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作不仅为国饮广泛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而且在历史上的各个朝代都有一定的学术著作,自唐陆羽撰写世界上第一部茶书《茶经》以来到清末,这期间中国出了许多茶书,对中国茶文化和茶科技做出了很大贡献。文人学者们不仅著书立说,而且也创作了大量关于茶的诗文书画,以及关于茶的文艺戏剧,并被百姓所喜爱。
古代茶书按其内容分类,大体可分为综合类、专题类、地域类和汇编类四类。
综合类:综合类茶书主要是记述论说茶树植物形态特征、花名汇考、茶树生态环境条件,茶的栽种、采制、烹煮技艺,以及其具茶器、饮茶风俗、茶史茶事等。如陆羽的《茶经》、赵佶的《大观茶论》、朱权的《茶谱》、许次纾的《茶疏》和罗廪的《茶解》等。
地域类:地域类茶书主要是记述福建建安的北苑茶区和宜兴与长兴交界的岕茶区,北苑茶区有丁谓的《苑茶录》、宋子安的《东溪试茶录》、赵汝砺的《北苑别录》和熊蕃的《宣和北苑贡茶录》等;罗茶区有熊明遇的《罗茶记》、周高起的《洞山茶系》、冯可宾的《茶笺》和冒襄《岕茶汇钞》等。
专题类:专题类茶书有专门介绍咏赞碾茶、煮水、点茶用具的审安老人的《花具图赞》;有杂录茶诗、茶话和典故的夏树芳的《茶董》、陈继儒的《茶话》和陶谷的《茗荈录》等;有记述各地宜茶之水,并品评其高下的如张又新的《煎茶水记》、田艺蘅的《煮泉小品》和徐献忠的《水品等》;有专讲煎茶、烹茶技艺,述说饮茶人品、茶侣、环境等的蔡襄的《茶录》、苏庆的《十六汤品》、陆树声的《茶寮记》和徐渭的《煎茶七类》等;有主要讨论茶叶采制搀杂弊病的黄儒的《品茶要录》;还有关于茶技、茶叶专卖和整饬茶叶品质的专著,如沈立的《茶法易览》、沈括的《本朝茶法》和程雨亭的《整饬皖茶文牍》等。
汇编类:汇编类的茶书,有把多种茶书合为一集的,如喻政的《茶书全集》;有摘录散见于史籍、笔记、杂考、字书、类书以及诗词、散文中茶事资料,作分类编辑的,如刘源长的《茶史》和陆廷灿的《续茶经》等。
一、唐代茶书
唐代陆羽所著的《茶经》首次开创编著茶书之先河,陆羽,宇鸿渐,一名疾,字秀疵,自称桑荣翁,又号竟陵子,唐复州况陵人。在唐上元初(公元760年),陆羽隐居苕溪(今浙江吴县),开始闭门著书,有时一人走到野外,“育诗声木,徘徊不得意或渐车哭而归。”他特别喜好茶,著《茶经》一书,于是天下尚茶成风,后世遂尊之为“茶神”。
《茶经》全面总结记录了唐及其以前的茶事,全书分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共十章。
一之源:开篇说“茶者,南方之嘉木也”,概述茶的产地和特性,该章介绍了“茶”字的构造及其同义字,茶树生长的自然条件和栽培方法,鲜叶品质的鉴别方法以及茶的效用等。
二之具:“具”是指采制饼茶的工具,包括采茶工具、蒸茶工具、捣茶工具、拍茶工具、焙茶工具、穿茶工具和封藏工具等19种。
三之造:该章记述的是饼茶的采摘和制作方法,以及对茶的品质鉴别方法。从采摘到封藏有采、蒸、捣、拍、焙、穿和封七道工序。
四之器:“器”是指煮茶和饮茶用具,分为生火用具,煮茶用具,烤茶、碾茶和量茶用具,盛水、滤水和取水用具,盛盐、取盐用具、饮茶用具,盛器和摆设用具,清洁用具等,共8类计28种。
