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怎样为自己赢得深刻的第1印象
45129400000012

第12章 其他影响人第一印象的小细节

筷子的禁忌

我们通常在使用筷子时,正确的使用方法应该是用右手执筷,大拇指和食指共同捏住筷子的上端,另外的三个手指自然而弯曲地扶着筷子,而且筷子的两端必须要对齐。在使用筷子的过程中,吃饭前筷子必须要整齐地码放在饭碗的右侧,吃完饭后必须要整齐的竖向码放于饭碗的正中。在此要绝对禁止以下这十二种筷子的使用方法。

1、三长两短:

意思就是讲,在吃饭前或者吃饭的过程中,把筷子长短不齐的放在桌子上。这种做法是非常不祥的,我们一般叫作“三长两短”。意思就是“死亡”。因为人在死亡之后是要装进棺材的,在将死人装进去之后,还没有钉上棺材盖时,棺材是由前后两块短木板,两旁加上底部一共三块长木板组成的,五块木板组合在一起后做成的棺材恰恰是三长两短,因此中国人认为这是非常不祥的事情。

2、仙人指路:

许多人都不能接受这种做法,用大拇指和中指、无名指还有小指捏住筷子,而将食指伸出,这种拿筷子的方法在北京人的眼里叫作“骂大街”。因为在用餐时伸出食指,总是不停地指着别人,一般来说北京人只有在指责对方的时候才会伸出食指。因此,吃饭时用手指着别人,就像指责别人,这就是在骂人,是不会被认同的。还有一种类似的情况,就是在吃饭的时候和别人交谈而且用筷子去指人。

3、品箸留声:

这种做法也是不可取的,将筷子的一头含在嘴里,用嘴反复去嘬,而且时不时地发出一种咝咝的声音,被认为是一种下贱的做法。因为在用餐时用嘴去嘬筷子的行为本身就非常无礼,还配上声音,更加使人讨厌。因此出现这种行为时一般都会被视作缺少家教,必须禁止。

4、击盏敲盅:

人们认为这种行为是乞丐要饭,做法就是在吃饭的时候用筷子击打盘碗。因为以前只有要饭的乞丐才会用筷子去击打要饭盆,发出的声音再配上嘴里的乞求,吸引行人的注意并给与施舍。这种做法被认为是极其下贱的事情,被别人瞧不起。

5、执箸巡城:

这种做法就是手中拿着筷子,作旁若无人状,来回地拿着筷子在桌子上的盘子中寻找,不知道先吃哪个好。这种行为是非常典型的缺少教养的表现,而且目中无人,让人极其反感。

6、迷箸刨坟:

手中拿着筷子在盘子中不停地扒拉,找自己喜欢吃的,就好像盗墓刨坟似的。这种做法和“迷箸巡城”非常相似,都属于没有教养的做法,让人讨厌。

7、泪箸遗珠:

事实上这是在用筷子往自己盘子中夹菜的时候,一不小心把菜汤流到了其它菜中或者桌子上。人们认为这种做法是严重的失礼,同样不可取。

8、颠倒乾坤:

指吃饭时把筷子颠倒使用,人们非常鄙视这种做法,饥不择食到已经顾不上脸面了,把筷子使倒,这是绝对禁止的。

9、定海神针:

在吃饭时用一只筷子去插盘子中的菜肴,非常不可取,这种行为被认为是羞辱同桌用餐的人员。如果在用餐时作出了这种动作,和在欧洲当着许多人对人伸出中指的含义是相同的,当然会遭到指责。

10、当众上香:

通常是出于好心帮别人盛饭时,为了方便省事就将筷子直插在饭中递向对方。这种行为被人视作大不敬,因为北京的传统是只有在为死人上香时才那么做,假如将一副筷子插在饭中,那和给死人上香没什么两样,因此说,将筷子插在饭中是绝对不能被接受的。

11、交十字:

人们经常忽略这一点,在吃饭时随便把筷子交叉着放在桌子上。这是吃饭的禁忌,因为北京人以为在饭桌上打十字,就相当于否定了同桌的其他人,就好像学生写错作业之后,被老师在作业本上画满了叉号一样,别人无法接受。除此以外,这种做法也是一种对自己的不尊敬,因为只有在古代吃官司画押的时候才打十字,无疑这也是在否定自己,十分不可取。

12、落地惊神:

所谓的“落地惊神”,就是是指失手把筷子掉落在地上,这是一种严重失礼的表现。因为北京人觉得长眠于地下的祖先们不应当被打扰,而筷子落地的声音就是惊动了地下的祖先,这就是大不孝,因此这种行为是被严格禁止的。可这一条有破法,筷子一旦落地后,就应该赶紧用落地的筷子根据自己所坐的方位,在地上画一个十字。方向应该是先东西而后南北。意谓我不是东西,不应该惊扰祖先,然后再捡起筷子,同时嘴里说自己该死。

语言禁忌

语言是一种社会交际工具,人们利用它交流思想,传递信息,达到彼此之间的了解。但语言并不简单的只是一个工具,而是一种文化现象。在汉族民间在语言交际过程中,便刻意追求有关死亡及一切不幸之事的语言表现形式,于是汉语里便出现形形色色表示祸害的词汇。这便是所谓的语言禁忌。

常有些人被冠上大嘴巴或者播音台的外号,通常这些人知道许多他人的八卦消息,竟然又毫不负责任地四处乱讲。听的人虽不作声,有时则会装出一副很有趣的样子,其实对于说人闲话的人的评价是无任何助益的,相反却是令人不齿。

一个正直的人,不会相信说人坏话及一些爱说闲言闲语的人。

老实说,每个人对于他人的是是非非或闲言闲语都很有兴趣。从媒体八卦与丑闻等来看,我们就知道大多数人都有这种兴趣和好奇心。

有时候为了缓和场面气氛,讲些无伤大雅的笑话,或者语带幽默地去评论某人物,是属于生活中的一种调味料;担道人长短、论人是非之类的,对于说的人只有百害而无一益。

特别是从事公关的人们,一定要注意;因为这种信口开河,不仅会在职场内人际间流传,有时甚至会波及至外部。

语言禁忌是所有禁忌中最易犯的一个毛病。通常因为一言不合而导致的公关失败的例子更是数不胜数,教训也尤为沉痛。

语言禁忌是一般具有地方方言或社会方言特色的语言风俗现象。禁忌的原则,大体是出于吉凶、礼教、功利、荣辱等的诸种考虑。

凶语即不吉利的词语,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是忌讳听到凶语的,唯恐这些字眼会招致凶祸的真正来临。这是人们相对忌讳的一个话题。然而在人际交往中,经常要表达不祥的内容。便更改用另一些褒义或中性词代替。这在现实生活中很普遍。

比如,用反义语来替换不吉的词语。此法在禁忌语中极为普遍。戏院里的太平门,原意是万一发生了火灾好让观众逃走,说“太平”乃失火事故之反义。吴地习俗,行船忌说“住”,“箸”与“住”同音,故改称“筷儿”,取“快”音,现普通话及广州话的“筷子”,即由此而来。广州人把“气死我”叫做“激生我”,“笑死我”叫做“笑生我”。“杠”和“竿”同音,故把“竹竿”称为“竹升”;“空”与“凶”谐音,便把“空”说成“吉”厂空屋出租“成了”吉屋出租“吴语区忌”药“字。药为治病之物,言之恐一病缠身,于己不利,便将”吃中药“改说成”吃茶“旧时江西流行说励喝药为喝好茶;称一种消积食、祛风寒的中药为”午时茶“一般饮用的茶水叫做”茶叶茶“广东的客家人忌说开药方而改言”开丹底。

