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知道,最好的公司就是那种不需增加投资的公司,而那些虽然很赚钱但其赚到的盈利却不停地投入到公司里用来增添设备器材等的公司,一旦其竞争力不足以与其他公司相对抗时,这种公司多年辛苦累积起来的盈利就会化为乌有。即使是永远能够保持竞争力,这种公司的投资报酬率不会使投资者大富。因为,这些公司的盈利虽然每年都在增加,但这增加却是因为资金的增加促成,就像银行定期存款的利息(盈利),如果投资者永远不将利息拿出来,那投资者的盈利每年都在增加,虽然利率没有改变。
真正能够使投资者大富的,是那些能够不停地增加公司盈利,但却不需要增加投资的公司。
管理层优秀的公司
公司是由管理层具体运营的,公司管理层的优劣直接决定着公司未来的发展力和盈利能力,所以在决定投资一家公司时,就必须选择那些管理层优秀的公司,这就要求投资者要对要投资的公司的管理层进行仔细的考察。
基于对媒体的了解,巴菲特非常关心某些公司,比如,他曾经深入了解过首都/美国广播公司。这是一家创办于1954年的公司,董事长托马斯·墨菲先后从事过30多次广播及出版收购行动。巴菲特非常佩服以他为首的公司管理层,因此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大量购买首都/美国广播公司的股票。
事实上,按照巴菲特一贯的选股准则,他是不会收购首都/美国广播公司这只股票的。当时,这家公司的股票价格高达172、5美元,按照格雷厄姆的公式测算,这只股票的内在价值折合股价后应该是203美元左右,两者非常接近。很多人认为,如果投资这样的股票是不会有太好的收益的。所以,当巴菲特投入巨资收购首都/美国广播公司股票的时候,很多人感到很震惊。更让人们感到不可思议的是,即使在1987年10月美国股市大跌期间,巴菲特手中只剩下3只股票时,他也没有卖掉首都/美国广播公司的股票。当时他持有的这3只股票分别是首都/美国广播公司价值10亿美元,占投资组合的50%;政府雇员保险公司价值7、5亿美元,占投资组合的37、5%,它所占的投资份额最大,华盛顿邮报价值3、23亿美元,占投资组合的16、15%。
对此,巴菲特解释说,在对待首都/美国广播公司股票投资上,他确实冒了风险,但这家公司的管理层“聪明而精明”,这促使他大胆地投资首都/美国广播公司。
大致说来,在考察管理层品质时,投资者需要考虑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看管理层是否足够理性
巴菲特说,要投资的公司管理层是否理性对于投资者来说十分重要。
在中国,瀛海威的张树新、巨人的史玉柱都可以称得上是激情式的企业家:为了达到炒作新闻热点的目的,瀛海威可以不考虑市场规律;为了达到占有市场的目的,巨人集团可以一次性向市场推出电脑、保健品、药品三大系列30个新产品,这些无一不充分显示了这些公司家的创业激情。
公平地说,管理层的激情是有助于公司的发展的,它是宝贵的财富,没有激情,公司就会失去生机,失去原创动力,但要想做好公司,仅有激情是远远不够的,它必须上升为理性,否则,它就很可能会成为公司发展的陷阱。所以,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他们的激情与理性简直就是一把双刃剑,它们会对公司的心智模式产生决定性影响,并进而影响到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而那些较理性的管理人员则好把自己看成是公司的负责人,也不会忘了增加股东持股的价值这个最主要的目标。同时,为了进一步实现这个目标,他们也做出理性的决定,而不是仅凭激情行事。
二、看管理层对股民是否足够坦诚
巴菲特认为管理层对待股民的态度很重要,那些能够将公司的运营状况真实地报告给股民的管理者乐于把成功分享给他人,也勇于承认自身的错误,自然也能够对股民的利益负责。
有良好商誉的公司
良好的商誉对公司的经营有着无与伦比的魔力。
首先,它能提高公司的知名度,使公司产品在公众中获得良好的信任和心理认同,从而使自己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大大提高。
其次,它有助于扩展销售渠道,增加公司的销售业绩。如果公司的知名度不高或形象不好,其销售渠道就不会很宽,销售人员所做的努力也势必事倍功半,但如果公司有良好的商誉,就可以增强批发商、代理商和零售商的销售信心,拓宽销售渠道和销售区域,使许多客户慕名而来。
再次,它可以增强公司的筹资能力。有人说:“如果可口可乐遍及世界各地的工厂都在一夜之间被大火烧光,那么第二天的头条新闻就会是:各国银行巨头争先恐后向它提供贷款。”俗话讲:“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公司也是如此,一旦遭到突发危机,如果公司早日已获得社会公众的信任,就很容易得到政府和银行的支持以及消费者和员工的信任,从而在众人的扶持下渡过难关。
集中投资,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
选择少数几种可以在长期拉锯战中产生高于平均收益的股票,将你的大部分资本集中在这些股票上,不管股市短期跌升,坚持持股,稳中取胜。
——巴菲特
为了减少投资风险,现代投资市场提倡分散投资,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而普通投资者为了确保自己的收益不会低于某个预期的最低标准,也会在高风险资产和低风险资产之间保持平衡。
所以在股市上常常会有这样的情况出现:投资者面对无数家上市公司傻了眼,不知自己该买入哪只股票,于是A股买上四百股,B股买上二百股,忽然之间见C股向上狂奔,又追涨购进三百C股……到最后手中持有的股票不下数十个,看盘时东看看西看看,生怕自己一不小心就疏漏了哪只股票。但如此不集中资金,其结果只能是被“套牢”或者忍痛“割肉”。
还有些投资者认为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才算保险。于是不但没有集中资金,反而拿有限的资金四处出击,手中林林总总地同时持有十几只股,面对键盘时,他们都记不得自己的股票号码,只好对照纸条一个一个敲号码,甚至会因为急于买入一些自己根本就不懂的股票,而陷入投资股票的误区。结果一年忙到头不仅没有赚到钱,甚至“光荣”地实现负增长。
其实,就算你买下了整个股市里所有的股票,在股市灾难中你也不能够逃出覆灭的命运,难道买下几百种股票就能避免损失吗?
