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思想课堂-儒学笔记
45135200000005

第5章 经学(3)

汉儒讲学,其视后世也,有难有易。更秦之暴,简册荡然,学者不见全经,传章句子口耳之间,考同异于煨烬之余,不亦难乎?杨墨之道已息,释氏未入于中国,上之人虽有悦黄老之言者,然一人偏私之见,孤唱而无和,安得与天下儒生敌也?终身务于正学,而不患异端之相侵,故曰易也。虽然,申公病免,而赵绾、王臧厂吏自杀,辕固刺彘,几濒于死。当时儒者谨守师法,闭拒邪说,至以身殉而不悔也,岂不严哉!自时厥后,佛老之说交炽于中国,慧业之士从而和之,而吾儒浸有不敌之势,于是尽弃章句之学,高谈性命之理,悉发古圣贤之精义微言,与彼二氏者树帜而相攻也。夫析理尽于豪芒,则必有虚空无涯涘之论间羼于其中,浅识者不能窥也,遂有近禅之讥焉,譬诸援人于溺,而自渐其屦者欤?夫高谈性命而尽弃章句,则后生小子将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之见,亦未始非一弊也。摘自《曾纪泽遗集》岳麓书社1983年版第129页

孔子出而有经之名,《礼记·经解》:“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始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为《六经》。然篇名《经解》,而孔子口中无经字。《庄子·天运篇》:“孔子谓老聃曰,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孔子始明言经。或当删定《六经》之时,以其道可常行,正名为经。又《庄子·天道篇》:“孔子西藏书于周室,……往见老聃,而老聃不许,于是绍十二经以说。”《经典·释文》:“说者云:诗、书、礼、乐、易、春秋,又加《六纬》,合为十二经也。一说云:《易》上、下经并《十翼》。为十二。又一云:《春秋》十二公经也。”三说不同,皆可为孔子时正名为经之证。经名正,而惟皇建极,群下莫不承流;如日中天,众星无非拱向矣。龚自珍云:“仲尼未生,先有《六经》;仲尼既生,自明不作;仲尼曷尝率弟子使笔其言以自制一经哉!”如龚氏言,不知何以解夫子之作《春秋》。是犹惑于刘歆、杜预之说,不知孔子以前不得有经之义也。摘自皮锡瑞《经学历史》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38—39页

孔子所定谓之经;弟子所释谓之传,或谓之记;弟子辗转相授渭之说。惟《诗》、《书》、《礼》、《乐》、《易》、《春秋》六艺孔子所手定,得称为经。如释家以佛所说为经,禅师所说为律论也。《易》之“系辞”,《礼》之“丧服”,附经最早;而《史记》称“系辞”为传。以“系辞”乃弟子作,义主释经,不使与正经相混也;《丧服传》,子夏作,义主释礼,亦不当与丧礼相混也,《论语》记孔子言而非孔子所作,出于弟子撰定,故亦但名为传;汉人引《论语》多称传,《孝经》虽名为经,而汉人引之亦称传,以不在六艺之中也。汉人以《乐经》亡,但立《诗》、《书》、《易》、《礼》、《春秋》五经博士,后增《论语》为六,又增《孝经》为七。唐分三礼、三传,合《易》、《书》、《诗》为九,宋又增《论语》、《孝经》、《孟子》、《尔雅》为十三经。皆不知经传当分别,不得以传记概称为经也。摘自皮锡瑞《经学历史》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67—68页

两汉经学有今古文之分。今古文所以分,其先由于文字之异。今文者,今所谓隶书,世所传熹平《石经》及孔庙等处汉碑是也。古文者,今所谓籀书,世所传岐阳石鼓及《说文》所载古文是也。隶书,汉世通行,故当时谓之今文,犹今人之于楷书,人人尽识者也。籀书,汉世已不通行,故当时谓之古文,犹今人之于篆、隶,不能人人尽识者也。凡文字必人人尽识,方可以教初学。许慎谓孔子写定六经,皆用古文;然则,孔氏与伏土所藏书,亦必是古文。汉初发藏以授生徒,必改为通行之今文,乃便学者诵习。故汉立博士十四,皆今文家。而当古文未兴之前,未尝别立今文之名。《史记·儒林传》云:“孔氏有《古文尚书》,而安国以今文读之”。乃就《尚书》之古今文字而言。而鲁、齐、韩诗,《公羊春秋》,《史记》不云今文家也。至刘歆始增置《古文尚书》。《毛诗》、《周官》、《左氏春秋》。既立学官,必创注解。后汉卫宏、贾逵、马融,又递为增补,以行于世,遂与今文分道扬镳。许慎《五经异义》,有《古尚书》说、《今尚书》夏侯欧阳说,《古毛诗》说、《今诗》韩鲁说,《古周礼》说、《今礼》戴说,《古春秋》左氏说、《今春秋》公羊说,《古孝经》说、《今孝经》说,皆分别言之,非惟文字不同,而注解亦异矣。摘自皮锡瑞《经学历史》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87—88页

