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食”间的过往
豆腐是中国的一项伟大的发明。跟四大发明相比,它其实离老百姓的生活更近。
豆腐诞生在汉代,资格够老的。传说刘邦的孙子,淮南王刘安,在安徽淮南八公山珍珠泉炼丹。没炼出长生不老的仙丹,却创造出了豆腐。作为炼丹炉里的副产品,豆腐虽不至于产生使生命不朽的神奇效果,其营养价值还是不容置疑的。我相信这个传说是真的。豆腐的制作过程,将大豆磨碎、榨浆,上锅灶蒸煮,直至添加石膏,或用青盐点卤,使豆浆凝固,太像一次化学实验。有人比喻为石髓,即石头的骨髓,倒挺形象的。还有人称其为甘酯,也很浪漫。我想起白居易怎样赞美杨贵妃:“温泉水滑洗凝脂。”豆腐也是一种凝脂,跟美女的肌肤有几分形似或神似。温香软玉,令人情不自禁想去触摸,想去吮吸。不管别人咋样,我每每以亲吻的态度品味豆腐。难怪民间有诙谐的说法:把占女人便宜叫做吃豆腐。我没啥犯罪感,因为自己是在吃豆腐的豆腐。一相情愿而已。但毕竟也算一次美的享受,无论视觉还是口感。在食物中,豆腐似乎最女性化的。
读鲁迅小说,写到故乡有个豆腐西施。这位少妇肯定靠磨制豆腐出卖为生,可能还略有几分姿色。豆腐与西施联系在一起,挺谐调的比叫茄子西施、冬瓜西施要顺耳。即使真让西施卖豆腐,并不掉架子,她的美肤简直在为自己的产品做活广告;但没谁想过西施会去菜市场兜售茄子、冬瓜。这简直跟让她卖国一样,是不可能的事情。鲁迅的故乡又是西施的故乡。鲁迅故乡的这位豆腐西施,究竟什么模样,他没有详细描写。我猜测皮肤一定很白吧,像豆腐一样润滑、细腻。只要有了这一条,就不会难看。一白遮百丑嘛。鲁镇的老少爷们儿,给豆腐坊的老板娘起了西施的外号,怎么听都有点暖昧。他们用语言,在想象中吃她的豆腐了。同时也在占西施的便宜。不过,市井中若没有一点风情的作料,也太单调了。不管豆腐西施的手艺如何,打上西施的招牌,顾客总会有点美妙的心理作用:西施的豆腐,怎么可能不好吃呢?况且,比天鹅肉便宜多了。估计这位美少妇的生意,应该跟她的回头率一样不错。
豆腐西施,你有什么配方,做出畅销的豆腐?豆腐西施,你使用哪种牌子的化妆品,来保养娇嫩的皮肤?更有可能的是:你天生一副清秀的容颜,连城里的雪花膏都没搽过。你在跟豆腐比赛呀,看谁更白、更吊人胃口。
情色,在中国的饮食中也会有所显影,使人口腹获得物质的满足之余,心理上还产生某种微妙的“化学反应”,丰富了食品的滋味。譬如,南京人将鸭胰叫做美人肝,福建人将贝肉汆汤唤成西施舌,还有某地清蒸的贵妃鸡(象征杨玉环出浴),乃至浙江的一种黄酒命名为女儿红。仅仅这称呼,就令人浮想联翩。除了柳下惠,谁听到会无动于衷?浪漫的名称,一听就是有点儿雅趣的人起的。它从某一方面,证明了中国的饮食确实能上升到文化的境界。这也是中国菜在色、香、味、型之外的又一大法宝,只不过不敢滥施,怕转移了主题。
其实,按年代推算,西施没吃过豆腐。战国时期,豆腐还没发明出来呢?西施的主子勾践,正吮着悬梁的苦胆,五味俱全地将自己尝都没舍得尝的美女,作为“糖衣炮弹”,送给好色的夫差……西施饱了那么多人的眼福,但她不知道豆腐是啥滋味;所以,她还是不如你有口福。
人选方面,我还是觉得周迅最合适,她是四小名旦之一。正如西施是中国四大美女之一。四小名旦,不就等于当代的四大美女吗?况且她跟西施同乡。跟鲁迅笔下的豆腐西施,也算老乡。就当演一把嘛,又有什么关系。只是,不知周迅在现实中,是否真的爱吃豆腐?但我想,至少不会不爱吃的。
中国的豆腐,使我“意识流”,说了这么多题外话。在我眼中,它是最富有中国特色的一种食物。它在神话般炼丹炉里脱胎换骨,从此进入中国人的食单。在素菜类,它的名次应该比较靠前的。
佛教徒,不近女色,不食荤腥,但对豆腐怜爱有加。豆腐为素食主义者送来了福音。素斋里,常用特制的豆腐皮加工成素鸡、素鸭、素火腿等种种名称叛逆的豆制品。看来光有腐竹还不够;豆制的竹林下,还养起了诸多豆制的家禽、家畜……门户兴旺。或者说个笑话:此乃豆腐的仿生学,或超级模仿秀。
若没有豆腐的发明,中国菜将少了许多精彩的节目:麻婆豆腐、芙蓉豆腐、砂锅豆腐、泥鳅豆腐、小葱拌豆腐,乃至鲫鱼豆腐汤……每一道菜几乎都可以讲出一段故事。太多、太长,我就不一一讲了。
以豆腐为主题,还有一系列衍生产品,如豆腐脑、豆腐干、豆腐乳、油炸豆腐泡……大故事下面还套着无数的小故事。甚至连臭豆腐,中国人也嗜之如命,为其辩护:“闻起来臭,但吃起来香。”一代英雄毛泽东,在重游故地时,“表扬”过长江火宫殿的油炸臭豆腐:“火宫殿的臭豆腐还是好吃。”据说“文革”时这句话被该店作为“最高指示”引用在影壁上。可见豆腐不仅平民爱吃,伟人也爱吃。它跟四大名著似的,雅俗共赏。
有句俗话:青菜豆腐,保平安。孙中山相信此理,写过《中国人应保持中国饮食法》一文:“中国人所常饮者为青菜,所食者为淡饭,而加以蔬菜豆腐。此等食料,为今日卫生家所考得最有益于养生者也,故中国穷乡僻壤之人,饮食不及酒肉者常多上寿。”他尤其赞赏豆腐,“夫豆腐者,实植物中之肉料也。此物有肉料之功,而夫肉料之毒。”
中国,恐怕久已形成了一种豆腐文化。
豆腐文化的内涵,类似于“怀柔”政策。豆腐是温柔的,而儒家恰恰教诲人们要“温柔敦厚”。甚至在形容说话厉害但心肠软的妇人时,也称其“刀子嘴豆腐心”。作为一个善良的民族,中国人的心,很软,像豆腐一样。豆腐心并不是贬义词。长着豆腐心的人,是值得信赖的。“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出生时都长一颗豆腐心。有的人终生保持,有的人则逐渐变硬了、变麻木了或变冷酷了。保持豆腐心,跟保持童心一样困难。因为豆腐心,仿佛玻璃心,是易碎品,很容易受伤的。“仁者爱人”,豆腐心,其实象征着中国人胸怀里的那个“仁”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