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父母怎样教孩子才优秀
45110800000013

第13章 优秀的孩子是夸出来的(3)

家长应根据孩子的年龄及家庭的实际条件,在家里创造积极的环境。例如让孩子的房间充满向上、乐观的气氛,创设轻松的家庭游戏方式,让孩子在自我激励习惯的养成过程中,了解生活和周围世界,增强孩子与父母间的情感交流与沟通。自我激励是习惯内化的结果,孩子重视的不再是父母的表扬或者物质上的奖励,而是对自己努力的肯定,并能正确面对物质诱惑,相反,不恰当的物质奖励会使孩子变得完全依赖于他人的赞许。发现孩子有消极情绪,应及时采用适当的方法消除。可以建议他用以下方法思考:“即使不如人家,但毕竟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继续试着做,并满意自己所做的,不要胆怯、害羞。”当孩子在某事上失败了,他在自我激励时,家长更要鼓励他肯定自己的成功,这样可以帮助他缓解紧张的情绪和压力。

6.帮助孩子独立、愉快地完成任务

好的主意和行为要受到表扬,并鼓励他进行自我表扬,这样,孩子在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就能体会到如何运用自我激励,并巧妙地运用各种方法解决问题了。

给你的孩子发个奖状

家长教育子女不必刻意停留在给孩子发奖状的形式上,如表达语言中能充满欣喜和赞赏也一样有效果,切记言辞中要传达出对孩子的努力的承认、尊重和赞扬。

美国有个大教育家说过一句话:“在教育孩子问题上,我不知道除了鼓励还有什么别的方法!”这句话道出了少年儿童教育成长的真谛。教育、鼓励是需要每天做的事情。告诉你的孩子:“没问题!爸爸相信你!”你要每天不断地巩固。可是大多数家长恰恰相反——“你就是不行,谁家孩子都比你强得多!”这些家长仿佛是专门来为孩子泄气的。每位家长都应牢记:孩子的勇气和自信是被鼓励出来的,而鼓励是需要每天做的事情!

要知道孩子不会自动地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的,所以,家长要帮孩子分清是非善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当孩子的一个行为做对了,我们及时地表扬才能使孩子的行为固定下来,才能使他下次接着再做对。这也就是给孩子发奖状的真正用意。

奖状象征着荣誉的获得。而孩子的荣誉感往往在成人的激发下才渐渐奠定。欧美国家的家长在一起聊天时,他们常会这么说:“我的女儿伊丽莎白就是拿奥斯卡奖的料子。”“嗨!小威廉绝顶聪明,50岁能得诺贝尔奖。”……

哈德罗·麦克米伦无论在蹦蹦跳跳的童年时代,还是在伊顿公学的少年时代,或在巴利奥学院的青年时代,都不断听到母亲萨拉20年如一日的告诫:“麦克米伦,你跟别的孩子不一样,你将来要当英国首相的。”在母亲的自小要当伟人的荣誉感的激励下,麦克米伦奋力拼搏、潜心求索,终于在1957年至1963年两度荣任了英国首相。

韩伟的妈妈一下午都在看儿子踢足球。比赛结束后,她希望告诉儿子她对他技术和成绩的赞赏,她详细描述了给她留下深刻印象的场景;“今天下午看了你踢足球,妈妈真是开心,特别是最后十分钟,你看到了一个得分的机会,你从防守的位置一直跑到场地的另一端,踢进了制胜一球,你一定觉得自豪极了!”她加上了一句“你一定觉得自豪极了”,因为她希望他能培养内心的自豪感和荣誉感。一位父亲在耙树叶,他让六岁的女儿亚妮过来帮忙把树叶堆起来。当他们干完之后,父亲指着树叶堆说:“一、二、三、四、五、六!半个小时堆了六堆!你怎么能做到这么快的?”晚上,亚妮在吃过晚饭之后,她请求道:“爸爸,你能再跟我说一遍我堆的树叶堆吗?”

称赞的时候要做明确、详尽的描述,这需要一点努力才能做到,但是孩子能从这些信息和赞赏中受益,远比那些对品格的简单评价要有效得多。

唐克的妈妈在她儿子的吉他上留了这样一张纸条:“你的演奏让我很愉快。”她的儿子看了很高兴,“谢谢你,你说我是一个多么棒的演奏者。”他把妈妈的感谢解释为对他的称赞。只有孩子具有一定的自信心,才乐于学习。多关心孩子的学习内容和实际进步程度,经常制定几个易于达到的小目标。这可使孩子觉得能够做到,从而有利于发挥潜能,增加自信。

刺激学习欲望,不只限于书面,还要抓住生活中的各种机会让孩子练习。例如,制定旅游计划时让孩子从书中查找地名、路线、测量距离等。定下家庭学习规矩。例如,“不完成作业不许出去玩”、“说不出今天所学到的东西不许看电视”等,并且自始至终地执行。当孩子完成学习任务时,可以给他发自制的奖状和小红花,以勉励他刻苦努力的学习精神,巩固自信。

不要滥用外在奖励

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用不用外在奖励,而在于如何恰当运用外在奖励。

一位名牌大学女大学生反思自己的成长历程时,道出了这样的心声:“我是任何人,惟独不是我自己。”十几年来,她觉得自己一路奔忙都是为了完成别人的愿望。只要按照父母和老师说的那样去做,自己就会赢得各种各样的荣誉和赞扬,自己已变成没有创造精神和独立意识的人。