对于这种广泛撒网的投资方式,巴菲特并不认同,他认为只有集中投资才能最终在投资这场战役中最终取得胜利,因为这样有利于投资者集中精力进行决策,并审慎地考虑每次投资,从而减少出错的次数。
在巴菲特看来,最多的利润来自于最少的股票组合。他一直坚持将大部分资金集中投资在少数几只优秀的股票上,并精心打理,以便使这少数几只股票为自己带来最多的投资利润。用巴菲特的话来说就是:“我们的骰子仅集中在几家杰出公司上,我们是集中投资者。”
《福布斯》的专栏作家马克·赫尔伯特曾经对巴菲特的投资行为进行过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如果从巴菲特的所有投资中将最好的几只股票剔除,巴菲特一生的投资表现将平庸得不值一提,但庆幸的是,巴菲特将自己集中投资的股票限制在10只以内,巴菲特说:“我不会同时投资50家或70家公司,那是诺亚方舟式的传统投资法,最后你会像是开了一家动物园。我喜欢以适当的资金规模集中投资于少数几家公司。”因此,他最终成为了人们口口相传的股神。
事实上,遍地撒网的人很少会有大丰收的时候,而大凡在股市中获得大量财富的投资者都有一个共同特点:比较善于精心选股、集中投资。相反,那些分散投资的人则很难获得辉煌的收益。在长期的投资过程中,让巴菲特长期受益的是集中投资策略。
集中投资的精髓可以简要地概括为选择少数几种可以在长期拉锯战中产生高于平均收益的股票,将你的大部分资本集中在这些股票上,不理会股市短期内的跌升,坚持持股,稳中取胜。可以说,在所有活跃的炒股策略中,只有集中投资最有机会在长时间里获得超出一般指数的业绩。只要投资者耐心持股,虽然在短期内,利率的变化、通货膨胀、对公司收益的预期等因素都会影响股价,但随着时间跨度的加长,持股公司的经济效益必然会超越股价给投资者带来相当的收益。所以,巴菲特认为“‘不要把所有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是错误的,投资应该像马克·吐温建议的那样,‘把所有的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然后小心地看好它’。”
股民蓝先生说,自己进入股市不过两年时间,对铺天盖地的炒股经也不甚了解,但他炒股却赚了不少的钱。原来,在进入股市前,他认真了解过巴菲特的投资理念,尤其是对巴菲特的集中投资的理念印象很是深刻。于是,就在身边人手持多种股票的时候,蓝先生从众多股票中选出两只适合长线投资的绩优股,并始终坚持持有自己选中的两只股票。不管名家股评、电视报纸和股友如何强力推荐和现身说法,他都绝不去向其他股票多看一眼。
后来在中国股市跌入低潮的2001年,当许多人已经被深度套牢,到了无法自拔的时候,蓝先生把自己资金撤回并全部投资于一只股票——。他的这种做法着实让周围的人都吓了一跳,甚至连他的妻子都极力反对他投资这一只股票。但蓝先生丝毫不为所动。
不久之后,蓝先生购买的××酒业的股价就开始下跌,从15元一直跌到9元。这时候,周围人不断劝他把手上的股票赶紧卖掉。
而此时的蓝先生不但没有抛掉手上的股票,还在它跌到8元左右的时候,大力鼓动周围的亲戚朋友们都去买这只股票,他相信这只股将来一定会大涨。当时,大多数股票价格都在下跌,所以根本就没有人相信蓝先生的话。
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这只股票从以前的每股15元,涨到了100元以上。而蓝先生原先的2000股也通过分红送股的方式,变成了5000股。短短几年时间,蓝先生先生的投资从原来的3万元变成了50万!