五之煮:该章介绍茶汤的调制步骤。先是用火烤茶,再捣成末,然后烹煮,包括煮茶的水,以及如何煮茶。
六之饮:该章记述了饮茶的现实意义、饮茶的沿革和饮茶的方式方法。而且还就茶之造、之器、之煮以及茶之饮中的“九难”即:一曰造,二曰别,三曰器,四曰火,五曰水,六曰炙,七曰末,八曰煮,九曰饮。
七之事:该章全面收集了从上古至唐代有关茶的历史资料,共有48条,具体内容涉及医药、史料、神异、注释、诗词歌赋、地理和其他等7类。
八之出:该章记述了唐代的茶叶产地,遍及山南、江南、浙东、浙西、淮南、剑南、岭南、黔中8个道的43个州郡和44个县。
九之略:“略”是指“二之具”所列的19种制茶工具和“四之器,”所列的28种器具,在一定的条件下,有的可以省略。
十之图:是把《茶经》全文在白绢上抄录下来,挂在室内,便于观看和经常阅读。
《茶经》有系统总结自古至唐朝的茶叶生产经验,很详细的搜集历代的茶叶史料,并认真的记述亲身调查和实践的结果,成为中国古代最完备的一部茶书。直至在今天,其内容还是值得学习与借鉴的。
唐代的茶书除陆羽的《茶经》外,还有以下一些:
《茶述》:作者裴汶,裴汶曾任湖州刺史,《茶述》的原书已佚,现仅从清陆廷灿《续茶经》卷上看到一些辑录的文字。
《采茶录》:作者温庭筠,此书在北宋时期即已佚失。现仅从《说郛》和《古今图书集成》的食货典中可看到该书包含辨、嗜、易、苦和致五类六则。
《茶酒论》:作者王敷,该书中茶与酒各执一词,从多种角度夸耀己功。此书曾失传多时,直到敦煌壁文及其他唐人的写古籍被发现后,人们才重新得以认识。
《煎茶水记》一书,是唐宪宗元和九年(公元814年)时,张又新所作。
张又新,唐陆泽人,字孔昭,元和进士。他是工部侍郎张宪的儿子,又为当年阴险的宰相李逢吉的手下,是所谓“八关十六子”的才子型人物,宦游狡诈的官场,留下一个不好的声名,官做到尚书省左司郎中而止。
《煎茶水记》原称为《水经》,但又怕和北魏郦道元所著的《水经注》相混,所以改成《煎茶水记》。这本书的内容系根据唐陆羽《茶经》“五之煮”这一部分略加发挥,而着重水品。他采取各论的方式加以展开,先批评刘伯温将各地适于煮茶的水分为七等,并力主陆羽的“煮茶之水,用山水者上等,用江水者,井水者下等”之观点。又新将各地的茶水扩大为二十种,重新品评为“庆山康王谷之水兼第一,无锡惠山泉水第二,蕲州兰溪之石下水第三……雪水第二十。”
综观《煎茶水记》之论,北宋欧阳修在《大明水记》中曾大加批评,认为《煎茶水记》是不正确的,又批评他将各地的茶水也按一、二、三分成等级,是一种错误的举动。
《十六汤品》一书,为唐朝苏庆所著,仅一卷。苏庆的传记不明,书中内容是因陆羽《茶经》五之煮,将茶水煮沸的情况分为第一沸(鱼目),第二沸(涌泉连珠)、第三沸(腾波鼓浪),所以也分为十六汤品,认为决定茶味的,就在汤之增减。
苏庆说:“所谓十六汤品,根据开水滚沸的情况,可分为三品;由于灌注开水的缓急,也分三品;由于沸汤器的种类不同,可分五品。一共是十六品。”苏庆对这“十六品”各给予一个美称;第一品得一汤,第二品婴汤,第三品百寿汤,第四品中汤,第五品肠脉汤,第六品大壮汤,第七品宝贵汤,第八品秀碧汤,第九品压一汤,第十品缠口汤,第十一品减价汤,第十二品法律汤,第十三品一面汤,第十四品宵人汤,第十五品贼汤,第十六品大魔汤。