一个孩子如果做什么事情总想得到老师或家长的赞扬和奖励,靠别人的选择或表扬奖励来主导自己做什么,不做什么,得了“表扬依赖症”,那么他也就失去了个性,泯灭了自己的创造性。

当然,并非所有的外在奖励都会侵蚀内在动机。如果在孩子从事某项学习活动有了进步和提高时给予奖励,会大大增加孩子从事这项活动的内在动机。如何将内在动机激发与外在奖励有机地结合起来,应该是家长们努力探索的目标。

专家认为,从人的感知来看,人最先容易感兴趣的东西,是他能够看到、听到、闻到、触摸到以及吃到的事物。对于4岁以下的孩子来说,对物质刺激的敏感,更多的是一种生理本能,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有奶就是娘”。而从四五岁开始,孩子的精神世界开始逐步丰富。六七岁的孩子已经有了自我成长的愿望。父母在这一时期,应该逐步增加对孩子的精神鼓励。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会不断增强自己的社会性,不断提高自己在精神、情感等方面的需求。他们会通过对大人的模仿,追求在精神世界里的满足。精神奖励是相对于物质奖励更高层次的奖励,它能够促使孩子的精神需要不断地迸发出来,从而成为一种自发的行为。这种后天的刺激,特别是精神上的鼓励,能够促进人的大脑不断思考、不断提高。因此,随着年龄的增长,物质激励的比例应该逐步减少,精神激励的部分逐步增加。但对于6岁以下的孩子来说,物质奖励是不可缺少的。比如孩子考得好给他买个漂亮的书包作为奖励,或者是送一个小玩具,都能使孩子非常高兴。这些物质奖励可以迅速、直接地在孩子和学习中建立一种联系,精神上的快乐能够强化孩子对学习的兴趣。

有些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总是过于简单。要么在物质上一味满足他们的要求,要么一味地只进行精神鼓励。这种“一刀切”的教育方式,是非常不科学的。如果对孩子的刺激总停留在物质奖励这一低级、原始的阶段,那孩子对精神和情感的投入也会减少,最终的恶果是让孩子变得贪婪,逐渐发展成惟利是图的“小魔鬼”。当然,精神奖励也要适度。过度的精神奖励会让人自我膨胀,导致孩子骄傲自满,觉得自己已经足够优秀,不需要任何努力了。

1.在完成挑战性任务的基础上,给以适当的表扬

这里所指的挑战性是指学生不熟悉的、有一定难度的任务,或要求对熟知的问题提出新的解决方法等。在学习中学生并不喜欢做容易的事,这会使他们感到枯燥无趣。适当难度的任务会激发学生极大的内在动机,能给孩子发展提供最佳的机会。而当孩子经过努力完成任务以后,应根据情况给予表扬或其他方式的奖励。在无预期奖励的情况下,对孩子学习中随机闪现的创造性智慧火花,应加以充分肯定。同时指出孩子思维的闪光点是什么,充分发挥外在奖励的传递信息的导向功能。

2.慎用善用外在奖励

在教学活动中,不要滥用外在奖励,以免使学生产生预期奖励心理。当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足以保持学习行为时,尽量不用外在奖励。在无预期奖励的前提下,慎用善用外在奖励,给学生一个意想不到的惊喜。这样做会收到持久的内在效果。在运用外在奖励时,切忌淡化控制学生行为的作用,突出传递信息的导向作用。

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

“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父母们不妨从现在开始换一种眼光、换一种思维看孩子,也许您会觉得孩子的确是很值得夸奖的好孩子。

自信就是相信自己的潜能,凡事做出积极的选择。显然,这是一种乐观主义的生活态度。那么,应当怎样培养孩子乐观的良好习惯呢?家长的首要任务是把孩子做对的事情从平凡的生活中挑出来,大加赞扬。

据调查,对于大多数的孩子来说,他们缺少的不是批评,而是表扬。作业写错了,被老师批评;成绩没考好,被爸爸妈妈批评;玩的时间长了,被爷爷奶奶训斥……然而,在一个孩子成长的历程中,令他们记忆最深刻的不是长辈的批评,却是那些难得的赞扬。每一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表扬,孩子们也不例外。

其实我们每个家长教育孩子方面都有自己的心得和体会,也有好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因此,可以通过家长学校和家长会这一平台,大家把好的经验和好的方式甚至于失败的教训都拿出来通过发言、交流、讨论等形式,进行相互探讨。通过大家的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以及教育孩子方式方法上,都能使大家收益匪浅。

有些家长经常询问别的家长、老师或孩子的同学,自己的孩子有什么优点。其实错了,这种间接的赏识作用是很微弱的。如果家长能经常与孩子进行学习、生活上的交流,多找一些感觉,那么很快会发现自己孩子身上的希望之光。当时机一成熟,马上进行表扬激励,孩子不仅与父母在情感上产生了共鸣,更主要的是及时满足了孩子的“赏识饥渴”。

在亲子关系中,父母千万不要高高在上扮演“指导者”的角色,要对孩子的行为或进步做出及时的、准确的反应,比如对他说:“我听到你说的英语越来越流畅了”,“你知道下雨帮助妈妈收衣服了”。这样,他们就会觉得自己也会是很棒很有出息的孩子,因此对未来的信心大增。

许多家长感触很深的一点是总感到自己的孩子进步慢,或者嫌孩子作业做得慢,有种想拔苗助长的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