍妒之心不可无”——为他人,也是为了你自己。

战国时,楚昭王初即位,任用囊瓦为相国,和伯郤宛、鄢将师、费无极共执国政。

这一年,郤宛出征吴国,大获全胜,俘获兵甲无数,昭王大喜,把所获兵甲赐一半给他,每事必和他商量,宠幸无比。

费无极心生妒忌,和鄢将师设计陷害他,就对囊瓦说:“郤宛有意请客,请我来转报,不知相国肯降临否?”

囊瓦立即回答:“既然相请,怎么会有不赴之理?”费无极又去对郤宛说:

“相国早有意想在贵府饮酒,大家快乐一下,不知你愿意做东道主否?如今托我来问一问。”

郤宛不知是计,毅然同意,说:“我是他的下属,难得相国肯赏脸,明天我当摆桌恭候,请你先行去报告!”

费无极又问:“既然相国要来,你想送他什么礼物?”

“这倒问住我了。”郤宛说:“不知相国爱好的是什么?”

“据我所知的,唔!”费无极故意停了一顿才说:“他身为相国,女子财帛不稀罕的了,惟有坚甲利兵,他最感兴趣,平时也对我暗示过,他很羡慕你分得的一半吴国兵甲,现在要在你家食宴,无非想参观一下你的战利品而已!”

“这个容易!”

郤宛马上叫人拿出战利品来,费无极又帮忙挑选出100件最坚固的,并且告诉郤宛:“这些够了,到时,你把这些放在门边,相国来的时候,一定问及此事,一问你就拿给他看,乘机贡献给他。如果是别样的东西,可能他是不会接受的。”

郤宛信以为真,遂将那百件兵器和被俘吴兵设置在门内,用布帐掩蔽起来。

第二天,郤宛大排筵席,布置堂皇,托费无极去请囊瓦。囊瓦已准备动程,费无极却说:“郤宛近来的态度非常骄傲,此次设宴又不知其中缘故。人心不可测,待我先去探听一下,看他摆宴的情况如何,相国然后去,这样比较安全些,好不好?”

“好!你先去看看罢!”囊瓦说。

费无极出去街上随便地打了个圈,忽然踉踉跄跄跑回来,一步一跌的,喘息未定,气急败坏地说:“差点误事!我已探听明白了。郤宛这次请客,是不怀好意的,准备置相国于死地。我见他门内暗藏甲兵,杀气腾腾的,相国若往,一定中他计。”

囊瓦一听,心里踌躇起来,说:“我和郤宛平日并无得失,断不会这样吧!”

费无极借机挑拨说:“郤宛自从征吴有功,恃王之宠,早有对相国取而代之的野心了,这是尽人皆知的事,唯独瞒住相国一人,我和鄢将师早晚也防有此一着。想想,以前吴乘我丧,我乘吴乱,郤宛本可以乘胜追击下去,把吴国灭了,但他却俘获一些兵甲就班师,听说他当时得了吴国很多的贿赂,有了默契,就强迫将士回军的。如此看来,他一定有极大阴谋,想在本国打主意,说不定——此人若得势,楚国就危险了!”

他侃侃而谈,渐渐把囊瓦的主意打乱了,可是囊瓦还不大相信,再叫心腹去郤宛家里打探个明白。

那心腹回来报告,说是真有其事,门内果然伏有甲兵。囊瓦登时大发雷霆,马上叫人去请鄢将师到来,告诉他这件事,并问他要如何处置。

鄢将师是早与费无极串通好的,再透露出一个情报说:“郤宛想反叛,已非一日,他和城内三大家族伙同一堂,正想谋夺国政,还幸今日发觉得很,再迟就后悔莫及了。”

“可怒也!”囊瓦把桌案一拍。“我要宰了他!”马上奏请楚王,派鄢将师率兵围住了郤宛的家。

郤宛这时才知道自己被费无极出卖了,欲诉无门,含冤莫辩,便长叹一声引刀自刎而死。又一位勇士死在妒忌这把刀下了。

历史上死于“妒忌”这把刀的又何止郤宛一人?可以说比比皆是。

韩非是战国末期的思想家,原本是韩国公子,与李斯同出于荀卿门下。曾多次上书韩王,倡议变法图强,均没有被采纳,于是他发愤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思想。后来秦王政看到了他的著作,慕其名,遗书韩王,强邀韩非使秦。在秦由于他的才能被李斯所妒,不但没有得到发挥,最后被李斯、姚贾所诬害,冤死狱中。而妒贤嫉能的李斯,最后也没有好下场。

韩非是韩国公子,天生口吃,所以与别人说话总是结结巴巴。可是他擅长写文章,对人性心理的观察很敏锐,是荀卿门下最优秀的门生。

韩国当时逐渐衰败,受到他国侵略,领土愈来愈狭小。韩非多次向韩王提出建议,要求打破现状。韩王不喜欢口吃的韩非,始终无视他的建议,也不想改革。

韩王身边围绕着许多只会奉承阿谀的俗人,韩王重用他们,使他们肆无忌惮。

可是对国家来说,最重要的却是制定法令制度,以王权治理国家,富国强兵,并寻找真正有才能的人,提拔真正的贤者。

所以,廉明正直的韩非,感叹小人当道及自己的不得志,认清了自古以来王者的政治得失和成败,写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说林》、《说难》等十余万字的书,也就是所谓的《韩非子》。

韩非本是天才的说服家,可是一直没有能够发挥他的才能。韩非受到韩王的疏远,在韩国十分孤独,认为韩国的前途渺茫,他分析天下的形势,认为以后称霸天下者非秦莫属。

水工郑国被派遣到秦国建设大规模的灌溉工程,原来是韩非的策略。后来郑国叛变,巴结秦王,让秦国集中兵力攻击韩国。

郑国在进入秦国时,曾把韩非的书献给秦王政,这就是《孤愤》、《五蠹》二书。

秦王政读后感叹地说:“多出色的一本书,假如能与韩非见一面,死而无憾。

秦王并不知道韩非此人。

“韩非是与我同门的韩国人。”客卿李斯惊惶地对秦王说。

李斯是楚国人,与韩非同是荀子的门下,可是成绩却不及韩非,后投效秦国,是吕不韦的食客之一,所以能够接近秦王而成为幕僚。

秦王马上派遣使者到韩国,要求见韩非一面。秦王指名要见韩非,韩王心乱如麻,心想:虽然韩非看起来十分不起眼,秦王却想招揽他,或许他真的是一个人才。假如真是人才,实在舍不得出让。并且韩非一直受到自己的冷落,不知会在敌国做出什么对韩国不利的事,所以而深感不安,但是对于秦国的要求又不能拒绝。

韩非到了秦国,向秦王政上书,提出打破六国合纵的盟约,阐述统一天下的策略,秦王十分高兴。

李斯害怕韩非会取代自己的地位,就告诉秦王说:“韩非乃韩国公子,秦王想并吞诸侯之地,韩非必定会为自己的祖国韩国打算,而不会为秦国设想,这是人之常情。如今他长期留在我国,一旦遣送回国一定会为害我国。最好的方法就是施以酷刑,杀了他。”

秦王听从了他的话,逮捕韩非入狱。

韩非虽想为自己辩白,却不能把自己的意思传达给秦王。李斯派人送来毒药,并附带一封信:“秦国重臣对客卿十分不满,决定把他们全部放逐,当然也不会让他们就这么回去,自己服毒自杀吧!”

韩非终于明白,就以李斯送来的毒药解脱了一切。

秦王政很快后悔逮捕韩非入狱,因此匆忙下令赦免,但韩非已自杀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