另外,用有关或相近的事物名称来代替也是常见的一种方法。浙江一带小孩肥壮忌说“壮”,因本地猪肥叫壮,要以“个头好”,“补胚好”代胖的意思。人有病,最忌说“生病”,要说“不新鲜”、“懒意”、“着力过了”等。人死了,其家人忌说“死”,要说“老了”、“好了”、“过辈子”等。小孩夭亡,也忌说“死”,要说“逃出去了”,“走了”。婴儿出生,忌说“生了”,因生有陌生、生疏之意,要说“领了”、“来了”。许多地方忌“虎”,遇“虎”时改用“猫”代称。如温州把“老虎”改叫“大猫”;长沙将“腐正街”改为“猫正街”,“腐乳”称为“猫乳”,因“腐”与“虎”音同。北方人干脆称“老虎”为“大虫”。江苏及浙江杭嘉湖地区的蚕农,忌说“温”字,养蚕怕瘟,于是“温度表”要说成“寒暑表”;忌说“亮”字,因“亮蚕”为蚕病,“天亮了”则说成“天开眼了”;“酱油”要说“颜色”,因“酱”音同“僵”,忌僵字;“笋”要改说“萝卜”,因“笋”音同“伸”,忌蚕僵死伸死。

有些地区也用比喻来代替不吉的词语。“崩”、“崩殂”、“驾崩”及“山陵崩”等用来指帝王之死的词语。这是古代的一种禁忌。如同湖南临湘早上忌说“龙”字,因“灯笼”的“笼”与“龙”音同,故而把“灯笼”比喻为“亮壳里”。上海郊县恋人通常忌言“梨”、“伞”,而将它们比喻为“圆果”、“竖笠”,是避讳“离散”的意思。现代汉语里,士兵打仗受伤叫“挂彩”,南方则叫“带花”,皆为受伤后扎了绷带的比喻。

有时候,也可用假托文来代替。如古代汉语称帝王之死为“晏驾”,意即他不出朝,只因他的体驾出来晚了。佛教僧尼之死为“圆寂”,意即他们完全沉浸于念经中去了。称有封邑的大臣之死为“捐馆舍”,是说他不住,只因他抛却了自家馆舍到别处去了。士大夫的死被称为“弃堂帐”,意即他放弃了自己的职业,到别处谋生去了。

对凶祸词语的忌讳跟人的思想意识有关。

在所有的凶语中,除死亡及疾病的字眼最为令人恐惧、忌讳外,还有就是些破财词语。因为财运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命运,生活的贫富,所以民间很看重此事,时时处处惦念着发财,也时时处处警防着破财。

春节期间各家各户要祭财神。若有卖财神画像的童子挨门喊:“送财神爷来了。”一般人家都赶紧出来到门口回话:好好,来我们家请一张。如不想买的也不能说不要,更不能撵送财神,而是只能说已有了。有人来送柴(财神)时忌回答不要,若不想买可回答已经有了。春节为一年之首,民间以为得罪财神,神仙便整年都不临门。在这期间如果小孩说了冒犯财神的话,大人即说:“童言无忌”,以解除不祥。广州人好经商,忌说“舌”,因和“蚀本”的“蚀”音近,故把“舌”叫做“利”,“猪舌”叫“猪利”,取其“莉”字音。在江西南昌,猪舌叫招财,温州叫猪口赚,意义更明确。这是典型的地方性趋利避祸心态所导致的语言禁忌。

广东人,特别忌讳“输”字,避说“通书”(皇历)而说“通胜”,因“书”与“输”同音。例如,有一种中秋夜所卖的木鱼书,被叫卖者呼为“月光赢”的原因亦如此。又因广东方言“丝”与“输”的读音相同,所以把“丝瓜”改为“胜瓜”。还因“干”有“干枯”之意,所以便把“干”改言“润”,取时时润色之意,显得有油水,为发财的象征。于是“猪肝”被说成了“猪润”,“鸡肝吓被说成”鸡润“;”豆腐干“被说成”豆润“等等,诸如此类不二而足。江浙一带,逢年过节,要书写”招财进宝“、”和气生财“等字样,贴在门首。因”财“字偏旁”贝“字与”背运“的”背“谐音,唯恐因此滞5”失财“、”败财“所以就把”财“的偏旁”贝“字有意写成”见“字,以表时时处处发财、见财的心愿。河南驻马店一带有一座山名叫确山,”确“在当地方言中含有”坑“、”骗“、”糟糕“的意思。因此生意人都忌讳称其为确山,而改称为”顺山,以求发财顺利。

做生意皆有冒险性,生意人最怕倒闭破产。旧社会人们生活动荡不安,货源及销路皆无保障,使他们不得不将自己的命运寄托于财神的护佑,因而这一类有关财运衰运的语言禁忌也很多。这些禁忌语有一共同点,即不仅避开了不吉的词语,而且改凶为吉,力求通过语言上的变通、调整而在现实生活中得到一个最为吉祥的理想效果。

在广大汉族地区,通常认为涉及性行为及性器官的词语是一种亵渎语,说出来有伤大雅,有教养的人都羞于启齿。在不得不说到性器官时,要用“下部”、“阴部”等来代替。说到性行为时,也要用“办事”、“房事”、“同床”、“夫妻生活”、“行周公礼”等素雅词语代替,甚至连容易引起联想到生殖部位的“拉屎”,也在忌讳之列,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改称“大便”、“大解”、“解手”、“上厕所”,文言叫“如厕”等等。还有妇女之月经,人们也不喜欢直说。

汉族广大地区都禁忌以龟相称。龟俗称“王八”,若骂人为“龟儿子”、“王八”、“乌龟”定引起对方恼怒而拳脚相加。乌龟者,老婆有外遇也。这对中国男子来说是莫大的耻辱。

实际上,不但非正常的性行为会形成某种语言上的禁忌,就是正常的性关系也需要语言方面的避忌。例如“避孕”字眼就不能随意说出,而应叫计划生育,西方也有伺样的礼仪,叫“节制生育”或“家庭计划”等等。在这二点上,东西方是相同的。这都体现了人类在对生殖图腾的一种尊重。

除了以上与性器官、性行为有关的一些语言禁忌外,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带有羞辱性质的语言禁忌。例如通常人们都忌讳别人将自己和畜生相提并论。有生理缺陷的人,也讳忌被人当面嘲笑。因此生理上的缺陷的表述,人们尽量用委婉语词。比如“耳朵聋”改说“耳朵背”,或者说“耳朵有点不好”,“耳朵有点不便”,古人则说“重听”。这是对人的一种语言良意的保护。一般来说凡属对人不尊重、不礼貌的亵渎话题一般都是有所忌讳的。

在对外礼仪中,不仅要合乎国内礼仪规则,也要合乎国外礼仪规则。只有这样才是最高境界。

首先,在对外公关中,语言和礼节都要维护国家形象。这是最基本的。

任何形式的对外交往,其目的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广交国外朋友,维护国家形象,实现国家利益。因此,我们的语言表达和我国外交礼节,都必须遵守维护国家形象这一原则。

作为一个主权国家,要在世界之林中占有一席之地,要赢得其他国家的好感、信赖与支持,自己的尊严不容侵犯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我们的尊严都不保了,谈何其他,这是最起码的底线。无论是向对方表示热情友好的情意,还是在与对方进行针锋相对的公关中,我们都要把维护国家形象放在首位。这是一个国家的主权、地位、力量与自信心的表现,也是引起其他国家尊敬、信任的一个重要原因。这是一个国民所应做的基本行为。