汉崇经术,实能见之实行。武帝罢黜百家,表章六经,孔教已定于一尊矣。然武帝、宣帝皆好刑名,不专重儒。盖宽饶谓以法律为《诗》、《书》,不尽用经术也。元、成以后,刑名渐废。上无异教,下无异学。皇帝诏书,群臣奏议,莫不援引经义,以为据依。国有大疑,辄引《春秋》为断。一时循吏多能推明经意,移易风化,号以为经术饰吏事。汉治近古,实由于此。盖其时公卿大夫士吏未有不通一艺者也。后世取士偏重文辞,不明经义;为官专守律例,不引儒书。既不用经学,而徒存其名;且疑经学为无用,而欲并去其实。观两汉之已事,可以发思古之幽情。孔子道在六经,本以重教万世;惟汉专崇经术,犹能实行孔教。虽《春秋》太平之义,《礼运》大同之象,尚有未逮;而三代后政教之盛,风化之美,无有如两汉者。降至唐、宋,皆不能及。尊经之效,已有明征。若能举太平之义、大同之象而实行之,不益见玄圣缀学立制真神明之式哉?此顾炎武所云“光武、明、章果有变齐至鲁之功,而惜其未纯乎道”也。摘自皮锡瑞《经学历史》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103—104页

凡事有见为极盛,实则盛极而衰象见者,如后汉师法之下复分家法,今文之外别立古文,似乎广学甄微,大有裨于经义;实则矜奇炫博,大为经义之蠹。师说下复分家法,此范蔚宗所谓“经有数家,家有数说。……学徒劳而少功,后生疑而莫正也。”今文外别立古文,此范升所谓“各有所执,乖戾分争,从之则失道,不从则失人也。”盖凡学皆贵求新,惟经学必专守旧。经作于大圣,传自古贤。先儒口授其文,后学应知其意,制度有一定而不可私造,义理衷一是而非能臆说。世世递嬗,师师相承,谨守训辞,毋得改易。如是,则经旨不杂而圣教易明矣。若必各务创获,苟异先儒;骋怪奇以钓名,恣穿凿以标异;是乃决科之法,发策之文;侮慢圣言,乖违经义。后人说经,多中此弊;汉世近古,已兆其端。故愚以为明、章极盛之时,不加武、宣昌明之代也。摘自皮锡瑞《经学历史》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138—139页

(王肃)伪造孔安国《尚书传》、《论语》、《孝经》注、《孔子家语》、《孔丛子》共五书,以互相证明;托于孔子及孔氏子孙,使其徒孔衍为之证。摘自皮锡瑞《经学历史》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55页

唐太宗以儒学多门,章句繁杂,诏国子祭酒孔颖达与诸儒撰定五经义疏,凡一百七十卷,名曰《五经正义》。颖达既卒,博土马嘉运驳其所定义疏之失,有诏更定,末就。永徽二年诏群臣复考证之,就加增损。永徽四年,颁孔颖达《五经正义》于天下,每年明经依此考试。自唐至宋,明经取士,皆遵此本。……以经学论,未有统一若此之大且久者。摘自皮锡瑞《经学历史》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98页

本朝经学之盛,自汉以来未之有也。余幸生诸老先生之后,与闻绪论,粗识门户,尝试以为治经之道大要有三:正句读、审字义、通古文假借,得此三者以治经,则思过半矣。诗曰:昔我有先,正其言明且清。圣人之言,岂有不明且清者哉。其诘鞠为病,由学者不达此三者故也。三者之中,通假借为尤要。诸老先生唯高邮王氏父子发明故训是正文字至为精审,所著《经义述闻》,用汉儒“读为”、“读曰”之例者居半焉。或者病其改易经文,所谓焦明已翔乎?寥廓罗者犹视乎薮泽矣;摘自吴樾《春在堂全书》《群经平议·序目》清光绪刻本

《论语》一书门弟子记孔子之言,其实夫子祖述宪章中多古语,特书缺有闲,不知能尽知其出处耳。如“巧言令色,鲜矣仁”,此夫子说书语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夫子解谥法语也。以此推之,如“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皮、科韵语必古之成言;“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作古韵语疑即出老彭之旧典;“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必礼典之旧文,夫子读而论之,朱子以为记孔子之诚意,其说转远。“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必学制之遗说,夫子引而自谦。“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数语皆有韵之文,必学制之遗说夫子引而志之。郑、孔之注均未明言切切、偲偲、怡怡如也,此似《尔雅》句法,必古书之成语夫子引之而释之曰: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不然子路问士而夫子骤应以形似之言,则文义不顺矣。其他如克己复礼,出门如宾,承事如祭之见《左传》;以德报怨之见《老子》,尤为显证,此疏释家不可不知之要义也。摘自文廷式《纯常子枝浯》台湾文海出版社影印本