《十六汤品》与《煎茶水记》在唐、宋时颇为流行;到元、明时,由于淘汰固型茶,水与汤既失它的神秘性,也就没有任何的价值了。
二、宋代茶书
宋代茶书大致可分:一类是地域性的,如《北苑茶录》和《东溪试茶录》;一类是专题性的,或专述烹试之艺,或专访化采制弊病,或专介烹试器具,或专记税赋茶法等;另一类是综合性的,如《大观茶论》、《补茶经》等。
1.宋代地域类茶书
宋代贡茶产地从浙江湖州的顾渚移到了福建建安的北苑,由此记述北苑贡茶的著作颇多,而这些茶书的作者大多数是参与制造贡茶的官员。
《北苑茶录》:作者丁谓,字谓之,苏州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曾任福建路转运使,主持北苑官焙贡茶。《北苑茶录》已佚,如今只能从《事物纪源》、《东溪试茶录》和《宣和北苑贡茶录》中看到辑存的数条佚文。
《北苑别录》:作者赵汝砺,是一位福建路转运司的主管账司,同时也是北苑贡茶的亲历者。该书是为补充熊蕃的《宣和北苑贡茶录》而作,他认为“是书(指《宣和北苑贡茶录》)纪贡事之原委,与制作之更沿,固要且备矣。惟水数有赢缩,火候有淹亟、纲次有先后、品色有多寡,亦不可以或阙”。
《东溪试茶录》:作者宋子安。该书称是“集拾丁蔡之遗”,即补丁谓《北苑茶录》和蔡襄《茶录》所没有的。该书的主要内容分为总叙焙名、北苑、佛岭、沙溪、壑源、茶名、采茶、茶病等八目。“茶名”篇指出白叶茶、柑叶茶、细味茶、稽茶、早茶、晚茶、丛茶等七种茶的区别;“采茶”篇叙述采叶的时间和方法;“茶病”篇记述采制方法和采制不合法会怎样损害茶的品质。
《宣和北苑贡茶录》:作者熊蕃,字叔茂,建阳(今属福建)人。他在书中详细叙述了北苑茶的沿革和贡茶的种类。其子熊克,在他书中绘上38幅图附人,又将其父的《御苑采茶歌》十首也附在篇末。此书录下的北苑贡茶茶模图案,还有大小尺寸,是目前可以考证当时贡茶形制的惟一书籍。
2.宋代专题类茶书
《茶录》:作者蔡襄,福建仙游人,字君谟,在19岁时考中进士,是仁宗、英宗朝代的第一流政治家;特别在书法方面,他和苏轼、黄庭坚、米芾并列为四大家。累官知柬院,出知开封府,压知福州、泉州、杭州。因为“陆羽的《茶经》不第建安之品,丁谓的《茶图》独论采造之本,至于烹试,曾未有用”,遂著《茶录》,大都是论述烹试方法和所用器具。该书不足800字,分上下两篇,上篇论茶,分色、香、味、藏茶、炙茶、碾茶、罗茶、候汤、点茶等十目;下篇论器,分茶焙、茶笼、砧椎、茶钤、茶碾、茶罗、茶盏、茶匙、汤瓶十目。在《茶录》一书里,除强调茶的色、香、味,还弥补陆羽“花经”许多不足的地方,同时,到宋朝时,饮茶不仅普及化,甚至在追求品茗的艺术境界了。
《品茶要录》:作者黄儒,字道辅,北宋建安人。他所著《品茶要录》约1900字,前有总论、后有后论各一篇,中间主要叙述茶叶在采制过程中的弊病,分为采造过时、白合盗叶、蒸不熟、过熟、人杂、压黄、焦釜、渍膏、伤焙、辨壑源沙溪等十目。书后有苏轼《书黄道辅(品茶要录)后》一篇,并评黄儒“作《品茶要录》十篇,委曲微妙,皆陆鸿渐以来论茶者所未及……今道辅无所发其辩而寓之于茶,为世外淡泊之好,以此高韵辅精理者”。
《茶具图赞》:作者审安老人,其姓名和生平事迹不详。《茶具图赞》记录了宋代12种茶具的形制,并各为图赞,借以职官名代称,该书对于考证古代茶具的形制演变有很高的价值。