菲律宾前外长罗慕洛有一次在联合国的会议上,和前苏联代表团团长维辛斯基发生一场激烈辩论,罗慕洛批评维辛斯基提出的建议是不负责任的开玩笑。突然之间,维辛斯基表现出极端无礼之举,他说道:“你不过是个小国家的小人物罢了。”虽然这是事实,菲律宾与前苏联相比,不过是地图上的一点而已;而罗慕洛穿上鞋子,身高也只有1.63米。但这话既侮辱了一个人的人格,也侮辱了一个国家,如果此时不出言维护自己及其国家的尊严,那么国家的形象就会受到损害,与其他国家的关系也可能因此而受到影响。因此,维辛斯基一说完,罗慕洛就站起身来,告诉联合国大会的代表说,维辛斯基对他的形容是正确的。但他又接着如此巧妙地回击:“此时此地,将真理之石向狂妄的巨人眉心掷去,使他们的行为有些检点,这是矮子的责任。”他的一番义正辞严的话,说得维辛斯基干瞪着眼,什么话也说不出来。罗慕洛却博得大家对他自己和对他国家的一片尊敬。

同时,我们必须清楚,维护国家利益实际上是对外交往的根本目的。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利益关系。每一个国家都力图在这个关系中最大限度地维护并实现自己国家的利益。而且,维护国家利益也是进行外交活动,搞好外交关系的一个核心。要与对方搞好关系要以维护自己国家的利益为前提,真正的完美的国际关系应该是以维护每一方国家利益为前提的,通过损害一方利益、扩大另一方利益的方法建立起来的国家关系是不可靠的。双赢才是唯一可行的利益准则。

另外,国家利益与国家形象也密切相关。国家形象不是那种不讲国家利益,甚至以损害、牺牲国家利益为代价的虚幻的国家形象;如果自己的国家利益不能得到维护,或者干脆将自己国家的利益拱手送给对方,哪里还会有自己国家的形象可言!因此,我们在对外交往时,所讲的言语不但要有利于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还要有利于维护国家利益,将这两者完美地统一起来。

为了做到在对外公关中,能够真正地树立国家形象,争取国家利益,那么在公关礼仪上我们就必须小心谨慎,灵活应对。

对外公关礼仪活动,乃是关系到国家利益的重大活动。在这种活动中,说话必须把握礼节的各个细节。否则,就容易造成一些不良后果:将要传递的信息没有传递出去;使对方对自己传递的信息产生误解;将不该传递的信息传递出去,泄露了国家机密。因此,说话表现出礼仪,也是对外交往时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

那么,怎样做到言语有理有节呢?

语言中许多说法、许多词语(主要是指同义词)的基本意思相同,但相互间存在着细微差别,这些差别在一般的社会交往中常常可以忽略不计、相互换用的,但在对外交往中却非常讲究,来不得半点马虎,更不能信口开河。

有这样一例。

1959年,美国副总统尼克松出访前苏联时,向前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问起苏联的潜艇规划。这个问题已是涉及两国关系并对世界力量对比都有影响的军事秘密,而且尼克松此时提这样的问题的动机也是异常微妙的。可冲动的赫鲁晓夫却不假思索冲口而出:“我们能制造多少艘潜艇,就制造多少艘。”这种不慎重、没有礼节的话语很可能造成严重后果。这时在场的米高杨给他使了个警告的眼色,并说:“主席的意思是我们为了防御的目的,需要多少艘潜艇,就制造多少艘。”在外交活动中,应当避免这种需要事后补漏洞的事件发生;

在外交活动中,有许多说法不能直统统地说出来,否则效果会大大减弱,甚至还会出现相反的情况。那么,应当怎样说呢?应当使话语委婉含蓄,留有回旋的余地以及后路。这样做的好处首先是,不但撊能使话语具有一定的弹性,还能避免自己或对方陷入某种尴尬的境地,即使自己有充足的活动空间,也使对方保持了形象。

例如,1954年;英国首相丘吉尔出访美国,艾森豪威尔总统为他在白宫举行国宴。当时丘吉尔年事已高,在国宴上,艾森豪威尔夫人看到丘吉尔用餐刀切肉似乎有些困难,就悄悄地帮助他把肉切开,并且礼貌周到地说:“白宫餐桌上的刀子不太锋利。”如果艾森豪威尔夫人直截了当地说道:“您切肉有困难,让我来帮您切吧!”这就有可能被认为是说丘吉尔年老的意思,肯定会引起丘吉尔的不满。

再如,1960年尼克松在竞选美国总统时,日本首相吉田茂访美,送给尼克松一件雕刻品,说是一位日本艺术家专门为尼克松制作的。随后吉田茂又故意装得轻描淡写的样子随便地提到这件雕刻的标题是“胜利”。不去直接预祝尼克松竞选成功,而是送给一件标题为“胜利”的雕刻品,这种举动本来就比较含蓄,而点题方式又加重了此事的含蓄性。当时竞选是尼克松最大的心事,听了这种含蓄的话,他不禁会意地微笑了。如果吉田茂直接表示某种祝愿,反倒有可能使尼克松不好作答。

在外交公关礼仪中,有多数时候,要精确地分辨出话语的尺度是不可能的。这时最好的方法就是不将话说得太死。比如,可以通过概念替换的方法替换某个词语。如第一号中美联合公报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替换掉难以为双方都能接受的相关词语。又比如,也可以使用暗示性语言。这既可传递出所传递的信息,也能为以后改、变或解释此项决定作最佳准备。

如在中东危机中,以色列军队包围了埃及第三集团军,前苏联想采取行动,美国就要求前苏联“不可采取单方面行动”,并说“如果采取了,那将产生极为严重的后果”。

这种语言就是一种暗示力极强的语言。正因为这种暗示,才显得极为礼貌。如果直接说“如果你们采取了单方面行动,我们将就如何如何”,这反而有可能激怒对方,使对方不顾后果地意气用事,双方也陷入一种僵局不得不采取行动,那样一来,实在是事与愿违,得不偿失。

基本的涉外礼仪

当今社会是个全球一体化的时代,社会流动越来越大,人际交往也越来越频繁,人们公关的范围也越来越广大。不但人际交往、区际交往不断,而且族际交往、国际交往也十分频繁密切。由于各地区、各民族以及各个国家的风俗习惯不尽相同,因而我们在交往中除了要遵循诚实守信、宽容大度、互惠互利等基本公关原则外,还要了解各地区、各民族、各国家的基本公关礼仪习惯及种种言语禁忌,知道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应该说什么话,不应该说什么话。否则,不得当的公关礼仪就会影响公关效果,甚至导致公关的失败。

涉外礼仪的基本规则

虽然中外礼仪有着众多的区别,我们依然能从中找到一些共同的基本原则。如果我们能够对其基本原则认真遵守,则可在涉外交往中表现得得心应手、举止有度。基本原则有这么一些。

1.信守时间的原则

在跨国家、跨地区的人际交往中,取信于人,既是自我良好表现的一大目标,也是奠定交往对象彼此之间的良好关系的基石。信守时间,遵守约会,就是用以取信于人的一项基本要求。

要遵守信守时间的原则,重要的是要做好以下几点:第一是在有关时间的问题上,不可以吞吞吐吐、含含糊糊、模棱两可。第二是与他人交往的时间一旦约定,即约会一经订立,就应千方百计予以遵守,而不宜随便加以变动或取消。第三是对于双方之间约会的时间唯有“正点”到场方为得体。早到与晚到,都是不正确的做法。第四是在约会之中,不允许早退。第五是万一失约,务必要向约会对象尽早通报,解释缘由,并为此而向对方致歉,绝不可以对此得过且过,或者索性避而不论,显得若无其事。