此时,有人告诉蓝先生,现在××酒业的价格太高了,建议他卖掉之后换其他股票。为此,蓝先生还专程赶到这家酒厂去实地考察了一番,最后,蓝先生说:“全世界就这个地方能产出这样的高档白酒,而以××酒厂现在的生产能力,远远满足不了市场需求,所以这只股票至少还有40%的涨价空间。从长期来看,它甚至可以为投资者再带来15倍以上的收益。我准备像巴菲特持有可口可乐一样持有××酒业,起码在未来5年,我不会打算卖掉它。”
巴菲特警告投资者:“对一个普通投资者来说,我认为只要有三家公司的股票就够了。因为投资者买的股票越多,越可能购入一些对其一无所知的公司。而通常投资者对公司的了解越多,关注越深,投资的风险就越低,收益就越好。”应用到选股上,就是要集中专注于少数几个自己最有优势的领域,而不是盲目地多元化以求降低风险。实际上,许多投资者就是在依靠集中投资取得第一桶金之后,又把钱浪费到了多元化的领域,最后又回到了起点。
巴菲特对此的总结是:“多样化是无知的保护伞。”“如果你对投资略知一二并能了解公司的经营情况,那么选3家价格合理且具有长期竞争优势的公司就足够了。
其实,作为普通股民的你在买入股票时如果能掌握一些集中投资的原则并严格执行,就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损失,提高获利的机会。下面介绍一下巴菲特集中投资的五大策略。
详细分析投资公司的情况
要想成功地进行集中投资,对目标公司进行周密的分析是必不可少的。多年来,在无数次的投资实践中,巴菲特在选择公司上已经形成了很重要的一项常识:如果一家公司拥有良好的运营状况和一个强有力的、智慧超群的管理层,那么这家公司的内在价值将会逐步显示在它的股价上。所以巴菲特宁愿把绝大部分精力都用于分析潜在公司的经济状况以及评估它的管理状况也不愿意用于跟踪股价。
虽然很多人会认为分析公司是一件费心费力又不讨好的事,但这却会使你接近那些好的公司,从而使你合情合理地进行集中投资,并顺利成章地获得高额回报。这样,你所选择的长期业绩超群且管理层稳定的公司就会成为你的“造钱机器”,而这也就是集中投资的核心。将你的投资集中在产生高于平均业绩的概率最高的几家公司上则可能是长期受益。
在高概率事件上下大注
高概率事件是指有很大可能发生的事件。如果知道某件事发生的概率很高,而且这件事对股票的正面影响很大,这就是投资的好机会。巴菲特坚信,当遇到可遇而不可求的极好机会时,唯一理智的做法就是大举集中投资。像所有伟大的投资家一样,巴菲特绝不轻举妄动。在他尽全力了解一家公司的过程中,他会不厌其烦地一趟趟拜访该公司,如果对他所见所闻感兴趣,他会毫不犹豫地大量投资于该公司。巴菲特指出:“我父亲明白在一个成功公司中占有重要一席意味着什么。”
巴菲特坚定地说:“对你所做的每一笔投资,你都应当有勇气和信心将你净资产的10%以上投入此股。”
这就是为什么巴菲特说理想的投资组合应不超过10个股的原因。
降低资金周转率
巴菲特的集中投资策略是与那些广泛多元化,高周转率策略格格不入的。巴菲特认为,在所有活跃的炒股战略中,只有集中投资最有机会在长期时间里获得超出一般指数的业绩。但它需要投资者耐心持股,即使其他策略似乎已经超前也必须如此。投资者必须明白,从短期角度来看,利率的变化、通货膨胀、对公司收益的预期都会影响股价。但随着时间跨度的加长,持股公司的经济效益趋势才是最终控制股价的因素。
那么,多长时间为理想持股呢?巴菲特认为这并无定律。投资者的目标并不是零周转率,走另一个极端是十分愚蠢的。这会使投资者丧失充分利用好机会的时机。罗伯特·哈格斯特朗建议,将资金周转率定在10%~20%之间。10%的周转率意味着投资者将持股10年,20%的周转率意味着投资者将持股5年。
学会处理价格波动
传统活跃股票投资中,使用广泛的多元化组合会使个体股价波动产生的效果平均化。活跃股票投资商们心里非常清楚,当投资者打开月度报表,看到白纸黑字明明白白地写着他们所持的股跌了时意味着什么。甚至连那些懂行的人,明知股票的下跌是正常交易的一部分,但仍对此反应强烈,甚至惊慌失措。