经学纷如乱丝,于今有汉学、宋学之争,在昔则有今学、古学之辨。不知古学皆刘歆之窜乱伪撰也,凡今所争之汉学、宋学者,又皆歆之绪余支派电。经歆乱诸经,作《汉书》之后,凡后人所考证,无非歆说,徵应四布,条理精密,几于攻无可攻,此歆所以能欺绐二千年而无人发其覆也。今取西汉人之说证之,乃知其伪乱百出,而司马迁《史记》,统《六艺》术《儒林》,渊源具举,条理毕备,尤可信据也。察迁之学,得于《六艺》至深:父谈既受《易》于杨何,迁又问《书故》于孔安国,闻《春秋》于董生,讲业于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村邹峄,其于孔门渊源至近。孔子一布衣耳,而于周《本纪》、《十二国》《世家》,迁皆书“孔子卒”,因尊孔子为世家。《太史公》《自序》曰:“周室既衰,诸侯恣行,仲尼悼礼废乐崩,追修经术以达王道,匡乱世反之于正,见其文辞,为天下制仪法,垂《六艺》之统纪于后世。”《孔子世家赞》曰:“言《六艺》者皆出于夫子,可谓至圣矣。”《自序》曰:“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其预闻《六艺》,至足信矣。虽其书多为刘歆所窜改,而大体明粹,以其说与《汉书》相校,真伪具见。孔子《六经》之传,赖是得存其真,史迁之功,于是大矣。摘自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古籍出版社1956年版第16—17页

后汉之儒,皆今学也。大儒讲授,人徒千万,如张兴著录且万人,蔡元著录万六千人,楼望诸生著录九千余人,宋登教授数千人,丁恭弟子自远方至者著录数千人,曹曾门徒三千人,牟长学者常千人,牟纡亦千人,杨伦、杜抚、张元皆千余人,其数百人者不可胜数,故举天下皆今学也。而传伪古学者,终后汉世不过杜、郑、贾、马数人而已,然且龚胜、师丹、公孙禄及诸博士攻之于前,范升、李育、何休、临硕暨诸儒难之于后,哀帝、光武暨于诸帝,终不能违众而立学官也。后世据伪古之大盛,疑汉人何不攻之。试思遗文所存,攻者之众犹如此,今学之盛犹如此,刘歆伪经不过如晋薛真之伪《归藏》,隋刘炫之伪《孝经孔传》,明丰坊之伪《子贡诗传》,杨慎之伪《岣嵝碑》,人人皆知其伪,不甚信之。然则伪古学宜将灭矣,何能转炽盛乎?今推其故,一由刘歆所传皆一时之通学,一则博学必典校书,校书东观者必惑歆所改中古文之本而笑今学之固陋。夫校书者为天下学者之宗,通学者有著书目行之力,合斯二者,而郑玄挟其硕学、高行、老寿,适丁汉微,经籍道息,康成揉合今古,而实得伪古之传以秆之遂为天下所宗。滥觞于杜、郑,推行于贾逵,篡统于郑玄,于是伪古行于九州暨海外而今学亡矣。摘自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古籍出版社1956年版第168页

人无教则为禽兽,故宜有教。孔子之教不远人以为道,故不可离。既为人身矣,莫宜于孔子之教。孔子之教何在?在《六经》;内之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外之修身以至家国天下,及于鬼神山川草木咸得其所,故学者莫不宜为经学。摘自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古籍出版社1956年版第378页

尝慨孔教之衰,经学茫昧故也。既乱于汉,又乱于宋。一以为巫史,一以为乡愿,孔教之存,宁有幸乎?而其由来,又不惟是,孔子之发言为经,类皆因材施教。因材施教者,佛家所谓因众生之根器当以某等得度者,即为现某等身而为说法。故孔子之言,或大或细,有半有全,犹佛家之有大乘、小乘,有实教权教,非圣言有异,众生根器不同也。摘自《谭嗣同全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62页

《论语》专记圣人言行,为孔教之真源,群经之秘钥。方诸耶教,此其《新约》之福音。群经如《诗》、《书》、《仪礼》、《周礼》,其《日约》乎?《春秋》、《王制》,为变从周改今制之书,亦新约之类。《周易》,其默示录。《礼记》,其使徒行传也。摘自《谭嗣同全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63页

《春秋》非改制度之书,用制度之书也。固自言之矣。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又曰;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虽有其位,苟无其德,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不敢作焉。虽曰乘殷辂,服周冕,行夏时。乐韶舞,亦因而己耳。如视其书为改制度之书,视其人为改制度之人,则孔子不能逃僭越之罪矣。孔子闵三坟之放失,百国之纷罗,从而修之,不得已也。故孔子曰:知我者其唯《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知我者何?知其为因制度之书,非改制度之书也。知其为不得已之苦心,非自好自用之人也。罪我者何?罪其为改制度之人,改制度之书也,为自用自专之人也,此孔子所以惧也。如曰孔子惧罪彼者罪我,则更相刺谬矣。《春秋》乃劝惩之书,非罪人之书也。摘自《蔡松坡集》上海人民1984年版第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