2.不妨碍他人的原则

它的基本含义是要求人们在公共场所进行活动时,务必要讲究公德,善解人意,好自为之,切勿因为自己的言行举止不够检点,而影响或妨碍了当时在场的其他人士,或是因此而使当时在场的其他人士感到别扭、不安或不快。

根据这条原则,在公共场合中进行活动时,绝对不可以忘乎所以,为所欲为,无论有无熟人在场,均须严于律己。

3.女士优先原则

这条原则的本意,是要求每一位成年男子,在社交场合里,都要尽自己的一切可能来尊重妇女、体谅妇女、帮助妇女、照顾妇女、保护妇女,并且随时随地义不容辞地主动挺身而出替妇女排忧解难。

4.不得纠正的原则它是要求在同外国友人打交道的过程中,只要对方的所作所为不危及其生命安全,不违反违伦理道德,不触犯法律,不损害我方的国格嘞人格,在原则上都可以对之悉听尊便,而不必予以干涉与纠正。遵守不得纠正的原则,是对对方尊重的一个重要体现。

5.维护个人隐私的原则

在国外,人们是普遍讲究崇尚个性、尊重个性的,其一大基本做法,就是主张个人隐私不容干涉。个人隐私,泛指一个人不想告之于人或不愿对外公开的个人情况,在许多国家里,它受到法律的保护。因此,在跟外国友人打交道时,千万不要没话找话,信口打探对方的个人情况。尤其是发现对方不愿回答时,要适可而止。

6.以右为尊的原则

所谓卧右为尊,意即在涉外交往中,一旦涉及到位置的排列,原则上都讲究右尊左卑,右高左低,也就是说,右侧的位置在礼仪上总要比左侧的位置尊贵。这一国际上所通行的做法,与国内传统的“以左为上”的做法正好相反。唯独在佩戴勋章时,才有一个例外:勋章通常应被佩带于左侧的衣襟上。

关于前后的位置排列,情况要复杂一些,不过大体上来说,基本上是讲究以前为尊的,即前尊后卑,前贵后贱,前高后低,前排的位置要较后排的位置尊贵。

基本的西餐礼仪

所谓饮食绝不是简单的事。古语有“民以食为天”的话,今也有“美食家”“品酒家”的头衔,可见饮食是一门博大精深的文化,不能小看。

关于西餐,怎样吃是有一个基本的步骤的。

首先,我们收到邀请函。

由于西餐是一种正式餐,不同于便餐,所以主办者必须事先决定席位以及做料理安排等等的准备工作,所以尽快向对方答复出席意愿是种基本礼仪。可在邀请函所附之回条注明参加意愿后尽速回函或者以电话告知。如此可使主办单位的准备工作进行得更加顺利。这也是基本的礼仪回馈。

第二,要注意服饰。针对不同的宴会形态、规模以及举办时间,适合穿着出席的服装也各有不同。若是邀请函已经指定的话,就依照指定穿着。但一般来说,在正式的晚宴里,男性都是穿着无尾晚礼服,女性则是穿着晚礼服或小礼服出席。要是宴会较没那么正式的话,男性可以身着深色西装,女性则穿着优雅的连衣裙或是套装出席即可。应以清洁感的发型和化妆为主,香水也应酌量使用,不要味太重。

第三,签到。

大致上所有的宴会都是于开始前30分钟开始受理签到。不过届时签到柜台一定会挤满签到的来宾,因此建议提前在宴会开始前15分钟左右抵达较好。一旦知道会比预定时间还要晚到时,请事先知会主办者。办完签到手续之后,若为付会费制的宴会即当场付款,若是礼金也在这时交给签到人员。

第四,体息。若备有休息室时,在宴会开始前请在休息室里等候。只不过休息室通常并未准备容纳得下所有人数的位置,所以以主宾和长辈为优渭先。在礼仪上,进不去的人请选择在休息室外不干扰到他人的地方等候。进入休息室时,请由里面的位置开始坐起,并静静地等待宴会开始。若是参与祝福性质的宴会并在休息室里碰到主办者的家人或亲戚朋友时,请记得说句祝福的话语和他们寒喧。

最后,离席。

除了结婚喜宴和正式宴会之外,通常普通的宴会并不会清楚明定结束时间。例如,参加鸡尾酒宴会,并没有规定何时离开会比较好,只要没什么重要的事,应尽量避免比主宾早离场。

这当然也不是说待越久越好的意思。在离席的时机上,以“中场”为标准。中场为散会的间接说法,当司仪宣布“宴会已经进行到中场了”,这即是在示意该陆陆续续离席的时候了。因此借此为离席的时机是相当不错的。离席时也请不要忘记向主办者打声招呼。这是善始善终的一个表现。

中西餐礼仪的差别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随着经济与文化的发展,讲究文明礼貌,注重礼仪礼节,越来越成为人们的一种共识。讲礼貌,懂礼仪,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标志,也是一个人道德水准和修养水平的体现,对于提高国民素质,改善人际关系,保障社会稳定,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市场经济环境下,我们将和国外友人有更多的接触,如经商吃饭等。但是不少人却不了解外国的礼仪,以至闹出不少笑话,因此我决定研究一下中西餐桌礼仪的差异,使我们对中外礼仪有进一步的了解。了解中西餐饮文化的差别,由此开阔我们的视野。

西餐礼仪

饭店的预约

在西方,去饭店吃饭一般都要事先预约,在预约时,有几点要特别注意说清楚,首先要说明人数和时间,其次要表明是否要吸烟区或视野良好的座位。如果是生日或其他特别的日子,可以告知宴会的目的和预算。在预定时间到达,是基本的礼貌。再昂贵的休闲服,也不能随意穿着。

上餐厅吃饭时穿着得体是欧美人的常识。去高档的餐厅,男士要穿整洁;女士要穿套装和有跟的鞋子。如果指定穿正式的服装的话,男士必须打领带,进入餐厅时,男士应先开门,请女士进入。应请女士走在前面。入座、餐点端来时,都应让女士优先。特别是团体活动,更别忘了让女士们走在前面。

入座有讲究

最得体的入座方式是从左侧入座。当椅子被拉开后,身体在几乎要碰到桌子的距离站直,领位者会把椅子推进来,腿弯碰到后面的椅子时,就可以坐下来了。用餐时,上臂和背部要靠到椅背,腹部和桌子保持约一个拳头的距离。两脚交叉的坐姿最好避免。

点酒的学问

在高级餐厅里,会有精于品酒的调酒师拿酒单来。对酒不太了解的人,最好告诉他自己挑选的菜色、预算、喜爱的酒类口味,主调酒师帮忙挑选。主菜若是肉类应搭配红酒,鱼类则搭配白酒。上菜之前,不妨来杯香槟、雪利酒或吉尔酒等较淡的酒。

上菜的次序

正式的全套西餐上菜顺序是:前菜和汤鱼水果肉类乳酪甜点和咖啡水果,还有餐前酒和餐酒。没有必要全部都点,点太多却吃不完反而失礼。稍有水准的餐厅都欢迎只点前菜的客人。前菜、主菜(鱼或肉择其一)加甜点是最恰当的组合。点菜并不是由前菜开始点,而是先选一样最想吃的主菜,再配上适合主菜的汤。

如何使用餐巾

点完菜后,在前菜送来前的这段时间把餐巾打开,往内摺三分之一,让三分之二平铺在腿上,盖住膝盖以上的双腿部分。最好不要把餐巾塞入领口。

饮酒与食物的搭配

饮酒时应该搭配食用什么食物,时常困绕着人们,几百年来,饮酒时选择适当的食品似乎已经形成了一条条的规律。但是,随着现代的社会中新食品和新型酒类的不断涌现,这些规矩显得陈旧,越来越不适用了。