《本朝茶法》:作者沈括,字存中,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沈括的学识广博,他著有《梦溪笔谈》、《长兴集》、《苏沈良方》等。其中《本朝茶法》属于《梦溪笔谈》卷一二中的第八、第九两条,记述了宋代茶税和榷茶的情况。
3.综合类茶书
《大观茶论》的作者是北宋皇帝徽宗赵佶。宋徽宗是北宋的第八任皇帝,他虽然治国无方,但却多才多艺,于琴、棋、书、画颇有造诣。同时,他精于茶艺,还亲自编著了《大观茶论》一书。《大观花论》对茶的产制、烹试品鉴方面叙述甚详。主要内容分为天时、地产、采择、蒸压、制造、鉴辩、白茶、罗、碾、筅、杓、盏、瓶、水、味、点、香色、品名、藏焙、外焙等20目。对点茶及罗、碾、盏、筅的选择与应用都十分讲究人理,认为“撷茶以黎明,见日则止。用爪断芽,不以指揉”。对茶的制造要“茶之美恶,尤系于蒸芽压黄之得失……蒸芽欲及熟而香,压黄欲膏尽亟止”。对茶的品尝要“茶以味为上,甘香重滑,为味之全……卓绝之品,真香灵味,自然不同”。
三、明代茶书
《茶疏》:作者许次纾,明代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其人诗文清丽,好蓄奇石,一生喜欢品泉烹茶。《茶疏》的主要内容分为产茶、采摘、炒茶、齐中制法、今古制法、置顿、收藏、取用、包裹、日用置顿、择水、舀水、贮水、煮水器、火候、烹点、秤量、汤候、瓯注、荡涤、饮啜、论客、茶所、洗茶、童子、饮时、宜辍、不宜用、不宜近、良友、出游、权宜、虎林水、宜节、辨讹和考本等36则。产茶这一项,完全摒弃前代的文献,而专门陈述当时的事;今古制法这一项,则批评宋朝时代的团茶,反对茶叶混入香料以图抬高茶价,以致丧失茶的真味;采摘这一项,对于几种被人喜好的茶书里所没有的,都有详细的记述。可见,《茶疏》不但是明代茶书中最好的一本,而且也可说是超出历来的一本茶书。
《茶录》:作者张源,字伯渊,江苏包山(江苏洞庭西山)人。《茶录》全书约1500字,内容分为采茶、辨茶、造茶、藏茶、火候、汤辨、泡法、投茶、汤用老嫩、饮茶、色、香、味、点染失真、茶变不可用、品泉、井水不宜茶、贮水、拭盏布、茶盏、茶具、分茶盒、茶道等。
《制茶新谱》:从元朝到明朝,饮茶的方法有很大的转变,固型茶逐渐没落,继之而起的,是流行喝末或以茶叶冲泡,通称散型茶。所以《制茶新谱》也就应运而生。《制茶新谱》是明钱椿年于明考宗弘治间(公元1488~1505年)所编著的。作者钱椿年,字宾桂,人称友兰翁,江苏常熟人。《茶谱》主要内容分为茶略、茶品、艺茶、采茶、藏茶、制茶诸法、煎茶四要(即择茶、洗茶、候汤、择品)和点茶三要(即涤器、烙盏、择果)和茶效等共九目,全书约1200字。这一本书主要根据陆羽《茶经》、蔡襄《茶录》两本书,期间夹杂一些其他的著作,并没有新的内容;但在“制茶诸法”项下,提供不少的新的见解和主张,侧重在末茶和叶茶的制法。如“烹茶时,先用热汤洗茶叶,去除其茶叶的尘垢、冷气,然后烹之。”是相当现代化的说法。
《茶寮记》:作者陆树声,字与吉,号平泉,华亭(今上海松江)人。《茶寮记》全书约500字,首为引言,漫笔记录他与适园的无诤居士、五台僧演镇、终南僧明亮在茶寮中的烹茶情况。次为煎茶七类,有人品、品泉、烹点、尝茶、茶候、茶侣和茶勋等7目,主要叙述了烹茶的方法以及饮茶的人品和兴致。