饮酒如何搭配食物首先应该明白一点,生活因个人喜好不同,饮酒和食物搭配毫无疑问的也应该随个人品味随意搭配。你可以按自己口味点叫酒和食物,即使是规则中不允许的,或者与你同桌用餐的朋友坚决反对的话,也不用害羞或不好意思。生活中有许多看起来不宜搭配的事物组成在一起,还是显得那样和谐。然而,晚饭时应该用什么酒,你还是拿不定主意时,该怎么办?是不是求助于那些规则搭配呢?多年来,积累了些经验,可以解决你遇到的难题。这些所谓的“原则”不是告诉你喝酒时吃些什么,只是说明食物与酒类之间如何影响,相互作用的。饮酒时搭配食物重要的是根据口味而定。

食物和酒类可以分为四种口味,这也就界定了酒和食物搭配的范围,即:酸,甜,苦和咸味。

酸味:你可能听说过酒不能和沙拉搭配,原因是沙拉中的酸极大地破坏了酒的醇香。但是,如果沙拉和酸性酒类同用,酒里所含的酸就会被沙拉的乳酸分解掉,这当然是一种绝好的搭配。所以,可以选择酸性酒和酸性食物一起食用。酸性酒类与含咸食品共用,味道也很好。

甜味:用餐时,同样可以依个人口味选择甜点。一般说来,甜食会使甜酒口味减淡。如果你选用加利福尼亚查顿尼酒和一小片烤箭鱼一起食用,酒会显得很甜。但是,如果在鱼上放入沙拉,酒里的果味就会减色不少。所以吃甜点时,糖份过高的甜点会将酒味覆盖,失去了原味,应该选择略甜于一点的酒类。这样酒才能保持原来的口味。

苦味:仍然使用“个人喜好”原则。苦味酒和带苦味的食物一起食用苦味会减少。所以如果想减淡或除去苦味,可以将苦酒和带苦味的食物搭配食用。

咸味:一般没有盐味酒,但有许多酒类能降低含咸食品的盐味。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食用海产品如鱼类时,都会配用柠檬汁或酒类,主要原因是酸能减低鱼类的咸度,食用时,味道更加鲜美可口。

刀与叉的种类

刀、叉等银器类皆称为Cut-lery。刀、叉又分为肉类用、鱼类用、前菜用、甜点用,而匙除了前菜用、汤用、咖啡用、茶用之外,还有调味料用汤匙。调味料用汤匙即是添加调味料时所使用的汤匙,多用于甜点或是鱼类料理。如今所使用的餐具依料理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正式西式料理的套餐中,常依不同料理的特点而配合使用各种不同形状的刀叉,并不是一开始就全部摆出来的。说到全套,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在餐桌上摆满银器的画面,而现在大都是以点用2-3道单品料理的方式为主流。所以,在餐桌上摆满银器的正式用餐摆设,可能只能在喜宴上才能看得到了。最近,使用一组的刀与叉的情况渐少,仅吃2-3道前菜的人愈来愈多,而刀叉也并不随之变换,大都是以一组刀叉吃接着送上的前菜。而那种在刀叉上摆着的刀与叉(或汤匙),并放置于餐盘右侧的餐厅也日渐增加。肉类料理所使用的刀的形状,不论是哪一家餐厅大致上都一样,不过鱼类料理所使用的刀,往往依各餐厅而有所不同。尤其是最近,与肉类料理用刀的宽度相同的鱼类料理用刀有逐渐增加的倾趋势,且比这宽度更宽的也很常见,也有一些刀幅更宽并在刀刃部分加上豪华装饰的鱼类料理用刀。此外,还有餐厅以调味料汤匙代替鱼类料理用刀。刀叉就像是中国的筷架一样。有时是刀与叉(或汤匙)两只为一组放置在刀叉架上;有时是将刀、叉、汤匙三只为一组,放置在刀叉架上;有时是刀与叉(或汤匙)两只为一组的放置其上,使刀的刀刃部与叉子的前部不会碰触到桌巾。

刀与叉的使用方式

英美人的饮食习惯不一样。吃肉菜时,英国人左手拿叉,叉尖朝下,把肉扎起来,送入口中,如果是烧烂的蔬菜,就用餐刀把菜拨到餐叉上,送入口中,美国人用同样的方法切肉,然后右手放下餐刀,换用餐叉,叉,叉尖朝上,插到肉的下面,不用餐刀,把肉铲起来,送入口中,吃烧烂的蔬菜也是这样铲起来吃。

吃饭时,利用叉子的背面舀起来吃虽然不是违反餐桌的礼仪,不过看来起的确是不怎么雅观。吃米饭之类的料理时,可以很自然地将叉子转到正面舀起食用,因为叉子正同的凹下部位正是为此用法而设计的。这时候,也可利用刀子在一旁辅助用餐动作。将餐盘上的料理舀起时,利用刀子挡着以免料理散落到盘子外面,如此一来就可以很利落地将盘内食物舀起。如有淋上调味酱的料理了,也可以利用刀子刮取调味酱,再以汤匙或调味酱用汤匙将料理与资料一起送入口中。如以叉子叉住,再用汤匙淋上调味酱后食用,则是错误的动作,因为这样一来,在料理送往口中时,酱料会滴滴答答落得到处都是,搞得一团糟。以叉子舀起料理时,以左手持用叉子,将食物置于叉子正面的叉腹上送入口中。在与朋友聚餐的轻松场合,如果不须用到刀子,可以用右手拿叉子进餐。饭应以正面叉腹而非叉子背面舀起,这样可以比较容易食用,而且也较优雅自然。当盘子内的细碎食物聚集时,可利用刀子挡着,再以叉子靠近舀起。利用汤匙代替刀子也是可以的。以叉子将料理聚集到汤匙上,再以汤匙将食物送入口中。调味酱用汤匙与一般汤匙的用法是一样的。应利用叉子将料理推到调味酱汤匙上食用,而非以叉子叉住料理再以调味酱用汤匙淋上酱料,因为后者是违反礼节的。

如何吃水果

苹果,梨 在宴席上,要用手拿取苹果或梨,放在盘里。你可以用螺旋式将其削皮。如果说样做很难的话,就水果放在盘上,先切成两半,再去核切块,然后用叉或水果刀食用。如果场合更加随便点的话,你可以用手拿着吃。

鳄梨 带壳的鳄梨需要用勺来吃,如果切成片装在盘子里或拌在色拉里,要用叉子吃。

香蕉 如果是在餐桌上吃香蕉,要先剥皮,再用刀切成段,然后用叉子叉着吃。在非正式场合如野餐,海滩等,要把香蕉剥出一半,然后向猴子一样吃。

无花果 鲜无花果作为开胃品与五香火腿一起吃时,要用刀叉连皮一起吃下。若上面有硬杆,用刀切下(否则会嚼不动)。作为饭后甜食吃时,要先把无花果切成四半,在桔汁或奶油中浸泡后,用刀叉食用。柚子(橙子,桔子)吃柚子时,要先把它切成两半,然后用茶匙或尖柚子匙挖出食用。在非正式场合,可以把柚子汁小心地挤到茶匙中。剥橙子皮有两种方法,两者都要使用尖刀。方法一:螺旋式剥皮。方法二:先用刀切去两端的皮,再竖直将皮一片片切掉。剥皮后,可以把橙肉掰下来。如果掰下的部分不大,可一口吃掉。如果太大,要使用甜食刀叉先切开,后食用。如果橙子是切好的,也可以象吃柚子那样使用柚子匙或茶匙挖着吃。吃桔子要先用手剥去皮,再一片一片地吃。你可能要剥皮并去除白色覆盖膜,尤其是膜很厚的时候。

葡萄 对于无籽葡萄没什么讲究,一粒粒地吃就行。若葡萄有籽,林把葡萄放入口中嚼吸食肉质,然后把籽吐到手中。要想容易地剥去葡萄皮,则要持其茎部放在嘴边,用中指和食纸将肉汁挤入口中。最后把剩在手中的葡萄皮放在盘里。

芒果,木瓜 整个芒果,要先用锋利的水果刀纵向切成两半,然后再切成四分之一半。用叉子将每一块放入盘中,皮面朝上,并剥掉芒果皮。你也可以象吃鳄梨那样用勺挖着吃。如把芒果切成两半,挖食核肉,保留皮壳。吃木瓜象吃鳄梨和小西瓜一样,先切成两半,抠出籽,然后用勺挖着吃。

桃李 将桃李先切成二分之一半,再切成四分之一半,用刀去核。皮可以剥下来,但如果带着皮切成小块,用甜食刀叉食用也是不错的。

柿子 吃柿子有两种方法:一是先切成两半,然后用勺挖出柿肉;二是将柿子竖直放在盘中,柄部朝下,切成四块,然后再借助刀叉切成适当大的小块。食用时将柿核吐在勺中,放到你的盘子的一边。不要吃柿子皮,因为太苦太涩。菠萝(果肉)很简单,吃鲜菠萝片时,始终使用刀和叉。

草莓 大草莓可以用手柄部,蘸着白砂糖(自己盘中的)整个吃。然后将草莓柄放入自己的盘里。如果草莓是拌在奶油里的,当然要使用勺子。

西瓜 切成块的西瓜一般用刀和叉来吃,吃进嘴里的西瓜籽要及时清理,并吐在紧凹的手中,然后放入自己的盘子。

浆果,樱桃 吃法很多,你可视情况而定,一般来说,吃浆果时,不管有无奶油,都要用勺子;吃樱桃要用手拿,将樱桃核文雅地吐在紧凹的手中,然后放入自己的盘子。

如何吃蔬菜

芦笋 如果要吃的芦笋菜中有汤汁,先切成小块,再用刀叉食物。如果芦笋很大而且需要蘸汁,先把头切下,然后分开来食物以防滴汁和掉渣。也可以用手拿着茎柄,蘸汁吃。对于小的芦笋完全可以用手拿着蘸汁食用。

西红柿 除做色拉吃以外,西红柿都可以用手拿着吃。挑个小点的,正好放入嘴中,不要张嘴咀嚼,因为这样汁液会溅出来,要把嘴唇闭紧。如果盘中只有一个大的西红柿,用牙轻轻将皮剥掉,先咬交下一半,慢慢吃完再吃另一半。

玉米棒 鲜玉米棒大多是在非正式场合吃的,可以先把它掰成两半,以便好拿,值得注意的是,在上面一次不要沫撒太多的黄油或调料。横着吃还是转圈吃,自己选取,两种方法都行。先集中数排或一部分抹黄油,撒盐。吃完后再换地方,这样你的手和面部就不会过多粘染调料。

土豆 土豆片和土豆条是用手拿着吃的。除外土豆条里有汁,那样的话要使用叉子。小土豆条也可拿着吃。但用叉会更好。如果土豆条太大,不好取用,就用叉子叉开,不要挂在叉上咬着吃。把番茄酱放在盘子边上,用手拿或用叉子叉着小块蘸汁吃。烤土豆在食用时往往已被切开。如果没有用刀从上部切入,用手或叉子将土豆掰开一点,加入奶油或酸奶,奶油和小青葱,盐和胡椒粉,每次加一点。你可以带皮食用。

装饰配料

当装饰配料上到你面前时,用餐匙取一部分放到自己的黄油盘里。如果没有黄油盘,就放在自己的主食盘里。永远不要把装饰配料直接放入口中。如果你想在上面加盐,就在盘中配料旁边撒一点。用手拿着配料蘸着吃。橄榄吃进嘴里时,把核先吐进凹紧的手中,再放入盘子里。腌泡菜配三明治吃时用手拿,配肉吃时用刀和叉。莳萝,欧芹和水芹作为餐食的一部分是要用叉食用的。它们也可以用手拿着吃,但如果上面盖有色拉配料或酱汁的话,就不要用手拿了。薄柠檬片是做装饰用的;柠檬角或柠檬半要挤出汁来。用叉轻轻地扎刺肉质。将汁挤入需要调味的食物中,(有些饭店用乳酪布将柠檬半罩住,以防汁液四溅)。

调味品

食用马萝卜酱,薄荷胶,葡萄干胶,芥末,苹果酱,酸果萝酱时,要先用汤匙将其舀入盘子里。然后用叉子叉肉抹油食用。液体酱汁如薄荷,樱桃或杏鸭酱,要直接浇到肉上面。浇的最好要少些,这亲不会影响肉的整体的味道。吃蛋卷和饼干用的果胶,果酱和蜜饯要用汤匙舀到黄油盘子的一边,然后用刀平抹在面包或蛋卷小块上。如果没有汤匙,用刀取果胶前,先在盘子边上擦一擦。吃咖喱菜时,可把花生,椰子,酸辣酱等调料放到盘子里混合后配咖喱食用。酸辣酱也可作为配菜吃,不用混合。

盐和胡椒粉 先品尝食物,后加盐和胡椒粉。先放盐或胡椒粉是对厨师不礼貌的表现。如果桌上有盐罐,使用里面的盐匙,如果没有,就用干净的刀尖取用。蘸过盐的食物要放在自己的黄油盘里或餐盘里的一边。如果为你提供一个专人盐罐,你可以用手捏取。

色拉 接照传统,色拉要用叉子来吃,但是如果色拉的块太大,就应切开以免从叉子上掉下来。以前吃色拉和水果用的钢刀又锈又黑。现在不锈钢刀的使用改变了这种状况。吃冰山莴苣一般要使用刀和叉。当色拉作为主食吃的时候,不要把它放在餐盘里。要放在自己的黄油盘里,靠在主盘旁。通常用一块面包或蛋卷把叉子上的色拉推在盘子里。

黄油 往面包,蛋卷,饼干或上司上抹黄油要用刀,而且小块面包只能抹少量的黄油。不要往蔬菜上抹黄油。因为这被认为是对厨师的污辱。

甜点吃法

冰淇淋 吃冰淇淋一般使用小勺。当和蛋糕或馅饼一起吃或作为主餐的一部分时,要使用一把甜点叉和一把甜点勺。

馅饼 吃水果馅饼通常要使用叉子。但如果主人为你提供一把叉子和一把甜点勺的话,那么就用叉子固定馅饼,用勺挖着吃。吃馅饼是要用叉子的,除非馅饼是带冰淇淋的,这种情况下,叉、勺都要使用。如果吃的是奶油馅饼,最好用叉而不要用手。以防止馅料从另一头漏出。

煮梨 使用勺和叉。用叉竖直把梨固定,用勺把梨挖成方便食用的小块。叉子还可用来旋转煮梨,以使挖食梨肉。如果只有一把勺子,就用手旋转盘子,把梨核留在盘里,用勺把糖汁舀出。

果汁冰糕 如果作为肉食的配餐食用可以用叉,如果是作为甜点食用,使用勺子。

炖制水果 吃炖制水果要使用勺子,不过你可以用叉子来稳住大块水果。把樱桃、梅干、李脯的核体面地吐到勺里,放在盘边。

如何取食带骨食物

鸟类 先把翅膀和腿切下,然后借助刀和叉来吃身体部分。你可以把翅膀和腿用手拿着吃,但不能拿身体部分。

鸡肉 先吃鸡的一半。把鸡腿和鸡翅用刀叉从连结处分开。然后用叉稳住鸡腿(鸡脯或鸡翅),用刀把肉切成适当大小的片。每次只切两三片。如果场合很正式,不能使和刀叉取用的,干脆别动。如果是在非正式场合,你可以用手拿取小块骨头,但中能使用一只手。