《茶说》:作者屠隆,字长卿,浙江郭县人,明万历时进士,曾任颖上知县、礼部主事等职,后因遭谗言而罢归。《茶说》本名《茶笺》是其所著考磐余事》中的一章,记述了茶的品类、采制、收藏以及如何择水和烹茶等。
《茶解》:作者罗禀,字高君,浙江慈溪人。他在书前的总论中说:“余自儿时,性喜茶,顾名品不易得,得亦不常有。乃周游产茶之地,采其法制,参互考订,深有所会。遂于中隐山阳,栽植培灌,兹且十年。春夏之交,手为摘制,聊是供斋头烹嗓。”表明书中所记的都是亲身经验。《茶解》全书约3000字,在总论后的内为原(产地)、品(茶的色、香、味)、艺(栽茶)、采(采茶)、制(制茶)、烹(沏泡)、藏(收藏)、水(择水)、禁(在采制藏烹中不宜有的事)和器(采制藏烹中所用器具)等。
四、清代茶书
清代的茶书大多是摘抄汇编性质的,共有茶书17种,现存8种。其中规模最大的茶书是陆廷灿的《续茶经》。陆廷灿,字秩昭,一字幔亭,江苏嘉定(今嘉定属上海)人。《续茶经》近10万字,分为上、中、下三卷,目次依照《茶经》,附茶法一卷。清代的茶书除了陆廷灿的《续茶经》外,主要还有:
《龙井访茶记》:作者程淯,字白葭,江苏吴县人。《龙井访茶记》是程淯于清末宣统三年所撰,全书分为土性、栽植、培养、采摘、焙制、烹瀹、香味、收藏、产额、特色等十目。以“焙制”所述龙井茶的炒法看,当时的龙井茶已是扁形。这是最早记述龙井茶扁形制法的文字。
《茶史》:作者刘源长,字介祉,淮安(今属江苏)人。《茶史》卷一分茶之原始、茶之名产、茶之分产、茶之近品、陆鸿渐品茶之出、唐宋诸名家品茶、袁宏道《龙井记》、采茶、焙茶、藏茶、制茶;卷二分品水、名泉、古今名家品水、贮水、候汤、茶具、茶事、茶之隽赏、茶之辨论、茶之高致、茶癖、茶效、古今名家茶咏、杂录、志地等共30目。
《虎丘茶经注补》:作者陈鉴,字子明,广东人。《虎丘茶经注补》全书约3600字,仿陆羽《茶经》分为十目,每目摘录《茶经》原文话题,在下面加注有关虎丘的茶事。该书记茶的产地、采、鉴别、烹饮等。
五、当代茶书
现代茶书的特征分工明确,大体可分三类:一类是关于茶业经济研究的,如吴觉农和胡浩川合撰的《中国茶叶复兴计划》、赵烈撰写的《中国茶业问题》等;一类是关于种茶、制茶的,如吴觉农撰写的《茶树栽培法》和程天绶撰写的《种茶法》等;一类是关于茶叶文史的,如胡山源编的《古今茶事》和王云五编的《茶录》等。
由际宗懋主编的《中国茶经》是一部集茶叶科技与茶文化之大成的茶业百科全书,全书分为茶史、茶性、茶类、茶技、饮茶、茶文化六大篇章,后有附录,共140余万字。
其中:茶史篇主要记述了我国各个主要历史时期茶叶生产技术和茶文化的发生、发展过程。
茶性篇叙述了茶的属性、品种、栽培、加工、贮运、饮茶,以及茶与人健康关系。
茶类篇介绍了中国六大茶类的形成和演变,详尽说明了名优茶、特种茶的历史渊源和品质特点。
茶技篇包括茶树选种、育种、栽培、采摘和加工技术,以及茶叶品质的审评检验、茶业机械、茶的综合利用等。
饮茶篇具体而生动描述了各类茶的饮用方式,特别是具有浓郁地方和民族特色的品饮方法和礼仪。
茶文化篇记述了茶与民俗、名人与茶、茶事掌故、茶的传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