肉排 用叉子或尖刀插入牛肉,猪肉或羊肉排的中心。如果排骨上有纸袖,你可用手抓住,来切骨头上的肉,而这样就不会使手油腻。在正式场合或者在饭店就餐时即使包有纸袖也不能用手拿着骨头啃着吃。这些多余的东西基本上是用来作装饰的,而没有让你暴吃一顿的意思。另外,在非正式场合,只有骨头上没有汤时才可以拿起来啃着吃。

鱼 鱼肉极嫩易碎,因此餐厅常不备餐刀而备专用的汤匙。这种汤匙比一般喝汤用的稍大而且较平,不但可切分菜肴,还能将菜和调味汁一起舀起来吃。若要吃其他混合的青菜类食物,还是使用叉子为好。对于鱼骨头,首先用刀在鱼鳃附近刺一条直线,刀尖不要刺透,刺入一半即可。将鱼的上半身挑开后,从头开始,将刀放在骨下方,往鱼尾方向划开。把骨剔掉并挪到盘子的一角。最后再把鱼尾切掉。

先用刀叉把鱼头和鱼尾割下,放在盘边。然后用刀尖顺着鱼骨把鱼从头到尾劈开。这时你有三种选择:

1、将鱼骨滑出

2、将鱼平着分开,取出鱼骨

3、揭去上面一片,吃完后再去骨

如果嘴里吃进了小骨头,用姆指和食指捏出,爱吃鱼的人会连小鱼头吃掉,而吃到鱼的脸颊是很幸运的事。

面包的吃法

先用两手撕成小块,再用左手拿来吃是原则。吃硬面包时,用手撕不但费力而且面包屑会掉满地,此时可用刀先切成两半,再用手撕成块来吃。避免像用锯子似的害是非曲直包,应先把刀刺入中央部分,往靠近自己身体的部分切下,再将面包转过来切断另一半。切时可用将面包固定,避免发出声响。

喝酒的姿势与方法

酒类服务通常是由服务员负责将少量倒入洒杯中,让客人鉴别一不品质是否有误,只须把它经当成一种形式,喝一小口并回答GOOD。接着,侍者会来倒酒,这时,不要动手去拿酒杯,而应把放在桌上由待者去倒。正确的握标姿势是用手指握杯脚。为避免手的温度使酒温增高。应用大拇指、中指和食指握住杯脚,小指放在杯子的底台固定。喝酒时绝对不能吸着喝而是倾斜酒杯,像是将酒放在舌头上似的喝。轻轻摇动酒杯让酒与空气接触以增加酒味的醇香,但不要猛烈摇晃杯子。此外,一饮而尽、边喝边透过洒杯看人、拿着酒杯边说话边喝酒、吃东西时喝酒、口红印在酒杯沿上等,都是失礼的行为。不要用手指擦。

喝汤也有讲究

喝汤也不能吸着喝。先用汤匙由后往前将汤舀起,汤匙的底部放在下唇的位置汤送入口中。汤匙怀与嘴部呈5度角较好。身体的上部略微前倾。碗佧咔手工艺汤剩下不多时可用手指将碗略微抬高。如果汤用由握环手工艺碗装,可直接拿住握环端起来喝杯沿上的口红印,用面巾纸擦较好。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作为一个中国人,应当讲礼貌,懂礼仪,而做到这样是相当困难的,因为礼仪文化是相当广泛的。我们组织研究了礼仪文化中的餐桌礼仪,这还不够全面,只是冰山一角。所以以后我们不仅要留意有关礼仪方面的信息,而且还要学习多方面的知识,全面充实自己,为将来在社会工作奠定基础。

迎送外宾的基本礼仪

来宾迎送礼仪是非常有讲究的,迎送礼仪通常依据来访者的身份、访问性质和目的,两方关系的亲密程度以及一些生活中的日常惯例。

确定迎送规格,主要是确定哪一级人员出面迎接,这是接待来宾的一个礼遇规格,应根据实际情况接待要求来办。主要迎送人通常都要同来宾的身份相当,但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完全对待时,可灵活变通,由职位相当的人士或由副职出面,总之,主人身份与客人的身份不能相差太大,以同客人对口、对等为宜,以示对客人的尊重。当事人不能出面时,无论作何种处理,都应从礼貌出发向对方作出解释;这是迎送礼仪的最基本原则。

如果来宾只是过境,规格可适当降低。甚至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为了双方关系或利害需要,可打破常规,安排较大的迎送场面,给予较高的礼遇,但要避免产生不必要的误会,以免造成厚此薄彼的印象。

一般性的迎送仪式相对要求宽松一些,适用于一般来访者,可能是官方人士、专业代表团、文艺体育团体,也可能是国家间长驻我国的外方使节、外国专家、记者等其他人士到任、离任。仪式同样要郑重,但不必过分渲染、夸张,要充分表示出尊重和友谊。另外,还有一些纯属私人性质的来访,迎送的安排要以礼貌、方便、实际为原则。

在现实交往和公关活动中,还讲究礼宾次序。礼宾次序,是指国际交往中对出席活动的国家、团体、各国人士的位次按某些规则和惯例排列的先后次序。一般说来,礼宾次序体现着东道主对各国宾客所给予的礼遇,在一些国际性的集会上则表示各国主权平等的地位。

礼宾次序安排不当或不符合国际惯例,会引起不必要的争执与交涉,甚至会影响国家关系,因此在组织涉外活动时,对礼宾次序应给予重视。

常见的排列礼宾次序一般如下。

1.按身份与职务的高低排列

这是礼宾次序排列的主要根据。一般的官方活动,经常是按身份与职务的高低安排礼宾次序。如按国家元首、副元首、政府总理(首相)、副总理(副首相)、部长、副部长等排列。各国提供的正式名单或正式通知是确定职务的依据。由于各国的国家体制不同,部门之间的职务高低不尽一致,故要根据各国的规定,按相当的级别和官衔进行安排。在多边活动中,有时按其他方法排列,但无论按何种方法排列,都要考虑身份与职务的高低问题。

2.按字母顺序排列

多边活动中的礼宾次序有时按参加国国名字母/顷序排列,一般以英文字母排列居多,少数情况也有按其他语种的字母排列的。这种方法多见于国际会议、国际体育比赛等,如联合国召开联合国大会、各专门机构的会议和悬挂会员国国旗等均按此法。联合国大会的席次也按英文字母排列,但为了避免一些国家总是占据前排席位,因此每年抽签一次,决定本年度大会席位以哪一个字母打头。国际体育比赛代表队名单的排列、开幕式出场的顺序,一般也按国名字母顺序排列,东道国一般排在最后。代表团观礼或理事会、委员会等,则按出席代表团的团长的身份高低排列。

3.按通知代表团的日期先后排列

在一些国家举行的多边活动中,这也是排列礼宾次序经常采用的办法之一。东道主对同等身份的外国代表团,按派遣国通知代表团组瘫成的日期排列,或按代表团抵达活动地点的时间先后排列,或按派遣国决定应邀派遣代表团参加活动的答复时间先后排列。采取何种排列方法,东道主在致各国的邀请书中,都应加以明确注明。

但在实际的公关工作中,遇到的情况往往是复杂的,所以礼宾次序的排列常常不能只按一种排列方法,而是几种方法交叉,并考虑其他因素。如首先按正式代表团的规格,即代表团团长的身份高低来确定,这是最基本的。

在同级代表团中则按派遣国通知代表团组成日期先后来确定,对同级和同时收到通知的代表团则按国名英文字母顺序排列。在安排礼宾次序时所考虑的其他因素包括国家之间的关系、所在地区、活动的性质、和对于活动的贡献大小以及参加活动人的威望、资历等等。例如,常把同一国家集团的、同一地区的、同一宗教信仰的或关系特殊的国家的代表团排在前面或排在一起。对同一级别的人员,常把威望高、资历深、年龄大者排在前面。这是基本的涉外礼仪。有时还考虑业务性质、相互关系、语言交流等因素,如在观礼,观看演出、比赛,特别是在大型宴请时,在考虑身份、职务的前提下,将业务性质对口的、语言相通的、宗教信仰一致的、风俗习惯相近的人们安排在一起。

因此,在具体工作中,要耐心、细致、反复考虑研究,设想多种方案,以避免因礼宾次序方面的问题引起一些不愉快。

在交往中,不仅排序是个问题,客人与迎接人员见面时,互相介绍也是一个问题。通常先将主人介绍给来宾,职位从高至低,可由礼宾交际工作人员、接待翻译或迎接人员中职位最高者介绍,有时也可作自我介绍。客人初来乍到,一般较为拘谨,作为主人应主动与客人寒暄。这使客人不致有受冷落之感。

在相互介绍时,各国、各民族语言、风俗习惯各异,称呼与姓名均有不同。在社交场合,称呼和姓名很有讲究,如果弄错了,容易闹笑话,有的甚至引起对方反感、误会。

在国际交往中,一般对成年男子不论婚否,均称先生;对已婚女子称夫人,未婚女子统称小姐;对不了解其婚姻状况的女子可称小姐或女士,对戴结婚戒指的年纪稍大的可称夫人。这些称呼均可冠以姓名、姓氏、职称、军衔等就比较正式。如“威廉·泰勒先生”、“校长先生”、“少校先生”、“戴维斯小姐”,秘书小姐“等。以夫人称呼妇女时,可以用其丈夫的姓名,这也是允许的。这同中国古代有某些相通之处;如”约翰·史密斯夫人“也可用丈夫的姓,本人的名。如”玛丽·史密斯夫人“如以女士称呼时,一般用妇女本人的姓名。对部长级以上或地位高的人,称”阁下“、职衔或先生。如”部长阁下“、”大使先生阁下“但在美国、墨西哥、德国等地没有称”阁下“的习惯,因此在这些国家可称先生。对有地位的女士可称夫人,对有高级官衔的妇女,也可称”阁下。

君主制国家,按习惯称国王、王后为“陛下”,称王子、公主、亲王等为“殿下”,对有爵位的人既可称爵位,也可称“阁下”,一般也可称先生。

对医生、教授、法官、法律以及有博士学位的人,可称呼他们的职务,同时加上姓氏,也可加先生。如“查理教授”、“法官先生”、“律师先生”、“桑尼博士”、“卡特医生”等。

对宗教界神职人员,可称呼其宗教职位。如“牧师先生”、“阿拉拉阿訇”、“罗斯神父”等。

在社会主义国家及有些民族主义国家,人们习惯上以“同志”相闽称,在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人之间也互称“同志”,前面可加上姓名或职衔。如“某某同志”、“医生同志”、“主任同志”等。

迎送的程序和相关礼仪是迎送过程中的核心内容,也是狭义上的迎送概念。

迎送的程序一般按顺序分为五个方面,即掌握来宾到达或离开的时间,安排有关的迎送人员向来宾献花、介绍,以及安排来宾乘车,除此以外,还有一些细节性的事务。礼多人不怪是礼仪公关的一个方面,也是人之常情。·我们一定要在细节上加以把握。

时间上的把握是个大关键。为了顺利地迎送客人,必须要准确了解客人所乘交通工具的抵离时间,如有变化,应及时通知有关人员。

由于现代交通工具常常会受气候条件等意外原因影响,要想做到既不让客人扑空,又不让迎送人员长时间等待。那么,作为东道主,一定要仔细掌握抵离的准确时刻,绝不能出现让客人等候的现象。

安排有关的迎送人应该和主要迎送人商议并征得他们的同意,至少应该让他们知道有谁参加迎送,同时,还应确定各位迎送人的正式头衔,以备主要迎送人在介绍和翻译时使用,以防止出现差错。安排迎送人员的数目不宜过多,因为握手是很浪费时间和精力的,但应在客人来访过程中,与主要人物或主要部门负责人握手。这却是必需的。

对于来宾,在迎送仪式上要安排献花,这也是国际交往中的一项重要仪式。献花一般由儿童或女青年奉献。主人与客人握手后,把花献上。献花须用鲜花或鲜花扎成的花束,且要保持整洁、鲜艳。献花忌用菊花、杜鹃花、石竹花和一些黄色花朵。有的国家习惯送花环或一两枝名贵的兰花、百合、玫瑰花等。但也要注意,有些国家在献花方面有某种禁忌。如接待信仰伊斯兰教人士时,不宜由女子献花,而且要注意献花的时间,适宜在迎送人和客人握手完毕之后。

客人与迎接人员见面时,应相互介绍。我们知道,通常的原则是,先把身份低、年纪轻的介绍给身份高、年纪大的,把男士介绍给女士。在迎接外国来谛者时,应先将前往欢迎的人员介绍给来宾,然后由来宾中的主要负责人再介绍他方人员。

被介绍者应微笑点头或者说声“您好”、“Hello”作为招呼语。千万不可面无表情,无所表示,这样有慢怠客人之嫌。在双方介绍人士时,遇到外宾主动与我方人员拥抱时,除女士之于男士或男士之于女士外,我方人员不应推卸或勉强应付,而应作出相应的表示。

有时,介绍时还要递送名片,涉外人员使用的名片最好能用两种文字印刷,这样就可以方便对方通过他所熟悉的文字知道你是谁,也便于今后查找你的名片时,能读懂相关信息,而且,人们都对能讲或能使用自己母语的人发生好感,记忆也会较为深刻,这无疑会有利于你们关系的进展,即使你是重要人物,也千万不要认为人家都会记住你的名字或联系方式之类的信息,还是应该使外宾感到方便为佳。

在必要的条件下,不论迎送都应该安排陪车,有的安排主人陪车,也有的安排其他人员陪车。如果主人陪车,应该坐在客人的左侧,翻译可以坐在加座上,也可以在司机旁边,但不宜和迎送人员坐在一起。*上车时,应该请客人从右侧进去,而不要再在车内找位。如果客人自己已坐下,就不要让他重新更换座位了。

在车前可装上小旗或标牌,以为标志,便于其他接待人员辨认区分。这样有助于国与国之间的深入了解和相互关注,并为他们的来访提供方便。

在迎送中,还要特别注意以下事项:

迎送车辆应事先妥为安排,不可临阵调遣,给人以仓促之感。

迎送身份较高的客人,事先应在机场或车站、码头安排贵宾休息室,准备饮料。

客人的住处、膳食应事先安排好。如有条件,在客人抵达之前就应将住房地点、房间号码、用膳方式、日程活动安排、联络方式、联络人等事宜通知到具体客人。如做不到,也可将这些基本内容打印成文字材料;在客人到达时分发给每位客人,或通过对方的联络秘书传达。这既可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混乱,又可使客人心中有数,主动配合。

客人到达后,一般不要立即安排活动,应给客人留下一定的休息或适应时差时间。毕竟,解除客人的疲劳也是主人应尽的心意和责任。

指派专人协助客人办理入境手续及机票或车票、船票和行李提运、托运手续等事宜,客人到达后,应尽快进行清点并将行李取出,送到住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